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典故
1. 王羲之的故事
今天接着聊王羲之,接着聊《圣教序》。
对于很多外行人而言,写字就应该写的端端正正,写的好看,写的漂亮才是好字,不要去追求什么险绝和变化。假如你仍旧持这种观点,请移步别处,我说的都是错的。
《圣教序》中涵盖的内容太丰富了,真的是值得花费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研习,这丝毫不为过。我们只能从其中的某一点来分析,一篇文章是绝对不够的,我打算以后开专栏慢慢讲,毕竟也要吃饭,所以对圣教序感兴趣的朋友注意了,这一篇是为数不多的免费解读《圣教序》的文章。
今天聊《圣教序》中一种结构变化方法,这种变化叫做比例变化。
我们谈变化一般是对照于规范字而言的,规范字怎么写,大家心里面都有一个印象,书法的变化,就是基于这种常规的书写而制造的一种矛盾,然后通过巧妙的思考将这种矛盾化解与无形,这就是书法中的哲学关系。
这两个字的左右部分相聚更远,但是虽然相聚很远,但是你感觉不到他的散,这全靠笔法的呼应,这种笔法的呼应在行书中是很常见的,在楷书的也有很多,我们在专栏中有过详细讲解。
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开而不散,靠彼此间的呼应构势。
2. 王羲之的轶事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
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3. 什么典故是说王羲之的婚姻趣事的
典故复: 坦腹东床
典故制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起源
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4. 与王羲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呢
坦腹东床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共5张
王羲之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1] [2]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5. 与王羲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呢
东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岭东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岭
6. 王羲之写字的典故简短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是回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相传答他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他偶然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父亲责问他说:“这是我特地秘藏的书籍,你为什么要拿出来看?”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不准他看,只是怕他年纪小会无意中泄露出去,于是就对他说:“等你长大以后,我再传给你。”羲之恳求说:“孩儿如果现在不能开窍,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 父亲听羲之说得有理,当场就把书给了他。羲之高兴极了,从此便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并且按照书中讲的方法去运笔练字。不到一个月,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铄(音朔)看了羲之的字后,对太常(掌祭祀礼乐的官员)王策说:“这孩子一定见到过什么用笔的秘诀,他写的字,觉得非常苍劲老练。今后他的名声,一定会盖过我的。”羲之长大后,努力向前代书法家张芝、钟繇等学习,博采众长。他非常强调勤奋苦练,曾经对人说:“张芝临池学书,连池水都写黑了。如果别人也能这样做,就不会落在他后面。”
7. 王羲之吃墨的典故原文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冲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被人们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习。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鬟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鬟没办法,就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看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字写得已经不错了,为了苦练把身体弄坏就不值得了。”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说是不错,但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家,不苦练是不会成功的。”
经过艰苦摸索,王羲之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王羲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7)王羲之的典故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
修缮一新的洗砚池、晒书台、鹅池、禊亭等遗迹,可一窥当时王宅的模样。新建的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使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另一处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隐居此处)。十三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 (440),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
8. 笔墨童年中穿插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的典故有何作用
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属书法笔墨主题内,另,王羲之学书之认真刻苦坚持以及所取得成就也会激励后入。
9. 王羲之的几个故事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再现又一高峰,代表人物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后来,经过长期的练习和摸索,王羲之博釆众长,精研体势,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飘逸,又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被后代尊为“书圣”。
10. 王羲之典故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