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演讲稿历史

演讲稿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2-29 09:10:42

Ⅰ 历史演讲稿短一点

让历史告诉未来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两岸的一道道风景;红色之旅,丰富多彩,其中最让人深思的是那一组组难忘的镜头。它们无声,却记录着岁月的滚滚风尘;它们无语,却寄托着对未来的深情祝福。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历史告诉你我—— 石狮不会说话,但至今矗立在北京城郊卢沟桥上的一尊尊石狮却曾经发出怒吼,发出“抵御外侮,保卫民族”的怒吼。它们严肃的面孔在时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一次非常事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万籁俱寂。当人们像平常一样度过这个普通夜晚的时候,卢沟桥的桥头却突然响起一阵枪声。这枪声是日本兵打响的,这枪声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越来越疯狂。面对侵略者的险恶用心,我们该怎么办?中华民族该怎么办?四万万中国同胞发出最后的吼声:“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每一位炎黄子孙发出铮铮誓言:“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必定为你战斗到底!”一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从此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烽火,点燃了全面抗战的烈火,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从此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并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怒吼的石狮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她敢于面对一切挑衅! 如果在漫漫的黑夜,你突然看到一束明亮的灯光,会立刻觉得看到了希望。延安枣园的灯光,就是这样的一束灯光。在布满黑暗的旧中国,它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国人民革命的道路。 每到夜晚,枣园的灯光就一盏一盏地点亮了,党的领导者们在灯光下继续工作着。他们思考着、商讨着、决策着、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引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1941年到942年,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遇到了最严重的困难:没有衣服,没有鞋袜,没有被褥,没有饭菜,没有纸张,国民党停发经费,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延安军民困死。面对严重的困难怎么办?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农村中开展起来。经过三年的大生产运动,边区终于度过难关。大生产运动不仅在物质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枣园的灯光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坚强乐观的民族,她勇于面对一切困难!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钟,天安门广场上,艳阳高照,彩旗招展。北京30万群众敲着鼓,唱着歌,欢聚一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大幅标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人们欢呼着,雀跃着。 3时一到,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顿时,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映照着整个广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 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她将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我们跨越空间,跋千山,涉万水,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我们跨越时间,缅怀先辈,追思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忍不拔地前行,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将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让历史告诉未来——明天更加美好!

Ⅱ 历史演讲稿

骄傲的曾国藩

奔奔曾经说过:“你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历史对你不感兴趣。”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过去的已经是历史,而历史一再重演。所以历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活着的人思考如何把正在进行的历史故事演义得更加有趣。
我今天要讲的让毛泽东“独服”的“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让蒋介石称赞“足为吾人之师资”,被后人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骄傲的曾国藩。

我说的骄傲既不单是褒义也不单是贬义。
曾国藩被许多人评价过,但我认为曾国藩是骄傲的,所以曾国藩一出生下来就是骄傲的。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其祖父阅历丰富,父亲是个秀才。所以曾国藩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作为老大的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16岁童子试第7,23岁考取秀才。曾国藩作为8个弟弟妹妹的榜样怎么能不骄傲呢?曾国藩考取进士之后由翰林院庶吉士到侍读到侍讲学士到文渊阁值阁事到内阁学时到稽察中书科事务到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到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作为汉人当时做官能做到“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能不骄傲吗?当官的时候曾国藩讽刺身边的人说:“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曾国藩还说:“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就是说他不跟一般人相处只跟像自己那样贤明的人相处。
作为理学家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的“文傲”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曾国藩写过很多书《京史百家杂钞》《求阙文集》《诗集》《读书录》《家调》《家书》《求学道》《五箴》等不下百十数本卷。首先曾国藩很骄傲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噶写书,他写书之后更加骄傲了于是一写几十本。于是骄傲成了曾国藩的本性。曾国藩的治学论道,识人修身,持家教子,为官当将成了曾国藩骄傲的资本,并且他还要把他的骄傲传授给别人。所以很多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看见曾国藩时喊他老师而不是大人。

其实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还是因为他的“武傲”。有句话为证“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
当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时,清政府很恐慌,曾国藩很高兴。因为清政府的八旗、六营军腐败到不堪一击,而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卧薪尝胆。于是曾国藩开始发挥自己笔杆子的骄傲,在《讨粤匪缴》中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之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等等。他都把自己与孔孟并列了,你说他骄傲不骄傲?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时正式出师与太平天国作战。湘军进围九江时,曾国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肃清江面,直捣金陵”。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1855年2日11日,太平军放火焚毁停泊在江面的湘军大船百余艘,夺得曾国藩座船,曾国藩走投无路,几次跳水自杀未遂。然后仓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使他“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这是曾国藩表露无疑的骄傲,所以曾国藩吃到了骄傲的苦果,然后曾国藩羞愧难当要自杀。也正是因为曾国藩还是湘军的骄傲,是曾氏家族的骄傲,是汉人为官的骄傲,所以曾国藩自杀未遂,他为了别人的骄傲而活着。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变乱,湘军乘机卷土重来,12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投入江西战场,陷九江,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显然,曾国藩意图是先拿下武汉、九江,然后以湖北、江西为后方,同太平军争夺安徽,特别着重争夺安庆。他认为只要占领安庆,就可以沿江东下,直取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1858年11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发起对湘军垢猛攻,三路大军包围了李续宾的大营,湘军大败,李续宾以下文武头目四百余人全部被歼。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
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大捷。曾国藩的骄傲再次被打击,所以有人说后期的曾国藩很抑郁。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在三河遭到惨败,但力量并未溃灭,他仍然坚持夺取安庆进取天京的战略。1860年曾国藩亲率湘军八万实现了对安庆的包围。这时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咸丰帝气急败坏,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是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5日,安庆终于落入湘军手中。这时的曾国藩找回了骄傲的资本,准备有所作为。当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时,很高兴,他说廉颇只能三遗矢。
1864年,曾国藩攻取南京,湘军在南京屠杀三天三夜,共杀人10余万。曾国藩不仅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个弟弟也杀人,当时人们就称呼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有人曾经为曾国藩辩解说那是形势所迫,身境所绕,不得已而为行之的谋略而已。
试想一下,我们在拿老鼠兔子做实验时,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动物的生命比人低贱得多?所以曾国藩认为湘军是骄傲的,至少曾国藩认为自己是骄傲的。

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逝,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皇位。这时候的曾国藩掌握的湘军已经强大到可以让他称帝。但曾国藩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很骄傲。儒家思想是曾国藩的骄傲,孝悌忠信是曾国藩的骄傲,个人的完美是曾国藩的骄傲,对旧王朝的愚忠是曾国藩的骄傲。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但要他放弃一生所坚持的骄傲是不可能的。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这时候的曾国藩很生气,因为曾国藩很骄傲,他不允许别人鼾睡在自己的榻边。曾国藩气自己的祖国那样懦弱无能,毁了他的声誉,毁了他的骄傲。于是以“师以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1872年,曾国藩骄傲地病死在南京。因为他死的时候,他提拔的人如左宗棠李鸿章,一个个都像那样很骄傲了,他的洋务运动也早就了一批批骄傲的人才,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评价历史人物时“伟大”只用来形容那些力争上游的人,随波逐流的那些人只能用“可怜”形容,我用骄傲来形容曾国藩是因为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前行的步履,变得那么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犹豫、蹒跚而踉跄……

Ⅲ 中国历史演讲稿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词有歧义),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家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Ⅳ 历史演讲稿

文章标题:九一八事变屈辱的中国历史演讲

屈辱的中国历史:我向你诉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今年,景德镇、临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鸣警报,其中,天津、拉萨、昆明、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鸣警报,浙江全省均鸣响防空警报。
九月,与许多

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文秘港”还有更多精彩文章等着您!]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Ⅳ 求篇历史故事演讲稿

我学的历史上有许多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你要表演的话,你可以选择春秋战国那些大小战役或者是那些谋略家的故事。

Ⅵ 历史演讲稿怎样写

中国,你有一个漫长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词有歧义),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家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Ⅶ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抗美援朝报国仇,万隆会议结朋友。大庆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自力更生,内强国力;五项原则,外接友邻。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内乱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863计划、一国两制;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上海举行APEC会议,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Ⅷ 历史演讲稿

我今天所说的题目叫《历史的精神》,在讲述之前,我们来明确几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和历史学。一般来说,经典作家通常将历史定义为:历史是以往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而历史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的精神,其实就是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历史的时空性和对象的客观性。之所以使用精神这一个词来表示我个人所建构的关于历史的一些看法,这是因为我很难以使用一个确切的语词来表示,本来可以命名为历史文化,但是按照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这样看来,命名为文化的确范围太广了,很难以确切的传达所言表达的意思。如果命名为,历史的观念,历史的理念之类,则范围显得太窄。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有一本书《历史的观念》,说的是关于历史学的一些发展问题。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则不仅仅限于历史学,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个题目的原因所在。/S9J/u*i"W9n)Z*B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精神呢?举个例子来说,科学的精神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那天我们被问到什么叫科学的精神呢?大多数人可能说不清楚,就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到的:"熟知的东西未必是你所了解的"。这也就是我们从小说历史、学历史,恰恰我们对历史知之甚少,刚才说到的历史的概念就是一个例子。对于历史的精神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因为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面向大众的,面向历史学家,以及和历史存在相对应等三个层面。今天我们所要谈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系,它是超越时空的,是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便逐渐积累起来的,严文井有一篇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来形容这种精神最为恰当,人类历史的精神像小溪流一样开始发端,由最初的涓涓细流逐渐扩大最终汇流成河,集河成江,最终融入人类文化的海洋中。庄子说:"若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侯德载物的情怀,才可以支持人类的发展,这才是历史的精神所在。
.\-G.E6j/q!g!w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按照刚才的体系去理解历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无论换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了,这也是我所要说的第一点:独立,自由。我们知道在九十年代中期兴起了一股"文化英雄"热,其中著名历史大师陈寅恪先生最受大家的关注。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研究上的成就,今天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历史系的学生也未必能够说出的所依然。当时引起大家兴趣的是一本叫《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在这本书里作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是陈寅恪先生在答复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他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职的情况时,提出以不学马列主义为出任所长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在建国以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最至高无上的理论,尤其是当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如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就上书党中央,请求毛泽东等人来北大指导工作。像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思想改造报告四次才通过。在这样的氛围下,陈寅恪先生提出这样的条件简直有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其实,陈寅恪先生有这样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一直就强调学术研究必须有其独立自由的精神,这一点用他在给王国维先生的遗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言中写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这句话就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
)t2q)j$]2A!W国学论坛其实,陈寅恪先生也并非是唯一的追求自由独立的学者。庄子就曾经因为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而拒绝楚王的聘请,其实楚王也知道庄子的心性,他说:"愿以楚国之境累先生",但是面对来促驾的官员,庄子问道,如果你可以选择作为一只已经失去的神龟在庙堂上被后人祭祀,还是愿意做一只在烂泥中打滚的乌龟呢,那位使者毫不犹豫地说到:"吾愿曳尾泥中",庄子微笑的说到,我也一样。当然对庄子来说,这种独立自由更多带有一种对心性的宽纵。庄子是一名哲学家,思想的放纵可以理解,那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呢?文天祥在《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正气的代表是有其根据的。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大臣崔杼杀死了齐国的国君,太史当时就记录崔杼弑君,崔杼就把他给杀了。继任的太史是被杀的太史的弟弟,他仍然这样记录,崔杼又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还是这样记录,崔杼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晋董狐笔说的也是晋国的太史董狐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事实。
'U#x9w(Y w国学论坛其实不管我们所说的陈寅恪也好,还是那两位太史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追求刚才我们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这种精神之所以是历史的精神所在,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对秩序的挑战,更主要的是这种精神自萌发之日的开始,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对危机的认同感和对现实的关注,从庄子到陈寅恪莫不如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庄子和陈寅恪都具有一个背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我们刚才也说过,历史精神因为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的和历史学家的层面。那么独立自由的精神是不是仅仅存在于这些精英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在社会的文化结构中,有一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在文化结构中,精英文化有着导向的作用,它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存在于那些历史学家之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独立自由。但是,这些民族优秀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光大,并不仅仅存在于精英阶层中,这主要得益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移。在中国古代,虽然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如果以识字率作为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那么我们的古人受教育的水平一直不高,但是我们确是最具礼仪的民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我们一直农业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建立在这上面的宗族社会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渗透和转移是维系这种精神的关键所在。举一个例子来说,陆游有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就非常清楚的描写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精英文化通过说书、戏曲、神话、宗教故事等方式逐渐的渗透到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中,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大众接受到这种文化是通过上面的种种可以在大众流行的方式而接受一些优秀的传统。其实精英文化在向下转移和渗透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事实就是大众在接受这种文化的时候,通常经过他们的改变,以便用一种更有效的形式来传播它,作为历史精神核心的独立自由在向下的转移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些空洞说教,清朝人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说到:"二十四史忽化声能语,自声入而心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K,T"A'K6D/z7@国学论坛在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历史的精神首先存在于精英阶层,然后才是向大众文化的转移。我们对历史的精神尤其是对独立自由的接受与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要说的我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种精神呢?这种状况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十分清楚。从学术研究上说,抄袭剽窃屡见不鲜;就平常为人处世来说,除了阿谀逢迎就是干什么事不是凭借真实本领,除了耍一点小聪明什么也不能做。&@9c7@&s"S8v"['Z

(A;n+R"\$L X,h国学论坛3c*`9q$k-m

'~+R8V%s/z;y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所说的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问题。在座的诸位将来很多是要从事历史工作的,不管以后从事的是学术研究工作还是历史普及工作,都需要面对一个责任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一,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首先的使命就是将这种历史的精神向大众的转移;第二,我们还要接受不同层次文化受众的优秀文化,以创造更优秀的文化。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将这种精神向我们所要面对大众转移?我们都知道,一名历史工作者的精神不仅有着别人的传授,还有的在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独立的研究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献的解读,如何正确的理解文献不仅关系到继承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创新和传授的问题。这里单单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许多人连书都没有读懂,就在那里胡说八道,害人子弟,这本身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很多人天天和别人谈论什么独立自由,但是在工作中避重就轻、阿谀逢迎;生活中毫无诚信可言,只知道以煽风点火为能事,这种人即使有一定的水平,我们也只能说他并不能做一个历史精神的传播者。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在道德修养上不仅要能够做到达到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而且我们要明白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历史工作者来说,不管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比如说教师、专业的研究者、作家、编辑、记者等职业,我们都要有一种意念,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将会影响很多人。假如你去当一名老师,受你影响的就是你所教授的学生。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什么呢?刍狗就是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一个用具,他的唯一作用就是只是做一个摆设而已,祭祀完了以后就把他丢弃。我觉得老子的这个说法非常恰当,比如说你有一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走在路上总想踢两脚,踩在你脚下的花花草草可就倒霉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地位无论高低,他总是要影响一部分人的。如果没有责任心,那就是害人不浅。国学论坛/f5{,o `0D5Y+t
第二,我们还要接受不同层次文化受众的优秀文化,以创造更优秀的文化,这就是一个在学习基础上创造的问题。大家知道,司马迁在创作《史记》就很清楚的体现了继承和创造的统一。在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之前,曾经作为汉武帝的侍从随汉武帝周游全国,到处采访他个人所关注的历史事实,比如他在《史记。信陵君列传》中写道:"候生者,为大梁夷门监者。"司马迁为了具体说明"夷门"到底是什么门,在这篇传记的最后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亲自到了大梁,访问当地的居民,最后才知道夷门就是东门。当然,司马迁还有一个继承的问题,当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就拉着司马迁的手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司马迁正是在他的父亲的遗言下,开始遍读他当时所可以见到的书籍,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从司马迁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继承固然重要,但是创造也非常关键。具体说来,这种创造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民间的。比如在历史上有许多民歌得以流传下来,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像一些民族早期的一些史诗作品,例如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希腊的《荷马史诗》等,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显得尤为突出,早在周朝的时候,政府就有一个机关专门从事民歌的收集,在《诗经》中许多民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保存,同时收集人还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处理。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文人自觉地学校民间文学的举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的《竹枝词》,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样的句子民歌的痕迹就非常明显。更不要说后来的话本、小说了。第二个来源是外来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对我们的文化影响极大,且不说深入生活中的佛教观念,只要听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中国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就是在借鉴佛教翻译中的注音。到了近代,这种文化的交流就显得越来越明显,比如说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本国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与远远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垣就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把汉学的中心夺到中国来。"这一点,在今天的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

Ⅸ 我是怎样学好历史的(演讲稿)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

古人有云:“学不可以已”。

我想,考试无非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不需要解释和理性的测试,它的存在便是为了让你的明白你身在何处,又想要到达何处。所以,对待每一门的考试,我想,都是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当你成功时,你会欣慰,付出终会有回报;当你失败时,不必沮丧和懊悔,遗憾永远属于懦夫。这时候,也您会得到更多,收获更多,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忽略却报有价值的珍宝;这时候,一个人从无知变得明朗,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我想,对于历史这样的课程,检查的是我们的耐心;追究的是我们的细心,严禁的是我们的开心;做人不能口是心非,这也许正是历史教会我的教训。学习讲求口到、手到、心到,讲求的是效率。

对于历史课本,是最宝贵的财富,事物遵循“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事物无论如何的变化和发展,它的核心与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主观上以为,之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你对课本理解得不是十分透彻,一旦在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都没有追究清楚,那么,你又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对于书本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无论是黑体字还是楷体字,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许这时你未察觉,可终究有一天,你会暴露出来你的弱点。

所以永远都不要企图去掩饰自己知识的缺陷,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是不会成功的,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所有的假设也是枉然。

书本同时又是一部精彩的连环画,你永远都不可以忽略与之有关相联的内存联系,一旦你孤立了、机械地看待书本,那样你远不如一台录音机。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搞清事物的“来龙”和“去脉”,联系起来,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因此我认为,学习好历史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做再多的题目,只是为了巩固课本。如果我们“本末倒置”,认为课本只是一件来为考试服务的工具,便是大错特错啦!

所以我也认为,有时候,某些人的学习方法有些不妥,虽然我承认世界之大,人各有异,但我还是发扬我的一贯作风,我还习惯成天拿着历史课本,仔细琢磨其中的每一字,其实这样无不是一种享受,书本看多了,你会得到很多从考试中得不出的启示。当然,我不否认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我坚持考试是工具,是为我们去了解先人大千世界的工具。

时间会证明一切,我坚信我是对的。

、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
4、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11503680.html?an=0&si=2

我瞎找了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