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予目的典故

予目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27 00:39:55

① 请高人赐予些如《三昧忏水》这样的典故

《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代天台宗大师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参照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佛教忏法仪式,是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忏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又称为《千手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是唐代伽梵达磨翻译。此经宣说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的根本咒,即《大悲咒》。根据本经的记载,《大悲咒》全文共计有八十四句,诵此咒有无量功德,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大悲咒》有多种翻译,随着经典的不同而章名长短各有所不同。如《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金刚智译)为一一三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不空译)为四十句,并且说若诵此咒可得息灾、增益、降伏、敬爱钩召等四种成就;《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不空译)记载则有八十二句。
正是因为《大悲咒》的功德及持诵的灵感,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大悲咒》受到佛教徒的欢迎,所以才会出现大悲忏法。大悲忏法是由知礼始集,他按照天台宗的教义及仪轨来修习《大悲咒》,从而作成大悲忏法。知礼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总共分十科: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伸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观行。由于知礼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文及天台宗方面的著作,加以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天台止观的修行。后来,清代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加以删订,重新编纂,成为现行的流通本。与知礼所作《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相比,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没有严净道场、净三业、结界、请三宝诸天、观行,其余则是相同。现在,我们依据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介绍忏法仪轨如下:
(1) 修供养,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主者呼“一切恭谨”,然后,主者再呼“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顶礼一拜。主者呼“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大众跪下,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主者呼“供养已,一切恭谨”,大众顶礼拜。
(2) 赞叹伸诚,大众跪下,同音唱:“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辨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3) 作礼,大众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及诸大菩萨等。
(4) 发愿持咒,顶礼后,大众跪下,随引磬声念产:“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间,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还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然后,稍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各十声,顶礼一拜,问讯,由主法者白文,说明诵持《大悲咒》的功德,最后大众同声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或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5) 忏悔,诵咒毕,大众唱:“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唱一段忏悔文,顶礼一拜,总共有四拜。忏悔后,绕佛,分别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千光王静住佛、南无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垫至菩萨、南无总持王菩萨”三遍或七遍。
(6) 三归依,便全部结束。知礼则强调天台的止观,所以在最后有观行。
大悲忏法是现代佛教寺院中经常举行的忏法,其实大悲忏法是以诵《大悲咒》为中心,完全可以作为佛教徒的自修法门。

《地藏忏》就是《慈悲地藏忏法》,共有三卷,又称为《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地藏忏法》,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而制订,是所有忏法书中比较晚出的一部忏法。
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佛教非常浒,以大誓愿为其特征,所以平常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就是住处的意思;藏,含藏的意思,就是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释尊圆寂后到弥勒菩萨成道前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的菩萨。
根据《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的记载,地藏菩萨由于过去的大悲誓愿力,示现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声、阎罗王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用来教化众生;并且,特别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延寿增福,用来成熟众生的善根。地藏菩萨常常变现这样无数的化身,以济度众生,所以又称为"千体地藏"。
地藏菩萨的本缘故事,有很多种说法。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品》的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曾为了一长者子,因见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相好庄严,从而产生了恭敬景仰的心,为了能够证得这种庄严相好,而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同时,在这一品中又说,地藏菩萨为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出离地狱,从而为母亲设供修福,并且发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另外,在同经的《阎浮众生业感品》也列举出两种说法:(1)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时为一个国家的国王,他的国内人民多造恶业,于是发愿度尽罪苦众生皆至菩提,否则不愿成佛;(2)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女子,名为光目,她的母亲堕在地狱受苦,光目为了救度她,从而发愿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待众生尽成佛后,方成正觉。上面的种种说法随着地藏信仰而广传于人间,于是佛教中常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语来形容地藏菩萨慈悲怜愍的广大誓愿。
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度一切众生,尤其对地狱中的罪苦众生特别悲愍,而示现阎王身、地狱身等广为罪苦众生说法,以教化救度他们,所以一般又以阎罗王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如《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中,举出阎罗王为地藏菩萨的说法。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地狱思想受《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影响非常深远,而且认为地藏菩萨是地狱的最高主宰,称之为“幽冥教主”,其下管辖十殿阎王。近代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地藏十王图,图中绘有地藏菩萨及十王等的像,并且附有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造立的铭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到,未来世中,如果有众生能够闻到地藏菩萨名号,礼敬、赞叹地藏菩萨,或读诵《地藏经》,塑画地藏菩萨像等,这个人有无量功德利益,能够解脱过去世的罪业,不堕恶道,并能获得十种或二十八种利益。
我国佛教界认为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而且以安徽九华山为其应化说法的道场。根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记载,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入九华山修道,居住数十年后而示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的肉身殿,便是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地藏忏法》是以地藏菩萨为礼拜忏悔对象而实行的一种忏法。明代智旭法师在崇祯十年(1637)曾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仪式与《药师三昧行法》基本相同,但相对简略一点,可以分为:(1)供养,手持香花,唱供养偈;(2)奉请,即奉请佛、法、僧三宝,尤其是奉请具备各种功德的地藏菩萨,如忉利宫中分身来集地藏菩萨、大集会中现声闻相地藏菩萨、占察经中善安慰说地藏菩萨、入能发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无边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清净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惭愧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诸乘明定地藏菩萨、入无忧神通明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胜通明定地藏菩萨、入普照诸世间定地藏菩萨、入诸佛灯炬明定地藏菩萨、入金刚光定地藏菩萨、入智力难摧伏定地藏菩萨、入电光明定地藏菩萨、入具足上妙味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胜精气定地藏菩萨、入上妙诸资具定地藏菩萨、入无诤智定地藏菩萨、入能引胜踊跃定地藏菩萨、入具足世路光定地藏菩萨、入善住胜金刚定地藏菩萨、入增上观胜幢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慈悲声定地藏菩萨、入引集诸福德定地藏菩萨、入海电光定地藏菩萨、能入如是歼伽沙等诸定成熟一切有情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刀兵劫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疾病劫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饥馑劫地藏菩萨;(3)忏悔发愿,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众罪,发愿从今以后不作众罪,誓愿成就无上菩提;(4)行道绕旋,绕佛称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地藏菩萨本愿经、南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三遍或七遍,然后归位唱三归依。
智旭法师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比较适合于个人的自修,其仪规也相对地简单,所以清代有人重新撰写《慈悲地藏忏法》三卷,其仪规与《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一模一样,也是先严净坛场,其次开忏头,然后在每一卷也是礼拜、念忏悔文、唱赞等仪规。
现代佛教界中凡是为了报答亲恩、祈求父母冥福而举行的法事,大多都礼拜《慈悲地藏忏法》。

《观音忏法》,又称为《请观音忏法》,全称为《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慈云遵式撰;《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四明知礼集,后来宝华山的见月读体律师删文重新加以纂集。这两种忏法都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要礼忏对象的佛教忏悔供养法。
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观音声菩萨,略称为观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为本愿的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是遇难众生念诵其名号,菩萨便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为观世音菩萨;又因为其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观察通达自在,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细说明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利益众生的事情,只要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如果有所求,都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间菩萨的住处,根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的记载,观世音住南海补陀落山,唐末五代时期,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得到一尊观音像,后安置于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的潮音洞,创建了观音院,从此普陀山就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是,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授记经》中,以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之一,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助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他的本住处。密宗也以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胁侍,并且认为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的不同,推寻其本觉即是无量寿佛,但是由于本誓愿力故示现大悲菩萨的形象。《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则以观世音菩萨为释迦世尊的胁侍。
大乘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如《法华三昧经》、《法华经》、《观世音授记经》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就是其中之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又称为《请观世音经》、《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请观音经》等,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题为东晋竺难提译。关于本经译出的年代及作者,有三种异说:根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本经于东晋元熙元年(419)译出;《法经录》及《仁寿录》记载,本经为南朝刘宋时代竺难提所译;《出三藏记集》记载,本经的译者不详。
本经记述了佛在毗舍离国时,国中流行一种恶疾,有月盖长者来至佛处,请佛设法救济。于是,佛为此请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当时毗舍离人以杨枝净水供养观世音菩萨,杨枝为拂动之物,象征着“慧”;净水为澄彻之物,象征着“定”。观世音菩萨便教他们称念三宝及观世音菩萨本身名号,并且讲说了《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等。佛向与会大众宣说了观世音菩萨名号及陀罗尼咒的功德,并且自说《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灌顶吉祥陀罗尼》,又对舍利弗说明了这些咒语的来源及功德等。
本经一向被天台宗所重视,而请观世间菩萨及忏悔时所行的观音忏法,都是依据本经。另外,隋代智凯大师作《请观音经疏》一卷,同时,他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依据本经阐明“非行非坐三昧”的行法,在《国清百录》卷一则阐说了观音忏法。后来,到宋代,慈云遵式见当时流行本《国清百录》中的文名错杂、字迹不清,所以依据《请观音经疏》、《摩诃止观》,重新作《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这是记述观音忏法最为完备的忏悔法行仪。
观音忏法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而修的忏悔供养法,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此忏法又称为“圆通忏法”。忏法的仪轨次第如下:
(1) 庄严道场,以香泥涂地,悬挂各种幡盖,安置佛像向南,并且安置观世音菩萨的像向东。在佛像前,设杨枝净水,烧香散花,供养诸佛菩萨像。修行者应该澡浴清净,穿着新净的衣服。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应该持斋戒清净。
(2) 作礼法,行者手执香炉,向西方五体投地,并且由声音洪亮清楚者唱,大众随同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世尊、西方无量寿世尊、过去七佛世尊、十方一切诸佛世尊、消伏毒害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陀罗尼、十方一切尊法、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垫至菩萨摩诃萨、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舍利弗等声闻缘觉贤圣僧。
(3) 烧香散花,然后跪下而唱言:“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供养十方法界三宝。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无量声闻众,以起光明台,过于无边界,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同时,还必须随文观想,此香花云供养于十方法界三宝前。
(4) 系念数息,唱后,收起坐具,至坐禅处。结跏趺坐,修数息观。
(5) 召请,每一个行者手持香,各各胡跪,奉请前面所礼的诸佛等三宝,然后唱偈赞叹。
(6) 具杨枝净水,行准备好杨枝净水,行者胡跪,唱云:“我今已具,杨枝净水,唯愿大悲,哀怜摄受”。
(7) 诵三咒,行者合掌,一心一意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慈大名称救护苦厄者”三遍,接着同声唱:“愿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净光明,灭除痴暗瞑。为免毒害苦,烦恼及众病,必来至我所,施我大安乐我今稽首礼,闻名救厄者,我今自归信,世间慈悲父。唯愿必定来,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乐,及与大涅盘。”最后,诵《消伏毒害咒》、《破业障陀罗尼咒》、《六字章句咒》三遍或七遍。
(8) 披陈忏悔,诵咒后,唱“普为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五体投地,跪诵忏悔文,披陈忏悔诸恶业众罪障。
(9) 礼拜,一心礼拜上面所请三宝,并且绕佛行道,口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过去七佛、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最后,三归依。
(10) 诵经,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一卷。
观音忏法以行三个七日,或七个七日为期。

《梁皇宝忏》,又称为《梁武忏》、《梁皇忏》,这是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根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的记载,皇后性格冷酷,好忌妒,到了死后,化为一条龙,进入到后宫,托梦给梁武帝,或者现形,光彩照灼。另外,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二的记载,梁武帝最初当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格酷妒,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构于梁武帝,梁武帝于是便制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当时的高僧大德忏礼,夫人于是化为天人,在空中礼谢梁武帝。忏法后来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
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所著的《茶香室丛钞》卷十三的记载,《梁皇忏》的最初形态是竟陵王萧子良所撰《净住子》的“忏悔篇”,又称为《六根大忏》;后来,因为梁武帝想忏悔六根罪业,所以命令真观法师增广《六根大忏》成为现在的《梁皇忏》十卷本,在唐宋时期稀薄 为《六道慈忏》、《慈悲忏》、《梁武忏》。所以,真观法师是《梁皇忏》的真正作者。后来,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1338)重新校订审核《梁皇忏》,增加诸佛名号及地狱的名称等,成为现在的流通本。
《梁皇忏》总共十卷,分为十五门。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门,第一门是归依三宝,说明归依三玉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门是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断疑。第三门是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忏悔。第四门是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是发愿,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第三卷至第六卷,共有四门。第一门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二门是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三门是解怨释结,指出众因贪睦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最主要是因为贪的关系,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四门是发愿,离诸六道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门。第一门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警缘三,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大众降临道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及成就身、口、意三业功德。第二门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狱、刀兵铜釜等狱、火城刀山等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三门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及其方法。第四门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五门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梁皇忏》因为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后世来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常邀请僧人虔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药师忏》是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举行的忏悔罪障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成的一种忏法。
药师如来一般称为“药师佛”,又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所以依据此愿而成佛,居住在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具有密教的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明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分别是:(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3)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5)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的记载,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亡的衰相现前,亲友眷属能为他归依药师如来,昼夜尽心供养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盏灯,造如来像七躯,造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那么这个人便能得以恢复生命,度过危厄诸难。这就是以药师如来为崇拜对象而形成的续命法,从南北朝以来,这种信仰一直十分盛行。
《药师忏》正是说明药师如来的誓愿而离苦得乐的行法,是天溪大觉寺受登在康熙三年(1664)纂集,称为《药师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内容包括:(1)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的缘由;(2)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3)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的方法;(4)释疑,因当时住生西方净土的思想极为流行,所以作释疑,以肯定本行法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的秘典。
在《药师三昧行法》的方法中,总共包括有十项内容:(1)严道场,列出庄严道场的方法,在闲静的堂室,用新土填地,悬挂新宝盖及五色幡,正中安置药师像,在左面安置日光菩萨像,在右面安置月光菩萨像,外面用栏杆围起来。(2)净三业,修行者应该穿着新做的或干净的衣服,斋戒素食,沐浴清净,然后才进道场。(3)修供养,行者入道场后,应该忆念药师佛的本愿功德,然后手执香炉,唱:“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佛,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法,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僧”,其次,维那呼:“是诸众等,各各互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然后大众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4)请三宝诸天,即奉请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诸佛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等法宝,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等诸大菩萨,十二药叉神将等天龙八部,希望三宝及护法神将能降临道场。(5)赞叹,赞叹药师佛的功德。(6)礼敬,即礼拜前面所奉请的三宝及护法龙天。(7)发愿持咒,即是发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然后再诵《药师灌顶真言》一百零八遍。(8)忏悔,诵忏悔文,愿诸业障消灭,同得清净。(9)行道旋绕,具足威仪,右绕佛座,大众同音唱:“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教主药师琉璃光佛、南无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曼殊室利菩”,三遍或七遍,到佛像前唱三归依。(10)思惟义处,即是观想药师佛的身相光明,修习三昧。
由于《药师三昧行法》的文字说明太多,而且行仪不够详细,所以后来又有人重新编纂了《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三卷,现代寺院举行药师法会,多用此本。在《消灾延寿药师忏法》开头,首先严净坛场,唱《杨枝净水赞》,念《大悲咒》若干遍,绕坛场一周,然后唱回向偈。其次,开忏头,这是清代以来各种忏法比较常见的仪式,唱《炉香赞》及各种供养偈,最后宣读文疏。在《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每一卷中,都是先礼拜“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等三宝,接着念一段忏悔文,然后念《药师灌顶真言》七遍或四十九遍,最后唱《药师赞》。
《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是现代佛教经常使用的忏法,许多居士在生日及祈福的时候,都请僧人们礼拜此忏。

② 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 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该句话出自《商书汤誓》

典故: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 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 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翻译:

王说:“来吧,你们各位!都听我说。不时我小子敢于贸然发难!实在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会问:‘我们的国君不体贴我们,放弃我们 种庄稼的事,却去征讨夏王?’这样的言论我早已听说过,但是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讨。

现在你们要问:‘夏桀的罪行到底怎么样呢?’夏桀耗尽了民力,剥削夏国人民。民众大多怠慢不恭,不予合作,并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德行败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

你们只要辅佐我,行使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决不会不守信用。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让你们去当奴隶,以示惩罚,没有谁会得到赦免。”

(2)予目的典故扩展阅读

时日曷丧 (shí rì hé sàng)

解释:表示誓不与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极点。

出处:语出《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示例:明·张岱《石匮书后集·流寇死战诸臣列传·总论》:“城市村落,搜括无遗。遂使江东父老有~之悲。武官爱钱之祸,一至于此! ”

夏朝的时候,夏桀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面对他的暴政,老百姓这样诅咒道:“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参考资料:网络-时日曷丧

网络-桀

③ 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典故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专能把我怎么样?”属

【历史背景及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④ 谈谈曹操《短歌行》中所用比兴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借用《诗经》成句而赋予的新意。

对酒当抄歌,人生几何。是表袭明作者借与好友以喝酒的方式掏尽肺腑之言,阐述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其一生应该怎样修为的见解。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为什么用譬如朝露的比喻呢,我认为三国的末期,正是佛法传到中国北方的时侯,曹操对佛学中金刚经的研究还是有相当的功底的。金刚经说其中有一品说,“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当作如是观 ”。所以用朝露来比喻一是朝露是很小的物体,二是朝露晶莹剔透,毫无杂质,代表人和微小的朝露一样是平等的,同时也暗喻人应做没有缺憾的坦荡君子。三是朝露虽小,但也是经过漫长的液、固、气的过程转化,聚集而成的,所以回顾朝露的形成过程,真是去日苦多啊。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⑤ 关于笔赋予人文采的典故

貌似不是女孩子,是江淹,江郎才尽的典故,江梦见神授五彩笔,后文采飞扬,后又梦神收回五彩笔,于是江郎才尽。

⑥ 天予弗取 什么典故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於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专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属:“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於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於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⑦ “欲取先予之”典故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原文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内将欲弱之,必固容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主要意思是: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他拿什么,我们要先给他们什么;若是想要得到获得,就要先给予。

⑧ 将予取之 必先与之是什么意思出之什么典故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⑨ 予承祖宗绪,志欲宣重光什么意思

“予承祖宗绪,志欲宣重光”意思是:我继承了祖宗未完成的事业,有志向要宣扬累世盛德。

出自:《皇明典故纪闻·卷十七》

作者:余继登

朝代:明

原文:赐一清诗云:“迩年西陲扰,起卿督边方。宽朕西顾忧,威名满华羌。予承祖宗绪,志欲宣重光。卿展平生猷,佐朕张皇纲。”

译文:西边边境又有蛮夷来犯,我任命爱卿镇守边境,为朕分忧,让我们大明的威名响彻西北蛮夷之地,我继承了祖宗未完成的事业,有志向要宣扬累世盛德,爱卿可施展平生所学,辅佐朕。

(9)予目的典故扩展阅读:

《皇明典故纪闻》是明余继登撰写的古籍,《皇明典故纪闻》共十八卷,明余继登撰。继登字世用,号云衢,交河人。

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恪。本书采实录及起居注中作者认为有关“治道”的材料摘抄编成,并附以己见,起自洪武元年(一三六八),迄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

叙述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明代制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史料为它书未载或载之不详,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尤其是典章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不足是“颇及琐屑杂事,不尽关乎政要”。本书初创于万历时,题曰《皇明典故纪闻》。王灏辑《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均收入此书。今据北京图书馆藏《皇明典故》本标点印行。

⑩ “欲取先予之”典故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原文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版将权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主要意思是: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他拿什么,我们要先给他们什么;若是想要得到获得,就要先给予。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