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的寓意
1. 姓氏"邹 在远古有什么寓意
姓氏起源: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3000以前的邹、邾(朱)两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于范阳。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2. 为一幅画配两句古诗,画面为葡萄,画上题有丰硕二字,最好诗歌能表现出辛勤劳作、丰收等,寓意较好的。
凉州词目录
凉州词(音频)
【简析]
[欣赏]
[轶事] 1
[轶事]
凉爽的状态字(汪涵)
[注意事项]
[欣赏]
边塞]
凉州词章及
[评论] />赏析】
【边塞】的
凉州词章及
[评论]
[欣赏]
/> [编辑本段]凉州词(音频)
“唐王之涣(688-742)黄河,孤城万仞山。
羌笛我们为什么要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亚军”
[翻译]
远方的黄河像丝带一般,似乎已漂流到天空,
在高山脚下的一个寂寞的城市,坐落在那里。
为什么竹笛演奏的“折杨柳”的第一个凄婉的曲调想家了,
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
【注意事项】
1个字凉州:也被称为“凉州歌”。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的时候(“凉州词”)。凉州词在唐代乐府常见的歌名前沿军事生活写的东西。
2,两个原题,这其中,卷七19国Maoqian乐府诗集“,”现代抒情诗“包含凉州歌”,引“音乐花园”云:“凉州”宫调,开元西凉政府都督郭知识带入。“凉州,唐龙游路凉州的规则姑臧县(今武威县)。
3,“远”和“直”。
黄远:远方的黄河源。
5,孤立的城市:是指单独的城堡的前沿。
6,任: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爬上了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附近的强。竹笛强仪器是一个跨吹的乐队。
8,杨柳:“折杨柳”的歌。古诗词经常柳宇告别的情况下。 “诗·小雅·采薇:”昔者吾往矣,杨柳依依音乐学院古交跨音乐“,”折杨柳枝“,歌词说:”推出捉鞭,反拗杨柳枝。卸载吹长笛,担心杀Strider的孩子。“
9:划线。后两个是为什么吹折杨柳羌笛这个悲伤的曲调是不胖,怨杨柳,春风来晚了,你??知道,春风不到玉门关外!
10,玉门关:汉武帝家,如此命名是因为西方输入玉的方式。置换在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关闭地址东移以来的安西双塔堡
的具体说明:这首诗描写的边境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和寂寞的视线。从黄河激流远,好像与白云一起,通过独自站立在山上,它是孤独的乔冷寂。为什么吹竹笛,悲哀的歌声柳拖延,原来玉门关沿春风,吹不抱怨春天! [编辑本段]浅析
“凉州词”凉州歌的歌词,不是诗的标题,唐流行的曲调名。到专用于唐玄宗开元陇右节度使郭之韵收集一组西洋音乐成绩。统治交给交房翻译成中国的乐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会命名为曲调的名字在这些成绩。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的旋律,填写新词,这么多的唐代诗人写凉州词。
王之涣诗的前沿士兵怀孕的怀旧之情。不失庄书面荒凉的慷慨,同情,夸大委屈戍卒可能无法回家,但没有半点沮丧郁闷的心情,充分展示了博大的胸怀的诗人。在白云
第一句“黄河远在”抓住,可俯瞰特征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画面:在广袤的高原,从遥远的西部,黄河奔腾看着,仿佛流量白云的普通。次句“孤城万仞山写塞在孤城一座孤城,周围环绕着山川,坐落在边塞巍然屹立。这两个句子,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及的冷清局面勾勒出城市的地理状况的防御,突出了他的士兵的前沿,后描绘一个典型的环境守卫的心理。
竹笛的声音,我听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的曲调到被吹折杨柳“,这不能不引起戍卒悲伤。古人有临别礼物柳的习俗。 “柳”与“留”谐音,图片礼品刘说。音乐学院的音乐“古交十字架”折柳树叶,歌词所说:推出捉鞭,反拗杨柳枝。卸载吹长笛担心杀行客孩子。 “提到在歌曲行人临杨柳。柳离别的风,在唐代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柳树,和离别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当驻军他的士兵们听到羌笛演奏与荒凉的折杨柳”曲调,这不可避免地会触动离愁别恨。因此,诗人说:心胸开阔的音故障排除羌笛为什么总是打折杨柳,悲伤的曲调?原本要知道,玉门关的春风,怎么能有柳折叠!说“我们为什么要抱怨,是不是没有责怪,也不是说服戍卒不要抱怨,但他说的指责是没有用的。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应该抱怨如此诗情画意更节省,更深刻的内涵。
3个42,沈明阳信包含的意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恩泽诗的话不延伸到边疆,所谓的金斯盖特远在万里。” (杨沉诗“)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是兴发”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相信读者这样理解是不是一个坏主意,它不能是肯定的,有意向。具体说明:由于春风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怪”,它也有什么用呢?
编辑本段]【赏析】
位于河西走廊凉州(今甘肃武威)。这首诗描写黄河中上游的广袤和荒凉的景象。这首诗的境界,心情悲惨凄凉的开放式气象沉伟。 “黄河远在白云间”一间俯瞰黄河,就像其源从白云。怨杨柳“羌笛西洋乐器竹笛播放声音哀怨的”折杨柳“的一种手段。
第一句话设想奇特的上游希望。李白的”将进酒“黄河水的天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相反的方向,重点也各不相同。智强调的势头和王石强调的起源的崇高。天高地宽,所以有山有水的大量背景,形成一座孤城只影响单一,兀然独立翻山越岭,黄河,那块丝绸与蓝天,白云,孤城,组山结。这是一个前沿泼墨写意图画。诗人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一对万仞,突出孤独的感觉:如一叶扁舟漂浮在翰海,如一朵白云在天空和地球溺水根据它单独和无助的感觉守卫隔离。他们推出了一个“怪”的主题是:这个偏远而荒凉的边境,春风不光顾,并在这里苦熬多年,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如此之深,无奈很放心音的不满,“为什么要抱怨说,曲折的技术,耸耸肩,仔细想想,”折杨柳“的歌曲也并没有帮助消化的不满,所以要后悔做呢?诗人没有说,它涉及同一主题的另一首诗暮光之城的不满的话:“汉武帝今日已经采取了拒绝和亲归去来。 “但皇帝是没有良好的反感,所以他们轻轻地怨恨”春天里“算了吧。唐成盛吴仪评价:”到处聘用的痛苦,妙在含蓄,不暴露的。“唐寅的三昧集便条”:“像以及凉州险恶。长笛“杨柳歌”天然泉水尚未为什么怪几乎柳树吗?供认边境严寒,阳光和措施字湾委员会,黑暗扭曲的思维。 “
根据中国的薛用弱”集易积“,它是这样的: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到酒店喝酒的情况下,梨园演员大合唱房子的灯红酒绿,三是私人会议的演员唱各的诗篇情况诗意的名字竞争。所唱的三首诗的结果,朱玲中最漂亮的一个女人唱黄河远上白云。音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但音频“凉州词”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歌从下往上抓住第一句(旅游)(游),由近及远,可俯瞰黄河,描绘出“黄河远白云间”移动图片:汹涌的海浪滔滔黄河其实像丝带蜿蜒入云中飞了起来特别的感觉。写真正的冥想的飞跃气象开放。另一位著名诗人“的黄河流成的海”,可视角度和相反的,它是一个自顶向下观看;李白的“”黄色的河水的天空“,还写了一个等待的和,看到上游,但视线运动还远及近,一句。“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刻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风格,表现的动态美。相反,“白云黄河远,河水流量的方向,其悠久的历史的休闲远远仪态,旨在突出表现的静美。同时边疆的荒野,壮丽的景色,是永恒的句子是值得的。
一句“孤城万仞山塞孤立的城市,一个在这首诗中,”图片报“的主要部分的主要图像。”黄河远在白云间“其雄心勃勃的大背景下,”万仞山“它是关闭的背景。四川高山对比的利益,看到城市地势险要,孤儿危机的形势下,“A”是唐代传统的话,往往与“孤”(以下简称“Gufan的”“孤云”等),这里相当于“A”字挖掘多层“瘦”的意思。这样的漠北孤城,当然,是不是定居点,但前沿的堡垒,并在同一表明读者诗王正福。“孤城”作为一个古典诗意的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从人,往往是忧郁的联系在了一起,如“奎政府孤城落日斜,每一个按照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心悦”),“所以远远望去,韩肖关,孤城落日边”(王维担心发送魏坏的事“),并依此类推。第二句第一个引进”隔离城市“的形象,准备接下来的两个,进一步刻画王正福心理。
诗写山挂着广泛的荒凉,轴承孤守着危机的情况。第三句突然一转,引入羌笛声。羌笛演奏是“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引起王正福悲伤。句子部乐府“横吹歌辞了职。折杨柳歌辞任推出捉鞭,折柳树叶。胎面花纹块长笛,不开心杀行客儿“的诗意。柳离别的精神气质,唐高度。”杨柳“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不仅满足了柳的事业,不要担心,甚至可以听到笛声将触发柳“离恨。 “羌笛”句不说“闻柳说:”怨杨柳,尤妙的的语言。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使用电路板的曲调名是活的,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春风不度玉门关外,杨柳是不是绿色的,远离的人,你要折柳寄情,这更尴尬柳告别。利维这样的心情来听这首歌的人,似乎长笛倾诉的委屈也怨杨柳强,头脑,减轻那句“我们为什么要抱怨”的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的。第三句问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言转出的,春天的最后一句是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了。思考有关的短语”通行证“,在诗歌和征费。”后汉书。班超传“云:”敢不敢望到酒泉郡,我希望学生入玉门关。 “所以,最后一句是写边地苦寒,含蓄无限的思乡之情的分离。如??果这首凉州词”唐(张谯喝荒老战士“),一些边塞后比较,你会发现,虽然写的诗极前沿的不满可能不回家,而是写悲惨凄凉,没有心情,性能下降萨诗人博大的胸怀,不思进取。写悲伤的怨气,但也伤心庄,荒凉,大方的,我们为什么要抱怨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手法和委婉的话,精致,也可以看到前边防官兵的怀旧南京也知道卫国戍边主要的责任,正因为如此自我的思想,纾缓。也许正是因为“凉州词”心情悲伤,而不会失去其强大的,因此成为唐寅的典型代表。
[编辑本段] [轶事] 1
谢晋传说中的明代机智敏捷,摆脱了困境。
只奥德赛谢晋,但他的自我维持之前,经常咆哮,令人反感。永乐皇帝明成祖他的折扇上的题词,他写的王之涣凉州字的第一,但这个天才突然不小心,写的第一句“之间的”泄漏。
永乐皇帝发现,不说什么,只是告诉他写背诵。谢晋一看,明白了,但非常蔡杰,从容地读入长期和短期的一句话:“黄河远/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为什么要抱怨/ Willow Springs的风/玉门关。 “足够的反映谢晋智力的。
他的题词为慈禧太后(另一位传奇人物)
[编辑本段]轶事] 2
传说中的清朝,纪晓岚机智敏捷,摆脱了困境。
大宅门是红的人,乾隆时,学习。应对灵活的乾隆皇帝像他这样的。一旦他的折扇上的题词,他写下了第一王之涣凉州词,但这个天才突然不小心,“之间”漏??写的第一句话。
乾隆皇帝发现,不说什么,只是告诉他写的背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但蔡杰,从容地读入一个长短句:“黄河远/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为什么要抱怨/ Willow Springs的风/不渡玉门关。足以反映纪晓岚情报。
点评:
汉凉州词王之涣的凉州词旷达,豪纵戏谑的背后,同样著名的作品,给它一个疲倦的士兵。
[编辑本段]凉州词(汪涵)
唐汪涵
葡萄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有几个人奋起反击?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凉州词”:唐代乐府歌曲名称,唱凉州的边疆生活在附近的歌词。汉写的“凉州词”两慷慨悲壮,广为流传。明代李时珍推压力量为唐代七绝第一凉州词“。
2。夜光杯:精美雕刻的白玉杯。
3。战场:平坦的,开放的沙,多指古战场。
4。君主:
琵琶:这里用来打击问题的号角声课的的
葡萄的酒,填补了豪华的酒杯时,要饮琵琶马上声音一响,仿佛催促我去了打击。请不要笑我,过去和现在来了,几个人去战斗在战场上安全地传递出可以回家吗?
[编辑本段] [欣赏]
诗歌现场的歌曲永偏寒,这首诗写硬荒凉的边塞的一场盛宴,跟踪标志吸水,享受喝醉酒的场景。第一句术语的辉煌和美丽音清脆动听,显示盛宴豪华句用“喝”应该是,到温馨的一幕层写宴会厅以及音乐,刻意渲染气氛,三,四极写征的相互自由裁量权应喝,享受每一分钟的,幸福的,大胆的和宽广的胸怀。这两个恒,佟退休残疾的评价,他说:“作为一个心胸宽广的语言,变得更加悲伤。”历史的时评家认为多愁善感的悲伤,厌恶运动。清涩华搭委员会说诗王朝的:“悲伤的语言阅读浅阅读戏谑的语言凳子精彩的。在学者们的理解。“的内容,没有语言的厌恶的军事生涯中,感叹生命的意义,不能维持远征的痛苦感受,没什么难度,这是可悲的感伤,似乎勉强。的石埠华,那么它的深度。古名,所有的理论绝对是特殊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者自悟。的
荒凉和寒冷和艰难的环境中,边境,驻军生活的紧张和动荡,使边境士兵是很难得到时间的庆祝活动盛宴。有幸遇到一次充满激情和兴奋的心情,吸水,喝醉了的场景,它是不难想象这首诗是这样的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西部丰富的葡萄酒的酒;杯据传说,周时代,穆王西胡白玉精制成的玻璃,像一个“明亮的夜晚拍摄的”所谓的“夜光杯”;与野蛮的琵琶乐器的“战场”,“运动”,等上的话。都表现出丰富的边疆色彩和军营生活气息的。
诗人饱蘸激情的笔触,用一个响亮的搅拌音CHILI耀眼的话,这开篇的第一句话 - “葡萄酒魔杯“,仿佛突然踢关闭在人们的显示在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葡萄酒爱好者面前,的盛大飨宴。这一幕让让人惊喜兴奋,到创造的气氛和设置诗的抒情的基调。开始的时候宴会开始的第二句“欲饮”字,呈现非凡诱人的魅力,美酒和佳肴盛宴的士兵表现出的那种大方开朗的性格。“要喝酒未得,乐队演奏琵琶,敦促士兵,呼吸急促欢快的旋律,如烤面包痛饮有一个温暖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首诗改变了传统的七个词的音节,拿上两下的五个句法,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吸引力。 “提醒的话:”有些人说这是一个提醒及以下,似乎很难通过。解释如下:虽然提醒提醒,喝,或根据饮料。这是不符合的战士们不羁的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这个词,他们往往让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方野蛮琵琶总是骑于紧接玩。琵琶马上催“的刻意渲染欢快的节日场面。
诗,有四个写入盛宴的饮料和饮料后,近两年”为旷达语言,已经变得更加悲伤。有人说:“假装喝酒的话,然后悲感已经有不同的,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悲哀“。后来,更多的在低,伤心,难过,总结了反战的话等的思想和感情的诗也基于342,尤其是最后一句,古代探险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清朝石埠华说,这样的诗句:“悲伤的语言阅读,浅戏谑的语言将是美妙的读,”儒林外史“理解”。 (“大佣金诗”)的话启发性。为什么“悲伤的语言阅读浅”? ,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是不是性能厌恶的军事生涯,感叹生活多不能维持。让我们再回头看的庆祝活动现场阵阵欢快,情绪激动琵琶声,战士们的耳朵真的很灵飞,你倒我的自由裁量权,一段时间后,略有醉意痛饮。也许有人想放杯,在一些人的座位时,大喊:怕什么喝得烂醉如泥,醉卧沙场,也邀请你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我们是不是早在生死不顾呢?看这三个42劝酒的节日,这个词,而不是悲伤的感觉,虽然有点“玩笑”,但也享受喝醉酒的环境和字符找到了最“的原因。 “醉卧沙场”,表现不仅大胆,开朗,兴奋的感情,但也玩命的勇气,显示温馨的氛围和豪华的宴会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那场景和心情也不是一天两个人浅斟低酌处权,借酒浇愁。它的脆语言,跳动跌宕的情感的节奏,反映无节制的狂热的,它给了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是千边塞诗的特点。年,这首诗被广泛阅读的人。
[编辑本段]【边塞]
唐代,战乱频仍,边塞诗诗人崇尚君多旅行生活中的一些甚至投笔从戎驰骋战斗。 “多描绘出奇异的美丽和困难的前沿,反映士兵常年遭受的前沿活动,而且还表现的英雄气概,保卫国家的边境官员和男人,以及家庭与亲人的思想。
凉州词
薛锋薛锋[杂项的歌曲讲话·凉州词]
昨晚士兵报国之仇,破凉州沙洲护理。
黄九今天归汉,除了长城看点战争的血液。
[编辑本段]凉州词(张骥)
唐章及
低的边陲小镇的木鱼雁,芦笋的主逐渐齐。
无数铃声的冰碛包白练到安西。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冰碛(补气,设备):戈壁沙漠。
白莲:白色热丝。这里指的丝绸。安西:地名。方唐镇,安溪县,治所在今库车,新疆,及行政管辖权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790),吐蕃的陷阱。
[编辑本段] [欣赏]
张骥凉州词“三,这是第一首歌曲,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一幕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同时时间点。“边城暮雨雁,该行的人带领一群低空飞行的大雁的视线,和人的第一句雁位置是一个边陲小镇,时间是日落时分,天气是雨天。时报句子芦笋新生儿逐渐齐,人的视线向有潜质的芦苇春季的到来,并从芦苇丛中生长的指示。顶部有两个:一个写仰望天空,从边陲小镇的国王。写在边境小镇,俯瞰地王,都在在望的景象。诗的后两句把诗意延伸到广大偏远的沙漠在其他地方,这首诗一直在思考推到视线。
无数铃声之遥过碛,是一种违反规则货物的骆驼在沙漠中的上级缓行成一组,但这一判决并不只从遥远的沙漠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第三句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基于电影的神奇效果的声音的声音,看到的形状。只要写来了,因为与联想辉煌的自我形象转化为声音会出现在脑海中甚至延伸连续大篷车渐行渐远的图片铃声。丝绸之路倡议诗中的“茅茨隐但不知道的人,鸡鸣”(“盗墓峰的药草触摸兴诗”),隐藏的诗“数声软橹广大道,江村晚上回家”( “秋江”)白居易诗“夜的雪的重量很清楚,当你听到的折竹声”(“夜雪”),是这首诗的织机。
原因驼铃吸引其转向的原因,说了一堆的铃声飘荡在沙漠中的诗笔,因为他的作品在边境小镇,蒿总困难,他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心的驼铃声,穿越沙漠飞远在视线逐渐淡出西方,但总是错过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包白练到安西,是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的点睛之笔的诗。
唐代安全的混乱后,龙游路以西的历史(这伏龙管辖权,直到新疆西部)东部县已经引起了吐蕃。这首诗是写穆宗长庆三年(821?824),50岁以上的作者,安溪已经下跌了超过三十年。听到西方的驼铃声,立体声该作者的历史事件不能帮助,但认为,想通过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一块财富下降,从而想象中的大蓬车应该去这支西部或野兽的负担白莲了,通过这条道路安溪,安溪早已沦为异国情调。在“驮白练到安西”的感慨不已,无尽的哀思。其含义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不已。在另一个第一,“静状态插件的道路”的诗句,也引起大方,在古老的双白河,还记得安溪。“”包装“的句子控制,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痛和愤慨的深度。
这首诗的标题“凉州词”,因而一些选举第一章的“边城”字解释为凉州(这样的规则武威,甘肃),前两个是“写凉州的春天的暮色风光”(中华书局中国绝句选“),但与第三首诗的标题来看,张继写了这首诗,超过六十年,长期侵占吐蕃凉州。写在凉州这是不可能的。”凉州词“刚刚流行开远,天宝歌曲名,唐代诗人王翰,王之涣等人的标题为“凉州词”诗,写这首音乐的歌词,其内容没有写入凉州相同的标题。第二首诗“白色的古冰碛镇的门打开,胡兵经常巡逻,附近的沙滩上,一边客运专线应早期,每个消防安全抵达的第一首诗“边城”,应该与吐蕃对抗一个沙漠型乡镇。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是一个需要确定的问题。
著名的赏析 - “羌笛怨杨柳,春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述的壮丽的荒凉边境的场景,来表达情绪的士兵守卫边境荒凉而悲惨。自底向上,俯瞰黄河的诗写的第一句话,第二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大笔写意的技术,两者结合起来,的渲染描绘了边疆风光壮丽的荒芜和边境警卫的生活恶劣的环境中很难。后两个去上引入羌笛声。折杨柳告别中国风电的研究,“折杨柳歌词羌笛演奏,共创美好事业的思乡之情,悲伤,现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你想折叠的柳树聊天发送其他的原因,这是不可能的,怎么能我们不会让人觉得更悲伤。这首诗表现出的唐代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3. 颜筋柳骨寓意
颜真卿(709~78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为权□杨国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颜真卿在平原联合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奋起抵抗,河北一带十七郡纷纷响应,被推为盟主。后颜杲卿和侄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颜真卿怀着悲愤的心情写成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封鲁郡公,因此后世又称他为颜鲁公。由于颜真卿笃实戆直,敢于直言谏诤,德宗时遭到虞杞的妒恶。当李希烈叛乱,虞杞奏请使颜真卿前去劝降,不断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颜真卿不屈,并叱责李希烈,被李希烈杀害于狱中。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自幼勤奋好学,有文学才能,他的书法受家庭和外祖家殷氏的影响,同时得到张旭的指导,他又广泛地向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汲取营养,经过融会贯通,创造了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成为代表有唐一代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中国楷书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达到顶峰阶段,其成就以颜真卿为代表。稍晚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亦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颜真卿的行草书具有既凝练浑厚,又有纵横跌宕的特色。他用笔气势充沛,巧妙自然,并有篆籀气息,但他的行草书仍不失魏、晋的准绳。颜真卿的书法理论,流传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传世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比较多,著名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季明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季明文稿》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祭侄季明文稿》为草稿性质的遗迹,书写自然,手稿满纸涂改,却表现出颜真卿书法的神韵。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勤礼碑》,1922年出土,字画完好如新,是颜真卿碑刻中最能传达出原迹面貌、神气的碑刻。其书法雄迈清整,为晚年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颜真卿书法刻成法帖的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丛帖大都有颜真卿的作品。单帖有《争坐位帖》、《奉使帖》、《送裴将军诗》、《小字麻姑仙坛记》、《送刘太冲叙》等。其中以《争坐位帖》最为著名。此帖为行草书,是根据真迹上石,现在西安碑林;此帖为他的手稿,信手挥笔,纵横跌宕,笔墨淋漓,是不经意的杰作。米芾认为有篆籀气息,为颜真卿的书法第一。专门汇集颜真卿书法的法帖有宋刻《忠义堂帖》,共收集颜真卿书法作品45种,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宋拓孤本。
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1.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2.高尚的人品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1.通向绝顶的跋涉
柳公权书学上的成功,决非一蹴而就,可分四期将其历程粗略扫描(此仅述其楷书情况,行草见“柳书流观”部分)。
(一)早期:望尽天涯路。
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宋赵明诚《金石录》载: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元和十五年,四十三岁时柳书《左常侍薛苹碑》;长庆四年(824),四十七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柳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今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敦煌本)可睹风采(见下文介绍)。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载,有:《涅盘和尚碑》(五十一岁),《李晟碑》(五十二岁),《王播碑》(五十三岁),《将作监韦文恪墓志》(五十四岁),《太清宫钟铭》(五十四岁),《升玄刘先生碑》(五十六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五十九岁),《赠太尉王智兴碑》(五十九岁)等。柳五十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康有为说:“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广艺舟双揖》)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二)鼎盛期:柳体之大成。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文献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等将近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柳体已大成。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下文再作阐述)。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匀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韦冓),不足喻其鸷急”(王士禛《池北偶谈》)。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三)中期:斜阳的魅力。
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即据《金石录》所载,便有七十岁时书写的《商於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七十一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七十三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十通。今天仅见《太子太傅刘沔碑》与《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学书迩言》)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虽然《苻璘碑》(六十一岁)、《冯宿碑》(六十岁)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四)晚期:柳书的晚霞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謩碑》(《宝刻类编》著录)。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阿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2.站在巨人的肩头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一)从锺书、王书中化出。柳公权学锤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柳玭早已有所指。唐人多学“二王”书,但柳公权学王书能取其神而离其形。王世贞曾云:柳公权“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书林藻鉴》)而董其昌最为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书林藻鉴》)。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二)从欧、褚中化出。柳书从欧阳询、褚遂良书中化出,论者颇多。米芾认为,柳师欧。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康有为还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广艺舟双揖》)。刘熙载认为柳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艺概》)。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三)从颜书中化出。柳书从颜真卿书中所得最多。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朱长文云: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续书断》)从具体书作而言,有的说“《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刘熙载《艺概》);有的说鲁公《臧怀恪碑》“最为开张”,“柳谏议学颜即是由此入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有的说颜的《李元靖碑》“结体与《家庙》同,道劲郁勃,故是诚悬鼻祖”(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如此等等。柳学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颜之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二是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三是学其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四是学颜之变法精神。颜在王书的樊篱之外,另拓一恢宏境界,不仅比肩王羲之,而且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则又变之,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
当然柳公权所学极广,他不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也向民间书艺(例如北碑)汲取养料,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特别要指出的是柳公权的成功还在于拥有一个群体,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如长于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以及小于公权十三岁的裴休,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尚“清劲”、“命新体”。柳公权的名碑《玄秘塔》即是裴休撰文,裴休的名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即由柳公权篆额。而裴氏此碑,可见柳书的影响,“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昕合无间”(《语石》)。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也精书法,相互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书流观
颜真卿书碑累累,足以建成一座碑林,而柳公权所书碑碣同样可以环立成林。不过,颜体一碑有一碑不同面目,柳体则一碑与一碑有相同面目。如果自其同者观之,那末颜体在异中有其大同,正因为如此,才表现出颜体的总体风貌。反之,自其异者察之,那末柳体在同中又有不同。只不过柳书同多异少,这或许与他专写别人撰写的碑文有关,也与他作则立规、定型示法的心态有关,又与他狭小的生活空间有关。但是柳书也有各种风华、多样美妙。
书论命题
柳公权的著名书论命题当属“人正笔正”,学书者几乎无人不晓;“颜筋柳骨”之评语,也广为人知。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
4. 谁能给我“还君明珠”的出处及寓意
张籍的《节妇吟》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唐贞元十五年进士,官拜太常寺内太祝,迁秘书郎。容后经韩愈推荐,得为国子博士等官职。许多当时的名士,都乐於与他同游。 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李师道,父子三人,割据一方,是当时最为跋扈的一个藩镇。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罗致徵聘他,来为自己效命。 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更不愿与乱臣为伍,常以诗歌自误,逍遥而自在。张籍不便正面拒绝李师道的徵聘,所以,写了一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
而在当时的张籍,这首诗的用意,是婉谢而不愿就聘。李师道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再勉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