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校风校训演讲稿

校风校训演讲稿

发布时间: 2021-01-16 06:52:55

1. 以 笃行校训精神,传递校园正能量。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请各位解题大神帮忙解题谢谢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
我校的校训为和谐文明,勤奋创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是我们的主题,而我校的校训和谐文明,勤奋创新符合我们现在的主题.对于学校这个大主体而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21世纪的小主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肩上.
校训和谐文明即和谐相处,文明待人,对于一个大的集体而言,和谐相处是第一位的,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校训精神的延伸,校园篮球场中悬挂的条幅,很醒目,让我们牢记心中.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2009年3月7日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去办入学手续,直至领寝室用品,一路伴随我们的是那些可爱的学哥学姐们,他们帮我们搬东西,为我们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耐心热情的讲解,让寒冷的冬季不再感觉寒冷.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学姐学哥们忙碌的身影,每处都有提示,以方便我们新生.学校的这些做法很温馨很人性化.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我很期待和学姐学哥们一起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对这所学校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学校的做法正是按照校训的精神去做,去践行校训精神.
校风: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室以爱生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所谓学校,其必有学生和老师,其依托是学校,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我们是到学校求学成才,老师教书育人,校风折射出我校的办学理念.
学风:实事求是,勤学苦练,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严谨的学风反映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校的学风也展现了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
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 、感染 、风化 、凝聚、 激励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理念和办学育人信念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精神支柱的浓缩.校训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
作为学校的学生,应时刻牢记校训.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践行校训校风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校训在我心中,不能仅靠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我相信校训折射出学校的精华,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校训在我心中,会得到更高的升华,即爱校.我们应该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2. 演讲稿《校训引导我前行》

《校训引导我前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3. 关於校训的演讲稿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大学校训各有千秋
中 国 大 学 校 训 集 锦


1.北京大学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3.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4.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5.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风:文明 团结 健康 奋发
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

6.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7.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8.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9.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10.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1.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12.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3.同济大学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

14.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15.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6.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17.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8.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19.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20.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21.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校风:献身 求实 团结 创新

22.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23.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24.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25.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26.国防科技大学校训:奉献 求实

27.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28.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29.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30.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

4. 校训伴我行演讲稿

“明理启慧笃行达志”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校训,是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新校训,正体现了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5. 学霸过来写这一份演讲稿 四五百字就行。 主题:一训三风 机电文明八条 校训 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回明;文明以一答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好的环境可以愉悦人,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塑造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

6. 校训“明德笃志,业精勤进”伴我行演讲稿

关于校训,“明德笃志,业精勤进”伴我行,以这个话题进行演讲稿
可以从版校训能够鼓励权我们学习,以及再学校能够更好的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就是能够体现出校训的作用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期待自己有一个好的未来,
总会有时候对自己的目标不是那么肯定,用校训来鼓舞,都是很不错的方式

7. 关于校训演讲稿

为师与为学——读新校训有感(国交学院演讲稿)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8. 我是警官学院的学生,让写一篇关于“加深校训价值观”的演讲稿,坐等急急急急急急!!!!

在进入正题前,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追求、最可珍惜、最幸福的,是什么?(暂停)有人说,是找到一份薪酬丰厚的工作,过上香车美房、丰衣足食的富足生活;有人说,如果有朝一日能够身居高位、权倾一方,享受众星捧月的无比荣耀,就别无所求了;有人说,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没有了生命,再多的金钱、再大的权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人说,人活一世,就是要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家庭、家族延续下去……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不尽相同。有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也可作为一种答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作品《自由与爱情》。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846年,23岁的裴多菲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并一见倾心。然而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个穷酸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与尤丽娅的爱情没有中途夭折,反而更为坚定热烈,终于冲破家庭门弟的藩篱,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历经曲折终成眷属的裴多菲对爱情的甜美是最有体会的,为了心爱的人,哪怕献出生命都在所不惜。但是,为了追求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的独立自由,蜜月中的裴多菲写下这首著名的《自由与爱情》,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少校军官,拿起武器反抗俄奥联军的进攻,捍卫国家独立。1849年7月31日,在与数倍敌人的战斗中,裴多菲的胸膛被俄国哥萨克骑兵的长矛刺穿。他牺牲时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这首诗作了最悲壮、最生动的注解。在我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民族独立斗争的过程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就义前写下《与妻书》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刑场上以树枝为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临刑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英雄夏明翰等等。同学们,众多中外革命者宁愿放弃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对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的思考。要想真正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就请大家进入第一部分。
一、价值观探秘
1.价值。“价值”(value)的本意是“可宝贵、可珍贵、令人喜爱、值得重视” 。价值概念最初产生于伦理学研究,用来分辨善和恶。18世纪,对价值的研究又在美学领域展开,主要是区分美和丑。19世纪,西方价值学创始人赫尔曼•洛采和奠基人德尔班认为,价值是哲学为世界立法的“规范”,价值就是“意味着”,就是具有意义(说句题外话,这话听起来让人不禁想起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名言:“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学者亨利•李凯尔进一步认为,“只有存在的价值的总和,才构成了世界”。他们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一般价值的学说,并且只有作为价值的学说才存在,价值论即等同于哲学。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概念也十分明确,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哲学概念,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效用。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存在。价值依人而存在,无论人的价值还是物的价值,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都是对于人的价值。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这很好理解,黄金价值很高吧,它可以用来兑换和购买各种商品。然而,对于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来说,黄金不仅毫无价值,反而是个累赘,平时值不了几个钱的水在这种情况下却体现出巨大的价值。
说完了“价值”,马上来看“军人价值”。
2.军人价值。军人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军人,是指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员。因此,军人价值就是指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员的价值。军人价值既包含每个军人个体的价值,又包含整个军人群体的价值。军人价值是国家、社会、人民对军人的需要同军人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肯定关系。军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军人与国家、战争(和平)、社会进步的关系之中。辩证地看,军人的价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国家、执政党、统治阶级、政府和社会作为需要的主体,军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军人价值就是军人的奉献与牺牲;二是将军人作为需要的主体,国家、执政党、统治阶级、政府和社会作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来看待,军人价值就是对军人的尊重与满足。军人价值创造方式具有超常性,军人价值主要是保障价值创造的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和平时期,由于军人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其价值不容易显现出来,只有在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危机发生的紧要关头,才能显示出军人的价值。其实,和平时期军人虽然不生产物质价值,但是生产精神价值、政治价值和安全价值。有观点认为,在职业军人眼里,就没有“和平时期”这个概念,所谓“和平时期”在军人眼里只是两场战争的间歇期而已。对于军人而言,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为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保卫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分昼夜站岗放哨、巡逻值勤;为了随时打赢战争,他们必须时刻戒备。正如军旅诗歌所描述的那样:“晓战随金鼓,宵眼抱玉案”(李白《塞下曲》),“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行》)。在一个和平稳定、欣欣向荣的国家里,军人即使默默无闻也不能说说明他们没能价值。相反,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本身就已经强有力的证明这个国家的军人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如果说,其他职业创造的价值还可以换算、替代的话,军人创造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缺少了军人创造的价值,其他价值创造活动就失去了保障,即使创造了,也可能被掠夺。看一下近代史就知道,清政府的国民收入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直到清末,GDP仍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由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逐渐落后,尤其是军队发展与世界军事革命严重脱节,这个世界头号富裕的东方帝国无力抵御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难逃被列强任意宰割的悲惨命运。圆明圆的废墟从反面映证了,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价值。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和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相互包含。如果说世界观、人生观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那么,价值观则是回答我们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人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世界是什么,而且还要进一步追问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人生是什么,而且还要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原本就是一个价值问题,人的价值问题是全部价值问题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或者叫做价值的观念表现。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相应的经济基础服务。西方国家的学者往往有意回避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宣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我价值”,用抽象的“价值论”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在他们笔下,“价值”和“价值观”这两个概念经常是混同使用的。关于价值观的分类。由于人们对价值的分类多种多样,标准也不统一,所以价值观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人把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军事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婚恋价值观等;也有人把价值观分为生死观、义利观、得失观、金钱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人际观、权力观、审美观、婚恋观等;还有人把价值观分为物质价值观、精神价值观、集体(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
4.军人价值观。军人价值观,是军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评价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意义、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观点。军人价值观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军人价值观,是军人对一切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包括军人关于物质世界价值的观念,关于人类社会价值的观念,关于人的价值的观念等等。狭义的军人价值观特指军人对军人价值的根本看法。军事科学院张明仓研究员认为:军人价值观是军人在战争和军事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生、军人职业、军事活动的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由于军人职业责任重大,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军事活动充满危险和艰辛,军人价值观更加强调忠诚、勇敢、爱国、团结、奉献和牺牲。一般来说,军人价值是本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军人的优秀品质往往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粹,是本民族价值品格的精华。在世界各国,有许多道德楷模都是军人。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关羽是三国时代蜀国名将,民间尊称为关公、关二爷。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凝聚在关羽身上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实质上就是五千年华夏灵魂的化身。关于军人价值观的分类,臧树华、宋家胤在其著作《军人价值观教育十讲》中,把军人价值观分为军人社会道德价值观、军人人生价值观、军人金钱价值观、军人训练价值观、军人成才价值观、军人作战价值观、军人交往价值观和军人恋爱、婚姻、家庭价值观等。
5.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有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之分。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唯一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从深层次稳定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应当准确、凝练、深刻。学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精炼表述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表述,归纳进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发展、富裕、民主、文明”;“人民至上、公平正义、劳动优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等等。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体现于国家的政策、制度、法律、道德之中。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作用是:对全社会的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具有导向作用;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价值观具有整合作用;对社会意志和力量具有凝聚作用;对塑造民族精神境界具有奠基作用;对民族兴盛具有支撑作用。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先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和促进社会进步。一个国家如果离开了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虽然一个时期的表面的经济繁荣也可以出现,但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核心价值缺失最终要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逐渐演化为精神危机,乃至社会危机。
6.军人核心价值观。刚才,我们一鼓作气,逐步深入了解了5个基本概念以及相互关系,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军人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军人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军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使命条件下,军人价值观的内容会相应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其中最基础、最核心、最稳固的部分是具有延续性,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在其军事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适应统治阶级、政党要求的根本价值观念。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整个军人价值体系的轴心,是军人精神支柱的内核,也是一支军队应长期秉承的根本准则和始终遵循的精神路标。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有凝聚军心的核心价值观。军事上不过硬一打就垮,而没有核心价值取向的军队不打自垮。
既然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专门讲一讲军人核心价值观。
二、聚焦军人核心价值观
让我们将穿梭于广阔的时空,看看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前世今生。
1.纵览传统军人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武德文化与军人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武德,就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包含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等。最早提出“武德”概念的是楚庄王。他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武”与“德”二字联用,始见于《国语•晋语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尉缭子•兵教》中说:“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这里提到的“武德”指的是军人的历史使命,即责任、义务和军人的价值。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以“仁”为核心,以“精忠报国”和捍族保民相统一的文化体系,爱民、爱国是武德最核心的价值,是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从楚庄王的“保大”“安民”、孔子的“执干戈以卫社稷”到《国语》中的“为国者利国之谓仁”等,无不揭示了这一点。那些被历史讴歌、被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大多是“精忠报国”“扶众安民”的典范,对全民族、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孙子兵法》开篇首句中即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就把养兵用战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死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军人的价值。《孙子兵法》反复强调“修道而保法”,“自保而全胜”,“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安国全军之道”等原则,阐明“安国保民”是军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衡量军人价值大小,军事行为正当与失当的根本标志。孙子也相当重视的将帅的武德修养,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他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孙中山为“智、仁、勇”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提出军人价值、军人使命等概念,强调指出:军人最重要的是真正懂得“捍族卫民者,军人之天职”的道理,发挥其“忠爱民国”的优良品质,尽其“兴武止战”之使命;只有努力恪尽“天职”,永葆“良质”,才能“以保军人之价值”。“捍族卫民,矢忠必勇”,是孙中山对传统武德文化“精忠报国、和军制胜”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发扬者。我军从南昌起义开始,建立了不同于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好八连精神、硬骨头六连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抗洪精神、抗非精神、抗震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光辉,为新时期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放眼外军核心价值观。在高度现代化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成为愈益凸显的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军队在改进武器装备、改革编制体制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引导”、“文化熏陶”、“道德提升”等“软实力”建设,尤其重视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美军历来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灌输,在《2010年联合构想》中把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列入“基础战斗训练教育”,制成各种形式的精神宣传画悬挂、张贴在营区、训练场甚至官兵的床头;聘请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参战回国的“战争经历者”现身说法;还安排了5000多名随军牧师,以“上帝的语言”传播和强化军人核心价值观念。各军兵种和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相应的价值观,如美陆军将价值观概括为“忠诚、责任、尊敬、奉献、荣誉、正直、勇气”七条,美海军的核心价值观为“荣誉、勇气、奉献”,同时宣扬“海军是海洋的主人”、“海洋中的利刃”;美空军宣扬“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和“正直第一、服务至上、事事争优”的价值理念,把“诚实与正直第一、先公后私、工作优异”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美海军陆战队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荣誉、勇气、责任”;西点军校则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学员价值观养成的座右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价值观混乱,道德堕落,形象败坏,军人失去往日的荣耀。2007年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重整军队计划,提出“为重振俄罗斯担当使命”的口号,俄军以 “认真履行军人的天职,勇敢地捍卫俄罗斯的自由、独立和宪法制度,保卫人民和祖国”为价值理念,其核心价值观也表述为“荣誉、责任、形象、纪律、勇敢”。日本生存空间狭小,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存和发展仅靠个人或单家独户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起来形成群体力量方能求得生存,个人的价值也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形成了群体主义价值观。日本自卫队在建军计划中强调:“没有精神支柱的军队等于空中楼阁”,“有了新式武器而精神力量薄弱,等于把火箭将给了稻草人”。 日本自卫队突出“忠诚武勇、卫国卫家、忠于职守、严守纪律、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还有一种表述是“忠诚、守纪”。英军宣扬“效忠国家”的价值观念,其精神内涵是无条件承担义务、自我牺牲和相互信任。英军在“军队价值观”中规定:“无私的个人承诺是军事服务的基础。你必须随时随地准备听从召唤,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意味着你必须将军队和团队的使命置于你个人利益之上……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完成你的任务,无论有多么危险和艰难。”其核心价值另一表述是“忠诚、自豪、坚定”。法军宣扬“纪律、忠诚、献身”的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是“忠于法兰西,做不屈的高卢雄鸡”表述为“自由、平等、顽强、坚韧”。德军的核心价值观为“忠诚、服从、勇敢、奋发”。印军倡导“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其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荣誉、智慧、责任、灵魂、自尊、惠人”。以色列国家虽小,但军队战斗力却十分强悍,经过几次中东战争,逐步确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以军核心价值观是“忧国献身、勇敢顽强、知识智慧、共济互助”。
3.解析我军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提出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又体现了军队的职能使命的要求;既吸收了古今中外军人核心价值的合理内容,又充分体现了我军核心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彰显我军本质属性。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是为本阶级实现自身利益、为执政党履行使用的工具。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我军是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一直将自己定义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始终把党的政治理念作为军队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来遵循,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用。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多年来经受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经历大大小小的政治、经济风波和自然灾害的考验,仍然屹立不倒,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的根本原因所在。关于这一点,在原苏联身上能够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列宁在发动和领导十月革命中首先着手建立以工人赤卫队为基础的红军,并特别强调和坚持布尔什维克党对红军的领导。正是这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军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态势下,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有力地镇压了白匪叛乱,击退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军队,保卫了苏维埃政权。然而,二战胜利后如日中天的苏共和军队在西方“和平演变”攻势下,没有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尤其是缺乏对官兵积极的价值引导,苏联军队与苏共渐渐离心离德。在“8.19”事件中,当苏联国家和人民最为需要的危急关头,军队倒戈,苏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也丧失了执政地位,庞大的苏联一夜之间解体。苏联解体后,军队价值观混乱,道德堕落,形象败坏,民众对军队的信任竟然一度下滑到30%,低于40%的国际警戒线。这里还有几幅图,从图片对比中,中美两国军队在自然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一目了然,这也是人民军队根本性质最直观的体现。二是体现职业特殊要求。国不可一日无军队,现代国家必须维持一支精干高效的、以职业军人为主的常备军。尽管我国当前还没有 “职业军人”的正式提法,但是,当代军人,尤其是将要在部队长期服役的士官(学员)、军官,要相创造辉煌的军旅生涯,就应当努力锤炼自己的职业化军人素养。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日》再次诠释了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形象。客观来说,张灵甫的确是一名纯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作为抗战时期最著名的两个团长之一(另一个团长是谢晋元),张灵甫打过无数恶仗、苦仗、硬仗。凇沪会战,张灵甫脱掉身上衣服,抱着机关枪带着敢死队冲杀日军,毙敌800余人。张古山战役,与日军激战五天五夜,身中七块弹片,血染征衣,仍然指挥作战,直到胜利。共产党员剧作家田汉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真名实姓地讴歌了张灵甫。南昌会战,张灵甫右腿被日军机枪打中,受了重伤,军医要锯掉张灵甫的右腿,张灵甫将手枪交给随从副官,厉声说:“谁锯我的腿,你就枪毙谁!”匆匆包扎伤口后又冲上前线。不久,上高会战,张灵甫的腿又被炸断。蒋介石亲自派飞机送张灵甫去香港治病。手术不久,张灵甫在报纸上看到军人战时不能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修养一个月就可以痊愈的劝告,大义凛然地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腿!”提前归队,于是落下残疾,人称“跛腿将军”。八年抗战,张灵甫以其功勋获得过美国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自由勋章,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被朝野称为“常胜将军”。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时,言辞恳切地说:“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由此可见,抛开政治信仰,张灵甫的职业军人素养是得到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三是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承载着中国历代军人不懈追求崇高价值的人生理想,清晰地展现了军人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价标准等完整的军人价值观体系。其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特性,也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考验。军委胡主席站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将我军历史使命科学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保证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重视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使官兵身居军营胸怀天下,身处盛世毋忘国家安危,忠实有效地履行职责。四是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走在前列。回顾建军80多年的成长历程,我军一直是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忠实信仰者、优秀宣传者、模范践行者。毛泽东同志给解放军规定了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过去虽然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要素是始终存在的,并强烈地反映在人民军队的信念和实践中。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人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军队的高度信赖,更是党对人民军队的特殊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要求军队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和普及。

9. 我们的校训是“修德,立志,勤奋,求实”,哪位大人可以帮帮忙以此为题原创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啊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修的励志,勤奋求实”“修德砺志”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修德砺志:德须修之,志必砺之,无德无以成人,无志无以成才。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
那就是教师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
那就是师德
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
那就是师魂 "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具有基础地位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工作的质量,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渊博的“经师”,更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师”。可以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育人必先育己,传道必先修德.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博识专才,立志教育,热爱学生,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远大志向的教师队伍,才能以其人格魅力来熏陶教育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师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无论是古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还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亦或是一生从教,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他们无一不是凭着一颗“爱心”来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伟大的事业。热爱学生,要用爱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没有教师崇高的师德,就不会有学生高尚的人格,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就不会有学生阳光般的笑脸。我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人,因为做了一名教师,我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看看我们的身边,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一头黄牛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许许多多动人的事迹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他们就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地辛勤耕耘着“半亩方塘”,坚守在三尺讲台。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让我们发起青春的誓言: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会永爱我的事业,永爱我的学生,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倾我所有,去换取明天的桃李芬芳。

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成为偶像,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象英雄一样树碑立传,流芳千古;教师不是明星,不能象明星一样妇孺皆知……相比之下,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琐碎!

记得全国著名教师于漪曾深情地说过:“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也道出我的心声,我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加以追求,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杏坛 。

10. 求一篇有关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慎思笃行的演讲稿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知识及与科学文化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