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典故
㈠ 谏逐客书第三段中的典故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内到秦国游说,劝秦容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3568
㈡ 谏逐客书的公孙支于晋典故
公孙支,复即公孙枝。制
公孙枝,字子桑,岐人。
开始游历晋国,后来被秦穆公尊为师。前651年,秦穆公想支持晋国公子夷吾为晋侯,公孙枝提醒秦穆公注意夷吾猜忌、好胜,不好对付,秦穆公不听,立夷吾为晋惠公。前647年,晋国有灾向秦国借粮,秦穆公问公孙枝,公孙枝支持。前645年,韩原之战后,秦国俘获晋惠公,公孙枝主张放回晋惠公。百里奚到秦国为相,公孙枝极力推荐。秦穆公以他为上卿,公孙枝让百里奚,秦穆公以百里奚为上卿,公孙枝为次卿。
㈢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出处典故
成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注音:tà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 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出自秦朝李斯所著《谏逐客书》。
原文内容: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原文译文: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 当年,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文中还列举了其他例子来说明逐客的敝处,来劝说秦王。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国承相的门下,由于巧舌善辩,被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看中,任命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来的官员。
李斯辅佐朝政二十多年间,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李斯也升为丞相。他又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国富强。至今,泰山还保存着李斯撰写的秦始皇封禅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对于汉字演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