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课堂
① 找一篇课堂演讲稿
做一个文明之人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之人》。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② 3分钟课堂演讲稿急
有本书就叫演讲与口才,买来看看
③ 关于课堂三分钟演讲稿
正抄 我从每一届学生的初一袭开始,就在每节语文课开头的三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的具体要求是:人人参与,按学号轮流,每课一人,内容不定。上课铃一响,轮到的同学就上台演讲。可以带提纲,但不可读稿子。每次演讲都记分,期末计入小作文成绩。一开始,学生感到陌生、心慌,不习惯,眼睛不敢正视同学,像“背书”一样;有的甚至尚未开口,就满脸通红,结结巴巴,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首先让刚进初一的学生选择演讲的内容,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比如先朗诵一些自己写的小诗,说一段自己亲生经历。
并分别针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演讲.上台讲的学生总是尽力把自己认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同学介绍、推荐,或是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和评价;而听的同学也是全神贯注,并饶有兴趣地对讲的内容加以分析评价,有时课后还会主动再去找些有关资料来阅读.这既培养了说的能力、听的能力。
呵呵,OK?
④ 课堂3分钟演讲稿!好的分全给你!
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感觉罢了,看你自己怎么看待它了。很多时候,简单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会让原来简单纯粹的人生变的迷茫与困惑起来。什么是幸福?这是个太老套的问题,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和标准都不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是一种幸福,可以听家人在你的餐桌唠叨个没完那也是种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诨也是种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边的空气,充盈在你的周围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时光老人给每个人每天24小时一样均等,只是,因每个人的态度不同而使幸福变得不公平,悲观的人认为,幸福是那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乐观的人认为,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开心度过每一天,很轻松;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很满足;把握时光,不留下遗憾,很充实。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吧。。。。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谢谢.
Y.
⑤ 求3分钟演讲稿,课堂上的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高效课堂,让我们快乐组队学习》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和同学们组队一起学习,那就更棒了! 这学期,在学校大力提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就充分体验到了它的快乐。
自由的课堂才是学生所要追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快乐的气氛。正是这样,这学期我们改变了教学模式,开始高效课堂教学。我们七八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学会交流和倾听、学会思考和表达。
我们的小组名字叫团结队,团结就是力量。而我就是团结队组长。
最初的时候,别看组里才七个同学,但是成绩有好有差,上课有专心的,也有开小差的,虽说是一个团队的,可大家就像一盘散沙,尽管这样,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老师让各组准备一段课本剧。消息一出来,很多组都在热烈的讨论着,很多组都在积极的排练着,只有我们组却都像没事人似的,一下课就不知道去向了。我很努力的一个个找组员,和他们讨论,可是谁都不积极,谁都不愿意参加。说的好听是大家都太有个性了,说不好听,那时候,大家都没有团队意识。终于要汇报了,看着别的组顺利的汇报着,好强我的决定, 要一个人代表组里汇报。虽然单口相声《打电话》赢得了全班满堂的喝彩,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我们组其实是输了。真的输的很惨吗,我仔细观察到,当老师为此给我们组加分的时候,全组都开心的欢呼,其实大家心里是有集体荣誉感的。这给了我信心。
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比从前相互联系多了点,上次老师的表扬,给了这个团队一些共同的东西,大家有一点觉得相互间有点荣辱与共的意思了。但是小组的排名还总是在班级的倒数。
老师及时的刺激了这个团队。她提出各小组可以交换成员,以达到更好的团队合作。事实上各小组都想把得分少的同学换到一个得分高的同学。事实上每个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心里慌慌的。我们组里也有这样的同学。换吗,推出去吗,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和大家商量,可不可以我们不交换。在大家交流的目光中,我先是看见了意外,再看见了理解,最后看到的是大家一种默契,终于,我们有了默契!以为会被推走的那些学生的眼睛里,我看见了一种决心,一种改过自新的决心。接下来的学习中,真的大家都发生着变化,无论是预习、对学还是群学,大家都认真对待,还会相互监督,谁不小心走神了,或话题跑偏了,就会有相邻的同学提醒他,马上回到正题。因为大家都憋着股劲,要让其他组看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结果。
有努力就会有收获,我们小组的排名在一天天的向前,每个人都以是团结队的成员而自豪!
这就是我的组队――团结队在高效课堂中的成长过程。我喜欢高效课堂,让我们组队学习,让我们快乐学习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我感谢高效课堂。
谢谢大家
⑥ 演讲稿《课堂说话论》
圣经贤传都教我们少说话,怕的是惹祸,你记得金人铭开头就是“古之慎言人也。戒之
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岂不森森然有点可怕的样子。再说,多言即使不惹祸,
也不过颠倒是非,决非好事。所以孔子称“仁者,其言也讱”,又说“恶夫佞者”。苏秦张
仪之流以及后世小说里所谓“掉三寸不烂之舌”的辩士,在正统派看来,也许比佞者更下一
等。所以“沉默寡言”“寡言笑”,简直就成了我们的美德。
圣贤的话自然有道理,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假如你身居高位,一个字一句话都可影响大
局,那自然以少说话,多点头为是。可是反过来,你如去见身居高位的人,那可就没有准
儿。前几年南京有一位著名会说话的和一位著名不说话的都做了不小的官。许多人踌躇起
来,还是说话好呢?还是不说话好呢?这是要看情形的:有些人喜欢说话的人,有些人不。
有些事必得会说话的人去干,譬如宣传员;有些事必得少说话的人去干,譬如机要秘书。
至于我们这些平人,在访问,见客,聚会的时候,若只是死心眼儿,一个劲儿少说话,
虽合于圣贤之道,却未见得就顺非圣贤人的眼。要是熟人,处得久了,彼此心照,倒也可以
原谅的;要是生人或半生半熟的人,那就有种种看法。他也许觉得你神秘,仿佛天上眨眼的
星星;也许觉得你老实,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也许觉得你懒,不愿意卖力气;也许觉得
你利害,专等着别人的话(我们家乡称这种人为“等口”);也许觉得你冷淡,不容易亲
近;也许觉得你骄傲,看不起他,甚至讨厌他。这自然也看你和他的关系,以及你的相貌神
气而定,不全在少说话;不过少说话是个大原因。这么着,他对你当然敬而远之,或不敬而
远之。若是你真如他所想,那倒是“求仁得仁”;若是不然,就未免有点冤哉枉也。民国十
六年的时候,北平有人到汉口去回来,一个同事问他汉口怎么样。他说,“很好哇,没有什
么。”话是完了,那位同事只好点点头走开。他满想知道一点汉口的实在情形,但是什么也
没有得着;失望之余,很觉得人家是瞧不起他哪。但是女人少说话,却当别论;因为一般女
人总比男人害臊,一害臊自然说不出什么了。再说,传统的压迫也太利害;你想男人好说
话,还不算好男人,女人好说话还了得!(王熙凤算是会说话的,可是在《红楼梦》里,她
并不算是个好女人)可是——现在若有会说话的女人,特别是压倒男人的会说话的女人,恭
维的人就一定多;因为西方动的文明已经取东方静的文明而代之,“沉默寡言”虽有时还用
得着,但是究竟不如“议论风生”的难能可贵了。
说起“议论风生”,在传统里原来也是褒辞。不过只是美才,而不是美德;若是以德
论,这个怕也不足重轻罢。现在人也还是看作美才,只不过看得重些罢了。
“议论风生”并不只是口才好;得有材料,有见识,有机智才成——口才不过机智,那
是不够的。这个并不容易办到;我们平人所能做的只是在普通情形之下,多说几句话,不要
太冷落场面就是。——许多人喝下酒时生气时爱说话,但那是往往多谬误的。说话也有两
路,一是游击式,一是包围式。有一回去看新从欧洲归国的两位先生,他们都说了许多话。
甲先生从客人的话里选择题目,每个题目说不上几句话就牵引到别的上去。当时觉得也还有
趣,过后却什么也想不出。乙先生也从客人的话里选题目,可是他却粘在一个题目上,只叙
说在欧洲的情形。他并不用什么机智,可是说得很切实,让客人觉着有所得而去。他的殷
勤,客人在口头在心上,都表示着谢意。
普通说话大概都用游击式;包围式组织最难,多人不能够,也不愿意去尝试。再说游击
式可发可收,爱听就多说些,不爱听就少说些;我们这些人许犯贫嘴到底还不至于的。要说
像“哑妻”那样,不过是法朗士的牢骚,事实上大致不会有。倒是有像老太太的,一句话重
三倒四地说,也不管人家耳朵里长茧不长。这一层最难,你得记住哪些话在哪些人面前说
过,才不至于说重了。有时候最难为情的是,你刚开头儿,人家就客客气气地问,“啊,后
来是不是怎样怎样的?”包围式可麻烦得多。最麻烦的是人多的时候,说得半半拉拉的,大
家或者交头接耳说他们自己的私话,或者打盹儿,或者东看看西看看,轻轻敲着指头想别
的,或者勉强打起精神对付着你。这时候你一个人霸占着全场,说下去太无聊,不说呢,又
收不住,真是骑虎之势。大概这种说话,人越多,时候越不宜长;各人的趣味不同,决不能
老听你的——换题目另说倒成。说得也不宜太慢,太慢了怎么也显得长。曾经听过两位著名
会说话的人说故事,大约因为唤起注意的缘故罢,加了好些个助词,慢慢地叙过去,足有十
多分钟,算是完了;大家虽不至疲倦,却已暗中着急。声音也不宜太平,太平了就单调;但
又丝毫不能做作。这种说话只宜叙说或申说,不能掺一些教导气或劝导气。长于演说的人往
往免不了这两种气味。有个朋友说某先生口才太好,教人有戒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包围
式说话要靠天才,我们平人只能学学游击式,至多规模较大而已。——我们在普通情形之
下,只不要像林之孝家两口子“一锥子扎不出话来”,也就行了。
(原载1934年8月8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1期。)
⑦ 课堂演讲稿
1914年日本人利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身为国家最高主政者的袁世凯,既不能接受、又不敢贸然拒绝,只有一面拖延谈判时间,一面由当时身任大总统府和国务院双重秘书的顾维钧,暗中泄密,以引起国际间的注意或干涉。达到的效果是全国民心沸腾,主张对日作战,因反袁而流亡海外的黄兴等人,也都主张暂停反袁活动,以便全民族一致对外。历史的实情如此。而此时的孙中山,却甘心接受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对个人及其政党的援助。此非污蔑,从现已公开的孙中山1914年5月11日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1915年3月14日致日本外务部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来看,孙允诺出让的中国权益,比二十一条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今天的我们,也不必苛求孙中山,因为他一向信奉为国为民,不择手段,“小德出入可也”。正象今日回头看,我们并不斥责当初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割地给德国人的布尔什维克为卖国贼一样。
辛亥首义,袁世凯继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成了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长期被人斥为“窃国”;既是“窃”,原先当有主人。是清政府?那袁世凯岂不是英雄?是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可袁的大总统是以孙为代表的革命党有条件的拱手相让,(就是相让也是一个临时大总统的空头衔,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是得到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人及议会同意和批准的,何窃之有?袁又非革命党人,凭什么要将天大的功业送与孙中山。武昌起义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极为虚弱的草台班子,如果不是袁世凯养寇自重,未命北洋军全力出击,也早就玩完了。袁世凯劝清廷逊位,孙中山将总统让给他,是一项政治交易。清廷退位,孙中山也就不用以戴罪之身流亡海外洗盘子了,摇身一变成了开国元勋。袁世凯软硬兼施,顺利践约,隆裕代侄子宣统逊了位,成了没有国土的皇太后、皇帝,继续在紫禁城内享受优裕的生活。对待下了台的旧主子,袁是优礼有加,尊重如昔。爱新觉罗家族同五年后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命运大相径庭,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残酷处决。俄罗斯是欧洲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罗曼诺夫王朝把俄罗斯从一个弱小、封闭、愚昧的国家拓展成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大功于俄罗斯。中国是亚洲一个落后的中世纪国家,爱新觉罗家族早期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期有残暴频繁的“文字狱”,晚期又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领土利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四万万同胞恨之入骨、皆曰可杀;可结局大相径庭,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伟大的伊里奇批准枪决了,爱新觉罗家族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保了下来;就这一点,袁世凯就是豪杰胸怀。
“二十一条”的签定又是袁的一大罪状。可日本一开始提出的“二十一条”同后来签定的《中日新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经过老袁的软磨硬抗、斗智斗勇,日本不得不降低要求,把危害中国最大的条款去除。袁大总统签定后愤恨难平,令将签约日定为“国耻日”,以志不忘此仇。在“二十一条”的谈判中,袁世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日本人已经得到的,可以让步,日本人还没有得到的,锱铢必较。如满洲问题,袁世凯同曾叔度(时任国务院参议兼大总统府秘书)说:“满洲外的要求,我尽量全部驳回。满洲内的要求,多少答应几点,而这几点答应了,我有办法要他等于不答应。不但如此,我还要杀他个回马枪”!(曾叔度《我所经历的“二十一条”内幕》)
满洲在日俄战争后已是日本的口中之食,再让他吐出来是与虎谋皮。在谈判桌上,一个弱国能保住既有利益已是不易,不可能把已失去的再夺回来。那不是难为袁世凯吗?《中日新约》签订后,日本人大失所望,在国际上也大失面子。袁世凯被迫在修改后的“二十一条”上签字后,好多天神志为之不宁。他让丁佛言撰写了一本书,叫《中日交涉失败史》,印刷了五万册,密存山东模范监狱中。对左右说:“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那些咄咄逼人的人终有肉袒牵羊之一日。到那时,此书就可问世啦。”1915年5月8日,他在北京政府高级官员全体出席的国务会议上讲话,表现得极为沉痛,他说:“……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英驻华公使朱尔典)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付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
袁世凯死前为自己写下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挽联: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从中可见袁世凯对日本的切齿痛恨。
没有袁世凯清廷不可能灭亡这么快。在1901年—1908年的清末政坛上,袁世凯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是一个对新思想、新事物极为感兴趣的人,在其辖区内进行了很多近代化的改革。对关系朝廷大政的宪政制度的建立也是推波助澜,不遗余力,为清末衰颓之政局吹进一股清新健康之风。可能有人要说了,袁世凯组建私人政治集团,用重金贿赂庆亲王等朝廷重臣,使贪婪奢糜之风愈演愈烈,怎能说健康清新?这样说,是有失水准的。我们不能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评论袁世凯。袁世凯如果不这样做,他也不会生存、壮大起来。以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已是百弊丛生,危如累卵,再多出一个清官袁世凯,国家就有救了?袁大把大把地花银子,不是搜刮来的,有列入清政府财政预算拨给北洋大臣衙门和新军的,还有军费上的陋规“截旷”与“扣建”。袁大手大脚,“敢于用财,视黄金直如土块。”(胡思敬《大盗窃国记》)但本人并不事聚敛,并无贪财之名,“不问家人生产”。(胡思敬《大盗窃国记》)可以说,袁把“银弹”当成政治舞台上一个得力武器来运用了,同后来的蒋介石是英雄所见略同。武昌首义后,满清宗室不愿退位,袁送给奕匡和小德张各300万两银子,让二人为之说项,使隆裕勉强同意退位。这600万两花的值,比刀兵相见强多啦。如果袁世凯兵围紫禁城,把满清的太后、太妃、皇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砍瓜切菜般地杀了,国人肯定称赞的多,谴责的少。清朝开国之初不是把朱明王朝的凤子龙孙杀了个干干净净?说来也奇怪,多尔衮是打着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旗号入关的,对“流寇”倒是该杀杀,该抚抚,对口口声声要帮助的明宗室却毫不留情,斩尽杀绝,斩草除根。对崇祯的儿子不管真假,一经发现,统统称是假冒的,杀无赦。对南明政权一概不予承认。连逃到缅甸的永历帝也派兵捉来用弓弦勒死。当时,如果没有袁世凯这个内忧,清廷完不了。就是失去了中原,还可以退到关外去,关外不是还有奉天吗,龙兴之地!再加上日俄一干涉,满洲国不会等到二十多年后才成立。二十世纪初的革命党人把满清视为外族入侵形成的外来政权,把东北视为外国。提出的纲领里有“驱除鞑虏”,——三百年前你来了,占了中原,毁了汉家衣冠,现在该把你赶回老家去了,老家在哪?白山黑水之地。
当时的华夷之分同后来的五族共和有区别。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第一件事就是祭明太祖,以示自己是朱明王朝的继承者。真形成那种局面,才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
清末民初,袁世凯在全体国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还略逊一筹。他为新旧人物所接受,普遍认为袁世凯讲义气、重朋友、有担当、有魅力,是一个能够挽救中国的不二人选。他在朝鲜的上司,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湖南巡抚吴大澄回国后对李鸿章盛赞袁世凯:“公向谓张幼樵(张佩纶,李鸿章的女婿)为天下奇才,我见天下才非幼樵,乃袁某也。”(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李鸿章给这个老部下的评价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还说:“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
孙中山会见袁世凯后,也对他赞不绝口。民国元年二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语云:英雄造时势。盖谓是也。……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坚,非公莫办。”在1912年8月28日与《亚细亚日报》记者谈话中,当记者问:“先生既不欲重当政局,第二期总统恐难得其人。”孙中山则答道:“仍以现总统袁公为宜。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困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29日,孙中山致电黄兴说:“到京以后,项城接谈两次。关于实业各节,彼亦向有计划,大致不甚相远。至国防、外交,所见亦略同。以弟所见,项城实陷于可悲之境遇,绝无可疑之余地。张振武一案,实迫于黎之急电,不能不照办,中央处于危疑之境,非将顺无以副黎之望,则南北更难统一,致一时不察,竟以至此。自弟到此以来,大消北方之意见。兄当速到,则南方风潮亦止息,统一当有圆满之结果。千万先来此一行,然后赴湘。”在这里,孙中山既劝了黄兴,又为张振武被杀一事为袁作了辩护。他还说:“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
孙中山如此,其他人呢?在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致电袁世凯:“公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黄兴也表示:袁总统“实为今日第一人物”。
后人每每叹息袁世凯一念之差没有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如果孙中山没有下野,也成不了华盛顿。孙中山骨子里也是惟我独尊,比袁世凯还不能容人。此说不是抑孙扬袁,可惜历史不能重复。比如民国初年,暗杀名记者黄远庸的著名案件。刺杀竟是中华革命党美洲支部指使,由后来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直接指挥,命令则出自中华革命党党首、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却使袁世凯背了一个大大的“黑锅”,直到凶手临终前良心发现道出真相,才为已作古七十多年的袁世凯洗清了不白之冤。此事令我喟然长叹,沉吟良久!谁能相信温文尔雅的林子超先生会去指使杀人?!就这一案来看,孙中山对文人的肚量是比不上袁世凯的;袁氏此时已宣布洪宪帝制,以“中华帝国皇帝”之尊,尚能容得下黄远庸;孙中山在野之身,竟容不得一介报人。袁氏能得天下,毕竟有其过人之处。孙中山流亡国外十几年,一直高擎反清大旗,愈挫愈奋,为推翻清朝作了舆论、组织上的准备,成了反清一号人物。但武昌起义和同盟会没有关系,是文学社和共进会干的。武昌起义后,黎元洪和黄兴没有做总统的意思,而是虚位以待袁世凯。
革命党人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也有不妥之处。孙中山当大总统,宪法规定采用美国式的总统制;换袁世凯当总统,却改成了法国式的内阁制,扩大内阁的权力限制总统。宋教仁还把赵秉钧发展成国民党员,挖墙脚挖到袁世凯的家里了。宋准备成立一个清一色的国民党内阁,自己当总理。一贯主张民主、自由、博爱的国民党对一党独大、独掌乾坤也是情有独钟。这些躁进的举措都深深地激怒了袁世凯及其部下,为两派的决裂和共和的消亡埋下了祸根。
近几年随着对近代史研究的深入,随着历史档案的逐步解密,对袁世凯的评价也有少许改变,发现“坏透了”的袁世凯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真实的历史逐渐显现出来,这是值得告慰袁大总统在天之灵的。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把“好人”说得直如“圣人”,把“坏人”说得仿佛“魔鬼”,机械地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其实是幼稚的学问,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真实认识。每当我们看到海外历史学家、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都不禁令人汗颜。为什么我们写不出那样的著作?路径依赖、传统思维在左右我们的行动。我认为袁世凯在新旧交替之际是一个具有独特影响、发挥独特作用的人物,有功有过,应客观公正对待,不可一概否定。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此时此刻我有一个假想:假如当年的袁世凯在成功地坐上大总统宝座后,能仿效赵匡胤、朱元璋来个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再狠下心来学学孙中山搞暗杀、清除异党,那他的帝业能否失败?后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参考资料的链接网址,不知道为什么把最后边的 19.html 给舍掉了,直接点点不出来,必须把这个网址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全部复制,粘贴到IE浏览器的地址栏才能显示出全文,给大家带来不便,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