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演讲稿
『壹』 中国历史礼仪演讲稿
文明礼仪演讲稿 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国刚
一 学术史的回顾 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认为,唐代是中世(m文明礼仪演讲稿edieval),而
宋代为近世(modern).①1925年他在京都帝国大学讲课时这样归纳"中国近世史的意义"②:
所谓近文明礼仪演讲稿世的内涵,与中世相比,大体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
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也有文明礼仪演讲稿了显著的变化.
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了.亦即选用官吏
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文明礼仪演讲稿考试录用了.
内藤湖南对于唐宋变革论的把握,明显受到基佐《欧洲文明史》的影响.内藤的唐宋变
革论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观察唐宋之间文明礼仪演讲稿的变化,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
革.③ 内藤之后,宇都宫清吉的《东洋中世史的领域》虽然对内藤观点的细节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否定唐宋变革观.④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⑤,更加进一步发展
了内藤湖南的看法.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文明礼仪演讲稿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文明礼仪演讲稿转变的观
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的进入近世的历史
要更早.⑥很显然,从内藤湖南到宫崎文明礼仪演讲稿市定,日本学者明显主张唐宋之间的变革是一种社会
变革.其后学谷川道雄《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造》⑦ 虽然试图修正或者减弱内藤湖南"格义"史学的痕迹,淡化社会性质变革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看来,至今的日本学者还
是主张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线.
近年文明礼仪演讲稿来美国学者也关注唐宋变革问题.赫若贝(Robert M. Hartwell)⑧,包弼德(Peter Bol)
①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文明礼仪演讲稿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北京)1992年版,第10―18页.
②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文明礼仪演讲稿2004年版,第323页.
③ 内藤湖南观点其实还得益于他在京都大学的同事日本史学者内田银藏.后者曾从师于兰克(L.Ranke)弟文明礼仪演讲稿
子利兹(L.Ricess),有留学欧洲的经历.他在1903年出版了《日本近世史》一书中,首次将日本史与西方
史作比较,认为日文明礼仪演讲稿本从足利末期到江?初期,"已经出现了与西欧社会及其相似的,由中世向近世过渡的情
形."他又将中国史与西方史进行对比,以秦汉比拟罗马帝文明礼仪演讲稿国,将魏晋以降的混乱比拟日耳曼的民族迁徙,
以隋唐比拟西方的中世.总之,内田从与西方史的比较出发,将日本的江?和中国的宋元明时期划定文明礼仪演讲稿为近
世.内藤湖南在与内田的交往中,于1921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应仁之乱》的演讲,指出室町中期日本在文
化,社会上均发生了变化文明礼仪演讲稿,认为从此平安贵族文化彻底崩溃.并将日本近世的特征归结为:1下层人民的
地位上升;2贵族文化扩展为庶民文化;3日本文化独立于隋唐文化文明礼仪演讲稿等.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其实在中
国从唐代到五代末期也出现了这种时代",还提出了唐宋变革时期乃中国向近世过渡期的见解.且于次年发<文明礼仪演讲稿br>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等,提出唐宋过渡期所呈现出从贵族政治到君主独裁,人民经济地位的上升,文
化的民众化倾向,民族意识之高扬等文明礼仪演讲稿等中国近世的特征.参见《史学月刊》(开封)2005年第5期,葭森
健介《唐宋变革论成立的背景》.
④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文明礼仪演讲稿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22―134页.
⑤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53―241页.
⑥ 最近关于内藤文明礼仪演讲稿湖南唐,宫崎市定唐宋变革观的学术评论,请参见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
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125文明礼仪演讲稿-170页.
⑦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年版.
⑧ Hartwell, Rob文明礼仪演讲稿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文明礼仪演讲稿750-1550." Harval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 No.2(1980): 365文明礼仪演讲稿-442. "Financial Analogism,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文明礼仪演讲稿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文明礼仪演讲稿1971):281-314.
1
①等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式.与日本学者从君,臣,民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不同,
美国学者更注重从人口,地文明礼仪演讲稿区,精英之间的关系模式来进行考察.从这种角度看唐宋之间的
变化,那就不是社会性质的改变,而是看成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其基本观文明礼仪演讲稿点包括:
人口增长和政府控制力下降,社会发展导致财富精英进入政府以及精英的地方化等,从而构
成了"唐―北宋―南宋"这样一个变化文明礼仪演讲稿模式.可见,美国学者只是把唐宋变化看成是一个长
时段发展变化过程内部的一个环节而已.②
中国学者也谈唐宋变化.尽管近代中国学者文明礼仪演讲稿关注这个问题也许受到日本唐宋变革观的影
响,从陈寅恪,钱穆到侯外庐,胡如雷等中国学者,都谈到唐宋之间的历史变化,但是,中
国学文明礼仪演讲稿者从来不认为这种变化是类似于西方近代社会变革的那种性质.陈寅恪先生1954年发
表《论韩愈》一文的末尾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文明礼仪演讲稿格局,后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③ 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汉唐,宋元明文明礼仪演讲稿清四个时期,唐宋是第二,
第三期的分界线.④ 这些看法与古人的观点一脉相承,例如明人陈邦基在《宋史纪事本末》
的《序》中就说:文明礼仪演讲稿"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为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而为
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而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文明礼仪演讲稿国家之制,民俗
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乎 "陈邦基用他那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
明确地把中国历史发展看成一个文明礼仪演讲稿连续的演变过程,有阶段性的差异,其中唐宋之际的变化只
是一个阶段与另外一个阶段的转折点.
『贰』 传承礼仪之邦 争当文明少年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们xx学校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幽静而温馨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在晨光下,在微风里,在实小的殿堂中,同学们正在茁壮成长。
可是就在这块美丽的校园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偶尔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出现。如:清扫刚结束后的校园,就有我们同学扔下未喝完的牛奶袋,饮料罐,冰糕纸;在整洁的校园里,有我们同学丢的纸屑,塑料袋;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有的同学却精神萎靡不振;在课间总有那么少数同学在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还有少数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吵,打架,搞不团结。
以上这种种现象虽只是发生在极少数的个别同学的身上,但却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不相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素质,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位同学。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文明与否,不仅代表着我们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应坚决摒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四有”新人。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让我们实小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同时也让我们用我们的文明行为影响自己的家庭,影响自己生活的社区,影响自己周围的街道,为我们xx创建文明城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谢谢大家!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即:人与人社会交往时,把待人接物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从社会交往来说,文明礼仪不仅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门待人交友的学问。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重要场合,居家还是外出,均离不开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他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想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不单单只要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扔废弃物,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最根本的。
你知道应该怎样文明骑车吗?骑车时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不在机动车专用道和人行便道行使。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使,不在市区骑车带人,骑车时不带超长,超宽物品,拐弯时应先做手势。要尊重行人,不要在人群中横冲直撞。车过道口时,自行车要主动礼让行人。骑车进入工厂、学校或机关、营房,过单位大门时,要下车推行。
一个小小的骑车就要注意这么多的文明礼仪,可见我们每天的生活要遇到多少关系我们个人形象的文明礼仪。
所以我要说:学习文明礼仪是国际化交往和竞争的需要,讲究文明礼仪是弘扬我国礼仪传统的需要,实践文明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落实文明礼仪是各项成功的需要。
只要每个人都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首都的整体文明礼仪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相信在二零零八年时,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就会呈现在全世界人面前。让我们用最甜的微笑去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文明的古国永葆青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有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前工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我们将来展翅飞翔的肩膀。
古语有言:“诚于中而形于外。”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得体而优雅时,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信心百倍。周总理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楷模。他身为国家总理,却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出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先走。外国记者赞美到:“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中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的令人神往。”周总理逝世时,一些外国报纸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这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国风范。
然而,同样是位居重职,清朝大臣李鸿章却因小小的细节问题而有截然不同的下场。李鸿章有一次出使俄国,在公众场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肆渲染嘲弄。吐了一口痰,事何其小,丢了自己的人格,也无所谓大;但丢了国格,损害了民族的尊严,还能以小视之吗?
从清朝末年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可是,我们有时遗憾地发现我们的文明素质在某些方面仍原地踏步,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国有无数我们引以为豪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仍在,文明礼仪剩几多?
反过来看看我们自身吧。在一中新校区这个怡人的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文明不太相衬的现象,种种陋习给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一串串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早食堂插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宿舍不时有高空抛物,从天而降下一袋袋垃圾;在观看电影后,往往留下形形色色的废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也许,当你下一次想这么做婶,请你望望后面苦苦排队等待的同学;请你看看宿舍垃圾桶旁边绿茵茵的小草;请你想一想辛苦的劳卫阿姨挥汗的情形……也许吧,你便会迟疑。在队伍里安分守己多等有一会儿又有何难?将垃圾随手带到楼下又有何难?将废纸随身带走放进垃圾桶又有何难?你也许会看见别人不遵守秩序,此时你可以走上去礼貌地劝阻,抑或是干脆洁身自好。正所谓“行为坦荡是潇洒,无愧天地自风流。”
今年是2008奥运年,这个月又是“学雷锋月”。我们作为祖国的青少年,总该做点什么吧?美国的爱默生说过:“彬彬有利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时时刻刻克制自己。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乱仍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等。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之风吹拂过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浮章之美,谓之华夏也。
华夏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仪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仪’几千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国无数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中国礼仪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可比。它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小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孔融让梨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杨时程立雪感动老师,得以收之为徒;张良三次捡鞋,得之兵书成为国之栋梁。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的所在。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也应该处处崇尚这种文明礼节?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国历来就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美好的仪容仪表也是一个人函养的外在表现!时代发展的今天,仪容仪表更是一个人的标志,同样也是一张重要的无字名片!
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告别陋习,拥抱文明。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曾令无数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但是,如今许许多多的事例,令我们感到难堪。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据报道,国外一些地方,如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
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
第二个例子:前年十一,新疆乌鲁木齐一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很显然,不文明行为给我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人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甚至校道上,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甚至满地垃圾;有的人满口脏话,开口称老子,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象一个中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引来周围居民不少诧异的眼光;有的人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遇到矛盾总是讲狠,象街上的小混混、二流子;有人骑车横冲直撞,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呢,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人头发上花里胡哨,染黄发,还有女生烫发。这些行为已经给我校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如果给我校的教学业绩打个分,我打100分,因为我校的任何一项指标都可以名列全省前茅;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文明程度打个分,能打多少分?我看只能打70分,及格了却还必须不断提高。
知耻而后勇。正因为优秀,所以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不仅要赢在学业上,而且要赢在文明程度上。我们该怎么做?
从今天开始,每个人要对自已和同学暗暗进行“三比三反对”,一比外貌,谁更端庄、清爽、衣着得体,反对留长发、染发、烫发;二比语言,“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谁用得更多,反对满口脏话;三比行为,谁更加讲礼貌、有修养、守纪律,反对举止粗俗。“三比”之后,我们就大致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了。
文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高贵、是修养、是礼仪、是风度。让追求卓越的我们,远离粗鄙,远离庸俗,拥抱文明。谢谢大家! 因为文明而美丽
同学们,当你每天在校园里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仪表呢?人们常说:仪表是心灵的写照。可见,人的仪表与其人格是密切相连的。几十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就曾在该校的一面大立镜上方悬挂一幅“镜箴”,告诫每个学生都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美。“镜箴”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做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作为
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人的举止风度是指从他举手投足等身体各部位的直观动作,以及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行为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是古人对人体姿态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人们举止的形象化要求。注意正确穿着之后,便要注意我们每天在学校的姿态。我们正处于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的年龄,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应是生机勃勃而充满朝气的。从踏进校门开始,便是我们每天投入学习的开始,因此要保持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而绝不能萎靡不振、垂头丧气。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和高超的领导才能,建立自信心,塑造迷人的个性,它让你看起来充满热情,富有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从话中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
今天,在庄严的国旗下,我们高一(16)班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倡议大家做到“四个五”: “五无”: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划;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语。 “五节约”: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 “五带”: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进校园;把孝敬带回家里;把谦让带入社会;把仁爱带给别人。 “五提倡”:说话轻声;走路慢行、待人礼貌、讲究卫生;团结进取。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同学的自觉言行!让文明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集体自律!
最后,我选了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文明,而是因为文明而美丽!
『叁』 国学演讲稿
做国学薪火的传承者
在接触国学之前,我总以为那些四书、五经是前人的事,是他们考取功名的途径,是远离我们几千年的过时的古思想,与我们现代人没多大关系,况且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既看不懂也听不懂。然而生活中的两件小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们家铺地面,请来了一位瓦工师傅。我在一旁看他干活,他拿着水管找水平,用墨线吊直,又用尺子量过来量过去,我觉得他干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却说:“马虎不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当时一愣,他这句话来自旧唐书《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当。还有一次,我去一个服装店买衣服,服务员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各种衣服,我有些心烦就说:“我长得又矮又胖,穿上不好看。”她说:“大姐,看你心广体胖,多有福气。”一句话说得我乐滋滋的。她会用《大学》里的一句来讨顾客的欢心。这两件事告诉我,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中国百姓中传承,这国学经典是我们百姓的道德水准,是生活行动的指南。
是的,仔细想来,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正是因为有它的传统文化为基石,才使各种灾难望而却步。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的温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亲自指挥抢险救灾,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温总理用嘶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年过花甲的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营救中他亲自动手帮忙。当他得知由于桥梁倒塌,彭州市10万群众被堵在山中,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运入时,救人心切的总理在电话里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之后他把电话挂了。记者还看到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指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我们的总理爱民如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里“如保赤子”的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总理给人民树立的榜样。因此,中国人民是优秀的。地震中,面临生死考验,都江堰市聚源中学15名上课老师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打开了一条条获救之路。德阳市汉旺镇50岁的谭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挽救了四名学生。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老师用身体挡住了水泥板,救了怀里抱着的孩子。
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义,且代代相传,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着伤痛的孩子,还不忘行少先队礼表示感谢的感人场面,才有那十几万子弟兵舍身救灾民的动人事迹,也才有那十三亿人民捐款捐物,心系灾区的强劲力量。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的呢?
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从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拿起了《论语》,去学习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去学习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义、礼、智、信”。拿起了《大学》去领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去领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领悟“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财富观。也拿来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习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将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国学经典去学习品读,尽管很多地方还不能领悟,尽管由于年龄的原因记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坚持去学习,因为我是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要去做一个国学薪火的传承者。
『肆』 演讲稿中国古代礼乐的风采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内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容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伍』 关于学习演讲稿
人需要不断学习 演讲稿【By Kaiser3344】
学习是伴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从呱呱坠地,除本能外,就是模仿、学习。学习除了学会生存、生活本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大脑发达。人不只是在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需要学习,就是到了中年、壮年、老年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现代科学证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多参加社交活动、体育运动,可以延缓衰老,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孔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就是表明像孔子这样学识渊博的大儒还在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学习,何况我辈,就更应该加倍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为人处事之道。事实证明,世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因此学习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至于有人所谓的集多少年之经验,对当前,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只会起到参考的助益,如果只依靠经验,为人处事则难免会碰钉子。
《礼记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说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对知识理解不深透。在这里,我们不妨把教学当成我们的工作、生活实际。我们平常说骄傲自满的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这种现象。我认识一个人,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购买了家庭电脑,在我玩《空当接龙》还不知道如何从电脑里调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把硬盘、内存、CPU、操作系统等说的头头是道,还自行对硬盘、内存进行升级,对我叫不上来名字的各种网络游戏玩得炉火纯青。我很佩服他电脑知识丰富,还建议他开一间电脑销售修理公司。但公司最终没有开办,他后来对我说,“我看了一些电脑的书,电脑程序挺复杂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也不容易学会,软硬件故障更是难以辨别,加上黑客、病毒的侵扰,凭我这点墨水根本无法胜任。”
学习不应该是死读书、读死书,学习应该与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古人云:“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古今学习都讲求学以致用,一个人学习,为了求得高深的知识,每天苦读,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忽略了学习之外的“潇洒趣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读书的同时也要学会“休闲”。在现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竞争,它要求学习也必须是全方位的学习。既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要多懂得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知识。既要会学习,也要懂得保留生活情趣。学以致用就是要会读书,会学习,还要会生活。
『陆』 演讲稿五百个字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相信今天演讲的主题很明确,我要演讲的是"祖国在我心中"。
在很小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教我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二年级时,我加入了少先队,才知道"祖国"这两个字多么响亮。我们的祖国,有着5000年历史的长河,是一个中外闻名的文明古国,有着高度的华夏精神;我们的祖国,拥有过屈辱而黑暗的历史,清政府的无能,但祖国总能乘风破浪,与实力悬殊的敌人不屈地战斗,战士们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身躯,支撑着中华儿女的脊梁,走向未来美好的明天!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央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这块东方的土地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打开窗,我看见春风吹进亿万扇窗门,听到"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秀美的河山,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摩登的大厦,这就是我的祖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不及科技发达的日本,不是面积最大的俄罗斯,而是地球板块上的一只雄鸡--中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飞腾,打动了我们心里的每一根弦。这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来临了啊!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绝对是好样的
同学们好:
今天我向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经历。抗日战争、虎门销烟、九.一八、七.七事变多历历在目。但我国的历史也有光辉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发明了汉字。很久以前,古人并不会写字、记事,有人想出了绳结记事法,但是太麻烦了。就有一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甲骨文。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写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我国还有美丽的大好河山。长城是我国古代人们的一个骄傲,长城全长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了然。珠穆朗玛峰高达8444.43千米;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高达4718米;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峡谷,深6009米......
让我们把这悲惨的历史铭记在心中,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祖国更加富强!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柒』 行重于言 演讲稿
记得一个伟人说过:“一步切实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纵观历史长河。凡是实现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靠着人们努力行动,才得以实现。长辈们常常教
导我们:“言必信,行必果。”这也恰恰说明了只有做才有意义这个道理。
假如光说不做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多年以来我们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天气温暖的秋天,寒号鸟懒得动手搭窝,待到那狂风怒号的隆冬深夜.它打着颤
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搭窝:”而第二天呢?阳光灿烂,它早把搭
窝的事抛在九霄云外了。就这样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只说不做的它冻死在风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有其深远意义。我
们不妨举个例子。美国某公司拟在上海投资二十万美元办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工厂,原料
外商包购,产品包销,可是美商在沪谈了半年,竞末找到合作伙伴。缘何?上海人嫌二
十万投资额太小,要的是大项目。精明的无锡人和海宁人得到信息,跟踪追击,把老外
请去,一拍即合,后来获得可观的利润。还有一些乡镇企业专门在上海设立常驻代表,
专门收集各种大企业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颇多。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乘车时给老
者让座……这些“善”多可以称之为“小”,却无处不流露出人间真情,无处不体现出
人们的道德水准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你也许还不曾忘记李素丽在公共汽车上为乘
客热情服务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可谓“善小”,然而李素丽将自己满腔
的爱奉献给他的每位乘客,成为新时代乘务员的典范;也许。你还清晰地记得前不久
(中国日报)上的那则启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货员一时疏忽少找外宾四十元钱,事后那
位女售货员执意要在报上登启事,以示对顾客负责。尽管有人对她说;“你登这则启事
恐怕还不止四十元呢!”这在平常人看来是小题大作,可谓“善小”,可她却不能不为,
因为她决不容许因自己失误而损害顾客的利益,更不容许因此有损国家的荣誉。看吧,
这点滴的“善”将人类文明的脚步驱动得更稳更快。
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以蜀地贫富二僧“欲之南海”。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的故事,说明了天下事“为之”则易, “不为”则难的道理。人们读罢,对“富
僧”多持批评态度。诚然, “富僧”拥有丰厚的财力,而“犹未能也“,确实应受到批
评;然“富僧”闻。贫僧”以“一瓶一钵”而“之南海”,则面有“愧色”。仅此一点,
我认为“富僧”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富僧”知错且惭愧,较之于那些犯错之后,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钵者,或大言不惭,推卸责任者,或掩盖事实,邀功请赏者,何尝不是
一种进步?
某人坐计程车,路上看见一个因为超速而颠覆的摩托车。骑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鲜血自额角沁出,居然没有一个经过的人去救他。“最起码应该把他扶起来,
头朝上,以减低脑里的血压,否则活不了多久。”司机说。
某人一路上不断想司机的话,一下车时忍不住地问:“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来,
可以救他一命,为什么刚才不停车去做呢?”
“你既然听到我这样说,为什么不叫我停车,自己下去扶呢?”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
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来人所想象的,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都
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
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
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 “一、二,加把劲!”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
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
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面孔朗天、背绞双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军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
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将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大”字
当头,都愿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种观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大”与“小”的另一种关系。人们常说不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这种
看法,芝麻虽小,却可以“粒米成箩,聚沙成塔”。在某种情况下.芝麻也是不该小瞧
的,我认为“大”与“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像芝麻聚多了会胜过西瓜
一样。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用在激励人们努力探求真理,
追求知识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再住深处想一想,我们就不禁
会对这句千古名言产生疑问了。
人的一生应当追求真理,可是如果只满足于自己掌握真理,而不去传播.只是单纯
地提高自己修养,而不去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这“真理”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
值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目的,如果认识不是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服务,就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所谓“闻道”只是认识的过
程,是实践的准备阶段,这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所以,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
掌握知识,而是运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荒唐,但具有寒号鸟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井非少数。
让镜头聚焦校园。期中考试结束,一些同学因没考好而捶胸顿足。唉声叹气,甚至
当众发表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立下雄心壮志,发誓期末一定要提高成绩,可是回家后
照样将书本扔在一边,期末考试后又是一片叹息。
看来口头上说说容易,但没有实际行动也是无济于事。
前几天,我们楼门口的一棵刚栽的小树苗被人弄倒了,从这里路过的老老少少七嘴
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责怪把树弄倒的人太不讲公德有的不满意种树的人……时间一
分一秒地过去了,却没有人上前把它扶起来。这时,从樱里出来了一个“红钢印”,他
拎了一把小铲,默默定到小树跟前,将小树扶起来,用小铲将土填实。于是小树又亭亭
玉立在微风中了。
众人颇费口舌的一个问题就这样被一个孩于不起眼的行动解决了。中国有句古训:
“敏于行而讷于言。”既然做比说重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寻找成
功吧!
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因善小不屑为之者大有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些情景:
在马路洒了一地垃圾却无人主动清理;路旁的公用电话筒荡在外边,过路行人却视而不
见……因为在少数人的头脑里,对待大善与小善态度迥异:“善”若大则为之,以示自
己是“文明人”:“善”若小则大可忽略不计。这些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世界需要
人人为善,不论大小,不求名利。试想,一个人人都拘于个人利益,因善小而不为的社
会,焉能平稳安定地向前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为“善”为荣,弘扬“善小而为之”精神!
人民辛辛苦苦地劳动,不是为了要把我们培养成一个个造价昂贵的“书橱”,也不
是为了培养一只只无用的书蠹,而是希望我们在汲取到知识甘泉后,去开拓,去创新,
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作贡献。所以,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
一生才能充实而有意义!
让我们牢记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惟有创造才是欢乐。”
有一些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的人,只是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搬到脑子里,贮
藏起来,并以此为满足,不注意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为整个社会服务。这种人看起来
的像博学多识,满腹经纶,因而受到许多人尊敬,他们自己也以饱学之士自居,洋洋自
得。可是,在事业上他们却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岂非愧对生活,愧对自己吗?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从社会上吸取物质上的和精
神上的营养。因而,他们的劳动也应该具有社会性,即不但为自己,更要为他人。一个
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尤其是这样。他在与其他劳动者消耗等量的物质财富的同
时,要吸收大量的,超过一般劳动者几倍的精神财富。所以,社会造就一个学者比造就
一个普通劳动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他还是满足于“书橱”的自我设计,在生前没
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或者作出的贡献不足以补偿人民为培养他而付出的劳动,那么,他
的生活,就是对人民劳动价值的一种浪费,他的一生,也就等于做了一个死啃书本的
书蠹。
例文一
“羡鱼”和“结网”
有一句古语这样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与其站在潭边看着鱼
想得到它,不如回去编个网打鱼才能真正得到鱼。这虽然是一个古训,但在人类社会高
度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有警一定的教育意义:切实行动起来,才能将我们头脑中的想
法、愿望或理想变成现实。
“羡鱼”与“结网”的关系其实就是“想“与“做”的关系。“羡鱼”容易“结网”
难,只是想,有愿望,这往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只会空想的“空头政治家”,而
勘勤恳恳的实干家总是为数甚少。然而就是少数的实干家,他们往往使事业成功。从跋
山涉水采草药、著医书的李时珍,到在“举家食粥”的潦倒生活中仍坚持“校阅十载,
增删五次。。呕尽心血终著成不朽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从历尽四年艰辛从数吨沥
青中提炼出几克镭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到为民族争光,刻苦钻研,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物
理学家杨振宁,他们中间哪一个的成绩是想想就得到的?他们中又有谁的成功不来自几
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可以说,他们事业的成功都得益于这踏踏实实的
“结网”精神。
其实,每一位“临渊羡色”者都无一例外地想得到鱼,但”退而结网”不是每一位
“羡鱼”者都能做到的。因为那需要“结网者”具备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踏实肯干的
实干精神。只有把鱼网编好,临渊而渔,才有可能掳到鱼。否则,半途而废或是根本不
着手去做,那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在了解了“结网”精神的重要意义后,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是否也该把这种
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呢?当我们看到周围同学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之时,
我们是否该只满足停留在羡慕的层次上呢?我们更该在想学好的同时,甘于苦读,将好
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成果丰硕的现实。这才是我们该去做的事情!
具备了这种“结网”精神,会使我们受益终身,现在的我们靠它捕到的也许是一所
好的大学,一种好的工作,但将来我们要靠它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现在受益的
也许只有我们每一个“结网”之人,但将来,我们善于“结网”的青年一代会使祖国更
加强大繁荣。“少年强,则国强”,那时的中国将成为真正的巨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例文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出自《汉书·礼乐志》,意思是;在河边或深潭
边上看到鱼,只是很希望得到鱼,就不如回去结网来打鱼。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
理:理想和愿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现实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生命的调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有所建树。五彩缤纷的希
望,给予人无穷的追求的力量。人们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长。而愿望的实现,有
人希望从天而降,有人则埋头苦干,在希望中奋斗,前者“羡鱼”而后者“结网”。
然而,希望在哪里?有人说:在明天——明天的快乐,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实
……可是有经验的农民不仅希望明天的丰收,更重视今天的耕耘;有作为的青年不仅希
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视今天的学习。浑浑噩噩的人何曾没有美丽的憧憬,可是没有今天
的耕耘,四会有明天的丰收?等待明天的人,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他们的篮子里仍
然是空空如也。可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羡鱼”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羡鱼”却不“结网”或反而阻挠别人得“鱼”之
心切不可有。看当今社会,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中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冲击着社会每一个
角落,一代企业家沿着一条条艰难的路走了过来,他们成功了,登报了,上电视了,个
个羡慕,人人钦佩。在这期间,“临渊羡鱼”者甚多,初一分析,“羡鱼”者亦有几种,
有的退而“结网”,临渊而渔;有的则嫉妒之心大于仰慕之情,他们向水中投下石头.
企图将色吓跑,自己得不到鱼却阻挠、破坏别人网鱼,他们处处拆台,制造流言,损害
别人……
“羡鱼”固然可以, “结网”才是正道。只“羡鱼”而不“结网”,那么你终究也只
是“羡整鱼”而得不到“鱼”。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奋斗取
得的。记得谢觉哉曾说过:“你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东
升的时侯开始工作。”这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例文三
智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去应考厨师。甲一出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
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莱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
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说:“如果可能,给我三十分钟时间,我做一桌莱出
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乙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
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更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
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着去看春天里开的花,可以等到秋天时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
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
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不事不吭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可能不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对
他有了探询的欲望——因为那不语带给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为那不语带给男人的深邃
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淡
了。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很小的时候,母亲跟我说:你看大街上两个吵嘴的人,那个声嘶力竭叫得很凶的
人,往往是理屈词穷的‘因为真理不在他一边,:他要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
个沉默者心里一团正气,自然可以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最大的蔑视呀!
一个浅墨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算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
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能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
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
曾参“言者,行之指也。”
曾参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
就知道这么多了,不知道对不对。。。合不合要求。。。
另,这段话也许对你有帮助吧:
言行一致的行为标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有曾参信守然诺为儿子杀猪的故事,他那重视“信”的品德教育,言行一致的举动,令人叹为观止。论述言与行的关系,在曾子思想修养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也为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
『捌』 以 礼之用,和为贵为题演讲的演讲稿
国旗下演讲: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指礼节、礼仪等道德规范。和,即和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大家知道,孔子是重视礼的,以礼来治国。他认为礼能带来亲,亲能带来和,和能带来社会有序,社会有序则能带来社会的发展。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大家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吧?面对廉颇的无礼,蔺相如用他的宽容大度,以礼待之:他上朝的时候请病假,路上相遇时他“引车避匿”,面对门客的不满,他决心“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他的礼终于打动了廉颇,才成就了廉颇负荆请罪,遂成将相相和的佳话。今天,我们国家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不光要用法律来惩戒人,用物质来丰富人,更重要的是要用礼 来引导人,用德来教化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的和谐是社会集体和谐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礼仪来促进和谐。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愚 , 勇而无礼则乱 , 直而无礼则绫。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我们遵守礼仪等道德规范,凡事以礼相待,便能促进同学和谐,班级和谐,学校和谐。当然如若用礼调节不成和谐的,就要用规章制度来管理,规章制度调节不成和谐的,就要动用法律来捍卫和谐了。友善带来和谐,文明带来幸福。作为我们每一个个体,如若能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改志,遇事沉着冷静,保持一颗平衡平和之心,不媚俗,不骄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始终持之以礼,在自己的心灵里营建一块和谐的绿洲。尊重他人,让彼此心理多一份平衡 ,人生就多一份希望 ,生命的清泉就会畅流,友情、亲情、爱情就会长存。如若人人和谐,家家和谐,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同学们,修养是一个人的名片,真诚是世间一切的法宝,是世界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待人以礼,做一个光明磊落,心态平和的阳光中学生,为中国社会的大和谐奏响自己的个性音符吧!
『玖』 急需一篇“谦恭礼让 与人为善”的演讲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拾』 求一篇关于“厚德践行”的演讲稿
用文化涵养文化
社会性的人文精神缺失已经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太多的不和谐,全社会性的弘扬人文精神又苦于无法抓挠和效益低下。当社会现象演绎成社会问题的时候,为政者才会开始追根求源。于是,基础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文化建设也便成了当今的热门话题。
其实,当“文化”需要“建设”的时候,人文环境已经基本上沙漠化了。我每每到江南、巴蜀、三晋等地名校参观学习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宏伟的校门或高耸的大楼,而是那参天的古木、蜿蜒的藤萝、包含岁月沧桑的古朴与和谐而凝重的人文气息,出入在那些校园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文雅的举止、文明的谈吐、活泼的情态与优雅的气质令人折服。一位教育家曾讲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其实是熏陶。在一个是处弥散人文气息的环境之中,孩子的成长几乎不需要特殊的教育、关照与训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早在两千年前的荀子,一语道破的就是环境对人生成长的影响。在焦作这个只有百年开矿历史的小城,虽然到处可见因文化贫瘠而形成的野蛮与粗陋,但河南理工大学子弟小学的孩子们走出来,却能够突出地显示出被文化滋养出来的高贵。
当一个区域人口素质整体低下,环境人文气息稀薄的时候,营造校园内高品位的文化环境,就如同在沙漠中开垦绿洲,尽管艰难,但事关重大,意义非凡。
第十三中学地处焦作老城西部,周遭许多原矿务局所属煤矿或配套企业,随着资源枯竭相继破产。服务区内还有大面积诸如“自力”“胜利”“新华”之类满含民国与解放意味街道,其间居住的人群以小贩居多,这个区域的文化多数介乎市民小市民和农民的市井文化之间。走进那些街巷,时常耳闻的是粗言秽语,甚至不少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也能出口成“脏”。如此的环境令钳在其间的十三中学十分尴尬。
但是,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的使命就是改造社会。只要在十三中学成长起来的学生能比他们的父辈祖辈有所进步,而且能够持续稳步提高,都是“善莫大焉”的好事。无论这里的文化有多么贫瘠,假若从现在开始培植小草,至少能为未来的绿荫作好映衬;从校园开始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积淀,影响周边惠及子孙也绝对可能。孔夫子知其不可而能为,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可能”而且“可行”呢?
学校是传承与涵养文化的地方,传承文化靠文化,涵养文化也靠文化。第十三中学的文化工程建设分三步走。首先是营造人文氛围。我们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书法,为第十三中学改造了校牌;在学校主体建筑上,镶嵌出“崇真、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厚德、博学、严谨、善诱”的教风和“勤奋、诚实、明理、践行”的学风。针对原有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只有指示意义缺乏文化内涵、用电脑字不具艺术价值的状况,开展让师生为三大主体建筑命名活动,最终以“砺耘楼”为教师办公的综合楼命名,取砥砺耕耘之意;以“相长楼”为教学楼命名,意在明示教学过程实乃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用“格致楼”为实验楼命名,引导师生“格物致知”,细究物理,探求新知,倡导实践与创新精神;并请知名书家、学者为之题写,使寓意与审美兼善。同时,我深知“校长是老师的老师”这种职分的重量,自己虽不能在学高德昭方面居众老师之上,但至少可以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让老师们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之中含英咀华。故而在砺耘楼中,分层次悬挂育人格言、励志名句。领导及行政处室布置的内容均为针对性极强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楼道内安排的是中外古今教育思想家、实践家的育人感悟,而在老师日常办公的教研组,则选取十三中学老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治学格言,载体均为红木边框的书法板面,所邀囊括山阳大地书法名家。
第一步走出之后,十三中学校园已渐具文化气象,往来十三中学门前,已经有人驻足品咂玩味。按照规划,第二步将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铺设地面、维修校舍、架设连廊,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主体建筑连接起来,让原本不大的校园呈现庭院格局。建筑是凝固的诗,音乐是流动的画。庭院式校园将以其庭院文化意味彰显她突出的文化个性。同时,针对庭院式校园,请园林设计专家为之绿化美化设计出整体方案,实施可以分先后,每一步均须踏在点上。第二步完成之后,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精品式校园便可凸现出来。
第三步,主要是学校内涵性文化的培育。一是发展艺术教育,张扬文化教育个性。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说过类似的话:宁可让学生的学科知识上有所欠缺,也要让他们懂点儿艺术。其实,在儿童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美育至关重要,它既是智育的升华,又是德育的延伸。第十三中学目前已建立了自己的“集萃馆”“读书馆”“奥赛馆”和“承露文学社”,将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艺术个性与特长发展提供平台。二是引入高文化品质的大师,让山阳大地在各种文学艺术领域驰骋的“明星”们走进十三中学的师生,开展系列式的“名家引领我前进”或者“明星照耀我成长”活动。人气旺则风气正,目标大则志向高。采用这样的办法,能够真正让十三中学的师生们感到名家就在自己身边,现在的努力可能拥有耀眼的将来。三是引入诱思探究教育理念与方法,大胆改革传统教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与创造中提高。此举乃大工程,且容日后细说。
十三中学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用三句话可以概括:建设优雅的校园,塑造儒雅的教师,培育文雅的学生。校园可以没有应该大的面积,但不能没有文化;教师可以没有耀眼的头衔儿,但不能没有儒雅的气质与风度;学生毕业后未必都能考入重点高中,但不能没有教养。
文化主要不是建设来的,文化主要靠涵养、靠积淀,积淀校园文化主要依靠教师。在一所学校,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学生,校风说穿了就是教师队伍工作风格、治学风范、精神风貌的凝聚与升华。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的校园文化涵养从眼下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也许就是十三中学健康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了它,十三中学的未来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