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百喻经六则寓意及启示

百喻经六则寓意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20-12-19 03:00:50

Ⅰ 《百喻经》六则的寓意

《愚人食盐来》:做源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渴见水》: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入海取沉水》: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处困境,更需冷静;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尝庵婆罗果》: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
诚实不可抛弃;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驼瓮俱失》: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Ⅱ 从《百喻经》中得到什么启示

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内百喻经》称容“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皆说譬喻的故事,其意义甚深。事能显理,理须事来作引证,故谓理事圆融。有人即执事废理。有人执事废理,都是有偏。讲理论须上根利智者方肯接受,一般的人须事来作引证,方得了解。而且也能引起其闻法的趣味。引发人们的思考,开到众人们,引导人们人人向善,和孟子的性善说一直,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Ⅲ 《百喻经》六则读后感

很好

Ⅳ 你从百喻 经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从把经中,还是可以得到相关的相应的教育以及启示,因为他还是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道理。

Ⅳ 百喻经给我们什么启示

价格低廉的普通货物,什么人都买得起,看起来销路很广,但能赚多少钱呢?大富商贾经营的钻石,虽然很久才能卖掉一颗,可是赚到的钱,却比普通货物高到千百万倍,既然为了赚钱,为什么不将高贵的货物,好好地待价而估呢?

可是从前竟有这样一个愚笨的人,他将最高贵的物品,变成最平凡的货物,很低廉的卖了出去。他认为这样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这样才是生意人灵活手段的运用。这不是最愚笨的想法吗?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为了入海采宝,不知准备了多少时日。他先请了一位杰出的造船工程师,精心设计制造了一艘又大又坚固的船,又储备了许多粮食。人家都说他花了太多的本钱,他却说:“入海寻宝,那里是容易的事?但若真能找到珍宝,这些准备又算什么呢?」这倒真像做大生意人的口气,也像是出远门的人,所做的正确作法,于是他继续告诉别人说:「我们入海的人,究竟多久才能回来,实在很难预料。因为大海里面有不可预测的风浪,随时会耽误航行的日期;或者航行弄错了方向,本来是两天的路程,往往需要四天,那能预计准确的日子?”他说得真是入情入理,谁听了都很佩服他的高见。即使故意要刁难的人,听了他这番高明的解释,也默默的不开口了。于是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几十位伙伴,准备得非常周详的进入大海寻宝。

他在茫茫的大海里面,差不多航行了三四个月,才发现一座岛屿,他和同伴们到岛上处处寻觅,但什么也没有发现,原来,这是一座荒凉的小岛,岛上不但没有宝藏,甚至,连普通的花草也没有。他们又进入茫茫无涯的大海,继缤向前探航,海是广大的,好像永远看不到边际,他又不知航行了多少日子,一天早上.苍天白云,蓝海碧波,一如平常,忽然于此时刻,他发现到面前的远处,有一片灰暗的阴影,隐隐约约的漂浮在海面上,于是他指挥掌舵的人,对准这个方向驶去,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才看清楚,那也是一座海岛,但这座岛上,林木苍苍,飞鸟成群,由此可知即不像荒岛的样子了,他很兴奋的想:这座岛上可能会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这位探海的富商,确实也有些采宝的常识,他和十几位伙伴,当船一靠岸的时候,就登上了小岛,他们在岛上只是走马看花的环绕一周,虽没有发现到什么珍贵的东西,可是却见到一种名贵的沉香树,它的价值昂贵,如同珍宝。于是他命令伙伴,将岛上的沉香,慢慢采集,直到采满了一船,才很满意的回航。他这次入海,总算不虚此行。回家之后,将采集的沉香,搬到市场,因为这是名贵的物品,标价很高,一连卖了几天,都没有一个人来问津,他心里感到非常的纳闷;可是当他看到邻近卖木炭的小贩,每天挑来的木炭,不到半天都卖光了。于是他心里想:“我为什么不把沉香也烧成木炭呢?”他想到这件事,便决定照这样去做,于是就把所有的沉香都烧成了木炭,再叫人挑到市场去出售,果然很快的就全部卖掉了。这就像将高贵的钻石,当成碎玻璃一样的贱卖了,可是他还自鸣得意的对人说:“做生意是不能拖延时间的,货物脱手越快,越是合算,这回生意,我改变了主意,总算完全改对了,如果做生意的人,没有灵活运用的手法,将会永远的停滞在那里,永远的不能打开新的局面,那还能把生意做好吗?”别人听了,只有暗暗的好笑。

————————————

启示:世间有些人不也正是这样吗?最初立志时,精进勇猛,志向远大,开口必学圣贤,希望将来成为崇高的圣人,可是日子一久,觉得圣人之道太难了,书读了很多,做人明暗一丝不苟,仍然一无所得。因此,心生厌倦,不想再学圣贤了,甚至于想了想,觉得说:“圣贤之道,实在不易修学,还是做一个普通人比较容易,你看:平常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这不就像将高贵的沉香,烧成木炭卖一样吗?见异思迁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

Ⅵ 百喻经六则其中的一则读后感…要八百字啊!

sorry,手机网络只能输入100个字,我有一篇,发不上来

Ⅶ 百喻经六则读后感求大神帮助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写得不错,供您参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Ⅷ 百喻经 六则

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17431_1.html

Ⅸ 百喻经六则的寓意

我只知道火宅喻,是说的这世间就像摇摇欲坠的火宅,享乐是短暂的,要想度过这一劫难,只有皈依佛法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