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典故的诗
闲来乖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⑵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借用了楚辞典故的诗句是
借用了楚辞典故的诗句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话借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出自《楚辞·招隐士》。
⑶ 古诗中,借用典故表现了作者的志向的诗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
引用庄子中鲲鹏的典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黛玉葬花吟
柳永雨霖铃
烟波江上使人愁
独自莫凭阑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太多了
⑸ 借用嫦娥奔月典故的诗句我还知道……
借用嫦娥奔月典故的诗句我还知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句诗的出处是:专
[ 唐属 ] 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嫦娥应该是非常后悔偷吃了长生不死之药 ,每天望着碧海青天夜夜悔恨。
⑹ 古诗中,借用典故表现了作者的志向的诗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
引用庄子中鲲鹏的典故
⑺ 岳飞《小重山》中借用典故的诗句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志不已,是脍灸人口的爱国佳作。这首《小重山》词,改用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志雄怀。岳飞抗金的伟业,不但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迫害,而同时其他的将领如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台,故岳飞有知音难遇之叹。《小重山》词抒写了这种感慨。此词上半阕写出忧深思远之情,与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意境相似。下半阕“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极,但实际上正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用比兴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凄凉的情怀,甚为悲伤忧郁。
近来,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我认为,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他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者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我所撰《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与此意同。
⑻ 有哪些诗歌借用了大量的典故
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锦瑟》里面就借用了大量的典故。
锦瑟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权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四大典故。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沧海珠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良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⑼ 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⑽ 《望野》中借用典故的诗句是什么
《望野》中借用典故的诗句是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全诗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如下: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10)借典故的诗扩展阅读: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颈联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