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国内学者对问候语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问候语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2-09 12:03:44

1. “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经做过哪些相关研究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 总结 出来的精华,是语言及文化的高度提炼,是修辞手法诸如比喻,隐喻等的集中运用。正是由于其丰富内涵,在翻译谚语时,部分地保留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即采用了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如“纸老虎”,译成 paper tiger. “狐假虎威”,译为 the tiger behind the fox. 还有:“一燕不成夏”,译成: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 It is unwise to form a judgment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instance. 英译后,既保留了原谚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做事或判断不能太片面),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不宜用直译的谚语,可采用意译或加注的方法。如:“牵马河边易,逼它引水难”,译成: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这句谚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手法,意思相当于 Good suggestions can be made but people cannot be forced to do what they don’t want to. “驴子扇耳朵”,译成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意思相当于 sb. who is ignorant pretends to know much. 即无知装聪明。更多的实例如下:

⑴ 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⑵ 吠犬不咬人: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⑶ 好鱼居深渊: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bottom.

⑷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To kill tow birds with one stone.

⑸ 骑虎难下:To ride the tiger.

⑹ 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⑺ 掉鳄鱼泪:To shed crocodile tears.

⑻ 纸老虎:Paper tiger

⑼ 驴子扇耳朵,无知装聪明: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⑽ 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比如:“掉鳄鱼泪”,译成:To shed crocodile tears.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可采用加注的方法,掉鳄鱼泪即假慈悲,类似的说法还有“猫哭耗子-假慈悲”, 英文 相当于 sb. pretend to be sad about sth, but they are not really sad at all.。

2.汉英动物词汇冲突

对于能够采用直译的谚语,还是使用直译为好。这样可以使语言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直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的风格和文风。但是谚语是原语言文化的高度提炼,很多谚语若仅采用直译难以做到形神兼备。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译出谚语中的内涵,哲理,还需要采用意译,甚至添加说明解释的方法。比如 “塞翁失马”,如果仅仅把“塞翁”翻译为 Saiweng 或者 The old man who is called Lao Sai, 等等,外国人还是不了解其中典故。塞翁是 中国 历史传说中的景点人物,如果仅仅将其翻译为普通人的名字,并和英谚放在一起,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要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塞翁失马”,译成 A loss man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类似的说法还有 No great loss without some small gain. 意思是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汉语中还有“安知祸福?”或“焉知福焉?”等相似的说法。翻译动物类的谚语时,还要注意由于对于同种事物,不同人的联想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汉语中出现动物词汇,并非在英译时都要照搬。本文拟从下列三中情况,依次说明翻译谚语时的词汇冲突现象,主要有词汇遗漏,词汇补充,词汇错位三类。

汉语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说法。因为中国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是凶很,勇猛的象征。比如“母老虎”喻指凶悍的妇女。“虎穴”喻指危险的地方。而英美等国家的人则将狮子看作是“百兽之王”。如 Lion’s den 指 a difficult situation in which you have to face a person or people who are aggressive towards you. 译成汉语是“龙潭虎穴”,指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如果仅仅按照汉语字面,直译过来,外国人不能很精确地理解原语的内涵。类似的实例如下:

2.1汉英动物词汇遗漏。

⑴ 初生牛犊不怕虎: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⑵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⑶ 心猿意马:To have a head like a sieve

⑷ 鸦雀无声:Be utterly quiet (or: dead silence)

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⑹ 鸡飞蛋打:Fall between two tools

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ny turn out to be a gain.

⑻ 黔驴技穷: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⑼ 呆若木鸡:Clutch up

⑽ 守株待兔: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谚语中动物词汇遗漏指汉语的谚语中有动物词汇,但是由于文化内涵不同,人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因此这些谚语在译成英语后,为保留其英语谚语的特色,动物词汇消失,相对应的英语谚语中不再有动物词汇。这些谚语大致涵义相同,各有其别致新颖之处,各自反映了自己文化的特色。

2.2汉英动物词汇补充。

⑴ 名声扫地:In the dog house.

⑵ 本末倒置: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If the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⑷ 倾盆大雨:To rain cats and dogs.

⑸ 有眼无珠:As blind as a bat.

⑹ 风水轮流转:Every dog has his day.

⑺ 尔虞我诈:Man is to man a wolf

⑻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

⑼ 守口如瓶:As mb as an oyster

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like attracts like)

⑾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谚语中动物词汇补充指汉语中的谚语本没有动物词汇,但是在充分考虑了 英语 的文化特点后,为了译成相对应的英语谚语,添加或补充了意义相近的动物词汇。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译成 Fine feather make fine birds 表达了同样的寓意,即 The gilded Buddha looks better and the well-dressed person looks more decent 的意思。

2.3汉英动物词汇错位

⑴ 虎毒不食子:Dog doesn’t eat dog.

⑵ 露出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⑶ 树倒猢狲散: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

⑷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

⑸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

⑹ 落汤鸡:A drowned rat.

⑺ 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⑻ 热锅上的蚂蚁:A cat on hot bricks (or: An ant on a hot saucepan)

⑼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⑽ 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

⑾ 亡羊补牢: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⑿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英动物词汇错位指汉语谚语中,由于特定的文化习俗,长时间运用后形成特定的习惯说法,使用了部分动物词汇。为了用英语表达同样特定的文化 内容 ,必须译成在英语文化中有寓意的谚语,所以使用了其他动物词汇。

上面一一列举了谚语在汉译英时,根据需要,将原语中的动物词汇或删除,或补充,或用相对等的词汇充分表达出来。由于翻译手法的灵活性,英译这些谚语时,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翻译手法。对于同一句汉语谚语,只要能传达出原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既可采用直译,也可采用意译,或者二者结合的 方法 。比如:“热锅上的蚂蚁”,既可以直译为 An ant on a hot saucepan,亦可以意译为A cat on hot bricks。“守口如瓶”,可以译为As mb as an oyster,也有诸如 as silent as the grave, as close as wax 等译文。

三、汉译英谚语的原则

对于谚语的翻译,具体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或者遵循何种原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直译具有直观,形象等优点,因此能直译的谚语则要直译。比如汉语中有“前怕狼,后怕虎”的说法,指充满了恐惧。英美文化中虽然视狮子为兽中之王,但是老虎和狼也代表令人恐惧的动物,因此上句谚语译成 Fear the wolf in the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 外国人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指full of fears.

但是如果遇到下句谚语“力大如牛”,英语中却没有 as strong as a cow的说法。在 历史 上战争频繁的西方,没有马便无法生存。而在 中国 ,牛则是生活之本。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夏,上句话当然不能直译。不能直译的,如采用意译更能表达出原语的内涵的,这种情况则必须采用意译的方法。所以英语把“力大如牛”译为 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再比如汉语中有“本末倒置”的说法,意思是分不清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分不清主次。用英语解释就是 Put the things in the wrong order. 而英语中也有一句表达类似意思的说法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希望能被采纳!!!!

2. 国内哪些学者对宗教文化旅游研究较深,帮忙列举几位,只要名字就成,写论文用,谢谢

河南大学 桓战伟副教授

3. 英语翻译 以及相关的介绍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relational signalling theory”的意思是“关系的信号理论”

4. 社会支持的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抄持的研究也逐渐袭深入。
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程虹娟(2002)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
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
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如上所列举出的(Cobb,1976)对社会支持的定义;
三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

5. 有谁知道美国俚语对美国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呢、写论文要用,要著名点的研究学者引言和作品,谢谢

美国俚语对美国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远景闻名,对待,
肯定还好
选择的,一样

6. 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现状是怎么样的

这是一个营销学知识,国内这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研究上比国外的要落后很多,主要专是我们国家的营属销发展落后国际的太多,我们国家很多企业所谓的营销就是等同于销售,有些地方甚至觉得营销就是促销。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最好是下学有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论文文献,去维普网下吧 要不去中国知网下 不过要收费的 ,所以你最好是去你们学校的图书馆的网下。一般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要观察市场的,看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那是一个曲线关系,一共分4个时期,适应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应该没记错吧 呵呵 可能会有些出路,你最好是去查查相关文献的资料。

7. 综合论述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

还有就是 我现在学的ABC天丅英语中心的助教和我提到 若想将英语学好是不难的!绝对有个恰回当的研习环答境与实习口语对象,重点就是老师教学经验 口语标准非常重要 持续每日练习口语,一对一家教式辅导才能有最.好.的进步效率 学习后仍要重复温习课堂录音档 好巩固知识点!若真的是没有练习对象的环境 可以上 VOA或爱思取得课余教材学习 多说多问一下子语境就加强起来 整体效果是必定突飞猛进的..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ng approach in primay school English

8. 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情况

低洼地

9. 国内外学者对汉语成语翻译做了哪些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少学者专门出书或发表若干论文去阐述这一论题。不过,简单来说,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译:前提是不是中文文化背景下特有的、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的,如“一石二鸟”可译成“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易如反掌”可译成“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火中取栗”可译成“to pull the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这样子翻译既通俗易读,又十分形象。
2、以英语里的相近或相等的成语替换:如“爱屋及乌”可译成“Love me,love my dog”;“趁热打铁”可译成“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破釜沉舟”可译成“to burn one’s boats”;“隔墙有耳”可译成“Wall have ears”;这样子方便直接,当然也颇考译者的词汇量。
3、有时为了忠实于原文,但又为免引起误解,就采用直译+意译的方式,即先直译过来,再在后面加上解释:如“水中捞月”译成“to fish for moon in the water—to make impractical or vain efforts ”,“门庭若市”译成“ the courtyard is as crowed as a market place—a much-visited house ”。
4、意译:即直接按意思翻译出来。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意译的办法翻译出来,只是意译的话就丢失了原文的意境、修辞、幽默感等等。但是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里所特有的,或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无法通过以上方法翻译出来。这些成语,如果直译的话,外国人可能根本不知所云,这时就要采用意译的办法,将成语的意思翻译出来就好了。如“得陇望蜀”译成“be insatiable”,“不管三七二十一”译成“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凤毛麟角”译成“priceless value”。

10. 国内外学者对林语堂的翻译观做过哪些相关研究

复制粘贴过来的《林语堂和翻译》
一、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而后,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于1936年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后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二、翻译理论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写作中,但他仍然写了许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早在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他涉及翻译理论的其他论著还有《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词》、《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行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然而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作的序,即为近万言的《论翻译》(后有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书),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的这篇论文从翻译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质朴。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他阐述了翻译标准问题,并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这是发人所未发的。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此外,林语堂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说法。"因为作者之思想及作者之文字在最好的作品中若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离其固有文字则不啻失其精神躯壳,此一点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能自存"。最后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文艺翻译家"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林语堂的这个观点与翻译论中提出的译者应是批判家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总之,林语堂的这篇《论翻译》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提出三个标准,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的性质以及文学翻译的任务与方法。而他从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新的探讨,其翻译理论与现代挑战传统译文从属于原文的观点亦有相通之处。

三、翻译实践
林语堂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林语堂在谈及英文特点时曾说过:"英文用字很巧妙,真可以达到'生花妙笔'的境界。英文可以语大语小,能表现完全的口语化,因此往往感人至深。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语句,却能永远留在人的心底"。而他自己的英文写作和译作就是达到了这个境界,"有时随便用英文美语,俗语俚语把中国文化解出来;有时保留艰涩难懂的中文词句,用入情入理、旁敲侧击的手法作有意义的诠释"。他在美国出版的第二本书《生活的艺术》就是最能揉和创意和诠释的一本著作。从某种观点来看,这本书也可以算作一种译文的选集,不过作者在每一段引文的前后加上更多篇幅的诠释,古今中外,东南西北,融会贯通,替读者作心理上的准备,加上自己的意见,一气呵成。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化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的创意炮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让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挑战的方面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孔子的智慧》。《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则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又一重要译作。这首先归功于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底子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创作,然而潜移默化中仍是存在翻译的成份。虽然小说是用英文创作的,但所描述的是从拳匪之乱到抗日战争四十年来的中国故事,因此随处可见充满浓郁中国风味的东西。在创作中有翻译更加完美的一个例子是他的《苏东坡传》,他采用西方传记文学的写法,把这位才华万丈、性情豁达的古人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全书参考的书籍非常丰富:苏东坡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历史和文献的根据,其中包括他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有些他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如苏东坡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向神宗皇帝的上书;有些讲他镝居黄州,饮酒散淡,如何写出千古传诵的《赤壁赋》,林语堂就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林语堂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赞助下于1973年编纂出版的《当代汉英词典》。在这之前,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即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编纂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以及1932年麦氏(R.H. Mathews)编纂的《麦氏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林语堂花费五年时间编纂的这本汉英词典既满足了他数十年的心愿,亦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它所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四、中西文化交流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翻译和创作是难解难分的,他的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时"与"地"结合起来,使他肩负对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念,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著作极受欢迎,且有多种文字译本。与此同时,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在为中国争得国际了解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语堂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做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许多外国人在提到中国的文学与思想时,古知孔子,现代则知林语堂,足可见林语堂作品对沟通文化,促进国际了解的影响。1975年11月,在国际笔会四十一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这是国际笔会成立数十年间第一位中国作家得到此项荣誉。作为国际笔会的副会长,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译著作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语堂以其卓著的才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