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演讲稿
1. 谁能给我个关于吕布的性格、生平等的演讲稿一段也行。急!
吕布:字奉先。性格:武艺高超,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不听忠告。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实在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几乎没有人瞧得起他,连张飞都粗鲁地骂他"三姓家奴",也许是罗贯中的偏见,所以吕布混得简直没有人样。罗贯中对吕布的生平和死之后的后事,简直惜墨如金,特别是对吕布成为丁原的干儿子之前的事情,只字未提,使人觉得吕布的短暂的一生都显得那么不完整。《三国英雄记》之《吕布传》只是想让吕布活得象个人--虽然在那个时代,不算成功人士。
根据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所述:人的性格不可能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头上长刺脚底流脓;现实中的人是这样,文学作品中的人也应该是这样。所以吕布的性格也有他的双重性:一方面对自己的事情毫无主见,另一方面对为得到貂蝉却不惜一切代价;一方面经常失信于人,另一方面却被刘备的失信所害等等。
吕布对于貂蝉,明知道是王允的一场阴谋,但他宁愿相信王允和貂蝉的真心,百分之百是被现实所迫,他宁愿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而使自己觉得自己是爱貂蝉的。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在被曹操和刘备杀死之前,表现出一副贪生怕死的嘴脸,但我却让吕布死得很体面。吕布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反让他对死亡的态度豁然开朗,从而坦然地就死。
人的生命最终是一场无奈的结局。
2. 以你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写一篇演讲稿(最好是吕布) 急用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3. 曹孟德大战吕布的演讲稿怎么写
我会写的
4. 三国演义的演讲
我要演讲的内容是“华容道义释曹操”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使吴国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听谋臣之言,亲自向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这一段“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正是把关羽的‘义’表现的淋漓尽至。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这有一个贴吧连接,有什么问题答疑在三国演义杂谈的贴吧发帖,可以得到解决噢,http://tieba..com/club/8672823/invite/join/?c=
对三国演义 有兴趣的可以到这个链接的贴吧,发表一下,,,
5. 关于三国的演讲稿500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各种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动机,引发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通过激发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一个人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迅速、更完满地实现管理目标。
激励是超越时空的管理功能。我国古代兵家早就反复揭示了战靠民、民靠气、气靠激的道理,并导演了许多通过激励,化险为夷,以少胜多,大获胜利的辉煌战例。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吴起与士卒同甘苦,戚继光执法斩子,都可以为管理心理学增辉添色。同样,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时时可见关于激励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激励思想。发掘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激励理论,运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激励手段,推动四化建设,大有裨益。
(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赏”的激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象这样赏赐部将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黄石公三略》)等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十一家注孙子》),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励
“群英会”是赤壁之战中的精采片断。每当读到这里,周郎的歌声仿佛响在读者耳边: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与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对蒋干说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迹的话。他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思,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在这里,一个志满意得、心忠志坚的周瑜活鲜鲜地立在我们面前。
是的,《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虽然对外遇到个高出自己的诸葛亮,在争夺荆州中处处受挫,最后饮恨而亡,但在东吴集团内部却是春风得意,深得倚重。孙策得到周瑜时高兴地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临死又给孙权遗言:“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更有一层是周瑜和孙策还有连襟之亲。周瑜年纪轻轻,就被拜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水陆军马。无怪乎,周瑜对孙吴政权感激涕零,竭忠尽力。他向孙策表示“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向孙权表示:“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向吴国太表示:“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赤壁之战前夕向孙权请战:“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
刘备攻下汉中之后,手下众将都要推他称帝,无奈刘备故作推辞。这时诸葛亮劝进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众将也齐声说道:“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张飞更是急得大叫起来。真是一语破的,古人可谓坦诚!于是刘备答应先进汉中王,对文臣武将“各拟功勋定爵”,众人皆大欢喜,继续思恩效命。曹丕称帝后,诸葛亮又一次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还是“坚执不从”。诸葛亮尖锐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刘备毕竟没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当了皇帝,对“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于是“两川军民,无不欣跃”。在这里,诸葛亮正是通过不断满足“功名欲”,增强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时常吟的:“凤翱翔于千仍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刘备一直是个“织席小儿”,哪能有那么多豪杰投靠于他?如果刘备一直当他的新野县令,许多人也早就丧失希望,离他而去。可见,“功名”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满足人才的正当“功名欲”,是激励人才奋发努力的重要手段。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说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徐庶临去曹营,鼓励刘备手下诸人:“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当黄盖请阚泽代他向曹营献诈降书时,阚泽欣然应允,慷慨表示:“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都雄辩地证明,“功名”对于人才来说,是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满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还有赏识、表扬。《三国演义》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时使用数种手段。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谈话后称赞他:“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他为行军司马。曹操称赞典韦:“此古之恶来也”,当下任命他为帐前都尉。赵云以“空营计”大胜魏军,刘备赞扬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并且赐给他一个称号——“虎威将军”。周泰在濡须一战,三番冲杀救了孙权性命,战斗结束后,孙权专门设宴款待他,并亲自把盏,抚着周泰的脊背,泪流满目地说了一些赞扬和抚慰的话,然后又叫周泰解开衣服,让众将看“遍身伤痕”。宴会结束后,孙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可以说给了周泰极大的表彰和极高的荣誉。这种赏识、赞扬、赐与称号等,都是对一个人功劳、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可以使一个人继续保持已有的积极行为。
和赏识、称赞相辅相成的激励手段是运用“羞辱”激励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损伤是一种耻辱,而“知耻近乎勇”,可以激励人们奋进。诸葛亮最善于抓住部将的性格特征,运用“羞辱”这种激励手段。马超攻打葭萌关,张飞大叫出战,而诸葛亮却“佯作不闻”,对刘备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哪能受得了这等小看!着急说道:“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诸葛亮进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急得张飞说:“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这里,张飞越急,诸葛亮越缓;张飞越自恃武勇,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这样,他把张飞的求战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张飞的战斗勇气充分激励起来,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驱使着张飞去舍命拼杀。这才引来葭萌关前张飞和马超那场无日无夜的恶战。老将黄忠最怕别人嫌他老而无用。当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时,只因魏延说他“年纪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气冲冲,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诸葛亮深知黄忠这一性格特点,因此夺取汉中时,连续两次以此激他,调动了黄忠的大智大勇,使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在夺取汉中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诸葛亮并不仅仅把“宝”押在激起的士气上,他告诉刘备:“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须人马前去接应。”可见,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将杀敌的勇气,另一方面还要稳扎稳打,保证万无一失。
(三)“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情”的激励
历数三国人物,刘备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来,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将面前掉泪。他与赵云初次见面分手时,便“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相爱之情,何其真挚?为请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敬慕之心,何其诚恳?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读之心酸。关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以致“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实难想象,刘备何以如此能哭?这真要感谢罗贯中那支浪漫之笔了。正是这支出神入化之笔,塑造了刘备这个与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针锋相对的典型形象。刘备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为了树立自己这个感人的形象,刘备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感情投资。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正是凭着“感情投资”等手段,赢得了“人和”这个战略优势,靠“人和”这个战略优势。与曹操、孙权争分天下。
自然,以情动人并不一定要象刘备那样动辄涕泪交流。捧读《三国演义》,动人情态多采多姿,可以使现代管理者学到更多摄取人心的艺术力量。以情动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为王为帝,而是为“王者之师”,受人尊重是他们的优势精神需要之一。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报知遇之恩。因此,对待贤能只有做到心诚、礼敬、意专、言听计从,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以权势压人,颐指气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国时代的杰出统治者,都很注意礼贤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宾,“任贤如事师”(《樊川文集•雪中书怀》)。
刘备要第三次去请孔明,关羽、张飞好大不高兴。关羽认为“其礼太过”,张飞干脆说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响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正是:“不是虚心岂得贤?”(王安石《诸葛武侯》)得到诸葛亮之后;他“以师礼事之”,认为“我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说道:“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临死托孤,甚至叫三个儿子“以父事丞相”。这些所作所为,使诸葛亮感铭肺腑,觉得“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对蜀刘政权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诵千古,感人泪下,其实,首先是由于刘备的爱才、尊才和善于用才。只因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和“托孤既尽殷勤礼”,才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和“报国还倾忠义心”。他们两人可谓君臣相得,珠联壁合。东吴的孙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贤能。吴国太临死嘱咐孙权:“汝事于布、公理当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孙权在合肥,听说鲁肃来到,“下马立侍之”’“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曹操听说许攸来投,竟顾不得穿鞋,跑出来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于地。司徒王允为用歌妓貂蝉,也对之“叩头便拜”,貂蝉为之感动,表示“万死不辞”甘愿牺牲自己,去离间董卓和吕布。
尊重人才,不仅表现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礼,关键在于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吕布被围下邳,陈宫建议他带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势”,他回答:“公言极是。陈官又建议他引精兵断曹军粮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干。因为对他来说,妻妾的几滴眼泪比陈宫的建议还要重要,结果束手就擒。霸王项羽,虽然口中称呼范增为“亚父”,可就是不听其计,气得范增弃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实质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有时情况一时不明,由于可能产生的流言蜚语,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诬陷进谗,以致怀疑人才、毁灭人才的悲剧古今擢发难数。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复杂纷坛的现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孙策擒住,孙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余众”,以助孙策,两人约好第二天中午回来。太史慈去后,孙策手下之人都说太史慈不会再来,孙策却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领一千多人如约归来。长阪坡前,赵云因在混战中丢了刘备家小,便返身杀回敌阵找寻。靡芳不知其情,告诉刘备说赵云投了曹操,张飞也帮腔道:“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深深了解赵云的刘备坚信:“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征吴时,有人向他报告:“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刘备听后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吴彝陵大战前夕,诸葛瑾请求去蜀求和,张昭向孙权吹风说,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还。孙权追述了诸葛瑾过去的言行,驳斥说:“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于瑜(诸葛瑾字)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上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信任!
在那个时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祸连九族,但诸葛亮用人却是非分明。五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没有备好军粮,怕诸葛亮见罪,就谎报军情,又在后主前诬陷诸葛亮。诸葛亮虽将他削为庶民,但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这样对李丰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三围演义》还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败告诫后人,切莫偏听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战时,袁绍听信审配所言,任意联想,怀疑许攸是曹操奸细,逼得许攸终于投曹。后又听信郭图谗言,要对张郃、高览问罪,逼得张、高两人也降了曹操。刘禅听信宦官谗言,竟怀疑诸葛亮有“异志”,把他从北伐前线召回,以致贻误一次战机。吴主孙皓,怀疑陆抗通敌,罢其兵权,结果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信人,二要赖其才。刘备仰慕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授任于败军之际,托命于危难之秋,让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孙权因素知陆逊有奇才,几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使这位年轻的将领名彪史册,大展宏图。而无能的蜀后主,根本不了解敌我力量和前线战况,却听信谗言,嫌姜维屡战无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导致日后的兵败。可见,选人要明,既用则信,敢于授权,放手使用,是调动部下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专,决不能一职几任,职责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制造内耗。孙权准备袭击荆州,一开始却要他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同去。吕蒙明确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字)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孙权堪称明主,听后恍然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统一掌管江东各路军马。
信人,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鲜明的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并非异端。它常常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是知识、才能的显露,是正直、忠诚、负责、勇气的表现。而目光敏锐,独立思考,见解独特,多提意见,正是人才的特征之一。但古往今采,许多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提意见者反感、讨厌,甚至怀疑在拆台、捣蛋。这是信人的心理障碍。田丰不同意袁绍出兵,便被袁绍抓了起来。沮授建议袁绍“缓守”,也被袁绍关了禁闭。象袁绍这样的昏货,在他手下,不作拍马逢迎之流,也得缄口不语,哪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还有一种领导,只允许手下的人才能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则就要疑神疑鬼。俗话说:“威高震主,才高招忌。”这正是对许多辛酸历史教训的概括。袁绍之杀田丰,曹操之杀杨修,后主之疑孔明,无不与此有关。这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才。否则,手下人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之发展。
关怀
关心、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感情,激励人们奋进,挖掘人们的潜力。人才是血肉之躯,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需要切实的安全,需要可靠的归属,需要情的温暖,需要爱的抚慰。曹操兵败淯水,失了典韦,回到许昌后,立祀祭典,并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平了辽东回到许昌,大封功臣,没有忘记死去的郭嘉,表赠郭嘉为贞侯,把其子收养在自己府中。曹操的这些行为,既是出自对已故人才的真诚惜怜,又是感动和激励活着的人的一种艺术。赵云为救阿斗,在长阪坡前几进几出,杀得血满征袍,当他把怀中沉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这种爱部将胜过爱亲子的表演,使赵云感激涕零。“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这一招收到了抚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表示把马谡家小当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马谡死而无怨,又编织了和部下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激发他们尽心尽力。
现代管理者借鉴《三周演义》中的用人谋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感情,远非曹操,刘备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同志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它要更纯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威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感情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四)“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则”的激励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策其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甘宁百骑劫魏营”一回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场景。当曹操率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6. 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10分种演讲稿!!!要快!!!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占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了“天时”。孙权尽掌东吴,具备了“地利”。而刘备就凭着“人和”之势,从一草草布衣,却能划天下 为三而独占其一。由此可见,在这三人中,刘备是最成功的。 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贩买草鞋、织草席为生。刘备宽仁忠厚、乐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喜欢结交豪爽之士。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而,刘备深得人心。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7. 三国演义演讲稿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如果看过的话,一定知道关羽、赵云、张飞、黄盖和马超这五虎大将吧!也是我在书里面最感兴趣的。下面也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下。
一虎将:英勇无比的关羽关云长
自桃园结义跟随刘备,忠心耿耿,再加武艺超群,被后人尊称武盛。过五关斩六将,威震中原,天下流传.刘备甚为爱之,封其为五虎将之首。不过至此关公也开始犯兵家大忌,开始居功自傲,不进忠言.倾出荆州重兵,导致兵败遂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最后身首异处.终年五十九岁。
二虎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赵子龙
赵云他让我十分震惊,一个敢独闯曹营,杀死五十多原大将,我就纳闷,他本来可以回到营寨,带点兵马,再去救人,可见赵云多么英勇。他对刘备忠心不二,一心为刘备拼了60多年,直到老死,我认为从忠义和英勇来看,赵云为天下第一。最近还有一部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就是说赵云的。
三虎将:威风凛凛的张飞张益德
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在三人当中也算最有钱的了,起初的经费都是由张飞筹备.万军当中取上将首籍如探囊取物,当阳桥上呵退曹兵百万,与诸葛军师入川时颇会用计,智取严颜,诸葛亮也大加赞赏:三将军会用智谋乃主公一大兴事.可最终没有善始善终,闻知关羽身死,急于为兄报愁,鞭打士卒,最终反被士卒所害。
四虎将:人老智不老的黄忠黄汉升,
有百步穿杨的美誉又肩忠义,刘备甚为欣赏,归顺刘背后,在帐下多立战功,大败魏国名将夏侯渊。最后随刘备伐吴,奈何年纪不饶人,最终被箭射中肩窝,刘备痛哭道:使我让汉升受此伤害,最终不治身亡.终年七十有余。
五虎将:有勇无谋的马超马孟起
被我认为五虎上将中的一个悲剧人物,此人相貌俊朗,人称锦马超;又有吕布之勇。奈何脾气暴躁,多勇少谋,没有打过几场胜仗,最有名的莫过于让曹操割须弃袍.马超一生辗转于多人帐下,最后还好有了归宿,归降了刘备。
8. 有关三国演义的演讲稿
可以参考这个资料——
《三国演义》中的激励谋略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各种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动机,引发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通过激发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一个人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迅速、更完满地实现管理目标。
激励是超越时空的管理功能。我国古代兵家早就反复揭示了战靠民、民靠气、气靠激的道理,并导演了许多通过激励,化险为夷,以少胜多,大获胜利的辉煌战例。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吴起与士卒同甘苦,戚继光执法斩子,都可以为管理心理学增辉添色。同样,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时时可见关于激励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激励思想。发掘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激励理论,运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激励手段,推动四化建设,大有裨益。
(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赏”的激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象这样赏赐部将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黄石公三略》)等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十一家注孙子》),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励
“群英会”是赤壁之战中的精采片断。每当读到这里,周郎的歌声仿佛响在读者耳边: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与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对蒋干说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迹的话。他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思,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在这里,一个志满意得、心忠志坚的周瑜活鲜鲜地立在我们面前。
是的,《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虽然对外遇到个高出自己的诸葛亮,在争夺荆州中处处受挫,最后饮恨而亡,但在东吴集团内部却是春风得意,深得倚重。孙策得到周瑜时高兴地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临死又给孙权遗言:“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更有一层是周瑜和孙策还有连襟之亲。周瑜年纪轻轻,就被拜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水陆军马。无怪乎,周瑜对孙吴政权感激涕零,竭忠尽力。他向孙策表示“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向孙权表示:“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向吴国太表示:“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赤壁之战前夕向孙权请战:“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
刘备攻下汉中之后,手下众将都要推他称帝,无奈刘备故作推辞。这时诸葛亮劝进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众将也齐声说道:“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张飞更是急得大叫起来。真是一语破的,古人可谓坦诚!于是刘备答应先进汉中王,对文臣武将“各拟功勋定爵”,众人皆大欢喜,继续思恩效命。曹丕称帝后,诸葛亮又一次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还是“坚执不从”。诸葛亮尖锐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刘备毕竟没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当了皇帝,对“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于是“两川军民,无不欣跃”。在这里,诸葛亮正是通过不断满足“功名欲”,增强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时常吟的:“凤翱翔于千仍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刘备一直是个“织席小儿”,哪能有那么多豪杰投靠于他?如果刘备一直当他的新野县令,许多人也早就丧失希望,离他而去。可见,“功名”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满足人才的正当“功名欲”,是激励人才奋发努力的重要手段。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说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徐庶临去曹营,鼓励刘备手下诸人:“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当黄盖请阚泽代他向曹营献诈降书时,阚泽欣然应允,慷慨表示:“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都雄辩地证明,“功名”对于人才来说,是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满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还有赏识、表扬。《三国演义》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时使用数种手段。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谈话后称赞他:“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他为行军司马。曹操称赞典韦:“此古之恶来也”,当下任命他为帐前都尉。赵云以“空营计”大胜魏军,刘备赞扬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并且赐给他一个称号——“虎威将军”。周泰在濡须一战,三番冲杀救了孙权性命,战斗结束后,孙权专门设宴款待他,并亲自把盏,抚着周泰的脊背,泪流满目地说了一些赞扬和抚慰的话,然后又叫周泰解开衣服,让众将看“遍身伤痕”。宴会结束后,孙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可以说给了周泰极大的表彰和极高的荣誉。这种赏识、赞扬、赐与称号等,都是对一个人功劳、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可以使一个人继续保持已有的积极行为。
和赏识、称赞相辅相成的激励手段是运用“羞辱”激励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损伤是一种耻辱,而“知耻近乎勇”,可以激励人们奋进。诸葛亮最善于抓住部将的性格特征,运用“羞辱”这种激励手段。马超攻打葭萌关,张飞大叫出战,而诸葛亮却“佯作不闻”,对刘备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哪能受得了这等小看!着急说道:“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诸葛亮进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急得张飞说:“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这里,张飞越急,诸葛亮越缓;张飞越自恃武勇,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这样,他把张飞的求战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张飞的战斗勇气充分激励起来,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驱使着张飞去舍命拼杀。这才引来葭萌关前张飞和马超那场无日无夜的恶战。老将黄忠最怕别人嫌他老而无用。当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时,只因魏延说他“年纪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气冲冲,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诸葛亮深知黄忠这一性格特点,因此夺取汉中时,连续两次以此激他,调动了黄忠的大智大勇,使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在夺取汉中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诸葛亮并不仅仅把“宝”押在激起的士气上,他告诉刘备:“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须人马前去接应。”可见,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将杀敌的勇气,另一方面还要稳扎稳打,保证万无一失。
(三)“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情”的激励
历数三国人物,刘备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来,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将面前掉泪。他与赵云初次见面分手时,便“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相爱之情,何其真挚?为请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敬慕之心,何其诚恳?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读之心酸。关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以致“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实难想象,刘备何以如此能哭?这真要感谢罗贯中那支浪漫之笔了。正是这支出神入化之笔,塑造了刘备这个与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针锋相对的典型形象。刘备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为了树立自己这个感人的形象,刘备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感情投资。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正是凭着“感情投资”等手段,赢得了“人和”这个战略优势,靠“人和”这个战略优势。与曹操、孙权争分天下。
自然,以情动人并不一定要象刘备那样动辄涕泪交流。捧读《三国演义》,动人情态多采多姿,可以使现代管理者学到更多摄取人心的艺术力量。以情动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为王为帝,而是为“王者之师”,受人尊重是他们的优势精神需要之一。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报知遇之恩。因此,对待贤能只有做到心诚、礼敬、意专、言听计从,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以权势压人,颐指气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国时代的杰出统治者,都很注意礼贤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宾,“任贤如事师”(《樊川文集•雪中书怀》)。
刘备要第三次去请孔明,关羽、张飞好大不高兴。关羽认为“其礼太过”,张飞干脆说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响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正是:“不是虚心岂得贤?”(王安石《诸葛武侯》)得到诸葛亮之后;他“以师礼事之”,认为“我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说道:“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临死托孤,甚至叫三个儿子“以父事丞相”。这些所作所为,使诸葛亮感铭肺腑,觉得“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对蜀刘政权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诵千古,感人泪下,其实,首先是由于刘备的爱才、尊才和善于用才。只因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和“托孤既尽殷勤礼”,才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和“报国还倾忠义心”。他们两人可谓君臣相得,珠联壁合。东吴的孙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贤能。吴国太临死嘱咐孙权:“汝事于布、公理当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孙权在合肥,听说鲁肃来到,“下马立侍之”’“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曹操听说许攸来投,竟顾不得穿鞋,跑出来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于地。司徒王允为用歌妓貂蝉,也对之“叩头便拜”,貂蝉为之感动,表示“万死不辞”甘愿牺牲自己,去离间董卓和吕布。
尊重人才,不仅表现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礼,关键在于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吕布被围下邳,陈宫建议他带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势”,他回答:“公言极是。陈官又建议他引精兵断曹军粮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干。因为对他来说,妻妾的几滴眼泪比陈宫的建议还要重要,结果束手就擒。霸王项羽,虽然口中称呼范增为“亚父”,可就是不听其计,气得范增弃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实质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有时情况一时不明,由于可能产生的流言蜚语,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诬陷进谗,以致怀疑人才、毁灭人才的悲剧古今擢发难数。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复杂纷坛的现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孙策擒住,孙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余众”,以助孙策,两人约好第二天中午回来。太史慈去后,孙策手下之人都说太史慈不会再来,孙策却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领一千多人如约归来。长阪坡前,赵云因在混战中丢了刘备家小,便返身杀回敌阵找寻。靡芳不知其情,告诉刘备说赵云投了曹操,张飞也帮腔道:“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深深了解赵云的刘备坚信:“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征吴时,有人向他报告:“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刘备听后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吴彝陵大战前夕,诸葛瑾请求去蜀求和,张昭向孙权吹风说,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还。孙权追述了诸葛瑾过去的言行,驳斥说:“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于瑜(诸葛瑾字)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上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信任!
在那个时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祸连九族,但诸葛亮用人却是非分明。五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没有备好军粮,怕诸葛亮见罪,就谎报军情,又在后主前诬陷诸葛亮。诸葛亮虽将他削为庶民,但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这样对李丰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三围演义》还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败告诫后人,切莫偏听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战时,袁绍听信审配所言,任意联想,怀疑许攸是曹操奸细,逼得许攸终于投曹。后又听信郭图谗言,要对张郃、高览问罪,逼得张、高两人也降了曹操。刘禅听信宦官谗言,竟怀疑诸葛亮有“异志”,把他从北伐前线召回,以致贻误一次战机。吴主孙皓,怀疑陆抗通敌,罢其兵权,结果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信人,二要赖其才。刘备仰慕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授任于败军之际,托命于危难之秋,让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孙权因素知陆逊有奇才,几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使这位年轻的将领名彪史册,大展宏图。而无能的蜀后主,根本不了解敌我力量和前线战况,却听信谗言,嫌姜维屡战无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导致日后的兵败。可见,选人要明,既用则信,敢于授权,放手使用,是调动部下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专,决不能一职几任,职责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制造内耗。孙权准备袭击荆州,一开始却要他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同去。吕蒙明确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字)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孙权堪称明主,听后恍然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统一掌管江东各路军马。
信人,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鲜明的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并非异端。它常常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是知识、才能的显露,是正直、忠诚、负责、勇气的表现。而目光敏锐,独立思考,见解独特,多提意见,正是人才的特征之一。但古往今采,许多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提意见者反感、讨厌,甚至怀疑在拆台、捣蛋。这是信人的心理障碍。田丰不同意袁绍出兵,便被袁绍抓了起来。沮授建议袁绍“缓守”,也被袁绍关了禁闭。象袁绍这样的昏货,在他手下,不作拍马逢迎之流,也得缄口不语,哪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还有一种领导,只允许手下的人才能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则就要疑神疑鬼。俗话说:“威高震主,才高招忌。”这正是对许多辛酸历史教训的概括。袁绍之杀田丰,曹操之杀杨修,后主之疑孔明,无不与此有关。这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才。否则,手下人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之发展。
关怀
关心、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感情,激励人们奋进,挖掘人们的潜力。人才是血肉之躯,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需要切实的安全,需要可靠的归属,需要情的温暖,需要爱的抚慰。曹操兵败淯水,失了典韦,回到许昌后,立祀祭典,并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平了辽东回到许昌,大封功臣,没有忘记死去的郭嘉,表赠郭嘉为贞侯,把其子收养在自己府中。曹操的这些行为,既是出自对已故人才的真诚惜怜,又是感动和激励活着的人的一种艺术。赵云为救阿斗,在长阪坡前几进几出,杀得血满征袍,当他把怀中沉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这种爱部将胜过爱亲子的表演,使赵云感激涕零。“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这一招收到了抚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表示把马谡家小当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马谡死而无怨,又编织了和部下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激发他们尽心尽力。
现代管理者借鉴《三周演义》中的用人谋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感情,远非曹操,刘备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同志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它要更纯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威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感情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四)“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则”的激励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策其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甘宁百骑劫魏营”一回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场景。当曹操率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
9. 三国演义人物演讲稿800字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