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1-01-27 20:01:57

『壹』 四年级课文第25课寓言两则邯郸学步后记后续日记

《邯郸学步》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是关于邯郸学步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一: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燕国寿陵的一位少年因羡慕赵国人走路姿态的优雅,不辞辛苦地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跟着街上的行人模仿学习,其结果是:学步不成,反倒丢了以前的步法,只能爬着回去,成了千古的笑柄。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不免为这位寿陵青年惋惜不已:他不远千里出国学步,为的是改进自己的风度举止,其诚心可赞,其精神可嘉;只可惜他不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其结果当然是可悲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而作为教师,他必然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教学个性。这种个性是教师在生活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学识才能、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总和。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具备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比如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激情四溢,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注重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体现出教师个体的独创性,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创性,才展现出教学的多姿多彩和生机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劳动的价值。因此,一个真正有教学思想的老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种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家之长,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而并非是模糊个性,追求“大同”;也并非是否定求异创新,大家只走“华山一条路”。

寿陵的年轻人到邯郸去学步,初衷是好的:是要改进自己的行走方式,然而他却迷失了自我,终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在探寻改进课堂教学之路时,千万要吸取他失败的教训:那就是要正确地认清自我,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同时又不能妄自菲薄、迷信权威,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反思二: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通过读让学生悟出一个人生道理:抛弃个人所长,盲目模仿他人,其结果只能使自己无所适从。我让学生带着文后的两个问题阅读短文,边读边思考,读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异常积极热烈,然而,学生所感悟令我吃惊。部分学生认为燕国的那个青年人学来学去最后连路也不会走,是因为他太笨,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学习别人的东西”、“早知学不会如此难堪,还不如不学。”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老天不公平,以燕国青年的精神,结果不应该爬回去”。

课后,我反复思考着学生的看法,又反复读这则寓言,读着读着,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成人只看到了燕国青年的狼狈相,可是燕国青年人身上那么多的闪光点,我们竟然忽视了;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过程,看不到那个青年人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文章邯郸学步教学反思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251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一、燕国青年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爬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这种学习来自他内心的渴望,他的求知欲是那样强烈,相比那些墨守陈规的人显得难能可贵。这不正是当今我们所努力造就的学习型社会的人应有的品质吗?

二、燕国青年善于学习。为了学习邯郸人走路,“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人家怎样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边摹仿人家走路”,既观察,又琢磨,还有实际行动,你看人家多用心,多投入呀!他学习走步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学习境界吗?怎么能指责他学习方法不对呢?顶多不该“跟这个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这又有什么错呢?“这个人”、“那个人”都是邯郸人,他们的步法肯定有共同之处,一定要拜师学艺才可以吗?要知道他已经是青年了,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三、燕国青年善于反思,不肯轻易认输。刚开始,“学来学去,总是不像”,他并没有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学习,他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步法,所以学不好”,经过认真地思考,他才丢掉了自己原来并不好看的步法,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常常“把他弄得手足无措”,但他还是坚持学习了几个月,一直到把钱用光了,才不得不回家去。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有理由得出不同的答案,几年来我们努力培养的创新精神在他们身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反思三: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二则》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处,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邯郸学步》,这则故事我主要采用引导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的.

如:我先让学生围绕"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这时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我赶紧抓住时机让学生回到文中,把关键句子画出来,还有的学生更不得了,把平时听到的或见到的一些事例来理解,接着,我连忙出示学生找出来的句子如:他今天跟这个人学这样走路,明天又跟那个人学那样走路,结果哪种姿势也没有学好.最后,让学生概括寓意或者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但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邯郸学步的近异词与反义词做的不尽人意,说明课文分析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缺用这个成语的经验.

『贰』 小学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00字

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依然存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续编《守株待兔》学生写的很形象很生动,有的学生写到:"种田人对自己的行为很是懊悔,于是他就振奋起来,不再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而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最终在秋季得到了大丰收,并且家庭逐渐富裕起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这个种田人还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自己的儿女听,并奉劝孩子不要像自己学习."孩子现在明白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但以后他们会怎么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长远理解。

自己取舍吧

『叁』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文学常识
(1)《滥竽充数》出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2)《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帮行矣,直匍匐而归矣。”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内容详解
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讲排场”,表现在吹竽的乐队有三百人,而听的人只有齐宣王等极少数人。“三百人一齐吹”,说明乐队声势之大。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可是他“自称技艺高超”,混进了乐队里,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表现的是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后来作为成语来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另外,也常常用来表示自谦。
《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
课文先讲燕国寿陵有个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原因是他“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接着又讲他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后面学,“一扭一摆”是写他机械模仿别人的动作。然后讲他“彻底忘掉”自己原来的走法,“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进一步说明他学习别人,只会机械地模仿。最后讲事情的结果,燕国人的走法没有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燕国去。
现在人们把这个故事作为成语用,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这两则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1 长城和运河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3 庐山的云雾
4 微笑着承受一切
5 雪儿
6 花瓣飘香
7 菩萨兵版
8 李广射虎
9 少年王勃
10大作家小权老师
11赶海
12荷花
13古诗两首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5水上飞机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8狼和鹿
19放飞蜻蜓
20恐龙
21槐乡五月
22海底世界
23日月潭的传说
24寓言两则
25争论的故事
26剪枝的学问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