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行军运粮典故

行军运粮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18 00:21:17

1. 经略边疆是什么典故

秦灭六国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境上,秦国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通过战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终于建立起来。

秦统一前,在今天我国的浙江、福建、汀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居住着与中原华夏族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又称为“百越”。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其中著名的则有于越(今绍兴一带)、瓯越(亦称东瓯、东越,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为中心)、闽越(在今福建沿海一带,以福州为中心)、南越(在今广东岭南地区)和西瓯(在今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

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楚之后,就降服了于越,在那里设置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又发动了统一百越的战争。首先征服了东瓯、闽越地区,在那里设置了闽中郡,随后又命令尉屠睢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向岭南和西瓯地区进军。秦军遭到越族的抵抗,同时因运粮困难,相持达三年之久,未能获得胜利。秦始皇为了支援征服岭南一带的战争,命令监御史禄,在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一条运河,即灵渠。

灵渠是一条长约三十公里的渠道,用来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的交通,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灵渠的规划布局,和都江堰十分相似:有分湘江人漓水铧嘴;有防洪设备一大小天平,以宣泄湘江汛期多余的水量,工程十分复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几千年来,灵渠对促进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直到明、清时期,灵渠仍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大约在始皇二十八年,灵渠凿通后,粮道打通,对南越的进军才得以顺利进行。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军遭到越人袭击,屠睢被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今五岭以南地区),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桂林、象、南海三郡。次年,又迁徙了五十万罪徒戍守和开垦五岭,与越人杂居,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在西南地区,今天的云南境内,以滇池为中心,散布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族群。滇西北有笮人,滇东北有焚人,滇东有夜郎,滇池及其周围是以“滇”人为首的“靡莫之属”居住地,洱海及其附近地区则是“离、昆明”人游牧之地。在统一中国之前,秦国的统治势力,曾经通过蜀郡太守达到今天云南的北部和西北部。但是,由于交通阻隔,西南边疆同内地的联系仍然十分困难。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曾派常頞(音鄂),在原来焚道的基础上,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道路,约五尺宽,称为“五尺道”。它的修成,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使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处于统一的秦王朝统治之下。秦统一六国后,就在这里“置吏”,把关中和四川、云、贵连成一片,使这里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东北和北方,是“胡”人和匈奴聚居、游牧的地方。东胡人分布在辽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一直到今辽阳、锦西、旅大一带。匈奴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至阴山,北至贝加尔湖附近,很早就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商朝时称为荤粥(薰鬻),西周时称为严允,是胡族的一支。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当时还处于奴隶制萌芽阶段。由于它同秦、赵、燕三国接壤,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骚扰三国边境,掠夺牲畜、人口和财物。

秦、赵、燕三国都在与匈奴交界处修筑长城,并派重兵戍守。长城在防御上有一定作用,但它并不能阻断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战争一直未断。战国末年,赵名将李牧曾出动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与匈奴展开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间,不敢南犯。后来秦与六国进行兼并战争,匈奴又乘机发动进攻,各国忙于火拼对匈奴不能进行有效的抗击。秦的北方河套地区曾被匈奴占去,对秦后方造成极大的威胁。当时在秦民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匈奴也称为胡)。

秦统一六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同匈奴族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了河套南北地区,取得了军事上统一的重大胜利。在河套设置了三十四个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北岸)屯垦。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这一次大规模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起到阻止匈奴军事进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边境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匈奴族虽然受到严重损失,但其实力尚未受到彻底打击,对内地的威胁依然存在,所以,秦一直不敢回师,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进攻。秦始皇三十四年(前1213),征调民夫,大规模修筑长城,把以前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加以修补和扩充,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郡的碣石,沿广阔的黄河,依峻峭的阴山,经蒙古草原,蜿蜒曲折,筑成一条长达五千余公里的城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代万里长城。秦长城遗址在山西大同和甘肃岷县仍可见。以后历代对长城又有所增修,特别是明代,又对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改建,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统治者为了修长城,动用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无限制地役使民夫,致使十分之六的人民被折磨死,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虽非事实,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秦朝繁重徭役的控诉。长城作为一项建筑则是十分伟大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

秦朝通过数年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及对边疆的经略,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简称北户,泛指五岭以南地区。一说指今越南中部一带),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这样广大的地区,居住着各族人民,他们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生活,这对于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秦朝在古代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2. 古代行军打仗的粮草问题

不打仗的时候,大部分是隋唐的府兵一样自己种粮,很正的募兵不多,就算是募兵,有固定的镇守位置,粮草可以就近解决,但是打仗就不一样了,要集中,调动,古代交通不方便,一般粮草从出发点运到目的地,有一半以上是被运粮的民夫吃了,比较偏远的地方甚至九成消耗在路上了,这样的消耗和不打仗时的消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还有武器的损耗,弓箭的损耗,都需要后方运送或征用工匠生产,这些人的口粮也是战时损耗,和平时武器损耗很少的

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声势相当浩大。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一人就能扛起一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后来,项梁随着战争的胜利,产生骄傲情绪,最后战死在定陶。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国危急,赶紧向各国求救。然而各国的援军看到秦军气势那么强,根本不敢援救赵国,义军主将宋义,畏惧秦军,贻误战机,项羽一怒之下,在营帐中把宋义斩了,亲自带兵渡河援赵。

项羽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面对滔滔的黄河水,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发誓:“不击败秦军,决不收兵;不消灭章邯,我项羽誓不为人。苍天为证,江水为凭,我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豪杰不二言。”

说完话,项羽下令破釜沉舟。烧了帐篷,击沉船只,断绝了士兵战败后还能渡河回去的念头。并砸掉做饭用的锅子,每人只给三天的乾粮,表现出必死的决心。楚兵一看已经没有后路了,在项羽带领下个个以一当十,拼死血战,最后将强悍的秦军打败,项羽也从此威震天下,成了诸侯的霸主。

(3)行军运粮典故扩展阅读:

破釜沉舟历史背景: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

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

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

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

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4. 成语典故40个50到100字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5、划粥割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5. “沈括运粮”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北宋时期军事家沈括率兵抗击西夏侵扰,行军作战,运粮不仅费用多,而且难以载粮远行,采取何种方式运粮,成了最迫切的问题。

沈括分析计算了后勤人员与作战兵士在不同行军天数中的不同比例关系,同时也分析计算了用各种牲畜运粮与人力运粮之间的利弊。

一、假设一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带五天的干粮:

1、如果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只能进军十八天;若计回程,只能进军九天。

2、如果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可以进军三十一天;若要计算回程的话,则只能前进十六天。而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就已经到达了极限。

二、如果用牲畜运输,骆驼可以驮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得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他托的粮食也一同丢弃。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沈括认为,自运军粮花费颇大且难以远行,因此夺取敌军的粮食至关重要,最后做出了从敌国就地征粮,保障前方供应的重要决策,从而减少了后勤人员的比例,增强了前方作战的兵力。

(5)行军运粮典故扩展阅读:

沈括在摔领抗击西夏侵扰的征途中,事先规划,从行军各类人员背负粮食的基本数据出发,精准分析计算后勤人员与作战士兵在不同行军时期的比例关系,同时分析计算牲畜运粮与人员运粮之间的利弊,运筹帷幄,甚至作出从敌国就地征粮以保障前方供应的重要决策。

既保证了战争中人与资源的有效匹配,同时又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沈括这种军事后勤分析计算体现的是统筹学中分析统筹的朴素思想,对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常常运用于现代大批量物资运送的事件中。

6. 古代二十万军队行军打仗十天需消耗多少粮食

1石=10斗=120斤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兵粮四十二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三十五万石,供应严重不足。三是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境外,国人不愿意出境,境外人烟稀少,雇用役夫几乎不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两人最后结论就是,对缅甸战事胜算不大,不如设法招安缅甸。

7. 不占水源,自断粮草的典故

北宋与西夏自从庆历和议以后,双方一直打打和和,互有胜负。到了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虽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而宋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打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遂命给事中徐禧、鄜延路兵马都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
种谔西讨,得到银、夏、宥三州却不能驻守。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想在横山修筑城墙,俯瞰平夏,筑永乐城,朝廷下诏徐禧与内侍李舜举去探察筑城这件事。徐禧、李舜举及沈括等到延州,蕃汉十余支军队共率领八万人,民夫运粮的人倍之。李浦率领前军,吕真为副将;曲珍率领中军,高永能为副将;王湛率领后军,景思谊为副将;李稷主持馈饷、修筑城墙这些事。谋画、进止这些事情,实际上由徐禧自己做主,沈括只是负责一同签字画押而已。
徐禧说:「银州虽然占据明堂川、无定河的交汇之处,但旧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没,其西北边又被天堑阻隔,实在不如永乐的形势险厄。我认为银、夏、宥三州,已经陷没了百年,今日兴复,对于边将的功劳来说,实在是俊伟,军队的士气,固然已经百倍于之前;但一旦开始建立州城,烦杂费用不可计量。如果选择要会,建置堡栅,名义上虽然不是州,但却实际上有这块地方,旧有的疆塞,仍然在腹心之地。已经与沈括商议修筑砦,堡各六个。大砦周长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万人次。」于是修筑永乐城,用时十四日修成。徐禧、沈括、李舜举等人回到米脂。
第二天,几千名西夏骑兵直赴新城,徐禧立即前去察看。有人对徐禧说“:你开始只是受诏辅佐筑城,抵御敌人,不是你的职责。”徐禧没有听从,与李舜举、李稷一起前行,沈括独自镇守米脂。在此之前,种谔认为永乐城距银州故城不远,三面绝崖而无水泉,力谏说在永乐筑城必然失败。徐禧怒然变色,对种谔说:「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谔曰:「城之必败,败则死,拒节制亦死;死于此,犹愈于丧国师而沦异域也。」禧忖度不可以屈服种谔,于是奏谔跋扈异议,皇帝乃下诏种谔守延州。诏书中言道:“ 「昨大兵出界,种谔迂路舍取直之利,可降一官;王中正不审议道路迂直利害,及不讨荡左厢地分贼党,可降两官,并不用敍复法」故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凤州团练使种谔降授文州刺史,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王中正降授嘉州团练使。种谔说:「横山之劲兵在东,先时已闻贼据米脂及银、夏等处,故我迎其锋败之。军声既振,千里之行无敢抗者。若由西路取直,虽近巢穴,大敌出於前,重兵摄於后,则有背腹之忧矣,不知何以御此。」。种谔由是怨怼。
徐禧
不出十日,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等。徐禧与李舜举、李稷等,统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夏兵二十万屯驻在泾原的边北,听闻修筑了永乐城,就来侵犯。报信的有十几波,禧等皆不信,曰:「他们要是来的人多了,正是吾立功取富贵的时候啊」。大将高永享说:「城池小,人又少,还没有水,不可守。」徐禧认为他动摇军心,想杀了他,想了想,不久后送到了鄜延路的监狱中。部下高永能建议请求趁西夏没有列好阵的时候袭击。徐禧却说“你知道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对人说:[我不知道会死在哪里。]。徐禧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永定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曲珍在水滨列阵对敌,与西夏军交战不利,将士均面带惧色。曲珍报告徐禧说:“现在众人的斗志已动摇,不能战斗,战必败,请收兵入城。” 禧曰:「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永乐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领兵至无定河川,欲分兵救永乐城及应接粮道,为贼兵所隔,不得前。于是上奏说:「已转战往绥德城,部督将兵照应诸寨。」。时贼游骑犯米脂,括退保绥德,故有是奏。永乐之始围也。括仅有兵万人,不足以战。括集将佐议曰:「永乐之胜败,未系边势之重轻。绥德,国之门户,失绥德则延州为敌所逼,胜败未可知,关中必震。此大机会也,宁释永乐而救绥德。」。 鄜延路总管种谔因为怨恨徐禧,竟未能及时予以援救。禧日怀两个烧饼,往来巡城,亲以矢石击贼,困则枕士兵大腿假寐,士皆扶疮忍渴以拒贼。贼蚁附登城,积尸如山,后来的人踩着他们的尸体登城。夏军知道沈括退保绥德,永乐孤绝,攻击的更加急迫。高永能对李稷说:「新城长时间被雨水泡,土质疏松,不如尽出金帛招募死士,突围而出,十人犹可活七八人;不然的话,只是坐以待毙。」。鄜延路副总管曲珍也把这话告诉徐禧,徐禧不听,并责珍说:「曲侯已败军,又欲弃城耶!」
夏军围城多日,派遣使者叫城上的人求和,徐禧知道势必不能战胜,乃遣吕文惠应之。文惠到了敌军大帐后,敌帅让他坐在地上,说道:「你只是个小将,不可以议约,应当让曲珍来」即遣文惠回去。禧认为曲珍总领军政,不可去,而景思谊自己请求出使,徐禧说:「万一蹉跌,恐伤国体。」思谊曰:「如今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倘若能用口舌说服他,使他们暂缓进攻以等待外援,不就可以了吗?想要存活数万人的性命,岂能顾惜一身耶!」敌帅见思谊,说道:「如果归还我们的兰会、米脂,就立即解围而去。」思谊说:「这是朝廷才能决定的,不是我等边臣可以自作主张的。」夏军囚禁了他。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墙浸水后被夏军擂垮,宋军饥疲不能拒,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李舜举、高永能死难,稷为乱兵所杀。宋军一万多士卒阵亡,得免者十无一二。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裸跣逃脱。舜举将死,撕裂衣襟草奏道:「臣死无所恨,惟愿官家勿轻此敌。」。稷亦草奏云:「臣千苦万苦也!」。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史称“灵武之役。
永乐城一战,西夏军队大获全胜,宋朝想灭掉西夏的梦想已成泡影。 永乐城之战以后宋夏之间一直矛盾不断,直到宋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派人进攻西夏,在米脂大破夏军以后为止。

8. 与沈括运粮故事相似的其他故事

北宋时期军事家沈括率兵抗击西夏侵扰,行军作战,运粮不仅费用多,而且难以载版粮远行,采取何种方式运粮权,成了最迫切的问题。

沈括分析计算了后勤人员与作战兵士在不同行军天数中的不同比例关系,同时也分析计算了用各种牲畜运粮与人力运粮之间的利弊。

一、假设一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带五天的干粮:

1、如果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只能进军十八天;若计回程,只能进军九天。

2、如果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可以进军三十一天;若要计算回程的话,则只能前进十六天。而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就已经到达了极限。

二、如果用牲畜运输,骆驼可以驮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得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他托的粮食也一同丢弃。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沈括认为,自运军粮花费颇大且难以远行,因此夺取敌军的粮食至关重要,最后做出了从敌国就地征粮,保障前方供应的重要决策,从而减少了后勤人员的比例,增强了前方作战的兵力。

9.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典故楹联

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少经典文学作品,有着着非常高文学水平和研究价值,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四大名著。这不单单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样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在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当中,清朝诗人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研究价值。

他当时为了鼓励和激励自己,就在一个铜镇尺上刻下了这段自勉联,以此来告诫和鞭策自己。放弃了考取功名的蒲松龄,开始了长达40年的著书生涯,除了成了传世的《聊斋志异》之外,还写了不少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书籍,光是流传于世的就有将近200万言。

10. 秦晋之好出自什么典故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

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10)行军运粮典故扩展阅读:

“秦晋之好”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这种婚姻的功能不是保障个人的或家庭的幸福,而是旨在实现政治沟通与政治结盟(因此亦称“秦晋之匹”、“秦晋之盟”或“秦晋之约”)。

春秋之后的后世君主,也善于利于联姻来强化政治联盟。东汉的刘秀原娶美人阴丽华为妻,后来为了笼络河北真定恭王刘扬势力,又娶刘扬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登基后,封郭圣通为后。待北方刘姓集团被征服,又废了郭圣通,可见其联姻策略是出于政治考虑。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