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明清典故

明清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19 03:21:38

『壹』 明清时期胶州的历史典故

胶州古代人口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长相当迅速,年平均增长高达14‰。建国前后人口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公元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束了人口生产的失控状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不断增强。

一 人口数量
明代始有人口记载。1586(明万历十四年),18474 丁,约9万人。明末清初,人口减少,至年(清顺治十年), 13848丁,约7万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约9万人。1713年,清廷规定:“新增人丁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人口统计数大幅度增长,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约50万人。1919年(民国 8年),总人口510526人。至1944年,总人口达 712755人。
建国后,胶州人口发展较快,1949-1987年38年间,人口增加24万人,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间人口增加6.9万人。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间减少4.2万人。1962-1972年,经济开始好转,人口呈迅速增长趋势, 11年间人口增加12.8万人。1973-1987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5年间人口增加8.1万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国以来,人口密度逐渐增大。1919年(民国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为546人,分别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胶州北部平原区占全市面积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为2848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为4142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区占全市面积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总人口的4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镇人口38057人,占总人口的7.6%;农村人口464788人,占总人口的 92.4%。此后10余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1978年起,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较大幅度增长,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平均每年增长2673人。

三 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分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自然变动 民国时期,胶州人口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类型。建国后,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口死亡率总的趋势逐渐下降。进入70年代后,死亡率稳定在6‰左右,增长趋势与出生率基本一致。1949~1987年,出现过两个生育高峰期、一个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为第一个生育高峰期。1958~1961年,群众生活困难,营养不良,出现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减少2250人。1962-1970年,出现第二个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长136389人。从70年代起,计划生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长76703人,自然增长率8.47‰。
机械变动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迁居胶州定居,另立村庄二百余个,为明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人口计划迁移。民国时期,遇有灾荒年景,佃农、破产农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饭,或到东北三省谋生,俗称“闯关东”。年景好转大多数又转回家乡。建国后,胶州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1954~1987年,迁出人口441705人,迁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多9人,平均每年迁移净减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迁移净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构成
胶州自古以来主要为汉族人居住。建国后,来胶州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渐趋增多。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502845人,其中汉族502802人,占总人口的99.99%;少数民族43人,占总人口的0.01%。少数民族中,回族25人、满族5人、高山族4人、朝鲜族3人、壮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维吾尔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个民族,比1964年新增4个民族(水族、藏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减少1个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为656096人,其中汉族655878人,占总人口的99.9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总人口的0.03%。少数民族中,回族88人、满族87人、朝鲜族24人、蒙古族7人、壮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锡伯族1人、达斡尔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1985年有少数民族人口 130人。其中112人分布于胶城镇,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庙、大庄、冷家村、北王珠、小麻湾、南杜村、铺集7处乡镇。

五 性别构成
民国时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国18年),男性299685人,占总人口的54.87%;女性246476人,占总人口的45.13%。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总人口的52.55%;女性338234人,占总人口的47.75%。建国后,人口性别比例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性220775人,占总人口的49%;女性229781人,占总人口的51%。1970~1987年,男性略多于女性。1987年,男性349700人,占总人口的50.9%;女性337536人,占总人口的49.1%。

六 年龄构成
据人口普查资料,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1982年与1964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由41.1%下降为30.5%,65岁以上人口(含65岁)比重由3.9%上升为5.9%,人口年龄中位数由20.1岁上升到24.7岁。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已由“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人口社会负担系数明显下降。1982年与1964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55%上升到63.6%,被抚养人口(0-14岁,65岁以上)比重由45 %下降到36.4%。人口社会负担系数由1964年的81.7%下降为1982年的57.3%。年平均1.2个劳动人口抚养1人,1982年平均1.7个劳动人口抚养1人。

七 姓氏构成
1985年,共有姓氏463个,其中复姓3个,分别为东野、颛孙、澹台。
万人以上的姓氏 王、刘、张、李、赵、孙、高、宋、周、姜、杨、陈、韩13个。
五千人以上的姓氏 于、马、郭、徐、冷、崔、朱、杜、薛、吴、魏、郑12个。
千人以上的姓氏 匡、迟、纪、贾、臧、胡、吕、董、叶、邱、范、傅、黄、隋、肖、庄、袁、潘、管、况、任、习、栾、逢、战、孟、曹、法、毛、乔、罗、梁、陆、尹、逄、石、阎、牟、殷、唐、夏、安、彭、鹿、葛、许、丁、史、田、黑、冯、尤、相、万、谈、林、戚、邓、苑、白、苏、曾、解、侯、兰、常、代、金68个。
五百人以上的姓氏 窦、蔡、宁、辛、柳、曲、仲、邹、耿、段、贺、谭、苗、程、姚、贤、鲍、郝、秦、果、卞、邵、雷、律、翟、鲁、武、官、齐、蒋、汪、柴、祁、江34个。
百人以上姓氏 台、颜、单、苟、尚、户、邢、井、钟、车、胥、綦、别、滕、逯、芦、鞠、巩、温、毕、陶、戴、方、祝、牛、裴、汤、初、仉、荆、雒、孔、怀、米、宫、慈、房、谢、寥、位、顾、卜、衣、生、甘、施、龙、仇、聂、焦、由、穆、矫、远、沈、廉、修、仪、时、关、娄、季、联、沙、雍、丰、宗、堵、岩、余、展、腾、游、庞74个。
五十人以上的姓氏 岳、谷、何、明、盛、楚、樊、门、倪、宿、丘、康、边、连、阚、从、依、邰、匙、将20个。
十人以上的姓氏 文、英、籍、姬、善、左、惠、郎、詹、闻、章、剑、伊、池、严、钱、朝、华、龚、甄、申、洪、丛、泰、郄、霍、司、熊、褚、盖、娣、吉、阮、班、舒、亓、佟、古、乌、圣、刑、占、费、平、威、审、晁、乞、路、商、富、徒、童、巴、所、冉、来、伟、延、德、澹台 61个 。
九人以下的姓氏 算、包、邸、麻、洛、历、呙、原、景、疆、楼、柯、禚、文、种、向、尼、绍、郇、柏、封、荣、蔺、靳、云、桑、优、凌、朴、邬、海、公、长、臬、库、书、笺、屈、冠、遇、梅、前、项、成、晏、邴、睦、咎、贲、迁、乘、佐、斗、苘、会、厚、国、良、继、蒲、銮、奚、暴、狄、郎、东、应、强、贩、栗、业、桥、溪、郁、鄢、席、实、汉、骆、莫、冀、杆、扈、闯、尉、韦、超、风、豆、翁、同、记、俞、萧、胜、往、葵、禾、殴、臣、桓、冲、赤、粟、巨、伍、西、荒、肃、银、升、恩、居、桃、戌、郐、玄、拌、翠、蓬、萑、岱、佑、寇、响、槐、浓、伪、亢、雪、泽、君、宦、裘、婵、祈、嵇、戈、佘、壮、柒、孝、汝、玉、莒、卓、粘、竹、帮、千、昌、染、易、瞿、达、密、亭、空、兹、举、漂、终、炎、弥、诸、能、菜、晓、脱、寽、艾、晶、荷、寻、率、委、厉、湛、缉、东野、颛孙181个(其中一姓一人或二人者109个)

八 从业构成
胶州人民自古以农业劳动为主。民国时期,农业人口在90%以上,非农业人口不足9%。建国后,工商业和其它行业稳步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渐减小。1982年在业人口 343619人,占总人口的52.4%。八大职业中,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在业人口比重最大,为78.6%;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次之,比重为12.5%;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比重偏低,两类职业人员合计仅占在业人口的2.7%。

九 身体素质
建国前,人口平均寿命在35岁左右。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比建国前大幅度下降,长寿老人明显增多,人口寿命延长。1981年,平均寿命70.84岁,其中男性69.30岁,女性72.35岁,均高于全省水平。1964年,80岁以上长寿老人1495人,其中90岁以上者29人;1982年,80岁以上长寿老人4487人,其中 90岁以上者 257人。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有显著提高,身体发育正常,身高等健康指数逐步增长。1988年儿童健康检查,在检查范围的0~7岁儿童12127人,实查9160人,身长达到及超过均值(全国九城市标准)的有8236人,占受检儿童的90%;体重达到及超过均值的有8392人,占受检儿童的92%。

十 文化素质
民国时期,人口中95%以上为文盲或半文盲。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都有大幅度增长,文盲、半文盲大量减少。1964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54951人,占总人口的30.81%。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1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46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134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40825人。文盲、半文盲211119人,占总人口的41.98%.1982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01596人,占总人口的61.21%。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01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3594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372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240915人。文盲、半文盲169378人,占总人口的25.8%。其中男性52542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31.02%;女性116836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68.98%。

『贰』 隋唐到明清的历史典故对历史的意义

典故很多,下面列选几个有名的。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话说,宋太祖夺得天下后一直寝食难安,他担忧有一天黄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说:“朕最近茶不思,饭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们说:哪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龙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将们吓得连忙给皇帝磕头。 “既然这样,你们就交出兵权吧。朕也认为你们也该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将们便纷纷告老还乡了。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叁』 隋唐至明清的历史典故。 急用啊😱

读后感一:通读了我国隋唐到明清1300余年的历史,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由盛世到衰落的历史。想想隋唐中国的大一统和强盛,宋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元朝庞大国土的昙花一现,明朝的短暂兴盛,清朝的艰难维持。 我感到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和先进,必须开放和睁眼看世界,必须有隋唐的兼容并蓄,明清时期的落后就是反面的例子。落后就要挨打,从隋唐时期,日本虚心向中国学习,到明清时期日本的侵略,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想不被侵略,就必须强大,而关起门来做天朝上国的白日梦招致的恶果就是自取其辱。因此,我国如今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力大大增强,这才能赢得地球村其他人的尊敬。 读后感二:隋唐到明清的历史很漫长,这是一部治乱兴衰的反复历史。从总体上看,封建社会在达到顶峰后逐渐的走向了下坡路。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肯定,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中国最终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解决资本原始积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从1840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史后,终于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取得了新生。我们这个国家太需要稳定了。每当治世时,百姓安家立业,经济发展稳定;反之,则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国家命运坎坷。还有一句话是个定律,那就是元代的张养浩的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中韵意,值得回味。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成语典故,每个朝代至少2~3个

唐:南柯一梦 司空见惯 班门弄斧 请君入瓮

宋:万紫千红 物是人非 水落石出 无可奈专何 天涯海角属 醉翁之意不在酒 胸有成竹
满城风雨 大浪淘沙 近水楼台

元: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明人不做暗事 封妻荫子 人急计生 雁过留声 三牲五鼎 引狼入室 得过且过

明:八府巡按 琼岛春云 一干一方

清: 洪云托月 日新月异 马革裹尸蛛丝马迹悬崖勒马 一气呵成

『伍』 成语典故 唐至明清 十个

唐吉诃德,唐临晋帖,唐虞之治,至理名言,至高无上、至大至刚、明目张胆、明火执仗、明媒正娶、清规戒律、清风明月、清心寡欲。

超过10个了吧。
当然,我知道你的意思,哈哈

『陆』 魏晋时期的故事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柒』 隋唐至明清的历史典故

典故很多,下面列选几个有名的。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话说,宋太祖夺得天下后一直寝食难安,他担忧有一天黄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说:“朕最近茶不思,饭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们说:哪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龙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将们吓得连忙给皇帝磕头。 “既然这样,你们就交出兵权吧。朕也认为你们也该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将们便纷纷告老还乡了。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捌』 不识字也叫目不识丁,这个成语为何会让庄子受到嘲笑

在中国,如果有人不认识字,会被人嘲笑“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还有成语“目不识丁”也指这种情况。现代社会教育事业如此发达,不识字的人已经非常罕见,不过在旧社会还是很多的。


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丁字的“尾”是向左的弯钩,可能他们看到的古书《庄子》里,丁字的下半部是向右的弯钩,认为这不对,所以说庄子目不识丁。

笔者深感纳闷,后来发现有专家指出,庄子的原话根本不是“丁字有尾”,而是“丁子有尾”。果然,《庄子》里谈到惠施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

庄子这段话讨论的是哲学,根据语境,前面以鸡、羊、马等动物作比方,讲一种违背自然的情形,后面说“丁子有尾”,应该也是指一种动物才对。那么“丁子”又是什么呢?唐朝学者成玄英注解的《庄子》里说了,“楚人呼虾蟆为丁子也。夫虾蟆无尾,天下共知,此盖物情,非关至理。”

“虾蟆”是青蛙和蛤蟆的统称。庄子讲的“丁子有尾”不是指汉字,而是说蛤蟆或者青蛙会长尾巴。没想到王世贞等学者误解了庄子,大概是古书传抄或者印刷有误,闹了一个大“乌龙”。

『玖』 隋唐至明清时期历史成语典故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历史成语典故很多,在这个时期比较经典成语典故,有南柯一梦、一事无成、春风得意、磨杵成针、呕心沥血、请君入瓮、黄袍加身、孤注一掷、熟能生巧、强取豪夺、胸有成竹、名落孙山、一挥而就 、 玄武门之变、 房谋杜断、 日月同天 、 桃李满天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 、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靖康之耻 、精忠报国、一代天骄等。
仅以唐朝的几个典故为例:南柯一梦,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而春风得意,故事出处是,唐代孟郊年轻的时候无意为官,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去应试,两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他高兴的即兴赋诗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仕途顺利,功成名就。 还有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丹书铁券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还密赐予欲归附者,作为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证,并听世相传袭。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铁券状如卷瓦,刻字画栏,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内府,以御宝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履历、恩数,中镌免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拾』 我看到明清有很多以《天香书屋图》命名的画,是不是有什么典故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有《天香书屋图》,他喜欢画此类题材《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等隐居山林读书休闲惬意的场景。后世明清的作品多是仿他,叫同样名字以致尊敬,甚至题字也仿他的风格。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