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演讲 » 汝南演讲稿

汝南演讲稿

发布时间: 2021-02-06 18:02:49

A. 求演讲稿,速度,明天晚上要用

我估计不符合你的标准,发给你看看吧
朝露里的光明
你是我的朝霞,哪怕你是微弱的一星光明,我仍旧视你为万千明媚。只因我知道,你定会大放异彩。
譬如亲情。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他们不是天,不是地,但当孩子们的世界陷入灰暗,他们的光和热却足以照亮孩子的整个心灵;譬如爱情。他和她可能都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并不风流倜傥,她并不沉鱼落雁,可是因爱因情,愿对彼此许下长相厮守的诺言。
有时候,我们都只是一颗朝露,渺小孤独,漂泊无依。可它圆周里闪耀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彼此就这样被温暖,被感动。
我想起那位活在传奇美国梦中的人物——克里斯·加德纳,美国当今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在人生最困难时,他和牙牙学语的儿子无家可归,甚至寄宿于地铁站洗手间。那时他在这片土地上卑微得如同尘埃,他也曾因此而失望,但他永不言弃,他一直在追求幸福。克里斯.加德纳这颗小小的朝露,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敲开了幸福之门,向世人展示他在股票经纪史上永不磨灭的光辉。
我想起那位活在历史风尘里的女子——碧玉,晋汝南王司马义的小妾。谈不上美艳,门第亦不高的她曾说过:“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而汝南王觉得为博她一笑倾其千金那是值得的。只因她就是她,不是旁人。碧玉这颗小小的朝露,终于得幸唱出一段“感郎不羞郎,回身就抱郎”的千古佳话来,终于得幸以爱情放出照耀后世的光明来。是的,再美丽的容貌对于男人来说也只是一道过眼云烟,女人的美貌于男人只是膨胀的虚荣,他们会不断地去寻找更美的别处的风景,而一个女人的才华、温柔、善良的美德,才真正是无法复制的美丽风景!
朝露里的光明,自己也许寻不见,在别人眼里却是真真切切的。
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陷入过这般那般尴尬的境地——或是不满于家庭地位的不显赫,或者痛苦于经济条件的不优沃,或者自卑于容貌的不可人,或是自卑于学业的不出众,或是自卑于家庭的不和睦。每每这时候,人们会像纪伯伦的诗中写道的那样悲叹:“千百年来我仅仅做一颗朝露!”
你知否,你知否?
你最美的一切如影随形。也许它是短暂的,但是你飞翔过,天空便会留下你的痕迹。你要坚定地等待,坚强地争取。你要相信自己终将以光明示众。你更应相信,这世上会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愿在有生之年,得见你那万丈光芒。
如同诗中最后所写的:“千百年的光明,不都在你的圆周里闪耀吗?”
我的梦,中国
一个人,是渺小的,但是当他和祖国联系起来,就是伟大的。一个梦想,是渺小的,但是当他成为祖国的梦想时,就是不可估量的。——题记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五千年的潮起潮落,五千年的沧桑变化。她走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书写了浩瀚的人类文明,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个已经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
祖国,您曾经的生命历程伤痕累累,让无数中华儿女痛心无比。南京城里的枪杀抢掠,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圆明园的冲天大火……阴霾笼罩在中华大地,但勇敢的中国人挥去痛恨,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迎来了新中国的胜利与繁荣。
祖国,您数以百计的炎黄子孙创造出丰功伟绩。盘古开天辟地,让世界逝发出生命的靓丽色彩;四大发明,使古老的中国异彩纷呈;丝绸之路,远涉重洋,让世人无一不知东方旋卧的一条长龙.
祖国,你博大精深的文化无不让世人感叹赞扬,尤其文学语言的神奇吸引着无数人探索瞻仰的目光。
祖国,我们深深铭记您悲壮的历史。惊雷一声撼天地,华夏腾飞触崛起。中国,您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我们日新月异的祖国,聚集了世界的目光。20世纪香港澳门回归,08年奥运,10年世博。圆了中国港澳回归梦,百年奥运梦,全球世博梦。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二号畅游月宫,圆了中国飞天梦,探月梦。
祖国,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我歌唱,最强的音符是惊天的呐喊,追寻梦想弹奏出不懈开拓,动人的旋律是万家团圆,华夏儿女唱起幸福的生活,万里长城,长绸飘荡;黄河滔滔。唢呐声响;长江滚滚,锣鼓咚呛,这就是不断激励我为梦想前进的您——中国!
船,因为有舵而远渡重洋;鹰,因为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因为有梦想,而铸就生命的辉煌。我的梦想——我伟大的祖国散发出的无限荣光,能普照世界没一个朴实的角落,让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每一处花草都能感受到温暖,让世界万物生机盎然,让中国这个名字响彻云霄,永远!
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我的梦,就是中国梦!

B. 我看安意如5分钟演讲稿

连续看了安意如全集,她的书着实写得好。像《看张.爱玲画语》、《当时只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陌上花开缓缓归》、《思无邪》,对诗词的欣赏独到、语言信手拈来。看她笔下的纳兰(明珠的儿子):多情又专情,至死心里都念念不忘已故的表妹佩蓉;生于官宰之家却憎恶那种倾扎,抑郁一生;还曾作诗嘲笑父亲收贿赂。这样的容若让我不禁想到贾宝玉。后来看胡适评红楼的时候,容若竟是宝玉的原型!康熙朝的纳兰家与曹家确实关系不浅。安意如熟读红楼,唯有一本《惜春纪》,看完觉得是一个败笔。《惜春纪》里说秦可卿为贾珍妻,两个人举案齐眉,好不幸福。贾珍这么一个无赖,本不配有一个这样笃情的女子。为了官运,把妻子献给父亲!而惜春则是贾敬与秦可卿爬灰所生。因这个难以启齿的身世,与挚爱冯紫英有情人难成眷属。于是惜春嫁作古稀老人妾,冯紫英娶妻纳兰府雨婵…雨婵不是纳兰容若的妻吗?纳兰刚过而立之年,却天不永其年,三十一岁就死了,而结发妻子卢雨婵在他之前好几年就死了!想来这卢氏也真真可怜,嫁给容若,容若早已心有所属,到死只得到容若的几首悼亡词;《惜春纪》又把她嫁给冯紫英,又是一个同床异梦的人!当然《惜春纪》不是《红楼梦》,作者这么写也只是小说的要求。这样的故事安排,还有惜春的心里刻画,俨然把一个惜春写成了80后90后的女子。惜春是超脱之人,纵然对爱情有一番坚持,但并不至于狭隘到这样。一番心思全只为爱情,这不是黛玉吗?成全了《惜春纪》,可怜了惜春。只有一点:安意如把黛玉的死联系到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当然是引用了周汝昌研究的结论,也是让人比较信服的地方。安意如:1984年生,中专毕业。因早产导致脑瘫,双腿残疾。中专学的是财经,做了一年会计发现不喜欢,对诗词有不错的研究,于是改行从文。很喜欢她清逸的语言,期待她的下一本“漫漫古典系列”!

从看第一部作品开始,就喜欢这个女子的文字:温柔而不失凌利。有那种一针见血的通透。喜欢这个文字带给我的心动与淋漓。于是在心中就想勾勒一幅安意如的画像,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女子在脑海中的形象竟与张爱玲是那么点相似。也许是二人的文字有些许的相近吧。但终究还是不同。张爱玲的文字太灰暗,让人觉得太过凄楚和失落。而安意如的文字虽然凌利,但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不似张爱玲文字那般凄楚沧桑、楚楚可怜。我想我终究还是喜欢温暖的东西。张爱玲那样的凄楚让我心酸。 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好怀念这个我所喜爱的有着“艳不求名陌上花”姿态的女子。试想:一个高傲到灵魂深处的女子却甘愿放下所有的骄傲去爱一个男子,那种为了爱情低到尘埃里的姿态让我深深怜惜这个女子。我为这个女子感到深深的不平。大抵世间的情感都是如此:你享受着这个男子带给你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便必须接纳爱他的辛苦与煎熬。陷入爱中的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是无所不能的,可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世间情缘的衍生,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天意,要上天的允许,并不是有情有意就行。连张爱玲这样的女子都逃不脱背叛的命运!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诗经.秦风.蒹葭》,这首诗从诗意上看写的是男子带着深深的不舍与眷恋,女子反而不为所动,一直离得远。这就有特色了,看起来是男子被辜负了,他比较可怜。自古以来,为男子化作望夫石的女子何其多,男子转身化为望妻石的好像没有吧!那些男人们,偶尔徘徊水边,偶尔为相思所苦,又怎么样呢?
《陌上花开缓缓归》其实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的故事都写得很真实,仿佛是亲身经历过一样,对于当中的一些诗词的评判也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觉得看《陌上花开缓缓归》有一种在经历“缠绵悱恻”的感觉!对于爱情,其实我不是那样缠绵的人,更不是那样情深的人,对于爱情,我的看法别人看来总觉得我是异类~````

我记得我的好旁有问过我如果女人没有了男人会怎么样?不怎么样~!这是我当时的脱口而出的回答~没有就没有咯~难道没有男人不用生活嘛~?!开玩笑~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谁没有了谁就活不下的支歌唱~没有了谁都还是要活下去,因为地球还在转,所以,没有了男人的女人也不应该悲伤,好好的生活,一个人的精彩不见得比两个人生活要差~

这就是我的爱情观~在我的世界里,没有男人(所谓的伴侣),it's ok,但是没有了我的家人、朋友却才是对我最大的折磨~!

所以在看安意如的《陌上花开缓缓归》时,我总觉得自己的内心发生了点点、丝丝的变化,仿佛,我也在体会那种缠绵悱恻,爱到骨子里头去的爱情,我也会对生活产生点点幻想~``

我是学法律的,我总是需要理性,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律师,不只是理性而已,还需要感性~人性,我的生长环境让我变得很理性,哪怕是面对人世间最美的东西~爱情~也如此,所以,有时候看看那样缠绵悱恻,透入心骨~用心去体会去品尝古时候唯美爱情的书目时~大概我自己也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平衡自己的心~而当中一些对于书中诗词的感叹也会让我猛然大悟,透彻的体会一些寻常道理~

记得这书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刻~安意如说:“你如原野上碧树,我是天地沙鸥,虽然也有一是眼花错落枝头的时候,然而不是自己自愿,别人是不能逼你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不适合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难度,大过再找一个。”

我是很认同这话的,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是,我总觉得,再找一个的难度其实远大于自己一个好好生活~哈哈~大概是天性使然吧~我终究是还是独身主义~!

整本书下来,我记得最深的有两个故事,关于小家碧玉和戴王妃的故事,看了以后有很多的感触,我想,如果,你如钱镠对戴王妃那般温情,我自当如戴王妃般死心于你;如果,你如汝南王般深情真意,我定当如碧玉般情深回报你的一片真心;只要你真心待我,我一定会用我全心去爱你,绝不保留~!

但是,然而,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生活里的一切一切所谓的爱,真的有多少爱可以着办针织、宽大、单纯?~!我们都是这繁华都市里的人,在一交手,一挥手之间,我们留下什么~?!Nothing~```其实我们根本就什么也留不下~```

C. 关于鲁迅的演讲稿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编辑本段]鲁迅与章士钊的官司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由于鲁迅支持革命,立场坚定,因而被公推为校务维持会委员。此事将出,激怒了北洋军阀政府,他们经过紧锣密鼓的策划,由“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出面,于8月12日向临时执政府执政段祺瑞呈请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8月22日,鲁迅以正义在胸、真理在手的“原告”身分,向当时专门处理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的“平政院”投递了《起诉书》,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违反了《文官惩戒条例》和《文官保护法草案》。
……
章士钊的答辩软弱无力且漏洞百出,鲁迅抓住其破绽无情驳斥,他在《互辩书》中尖锐指出:
1.章士钊妄指树人(鲁迅自称)“勾结该校教员、捣乱分子、少数不良学生”,却“全不明言勾结何等捣乱分子乃何等不良学生”又“主张何事”,这纯属“信口虚捏”,“全无事实证据”!
2. ……
鲁迅与章士钊互辩后,平政院依法进行了裁决。《裁决书》中指出:章士钊未能提供鲁迅反抗教育部的具体事实;假使鲁迅反抗教育部的事被证实,章士钊也应依法起诉,而不应无视法律程序先行呈请免职——因此,章士钊擅自免鲁迅职属于违法,应予取消。……(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读鲁迅的<互辩书>》)
[编辑本段]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闰土》一文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傅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D. 有关三国演义的演讲稿

可以参考这个资料——

《三国演义》中的激励谋略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各种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动机,引发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通过激发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一个人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迅速、更完满地实现管理目标。

激励是超越时空的管理功能。我国古代兵家早就反复揭示了战靠民、民靠气、气靠激的道理,并导演了许多通过激励,化险为夷,以少胜多,大获胜利的辉煌战例。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吴起与士卒同甘苦,戚继光执法斩子,都可以为管理心理学增辉添色。同样,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时时可见关于激励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激励思想。发掘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激励理论,运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激励手段,推动四化建设,大有裨益。

(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赏”的激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象这样赏赐部将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黄石公三略》)等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十一家注孙子》),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励

“群英会”是赤壁之战中的精采片断。每当读到这里,周郎的歌声仿佛响在读者耳边: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与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对蒋干说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迹的话。他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思,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在这里,一个志满意得、心忠志坚的周瑜活鲜鲜地立在我们面前。

是的,《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虽然对外遇到个高出自己的诸葛亮,在争夺荆州中处处受挫,最后饮恨而亡,但在东吴集团内部却是春风得意,深得倚重。孙策得到周瑜时高兴地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临死又给孙权遗言:“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更有一层是周瑜和孙策还有连襟之亲。周瑜年纪轻轻,就被拜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水陆军马。无怪乎,周瑜对孙吴政权感激涕零,竭忠尽力。他向孙策表示“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向孙权表示:“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向吴国太表示:“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赤壁之战前夕向孙权请战:“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

刘备攻下汉中之后,手下众将都要推他称帝,无奈刘备故作推辞。这时诸葛亮劝进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众将也齐声说道:“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张飞更是急得大叫起来。真是一语破的,古人可谓坦诚!于是刘备答应先进汉中王,对文臣武将“各拟功勋定爵”,众人皆大欢喜,继续思恩效命。曹丕称帝后,诸葛亮又一次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还是“坚执不从”。诸葛亮尖锐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刘备毕竟没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当了皇帝,对“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于是“两川军民,无不欣跃”。在这里,诸葛亮正是通过不断满足“功名欲”,增强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时常吟的:“凤翱翔于千仍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刘备一直是个“织席小儿”,哪能有那么多豪杰投靠于他?如果刘备一直当他的新野县令,许多人也早就丧失希望,离他而去。可见,“功名”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满足人才的正当“功名欲”,是激励人才奋发努力的重要手段。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说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徐庶临去曹营,鼓励刘备手下诸人:“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当黄盖请阚泽代他向曹营献诈降书时,阚泽欣然应允,慷慨表示:“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都雄辩地证明,“功名”对于人才来说,是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满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还有赏识、表扬。《三国演义》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时使用数种手段。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谈话后称赞他:“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他为行军司马。曹操称赞典韦:“此古之恶来也”,当下任命他为帐前都尉。赵云以“空营计”大胜魏军,刘备赞扬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并且赐给他一个称号——“虎威将军”。周泰在濡须一战,三番冲杀救了孙权性命,战斗结束后,孙权专门设宴款待他,并亲自把盏,抚着周泰的脊背,泪流满目地说了一些赞扬和抚慰的话,然后又叫周泰解开衣服,让众将看“遍身伤痕”。宴会结束后,孙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可以说给了周泰极大的表彰和极高的荣誉。这种赏识、赞扬、赐与称号等,都是对一个人功劳、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可以使一个人继续保持已有的积极行为。

和赏识、称赞相辅相成的激励手段是运用“羞辱”激励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损伤是一种耻辱,而“知耻近乎勇”,可以激励人们奋进。诸葛亮最善于抓住部将的性格特征,运用“羞辱”这种激励手段。马超攻打葭萌关,张飞大叫出战,而诸葛亮却“佯作不闻”,对刘备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哪能受得了这等小看!着急说道:“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诸葛亮进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急得张飞说:“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这里,张飞越急,诸葛亮越缓;张飞越自恃武勇,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这样,他把张飞的求战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张飞的战斗勇气充分激励起来,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驱使着张飞去舍命拼杀。这才引来葭萌关前张飞和马超那场无日无夜的恶战。老将黄忠最怕别人嫌他老而无用。当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时,只因魏延说他“年纪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气冲冲,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诸葛亮深知黄忠这一性格特点,因此夺取汉中时,连续两次以此激他,调动了黄忠的大智大勇,使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在夺取汉中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诸葛亮并不仅仅把“宝”押在激起的士气上,他告诉刘备:“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须人马前去接应。”可见,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将杀敌的勇气,另一方面还要稳扎稳打,保证万无一失。

(三)“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情”的激励

历数三国人物,刘备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来,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将面前掉泪。他与赵云初次见面分手时,便“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相爱之情,何其真挚?为请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敬慕之心,何其诚恳?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读之心酸。关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以致“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实难想象,刘备何以如此能哭?这真要感谢罗贯中那支浪漫之笔了。正是这支出神入化之笔,塑造了刘备这个与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针锋相对的典型形象。刘备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为了树立自己这个感人的形象,刘备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感情投资。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正是凭着“感情投资”等手段,赢得了“人和”这个战略优势,靠“人和”这个战略优势。与曹操、孙权争分天下。

自然,以情动人并不一定要象刘备那样动辄涕泪交流。捧读《三国演义》,动人情态多采多姿,可以使现代管理者学到更多摄取人心的艺术力量。以情动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为王为帝,而是为“王者之师”,受人尊重是他们的优势精神需要之一。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报知遇之恩。因此,对待贤能只有做到心诚、礼敬、意专、言听计从,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以权势压人,颐指气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国时代的杰出统治者,都很注意礼贤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宾,“任贤如事师”(《樊川文集•雪中书怀》)。

刘备要第三次去请孔明,关羽、张飞好大不高兴。关羽认为“其礼太过”,张飞干脆说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响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正是:“不是虚心岂得贤?”(王安石《诸葛武侯》)得到诸葛亮之后;他“以师礼事之”,认为“我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说道:“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临死托孤,甚至叫三个儿子“以父事丞相”。这些所作所为,使诸葛亮感铭肺腑,觉得“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对蜀刘政权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诵千古,感人泪下,其实,首先是由于刘备的爱才、尊才和善于用才。只因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和“托孤既尽殷勤礼”,才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和“报国还倾忠义心”。他们两人可谓君臣相得,珠联壁合。东吴的孙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贤能。吴国太临死嘱咐孙权:“汝事于布、公理当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孙权在合肥,听说鲁肃来到,“下马立侍之”’“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曹操听说许攸来投,竟顾不得穿鞋,跑出来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于地。司徒王允为用歌妓貂蝉,也对之“叩头便拜”,貂蝉为之感动,表示“万死不辞”甘愿牺牲自己,去离间董卓和吕布。

尊重人才,不仅表现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礼,关键在于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吕布被围下邳,陈宫建议他带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势”,他回答:“公言极是。陈官又建议他引精兵断曹军粮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干。因为对他来说,妻妾的几滴眼泪比陈宫的建议还要重要,结果束手就擒。霸王项羽,虽然口中称呼范增为“亚父”,可就是不听其计,气得范增弃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实质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有时情况一时不明,由于可能产生的流言蜚语,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诬陷进谗,以致怀疑人才、毁灭人才的悲剧古今擢发难数。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复杂纷坛的现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孙策擒住,孙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余众”,以助孙策,两人约好第二天中午回来。太史慈去后,孙策手下之人都说太史慈不会再来,孙策却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领一千多人如约归来。长阪坡前,赵云因在混战中丢了刘备家小,便返身杀回敌阵找寻。靡芳不知其情,告诉刘备说赵云投了曹操,张飞也帮腔道:“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深深了解赵云的刘备坚信:“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征吴时,有人向他报告:“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刘备听后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吴彝陵大战前夕,诸葛瑾请求去蜀求和,张昭向孙权吹风说,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还。孙权追述了诸葛瑾过去的言行,驳斥说:“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于瑜(诸葛瑾字)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上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信任!

在那个时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祸连九族,但诸葛亮用人却是非分明。五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没有备好军粮,怕诸葛亮见罪,就谎报军情,又在后主前诬陷诸葛亮。诸葛亮虽将他削为庶民,但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这样对李丰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三围演义》还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败告诫后人,切莫偏听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战时,袁绍听信审配所言,任意联想,怀疑许攸是曹操奸细,逼得许攸终于投曹。后又听信郭图谗言,要对张郃、高览问罪,逼得张、高两人也降了曹操。刘禅听信宦官谗言,竟怀疑诸葛亮有“异志”,把他从北伐前线召回,以致贻误一次战机。吴主孙皓,怀疑陆抗通敌,罢其兵权,结果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信人,二要赖其才。刘备仰慕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授任于败军之际,托命于危难之秋,让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孙权因素知陆逊有奇才,几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使这位年轻的将领名彪史册,大展宏图。而无能的蜀后主,根本不了解敌我力量和前线战况,却听信谗言,嫌姜维屡战无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导致日后的兵败。可见,选人要明,既用则信,敢于授权,放手使用,是调动部下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专,决不能一职几任,职责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制造内耗。孙权准备袭击荆州,一开始却要他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同去。吕蒙明确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字)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孙权堪称明主,听后恍然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统一掌管江东各路军马。

信人,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鲜明的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并非异端。它常常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是知识、才能的显露,是正直、忠诚、负责、勇气的表现。而目光敏锐,独立思考,见解独特,多提意见,正是人才的特征之一。但古往今采,许多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提意见者反感、讨厌,甚至怀疑在拆台、捣蛋。这是信人的心理障碍。田丰不同意袁绍出兵,便被袁绍抓了起来。沮授建议袁绍“缓守”,也被袁绍关了禁闭。象袁绍这样的昏货,在他手下,不作拍马逢迎之流,也得缄口不语,哪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还有一种领导,只允许手下的人才能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则就要疑神疑鬼。俗话说:“威高震主,才高招忌。”这正是对许多辛酸历史教训的概括。袁绍之杀田丰,曹操之杀杨修,后主之疑孔明,无不与此有关。这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才。否则,手下人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之发展。

关怀

关心、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感情,激励人们奋进,挖掘人们的潜力。人才是血肉之躯,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需要切实的安全,需要可靠的归属,需要情的温暖,需要爱的抚慰。曹操兵败淯水,失了典韦,回到许昌后,立祀祭典,并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平了辽东回到许昌,大封功臣,没有忘记死去的郭嘉,表赠郭嘉为贞侯,把其子收养在自己府中。曹操的这些行为,既是出自对已故人才的真诚惜怜,又是感动和激励活着的人的一种艺术。赵云为救阿斗,在长阪坡前几进几出,杀得血满征袍,当他把怀中沉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这种爱部将胜过爱亲子的表演,使赵云感激涕零。“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这一招收到了抚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表示把马谡家小当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马谡死而无怨,又编织了和部下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激发他们尽心尽力。

现代管理者借鉴《三周演义》中的用人谋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感情,远非曹操,刘备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同志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它要更纯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威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感情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四)“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则”的激励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策其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甘宁百骑劫魏营”一回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场景。当曹操率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

E. 要一篇最精彩的读书演讲稿,3到5分钟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F. 关于三国的演讲稿500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各种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动机,引发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通过激发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一个人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迅速、更完满地实现管理目标。

激励是超越时空的管理功能。我国古代兵家早就反复揭示了战靠民、民靠气、气靠激的道理,并导演了许多通过激励,化险为夷,以少胜多,大获胜利的辉煌战例。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吴起与士卒同甘苦,戚继光执法斩子,都可以为管理心理学增辉添色。同样,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时时可见关于激励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激励思想。发掘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激励理论,运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激励手段,推动四化建设,大有裨益。

(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赏”的激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象这样赏赐部将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黄石公三略》)等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十一家注孙子》),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励

“群英会”是赤壁之战中的精采片断。每当读到这里,周郎的歌声仿佛响在读者耳边: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与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对蒋干说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迹的话。他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思,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在这里,一个志满意得、心忠志坚的周瑜活鲜鲜地立在我们面前。

是的,《三国演义》中的周郎,虽然对外遇到个高出自己的诸葛亮,在争夺荆州中处处受挫,最后饮恨而亡,但在东吴集团内部却是春风得意,深得倚重。孙策得到周瑜时高兴地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临死又给孙权遗言:“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更有一层是周瑜和孙策还有连襟之亲。周瑜年纪轻轻,就被拜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水陆军马。无怪乎,周瑜对孙吴政权感激涕零,竭忠尽力。他向孙策表示“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向孙权表示:“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向吴国太表示:“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赤壁之战前夕向孙权请战:“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

刘备攻下汉中之后,手下众将都要推他称帝,无奈刘备故作推辞。这时诸葛亮劝进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众将也齐声说道:“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张飞更是急得大叫起来。真是一语破的,古人可谓坦诚!于是刘备答应先进汉中王,对文臣武将“各拟功勋定爵”,众人皆大欢喜,继续思恩效命。曹丕称帝后,诸葛亮又一次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还是“坚执不从”。诸葛亮尖锐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刘备毕竟没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当了皇帝,对“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于是“两川军民,无不欣跃”。在这里,诸葛亮正是通过不断满足“功名欲”,增强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时常吟的:“凤翱翔于千仍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刘备一直是个“织席小儿”,哪能有那么多豪杰投靠于他?如果刘备一直当他的新野县令,许多人也早就丧失希望,离他而去。可见,“功名”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满足人才的正当“功名欲”,是激励人才奋发努力的重要手段。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说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徐庶临去曹营,鼓励刘备手下诸人:“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当黄盖请阚泽代他向曹营献诈降书时,阚泽欣然应允,慷慨表示:“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都雄辩地证明,“功名”对于人才来说,是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满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还有赏识、表扬。《三国演义》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时使用数种手段。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谈话后称赞他:“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他为行军司马。曹操称赞典韦:“此古之恶来也”,当下任命他为帐前都尉。赵云以“空营计”大胜魏军,刘备赞扬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并且赐给他一个称号——“虎威将军”。周泰在濡须一战,三番冲杀救了孙权性命,战斗结束后,孙权专门设宴款待他,并亲自把盏,抚着周泰的脊背,泪流满目地说了一些赞扬和抚慰的话,然后又叫周泰解开衣服,让众将看“遍身伤痕”。宴会结束后,孙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可以说给了周泰极大的表彰和极高的荣誉。这种赏识、赞扬、赐与称号等,都是对一个人功劳、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可以使一个人继续保持已有的积极行为。

和赏识、称赞相辅相成的激励手段是运用“羞辱”激励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损伤是一种耻辱,而“知耻近乎勇”,可以激励人们奋进。诸葛亮最善于抓住部将的性格特征,运用“羞辱”这种激励手段。马超攻打葭萌关,张飞大叫出战,而诸葛亮却“佯作不闻”,对刘备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哪能受得了这等小看!着急说道:“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诸葛亮进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急得张飞说:“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这里,张飞越急,诸葛亮越缓;张飞越自恃武勇,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这样,他把张飞的求战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张飞的战斗勇气充分激励起来,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驱使着张飞去舍命拼杀。这才引来葭萌关前张飞和马超那场无日无夜的恶战。老将黄忠最怕别人嫌他老而无用。当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时,只因魏延说他“年纪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气冲冲,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诸葛亮深知黄忠这一性格特点,因此夺取汉中时,连续两次以此激他,调动了黄忠的大智大勇,使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在夺取汉中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诸葛亮并不仅仅把“宝”押在激起的士气上,他告诉刘备:“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须人马前去接应。”可见,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将杀敌的勇气,另一方面还要稳扎稳打,保证万无一失。

(三)“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情”的激励

历数三国人物,刘备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来,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将面前掉泪。他与赵云初次见面分手时,便“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相爱之情,何其真挚?为请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敬慕之心,何其诚恳?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读之心酸。关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以致“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实难想象,刘备何以如此能哭?这真要感谢罗贯中那支浪漫之笔了。正是这支出神入化之笔,塑造了刘备这个与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针锋相对的典型形象。刘备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为了树立自己这个感人的形象,刘备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感情投资。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正是凭着“感情投资”等手段,赢得了“人和”这个战略优势,靠“人和”这个战略优势。与曹操、孙权争分天下。

自然,以情动人并不一定要象刘备那样动辄涕泪交流。捧读《三国演义》,动人情态多采多姿,可以使现代管理者学到更多摄取人心的艺术力量。以情动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为王为帝,而是为“王者之师”,受人尊重是他们的优势精神需要之一。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报知遇之恩。因此,对待贤能只有做到心诚、礼敬、意专、言听计从,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以权势压人,颐指气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国时代的杰出统治者,都很注意礼贤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宾,“任贤如事师”(《樊川文集•雪中书怀》)。

刘备要第三次去请孔明,关羽、张飞好大不高兴。关羽认为“其礼太过”,张飞干脆说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响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正是:“不是虚心岂得贤?”(王安石《诸葛武侯》)得到诸葛亮之后;他“以师礼事之”,认为“我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说道:“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临死托孤,甚至叫三个儿子“以父事丞相”。这些所作所为,使诸葛亮感铭肺腑,觉得“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对蜀刘政权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诵千古,感人泪下,其实,首先是由于刘备的爱才、尊才和善于用才。只因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和“托孤既尽殷勤礼”,才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和“报国还倾忠义心”。他们两人可谓君臣相得,珠联壁合。东吴的孙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贤能。吴国太临死嘱咐孙权:“汝事于布、公理当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孙权在合肥,听说鲁肃来到,“下马立侍之”’“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曹操听说许攸来投,竟顾不得穿鞋,跑出来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于地。司徒王允为用歌妓貂蝉,也对之“叩头便拜”,貂蝉为之感动,表示“万死不辞”甘愿牺牲自己,去离间董卓和吕布。

尊重人才,不仅表现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礼,关键在于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吕布被围下邳,陈宫建议他带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势”,他回答:“公言极是。陈官又建议他引精兵断曹军粮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干。因为对他来说,妻妾的几滴眼泪比陈宫的建议还要重要,结果束手就擒。霸王项羽,虽然口中称呼范增为“亚父”,可就是不听其计,气得范增弃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实质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有时情况一时不明,由于可能产生的流言蜚语,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诬陷进谗,以致怀疑人才、毁灭人才的悲剧古今擢发难数。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复杂纷坛的现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孙策擒住,孙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余众”,以助孙策,两人约好第二天中午回来。太史慈去后,孙策手下之人都说太史慈不会再来,孙策却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领一千多人如约归来。长阪坡前,赵云因在混战中丢了刘备家小,便返身杀回敌阵找寻。靡芳不知其情,告诉刘备说赵云投了曹操,张飞也帮腔道:“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深深了解赵云的刘备坚信:“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征吴时,有人向他报告:“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刘备听后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吴彝陵大战前夕,诸葛瑾请求去蜀求和,张昭向孙权吹风说,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还。孙权追述了诸葛瑾过去的言行,驳斥说:“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于瑜(诸葛瑾字)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上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信任!

在那个时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祸连九族,但诸葛亮用人却是非分明。五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没有备好军粮,怕诸葛亮见罪,就谎报军情,又在后主前诬陷诸葛亮。诸葛亮虽将他削为庶民,但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这样对李丰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三围演义》还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败告诫后人,切莫偏听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战时,袁绍听信审配所言,任意联想,怀疑许攸是曹操奸细,逼得许攸终于投曹。后又听信郭图谗言,要对张郃、高览问罪,逼得张、高两人也降了曹操。刘禅听信宦官谗言,竟怀疑诸葛亮有“异志”,把他从北伐前线召回,以致贻误一次战机。吴主孙皓,怀疑陆抗通敌,罢其兵权,结果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信人,二要赖其才。刘备仰慕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授任于败军之际,托命于危难之秋,让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孙权因素知陆逊有奇才,几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使这位年轻的将领名彪史册,大展宏图。而无能的蜀后主,根本不了解敌我力量和前线战况,却听信谗言,嫌姜维屡战无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导致日后的兵败。可见,选人要明,既用则信,敢于授权,放手使用,是调动部下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专,决不能一职几任,职责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制造内耗。孙权准备袭击荆州,一开始却要他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同去。吕蒙明确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字)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孙权堪称明主,听后恍然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统一掌管江东各路军马。

信人,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鲜明的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并非异端。它常常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是知识、才能的显露,是正直、忠诚、负责、勇气的表现。而目光敏锐,独立思考,见解独特,多提意见,正是人才的特征之一。但古往今采,许多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提意见者反感、讨厌,甚至怀疑在拆台、捣蛋。这是信人的心理障碍。田丰不同意袁绍出兵,便被袁绍抓了起来。沮授建议袁绍“缓守”,也被袁绍关了禁闭。象袁绍这样的昏货,在他手下,不作拍马逢迎之流,也得缄口不语,哪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还有一种领导,只允许手下的人才能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则就要疑神疑鬼。俗话说:“威高震主,才高招忌。”这正是对许多辛酸历史教训的概括。袁绍之杀田丰,曹操之杀杨修,后主之疑孔明,无不与此有关。这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才。否则,手下人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之发展。

关怀

关心、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感情,激励人们奋进,挖掘人们的潜力。人才是血肉之躯,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需要切实的安全,需要可靠的归属,需要情的温暖,需要爱的抚慰。曹操兵败淯水,失了典韦,回到许昌后,立祀祭典,并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平了辽东回到许昌,大封功臣,没有忘记死去的郭嘉,表赠郭嘉为贞侯,把其子收养在自己府中。曹操的这些行为,既是出自对已故人才的真诚惜怜,又是感动和激励活着的人的一种艺术。赵云为救阿斗,在长阪坡前几进几出,杀得血满征袍,当他把怀中沉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这种爱部将胜过爱亲子的表演,使赵云感激涕零。“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这一招收到了抚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表示把马谡家小当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马谡死而无怨,又编织了和部下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激发他们尽心尽力。

现代管理者借鉴《三周演义》中的用人谋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感情,远非曹操,刘备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同志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它要更纯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威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感情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四)“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则”的激励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策其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甘宁百骑劫魏营”一回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场景。当曹操率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G. 新学期新打算演讲稿

一个漫长的暑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笑,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看呀?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经过五年的锻炼,我们不都是一个个战士,抹去心灵的灰尘,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向我们冲击!190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在每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一定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今天的老师,同学们都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办公室.教室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生机300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相信在这种新气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一定要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338
在新学期里,我有一个新的目标——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都这样的道理吗?我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成功中是我们的喜悦,成功背后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没有耕耘就哪有收获 没有付出哪有所得。我即将升入初中了,就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充实自己,把自己的理想变为势不可当的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开始了新的旅程,杨启新的风帆吧!我要加油,在绚丽多彩的小学生活中,好好学习,这是冲刺,面向新的征程,也许会有坎坷,艰险, 我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 避过所有的浅滩 到达成功的彼岸

H. 关于二十四孝的 演讲稿 急...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I. 关于汝南幼师师范的演讲稿

i8o9lop0-;pl;90-[;;[

J. 求一份百年校庆的演讲稿

汝南复二高百制年校庆演讲稿
http://www.tzsx.org/dispbbs.asp?boardid=37&ID=1280&replyID=2097&skin=1
你摘抄一下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