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明代问候语

明代问候语

发布时间: 2021-03-13 17:25:19

㈠ 古代高级春节拜年祝福语

卯兔留瑞福常在,辰龙送祥禄相伴;春夏秋冬四季顺,富贵如意年年随;天时地利有人和,财旺运好得安康;宏图大展前程绣,金玉满堂合家欢。

㈡ 书信祝福语的格式是什么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名字和称呼(或只写称呼),有时还要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表示对收信人的亲热和尊敬;接着加个冒号,表示下面的话是对他说的。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也就是书信的内容。正文部分通常先写问候的话。问候是一种礼节,问候语很多,有节日的问候,如“新年好”“春节快乐” 等;有季节性的问候,如“夏安”“冬安”等。

也有开头问候身体健康,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如“近来身体可好”“近来的学习好吗?”等等。问候语可以独立成为 一个段落。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是写信的目的之所在,写信人要说的话,要办的事都写在这里。正文的内容在问候语下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要顶格写起。如果要说的话,要办的事多,应该分段写,每段写一件事,写完一件事,再写另外一件事。每段开头都要空两格写起。

结尾:正文写完后,要写上表示祝愿、尊敬或勉励的话,也叫致敬语。致敬语要根据对象不同而不同。如果写给长辈,可以写“敬祝健康”等;如果写给平辈,可以 写“祝学习进步!”等。

而“此致敬礼”是比较通用的,适合一般人的结束语。结尾的“此致”“祝”等可以紧接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 “健康”等祝愿之情,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下方。可以根据信纸剩下的多少,决定署名与致敬语的距离。署名时根据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可带姓,可不带姓。习惯上,还按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名字前面加上“孙”、“弟”“老朋友”等称谓写在名字的左上角,字体小一点。

日期:一般写在署名的下边。日期最好是把年月日都写出来,便于收信人了解写信时间。

(2)明代问候语扩展阅读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㈢ 求写信类似“展信佳”“见字如晤”类似的句子

展信佳,是一种问候抄语也可以说是祝福语,祝察看这封信的你一切安好的意思。
注释:
①展:察看,省(xǐng
)视。
②佳:形声。从人,圭(
guī)声。本义:美,美好。
见字如晤是中国早期(明代开始)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字面意思是见到这些字就好像当面见到人一样,多用于写信时。

㈣ 古时请安用语

古时请安用语,根据不同身份,不同情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4)明代问候语扩展阅读:

除了请安还有“跪安”这个礼节:

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

跪安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

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

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

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㈤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霄念挚心。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谁能解释一下

意思是中秋这天月亮十分的明亮,把问候和祝福送给远方的朋友,对着月亮真心祝福远方的挚友,表达了中秋的祝福。

月到中秋分外明 出处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十八》

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大多数作品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全书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5)明代问候语扩展阅读:

《醒世恒言》作品在结构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描写的细腻、语言的流畅、词汇的丰富等方面都超过了宋元旧作。

但是在矛盾斗争的尖锐性与人物性格的充满锋芒、语言描写的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等方面,它们又不及宋元旧作,而且往往插入过多的抽象说教、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过多的因果报应和色情渲染,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㈥ 明朝文征明的诗 绝句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友人拜年都是递上名片不求见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满了名贵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世人认为这样更简易,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

注释:

谒:名帖。

敝: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6)明代问候语扩展阅读:

1、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代“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年长的人拜贺新年,包括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关于拜年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方式。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习俗跟现在差不多,亲朋好友带着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就算是成了。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贴”,相当与现在的贺卡。

朝廷里的士大夫有用飞贴互相拜年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友很广,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就用竹木削成条,写上贺词,派仆人送给亲朋好友代为拜年。这种方式一般流行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

明代人们还是沿用贺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谒”代替拜年。明代时期贺年卡的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卡片上不仅印有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出现“团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2、诗歌赏析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里所言的“谒”和“名纸”就是现在贺年卡的起源。这句话是说,友人们前来拜年都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贺年卡)来问候,从早上到现在我的屋中已经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贺年卡)。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简”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虚”是不实在,虚套的意思。我也跟随着潮流学吧,向他人投送拜贴,用这种方式拜年,人们只会嫌弃简易,而不会认为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3、作者简介:

文征明是明代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考取功名一直不顺利。文征明考到了53岁,都没能考取“生员”,生活非常窘迫。54岁那年,文征明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经过吏部考核,让他在翰林院就职于一个俸禄比较低的职位。

但因同事排挤,他并不满意,上任一年便提出辞职。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而他已经57岁了。辞官后文征明回到了苏州老家,专攻诗文书画,经过长期的积累努力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㈦ 古人嫁姑娘的祝福语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㈧ 西汉时期怎样行礼和问好

古代礼节大致相同!!

冠礼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龄(士大夫是20岁,天子诸侯为12岁)时所举行的一种头发加冠的极为隆重的礼节,它属于古代“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
可分为三个步骤:
1.卜筮。就是冠礼举行之前事先卜筮举行冠礼的时间和举行冠礼时所应邀请的来宾。
2.挽髻。加冠的准备工作。
3.加冠。加冠由来宾中有威望的人进行。首先加布缁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缀饰有玉,尖尖的冠顶常用象骨制成。最后加爵弁冠,也叫雀弃冠,这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
以上为一般士人的冠礼,其冠为三加。若是诸侯的冠礼,其冠则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礼,其冠则为五加(五加衮冕)。
冠礼完成后,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此后他不仅可以服兵役,参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古代表礼敬动作的称谓
揖、长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为礼。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称。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凉”,见面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
请教尊姓台甫,与人初次见面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忌问名。“台”原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发而用作对高级官吏的敬称,如抚台,又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如称兄为兄台。“甫”原为古代男子之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后遂与表敬的台字连缀而成表字之代称。
抗礼、亢礼,是长揖不败,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
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

古代行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这些都是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而其他情况,只分: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就可。在常礼中,也可以用到这些八拜四拜的。
1.八拜,通常是对父母,但也只在极正式的场合,如认亲,婚礼时,天地也是这样,但一般正规场合和对待其他长辈一样都是四拜。其他长辈,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对老师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间拜天地时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结义时也是这样。而其他平辈亲属兄嫂弟姐妹等则是二拜。
2.明代规定,对父母叔伯这样亲属中的长辈(也包括老师),久别再见面时对其四拜,受礼者也应稍稍颔首答礼,小别,平时见面只需作揖/万福即可。夫妻(其他这种情况只是结婚时),结义兄弟久别时也应相对四拜,但夫妻之间平时,小别时就不怎么拘礼了。平辈亲属,兄弟姐妹之间久别再见面时各二拜,小别只作揖/万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对方还礼,礼数相同,而平时见个面作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让座即可(古代的家里,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两侧。平时自己的时候,坐在主位上,客位当然是给客人预备的,但通常来访客人时,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还要把主位让给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礼貌)。对于其他人之间,见个面什么的只需作揖/万福,对方答礼就可以了,施礼和答礼的礼数当然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年纪小的或作为晚辈的先施,年长的作为晚辈的后还礼,男士先施,女士还礼。而只有同学,同年,朋友这样完全平辈同等级的才同时作揖。
古代正礼都是:
1、稽首:跪拜,两手拱合,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用于朝臣见君主;
2、顿首:扣头触地即礼毕。用于下级见上机;
3、空手:类顿首,但俯头至手与心平,不触地。用于官员对尊敬的人;
常礼:
1、揖手: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用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用于同级;
3、答礼:颔首致意。用于对下级;
两名同级官员相遇时,行揖手或拱手两次。地位不同时,低级者向右侧移动,揖手两次,高位者点头答礼。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礼。若差别甚大,低级者行顿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头四次),高官不答。官员聚会时,主持人只点头致谢。胥吏见文官,必下跪,行拜首两次。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百姓间不许拜首。
明朝对皇帝最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这叫拜)五次,叩头至地(这叫扣)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
现在的简化行礼:都是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
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 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 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冠礼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龄(士大夫是20岁,天子诸侯为12岁)时所举行的一种头发加冠的极为隆重的礼节,它属于古代“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
可分为三个步骤:
1.卜筮。就是冠礼举行之前事先卜筮举行冠礼的时间和举行冠礼时所应邀请的来宾。
2.挽髻。加冠的准备工作。
3.加冠。加冠由来宾中有威望的人进行。首先加布缁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缀饰有玉,尖尖的冠顶常用象骨制成。最后加爵弁冠,也叫雀弃冠,这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
以上为一般士人的冠礼,其冠为三加。若是诸侯的冠礼,其冠则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礼,其冠则为五加(五加衮冕)。
冠礼完成后,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此后他不仅可以服兵役,参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古代表礼敬动作的称谓
揖、长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为礼。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称。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凉”,见面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
请教尊姓台甫,与人初次见面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忌问名。“台”原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发而用作对高级官吏的敬称,如抚台,又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如称兄为兄台。“甫”原为古代男子之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后遂与表敬的台字连缀而成表字之代称。
抗礼、亢礼,是长揖不败,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
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

拱揖,拱手作揖。
打恭,亦称“打躬”,屈身作揖行礼。
合掌、合十,两手当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为印度的一般礼节,为佛教所沿用。
执手,古时国君用以待功臣之礼,在许多大臣的陪同下和乐声中,握住有功将领的手,以示亲热、慰问。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礼,两手点地而抬起拱合,同时低头至手。
敛衽,敛其衣襟,表示肃静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说敛衽。后来专称女子之拜曰敛衽(亦作“裣衽”)。
道万福,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后来用做妇女行礼的代称。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笔,古代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五寸长的簪头上,插在冠前,又示礼敬。
磬折,像石磬一样的弯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
回拜,亦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亦应前往复见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
式(轼),站在车上,俯身而抚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而领先,必推尊长前行,以示尊敬。
却行,向后退着走,表示对客人的恭敬。
侧行,偏侧着身子前进。
以趋示敬,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均不得大摇大摆或要紧不慢地踱步,而要低头弯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对客人尊敬(另外还有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扫榻,拂除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宾客的欢迎。
虚左,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虚左,是空出尊位。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门请,登门拜访。
为寿、上寿,古时进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词祝颂。叫“为寿”或“上寿”。
奉觞,举杯敬酒。
古人的跪拜礼
长跪,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叫“长跪”。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再拜,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叫“拜”,也叫“拜首”;拜两次叫“再拜”。行这种礼是再进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顿首,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这种礼同现在的鞠躬礼近似,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
稽首,顿首时,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对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礼。
空首,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
坐、跪、跽、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与跪的姿态是相似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箕,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㈨ 何为请安,跪安

跪安,清朝皇室礼节。
1、是磕头请安。
2、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种婉转说法。在当今网络词中,也指代女性叫其配偶跪搓衣板或者遥控板等调侃词。
其中古代跪安是指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种婉转说法。 高阳 《慈禧前传》一:“﹝ 清文宗 ﹞:嗯。你跪安吧!‘跪安’是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种比较婉转的说法;然而真正的涵义,因人因地而异,召见臣工,用这样的说法是表示优遇;而在重帷便殿之中,如此吩咐妃嫔,那就多少意味着讨厌她在跟前。”
跪安是清朝皇室礼节,普通旗人家庭不使用。譬如皇帝召见大臣时,大臣必须行跪安礼,做法如下:先将马蹄袖撸直,然后迈左腿,右腿跪在地上,收左腿,直力上身,最后起右腿站起来。跪下时并不叩头。
跪安是清朝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种比较婉转的说法;然而真正的涵义,因人因地而异,召见臣工,用这样的说法是表示优遇;而在重帷便殿之中,如此吩咐妃嫔,那就多少意味着讨厌她在跟前。
请安,指问好;请客人安坐,留客用语。明清时期“请安”为问安礼节的一种,源于明代军礼,后衍化为日常礼节,男女行礼方式有所不同。在近代,“请安”意为“问安”。与之相关的跪安是宫廷、五公府和宗室家庭的礼节,用于特定场合,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1)指问好。旧时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
(2)古代宴会时留客之辞。
(3)指请求安息。
(4)指晚辈向长辈问好。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