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 2021-01-28 14:45:33

A. 寒暄语的特征在中国和英国中的区别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
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
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
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
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 am fine too!
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
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
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
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
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
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
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
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你忙什么呢?身体还不错吗?家里还好吗?等等。据《广州日报》(2007.11.21) 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下海了吗?”“在哪发财啊?”;上世纪90年代:“有工作吗?”“跳槽了吗?”;前几年:“最近忙什么啊?”“工作怎么样?还在那个单位吗?”“去哪玩了?”;今年:“涨几个点了?有什么好股推荐啊?”“买了什么基金?涨多少了?”“你的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准备买房吗?”“xx涨价没?”
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今年到哪旅游了?”,“听说了吧?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等。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论文怎么样了?”
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
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
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
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I had a most bizarre day.
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 old are you?”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
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
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
(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
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
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
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
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work.
Tom(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very good.
A: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very well in class.
Tom: No, I am not a good student.
A: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English.
Tom: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
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
(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
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再见!”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
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
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
A: My train leaves at 7:25.
B: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journey.
A: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you’re in Rome.
两轮对话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
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
甲: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
乙: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
甲: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
乙:别客气,您慢走。
甲:哪天请您吃饭。
乙:回见
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

[s1]问候式寒暄语和询问式的你还是没有分清楚,参考我给你的资料,在进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袭我给你的资料
[s2]这点感觉不是问候式寒暄语的内容
[s3]这块缺乏概括性语言,目前感觉还是有点乱,分开英语询问式和汉语询问式,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脚点应为“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源于网络分享。。。。。。

B. 感知英美人士见面的问候语与中国人间的差异

一、招呼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见面或相遇时互致问候、打招呼是人类共有的习惯,只是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打招能有效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中国人早上见面时说“你(您)早!”,可英美人说“Good morning”。这两种招呼语看似没什么差别,其实不然。汉语中,中性的抽象的招呼用语很少,张口就讲比较具体的事。“你早”的意思是“你起来得早”“,Goodmorning”表示一种祝福,二者含义不同。此外,英语中的“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day”等在汉语中都很难找到对等的词。除了以上几个招呼用语,英美人还说“:Hello!How are you·”“Glad to meetyou”等。而汉语习惯讲的“您去哪·”“上街呀·”“吃了吗·”如果直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had your meal·”英美人很可能误会你要限制他们的自由或你要请他们吃饭呢。因此,不能把中文的招呼用语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招呼用语。对非常看重隐私的英美人来说,汉语中的问候语有时因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了解英汉招呼用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英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称谓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交往时人们总以某种语言形式称呼对方,从而形成称谓用语。称谓用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各种语言之间,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称谓用语也各有不同。首先,英汉姓名有差异。中国人姓前名后,英美人恰好相反。和英美人交际时,要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姓;要了解在英美人的习惯中,熟人之间可以用名直呼对方,却不能用姓做称呼语。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关系和长幼次序,英语中的一个Uncle因家族关系不同可译成汉语的伯、叔、舅、姑夫、姨夫等。汉语中兄、弟、姐、妹的称呼泾渭分明,而英语只用Brother和sister。英语中的cousin可指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汉两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差异较大,亲属称谓的区别难度也很大。中国人称呼他人时好用亲属称谓,如张叔叔、王阿姨、李奶奶等,而这种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Zhang M,iss Wang等。汉语中常把职务、职业或职称当作称谓语,像王局长、李校长、陈老师、刘医生等。英语中这种称谓语很少,仅用于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如Bishop Gray(格雷主教)、Captain Simmonds(西蒙兹船长)。此外,Doctor、Father、General、Judge、Presi2dent、Prince、Queen等也可这样用,其他均用Mr、Mrs、Miss加姓氏来称呼。对于不知结婚与否的女士则用Ms,不知姓名的情况下用Sir和Madam。有时还可直呼其名,以示平等。要特别注意的是,英语中没有Teacher Wang、Teacher Li一类的称呼语。称谓用语的不同其实是英汉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有序;西方国家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独立与平等,并不看重家族辈份、长幼尊卑。这是导游员在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时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仔细推敲的。

三、致谢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致谢是一种普遍的礼仪规范,只不过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文化差异使然。中国人致谢时很少直接用谢字,多说“辛苦了”、“累了吧”、“快歇歇”;英美人对凡给予自己帮助的人都要表示感谢,并直截了当地用“Thank you”。而且,因感谢程度不同,“Thank you”还衍生出若干变体,如“Thank you verymuch.” “T 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Thank.”“Many Thanks.”“Ireally don’t know how ot Thankyou enough.” 跨文化交际时要视情况恰如其份地加以表达。有感谢便有答谢。汉语中的答谢词多为“不客气、不用谢”,相当于英语中的You are welcome,Not at all或Don’t mentoin it等。汉语中有时用“没关系、不要紧”等作答谢语,相当于英语中的That’s all right或That’sok.如果把它们直译为It Doesn’t matter或Never mind时,就会引起误解,因为这两句英语是致歉答语而非致谢答语。中国人还经常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来作答谢语,如果把这句话译成This is what I should do或It’s myty,英美国家的人一定会不知所云。

C. 关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PART A:

一、人际交往语言

人际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沟通与接触,在文化和心理各方面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英美人问候时常用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除此外,通常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Hello在一夫中任何时候使用,通常多用于正式场合,而Hl是一种更随意的,熟人间的问候话
How are you? 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当回答这类问候时,可用very well, thank you,And you? /Fine,thanks,and you?/ Quite well,thank you,这也是一种熟人间的问侯语。
How do you do?是一种经人介绍初次见面的问候语,它和How are you不同。所以回答对方而是How do you do.
英国人在问候时,常谈天气。除了说Good morning? 外还说Lovely day,isn’t it? What lovely weather, isn’t it? 等等。而美国人更多使用, “ Nice to meet you, what is new ?”(最近好吗?)等等
这种问候语言与中国习俗还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或“上那儿或“你在干什么?”等来问候。这种问话通常是表示打招呼,并不真的想了解你究竟没有,或者你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但英关人对此类问候会迷惑不解。当以 “你吃了吗?”来与一个初到中国的英国人打招呼时,他(她)会奇怪:会以为请他/她吃饭,有时有的英美人甚至以为问“你上那儿去?”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从而引起不愉快。

二、称呼语言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总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一般总是名(given name)在前,姓(surname)在后。在英美文化中,无论是达官显贵与平民之间,还是男女之间,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当相互称呼时,一般可以用Mr、Mrs、Miss十 姓来称呼。Mr可用于:1,用于没有特殊尊称的
男人姓名之前的称呼,如:Mr.Green(格林先生)2,用于职务之前,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
3可用于地名或行业等名称前指具有代表性的男子,如:Mr、Baseball (捧球之王。)4,在当今美国,许多妇女也以Mr.这种称呼来自称或称呼其它妇女,以表达她们男女平等的意识。年轻的妇女比年龄大的妇女更喜欢别人用Mr。来称呼自己。Mrs。+丈夫的姓用于已婚妇女。Miss用于未婚妇女。不过如今Ms.用法较广泛,当人们不知道这个妇女是否已婚时,通常用Ms,.称呼,放在这个女人的姓氏前面。许多已婚或未婚妇女都
喜欢用Ms称呼。
当然英美人有时也以某种职位来称呼人,如:professor、doctor、nurse。此外,在军队以职务来称呼,如:。captain。
由于人们熟悉程度不同,场合不同,人们之间的称呼也不同,一般说,在正式场合,可用职衔称呼,如:Doctor Frederick,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可直呼其名。在英美,中小学生对男老师称为“Sir,对女老师一律以Miss称呼。在大学,则以Doctor,Professor来称呼,但也可以以Ms:.或Mr.来称呼。在我们这儿中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以
“Good Morning, teacher”向老师称呼。实际上是中文习惯,它并不合英美语言习惯。

D. 英文见面时问候语的差异、禁忌

一、招呼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见面或相遇时互致问候、打招呼是人类共有的习惯,只是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打招能有效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中国人早上见面时说“你(您)早!”,可英美人说“Good morning”。这两种招呼语看似没什么差别,其实不然。汉语中,中性的抽象的招呼用语很少,张口就讲比较具体的事。“你早”的意思是“你起来得早”“,Goodmorning”表示一种祝福,二者含义不同。此外,英语中的“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day”等在汉语中都很难找到对等的词。除了以上几个招呼用语,英美人还说“:Hello!How are you·”“Glad to meetyou”等。而汉语习惯讲的“您去哪·”“上街呀·”“吃了吗·”如果直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had your meal·”英美人很可能误会你要限制他们的自由或你要请他们吃饭呢。因此,不能把中文的招呼用语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招呼用语。对非常看重隐私的英美人来说,汉语中的问候语有时因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了解英汉招呼用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英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称谓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交往时人们总以某种语言形式称呼对方,从而形成称谓用语。称谓用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各种语言之间,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称谓用语也各有不同。首先,英汉姓名有差异。中国人姓前名后,英美人恰好相反。和英美人交际时,要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姓;要了解在英美人的习惯中,熟人之间可以用名直呼对方,却不能用姓做称呼语。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关系和长幼次序,英语中的一个Uncle因家族关系不同可译成汉语的伯、叔、舅、姑夫、姨夫等。汉语中兄、弟、姐、妹的称呼泾渭分明,而英语只用Brother和sister。英语中的cousin可指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汉两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差异较大,亲属称谓的区别难度也很大。中国人称呼他人时好用亲属称谓,如张叔叔、王阿姨、李奶奶等,而这种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Zhang M,iss Wang等。汉语中常把职务、职业或职称当作称谓语,像王局长、李校长、陈老师、刘医生等。英语中这种称谓语很少,仅用于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如Bishop Gray(格雷主教)、Captain Simmonds(西蒙兹船长)。此外,Doctor、Father、General、Judge、Presi2dent、Prince、Queen等也可这样用,其他均用Mr、Mrs、Miss加姓氏来称呼。对于不知结婚与否的女士则用Ms,不知姓名的情况下用Sir和Madam。有时还可直呼其名,以示平等。要特别注意的是,英语中没有Teacher Wang、Teacher Li一类的称呼语。称谓用语的不同其实是英汉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有序;西方国家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独立与平等,并不看重家族辈份、长幼尊卑。这是导游员在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时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仔细推敲的。

三、致谢用语的差异与交际

致谢是一种普遍的礼仪规范,只不过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文化差异使然。中国人致谢时很少直接用谢字,多说“辛苦了”、“累了吧”、“快歇歇”;英美人对凡给予自己帮助的人都要表示感谢,并直截了当地用“Thank you”。而且,因感谢程度不同,“Thank you”还衍生出若干变体,如“Thank you verymuch.” “T 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Thank.”“Many Thanks.”“Ireally don’t know how ot Thankyou enough.” 跨文化交际时要视情况恰如其份地加以表达。有感谢便有答谢。汉语中的答谢词多为“不客气、不用谢”,相当于英语中的You are welcome,Not at all或Don’t mentoin it等。汉语中有时用“没关系、不要紧”等作答谢语,相当于英语中的That’s all right或That’sok.如果把它们直译为It Doesn’t matter或Never mind时,就会引起误解,因为这两句英语是致歉答语而非致谢答语。中国人还经常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来作答谢语,如果把这句话译成This is what I should do或It’s myty,英美国家的人一定会不知所云。

E. 想写一篇关于汉语和英语问候差异的论文,推荐几本书。求大神帮助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

麻烦采纳,谢谢!

F. 急需一份中英日常用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现象 的文章.谢谢!

In China, it's common to ask people their age and salary but when we talk to foreigners, we try not to ask those questions.
中国人之间可以打听别人的年龄和收入,但我们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就要尽量不问这些问题。
Why?为什么?
When I was young I was told it was impolite to ask westerners about their age and salary. So now I keep that in mind when I first meet foreigners.
小时侯就有人告诉我向西方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是不礼貌的。因此当我和外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我都会牢记这个原则。
It's true. Don't talk about age or salary. But in Chinese culture, it's OK to ask. It wouldn't be impolite to ask. People might just think this kind of question is a sign of one's interest in someone else.
对。我们不谈年龄和收入。但在中国文化中,是可以问这些问题的。如果你向别人打听这些,不算不礼貌。人们会认为你对别人的事比较感兴趣。
You can even ask girls in China about their age. Besides I also heard that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impolite to ask someone about his or her marital status. Am I right?
正是这样。连女孩子的年龄也能问。在西方,打听有关别人的婚姻状况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是吗?
You're right. In addition, questions about religious beliefs are also considered taboo for westerners. The taboo is related to our need for privacy, something that westerners take very seriously.
确实是这样的。也有些西方人很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忌讳都与西方的隐私问题有关,所以他们非常重视。
That is one of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一吧。

一、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二、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方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

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三、 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 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 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怎么样,今天就谈到这里吧?”生硬、突然的说法:Well,shall we stop here for today?地道的习惯用语:Thank you for….。Shall we call it a day?

3,“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 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

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5,“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 若非要表打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

在做口译当中,除了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着丰富的口语习惯词汇我们不能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This evening,if you have time , we can go to the movie together .” “Well, I will play it by ear!” play it by ear—-“用耳朵来弹奏”? 不是!这里的play it by ear 英文原意是: to decide sth. 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and not before 因而这里意思可理解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们一块去看电影。”“到时候再说吧!”

有些词不能停留在望文生义上,要挖掘深层意思。例如:英文中就有child wife/husband一说,这个词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孩子妻子/丈夫”了,它的确切意思应该是“老夫少妻/老妻少夫”。还有这句话:This machine is the last word in technical skill.其中the last word 就不好理解,原意为:最后一句话,最后决定权…但在这里应该是:(同类事物中) 最新形式,最先进品种。因而这句可译成:这台机器是技术方面的新成就。

我们在理解习惯语时,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习惯表达意思。例如:A: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the lunch? Fish, pork meat, beef steak, or bread?”

B: “You name it!”

这里name字用作动词:命名,指定。中文我们可以整句理解为:“你尽管说吧!”或“你说一个吧!”而不要译成:“你起个名吧!”虽然英文里有这个意思,但中文这样就有一点别扭了
在学习Mr,Miss,Ms,Sir,Madam的使用范围,尤其学习Madam的使用时, Madam意为“夫人;女士;太太”,如香港警匪片中的“Yes,Madam.”等。但通常场合下Madam有“妓院老板”的意思。如果你在街上称一位美国女士为“Madam”,也许会使她发火,而在称呼极有身份的女性时也用“Madam”,如Madam Sun(孙夫人,指宋庆龄),这时才表示尊重。

girl和woman表达的文化信息也不同。西方十几岁的女孩子,你如果称她 nice girl,她会认为你不尊重她,而在中国你如果用a nice woman称赞一个中国女大学生,她会认为你玷污了她清白的声誉,因为woman意味着已婚。上课前中国学生则称“老师好!”“同学们好!”(Good morning,teacher /class!),而英美国家的中小学生称呼其老师则是在姓前加上 Mr,Mrs,Miss或Ms,有时也用Sir或 Madam表示
在中国文学中,把“妖艳”的女人骂为“狐狸精”;把“坏人”、“狡猾的人”称为“狐狸”。“狐狸(fox)”一词在汉语中贬义十足。而在英语国家中,在形容狐狸狡猾、多疑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对它外表的“俊俏”和内在“精神”的好感,如:as sly as a fox就指“一个精明的人”。
汉语里的“东风”使人联想起春暖花开的时节,而“西风”则使人感觉到扫落叶的寒冷和韵味。英语中却有:biting east wind(刺骨东风)的文字。It's warm, blowing a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ying.(温暖的西风吹佛,万鸟争鸣。)两种意思完全不同是由于中英地理地貌相异而引起的。中国西高东低,东临大海,海上吹来的东风自然惬意,而从西伯利亚吹来的西风却刺人肌骨。英国是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西风来自大西洋,温暖宜人。

G. 中英问候语有什么不同,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性格差异和交际差异,中英语言习惯不同,问候方式也不同,有着不同的常用问候话题、称谓、禁忌话题和非语言性问候.中国式的问候较为保守,而西式问候相比更加开放和多样.

H. 求: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说来“, 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您们”是“您”的复数“, 你们”是“你”的复数。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 最近怎么样?
(2) How do you do ? 您好!
(3) How is your work ? 工作怎么样?
(4) How is your family ? 家里都好吧?

另外“,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 ,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 ”、“Miss”、“Mrs”、或“Madam”。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 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2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汉语中有一套极为复杂的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 有着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例如, 英文中的cousin 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对应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此外,汉语中还用这些亲属称谓语来称谓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者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谓老人为“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为“伯伯、叔叔、阿姨、大妈、大婶”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时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I. 汉语与英语在称呼语上有什么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专二人称汉语就有“属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 ale you?最近怎么样?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么样?

(3)How is your 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