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古典乐典故

古典乐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20 00:59:05

❶ 求有关中国古典乐器的的故事典故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❷ 有关音乐的成语典故 一定要是典故~

鸣琴垂拱复:比喻无制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❸ 与音乐有关的典故

知 音 http://ke..com/view/29279.htm#4
高山流水 http://ke..com/view/17022.htm#5
余音绕梁 http://ke..com/view/90804.htm
曲高和寡 http://ke..com/view/45293.htm#10
对牛弹琴 http://ke..com/view/67744.htm#7
弄玉吹箫 http://ke..com/view/900697.htm
滥竽充数 http://ke..com/view/28700.htm#11
击鼓骂曹 http://ke..com/view/88899.htm
四面楚歌 http://ke..com/view/32358.htm#4_1

❹ 中国古代音乐典故有哪些

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故事等等。

❺ 问一个关于音乐的典故

霓裳羽衣曲

❻ 有关音乐的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 绕梁三日
汉语拼音 rǎo liá sān rì
成语释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使用例句 参见“余音绕梁”。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 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晋·陈寿《三国志·吴琮传》:“高祖诛项,~。”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霸王被困;楚霸王困于垓下

【典 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❼ 古代音乐典故(20分哦)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按说崇祯七年的时代,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 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❽ 根据"季札观乐"的典故,吴国季札认为《诗经》中哪一部分最具礼乐精神的内涵

根据“季札观乐”的典故,吴国季札认为《诗经》中哪一部分最具礼乐精神的内涵:()
A、《风》 B、《雅》 C、《颂》 D、以上都是
答案:C

❾ 中国古代十大古曲的 主奏乐器和典故 是什么

分别是:
《高山流水抄》《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参考资料http://ke..com/link?url=UsiT2xeM7RB14e1Ik-_#1

❿ 音乐名作《胡笳十八拍》有什么历史典故

传说蔡文姬来非常聪慧,从小就喜欢音源乐。每当父亲蔡邕弹琴时,她都要静静地坐在旁边聆听。

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蔡邕吃完晚饭,不能像往常一样出去散步了,于是就坐到书房里弹琴。弹着,弹着,“啪”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

这时,蔡文姬在隔壁房中大声嚷道:“爹,你的第二根弦断了吧?”

蔡邕低头一看,果然是第二根弦断了。他觉得很奇怪,故意不理她。他把第二根弦接好,有意不用第四根弦,继续往下弹。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孩子,你刚才说得不错,是第二根弦断了。现在又断了一根,你能听出是第几根吗?”

蔡文姬不假思索地回答:“爹,是第四根吧?”

蔡邕更加吃惊了,他心想,六七岁的孩子怎么能听得出断了的弦呢?他走进隔壁的房间,只见蔡文姬跪在小椅子上,正在等着他回答呢。

蔡邕把她抱起来,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抚摸着她的头问道:“你是随便猜猜的吧?”

蔡文姬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看着父亲一本正经地说:“从前季札听了琴声,能够判断一个国家的兴亡;师旷听了琴声,断定楚国要打败仗。两根琴弦断了,难道还听不出来吗?”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