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歇后语的结构形式

歇后语的结构形式

发布时间: 2021-01-26 11:11:50

歇后语构成的三条规律是什么

【解答】
①后一部分解释前一部分的意义(释义);
②后一部分不仅解释版前一部分意义,而且谐音双关权构成新的意义(谐音);
③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典故、故事)。

【目的】通熟易懂、便于记忆、知识传承

比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⑵ 歇后语的构成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构成的形式是怎样的

歇后语:由来两部分构成,自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部分 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⑶ 歇后语的构成有哪三条规律

歇后语的构成的三条规律如下:

1、后一部分解释前一部分专的意义。

2、后一部分属不仅解释前一部分意义,而且谐音双关构成新的意义。

3、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

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

2、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3、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4、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3)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扩展阅读: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⑷ 惯用语、歇后语的结构关系

惯用语一般是流行的语言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语言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惯用语:
惯用语也称俗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七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⑸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什么的形式叙述一个事或物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事或物加以什么和说明

以后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分别用什么形式描述一个适合物呢?其实就是一种那个非常有趣的打油诗莱组组成的

⑹ 歇后语有哪些种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如形容速度之快,谓:“猛过纸影担竹椅。”是因为潮汕民间剧种铁筷木偶摆出小竹椅作为象征城、桥、床的道具,不像潮剧换布景那样又复杂又慢,故以之喻快。又有“雅过纱灯”,是因潮汕元宵灯会有人扮的“活灯”,也有将人物绘于纱罩上的纱灯,扮演者或画上的人物很美,故用于喻事物之标致。以日常所见或民风民俗喻事理性状,使语言变得风趣、活泼,这类俗语如:
力(套)唔着批担(扁担)鼻,去到下寺。(喻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囫囵)。
一物甲(合)一药,虼蚤(跳蚤)无涎掠唔着(抓不到)。 天使的诱惑 回答采纳率:24.5% 2008-12-06 14:44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就其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双关式歇后语与比喻式歇后语。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句说明其翻译技巧。

⑺ 歇后语有哪些分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如形容速度之快,谓:“猛过纸影担竹椅。”是因为潮汕民间剧种铁筷木偶摆出小竹椅作为象征城、桥、床的道具,不像潮剧换布景那样又复杂又慢,故以之喻快。又有“雅过纱灯”,是因潮汕元宵灯会有人扮的“活灯”,也有将人物绘于纱罩上的纱灯,扮演者或画上的人物很美,故用于喻事物之标致。以日常所见或民风民俗喻事理性状,使语言变得风趣、活泼,这类俗语如:
力(套)唔着批担(扁担)鼻,去到下寺。(喻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囫囵)。
一物甲(合)一药,虼蚤(跳蚤)无涎掠唔着(抓不到)。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就其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双关式歇后语与比喻式歇后语。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句说明其翻译技巧。

⑻ 歇后语的构成方式及特点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口语表达形式,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幽默生动,富于哲理

⑼ 民间文学简答题 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与结构

它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历史上的圣贤君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底层的小人物专,想像中属的神仙鬼怪、宗教人物 四类。歇后语中对这四类人物的形象和价值取向的描写,反映了我国民间笃信道、佛,追求情义、正义以及国民性格中歧视弱小、圆滑世故的民族心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