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问候语
⑴ 回族的问候语“安色俩目尔来库目”怎么拼写
拼写如图: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真主赐你们平安。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内数民族,在居住较容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⑵ 回族祝福语
我本抄是就是回族人,回族市袭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回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只要说常用语就好。回族人过年时只贴春联不贴横批的。回族买鸡鸭,都是找阿訇祈福的。如果到回族人家做客不要带猪肉狗肉,送字画不要带人物,最好是动物花草。不过现在很多在外的回族人风俗以淡化。
⑶ 回族人怎么问好 急用 谢谢了
别等了···网上没有蒙古文翻译工具···而且没有蒙古文输入工具··就算是蒙古朋友来了也不能帮你··
⑷ 回族人怎么打招呼
回族穆斯林互相见面握手时,与其他民族和人们不同,首先说‘塞俩目’进行回问候(意为“求真主赐平安给你答”),然后对方回答说“吾尔来库色俩目”(意为“真主也降平安于你”)。
一般来说,晚辈对长辈、幼对长、夫对妇、教众对阿訇、客人对主人、乘骑者对步行者、少数人对多数人先道“塞俩目”,然后对方回答“塞俩目”。道“塞俩目”时,要面色和悦,将右手置抚胸前,将腰微微前躬,或平扬双手,以示庄重和亲切。忌在污秽地方道“塞俩目”。
(4)回民问候语扩展阅读:
回族民族服饰: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⑸ 回民之间的问候语
“塞俩目”是穆斯林之间最崇高的问候语和最尊贵的祝安辞。塞俩目是安回拉的属性,也是答乐园中的祝安词。安拉说:“‘平安!’这是从至慈主发出的祝辞。”塞俩目体现了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和平的信士,穆斯林之间的问候语是和平的语言,我们将要进入安拉为我们准备的和平的乐园。
根据宗教传说,在他晚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有一个“圣子”,一个天使之前给了他“两只眼睛”这个词,从那以后这个词就一直流传至今。到穆罕默德担任神职的时候,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并被视为一种“神圣行为”。唐朝时期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把这一习俗带到了中国。
(5)回民问候语扩展阅读:
互致“色俩目”大有讲究
1、通常是年轻一代先给年长一代“色俩目”。
亲戚朋友见面时,年轻人和老年人有眼神交流。与教友举行十天会议后,教友先送了“两只眼睛”。
2、回族人说“色俩目”时会握手。
在有些地方,回族人送“色眼睛”时,右手放在胸前,腰部微微向前鞠躬,表示发自内心的尊敬、衷心的祝愿。在一些地方,回族人双手握在手中或平举双手,以示亲切和庄严。
⑹ 回族人民的祝福语
塞俩目是穆斯林之间最崇高的问候语和最尊贵的祝安辞。塞俩目是安拉的属性,也是乐园中的祝安词
⑺ 回族见面要说哪些问候语
赛俩目(色蓝/色兰),阿文:السلام عليكم 是伊斯兰最常用的问候语,全世界穆斯林无论日内常生活中使用何种容语言,“祝安辞”一律使用的是阿拉伯语。“赛俩目”的全文是:【安赛俩目尔莱一库姆,我勒哈麦吞拉嘿,我白勒拉图乎】。赛俩目。汉语意思为:愿真主的平安、慈悯和吉庆在你上。
⑻ 回族问好
使用最普遍的问候语是“色俩目”。这句问候语系根据阿拉伯语音译而来。其意义为“安宁”、“平安”
⑼ 回族过年问候语怎么说
我本是就是回族人,回族市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回族人多信仰伊斯专兰教,只要说常属用语就好。回族人过年时只贴春联不贴横批的。回族买鸡鸭,都是找阿訇祈福的。如果到回族人家做客不要带猪肉狗肉,送字画不要带人物,最好是动物花草。不过现在很多在外的回族人风俗以淡化。
⑽ 回族日常用语谁告诉我几句啊!
俗话说:“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老少见面后都互相致问候语,使用最普专遍的问候语是“色俩目属”。这句问候语系根据阿拉伯语音译而来。其意义为“安宁”、“平安”,也有译做“色兰”的。属于穆斯林问候和祝安的礼节用语。道安着先说“安色俩目尔来库目”(意为“求真主赐平安给你”),受道安着回答说“吾尔来库色俩目”(意为“真主也降平安于你”)。伊斯兰教法将道安致“色俩目”规定为一则“圣行”。一般来说,晚辈对长辈、幼对长、夫对妇、教众对阿訇、客人对主人、乘骑者对步行者、少数人对多数人先道“色俩目”,然后对方回答“色俩目”。道“色俩目”时,要面色和悦,将右手置抚胸前,将腰微微前躬,或平扬双手,以示庄重和亲切。忌在污秽地方道“色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