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呆子看烟火
A. 什么的背包 书呆子,歇后语。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子
B. 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是谁做的歇后语
话说前段时间教学《成语故事》,其中有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滥竽充数”,说的是南郭先生吹竽的事。故事自不必去赘述,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故事里要偏偏把这个企图蒙混过关的先生姓南郭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没事找事啊?管他姓什么呢,人家只是随便编了个姓而已。
可是我偏偏想无事生非,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人——东郭先生,就是那个对恶狼大发慈悲,最后被反咬一口的倒霉蛋。两人在传说里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典型,要是把这“姓”的因素算上去,简直是难兄难弟了。
如果你还认为这只是巧合的话,那么请再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当地的方言中,偏偏有一位郭姓的主角,这位老人家在我们本地话中绝对是个名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妙趣横生,且语义隽咏的歇后语,比如我听得最多的一条就叫做“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意思不说您也知道,想必这位郭先生必定是位愣头愣脑的主儿,脑子里少根弦的那种人。他来帮你做事,那是只会添乱的。
于是智慧无穷的老百姓便创造出了不少以他打头的歇后语:郭呆子认不得土鳖子——王八孙子;郭呆子看走马灯——来的来,去的去;郭呆子认不得洋公鸭——鹅乖乖……
细细品读这些极有趣味的歇后语,你会发现,这些歇后语其实都是一些描述,描述郭呆子身上发生的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现象,有些暗含讥讽,有些却是无恶意的打趣而已。也就是说,这一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用句正经的话说,是贴近大众的。
但是,我忍不住要问,真有郭呆子其人吗?或者,那些歇后语里所描述的现象,都是这个郭呆子身上所发生的吗?
说实话,我一开始听说这些歇后语时,以为我们当地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倒霉蛋,甚至恨不得能见他一见才好。后来才发现远不是这回事,关于这些“郭呆子”的歇后语,并非我们本地所独有,至少我们江苏一带,从我们邻近的几个县市,一直到省府南京,不同的方言里都有这样的歇后语,特别是那句出名的“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很多地方的人都会说。
于是我便想,或许这姓郭的呆子是没有真人的,一个傻头傻脑的呆子要是有这么大的名气可真难。那么,是不是各地的老百姓们都不约而同地拿了“郭姓”开涮呢?如果真是这样,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我们的方言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说郭头儿”,就是开玩笑,说笑话的意思。这个词的力量实在太强了,以一个姓来概括人们的一种欢乐生活,可见这“郭姓”多么被百姓所喜欢。可见人们的意识中,这个不存在的“郭氏”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人物。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郭呆子”——郭靖,只是我不知道,金大侠让这个傻小子也姓郭,是不是也受这一奇怪的民风影响呢?
哈,幸好金大侠不知道我在这里胡说八道,不然他兴许也会笑我是“郭呆子说郭头儿”吧!
C. 有没有形容“书呆子吹捧书呆子行为”的成语或歇后语
大智若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à zhì ruò yú,意思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出处
《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D. 关于艺术学习方面的歇后语
1、戏台上打架——不辨真假
2、戏台上喝酒——不见得有
3、相声演员专——包袱多
4、演员谢幕——该下台了属
5、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6、孔夫子文章——之乎者也
7、孔夫子褡裢——书袋(呆)子
8、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9、照葫芦画瓢——照着样子做
10、书呆子背包——净是文章
11、半路上姑娘——从头学起
12、关公门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13、墙上挂驴皮——不像画
14、阎王爷拉二胡——鬼扯
15、阎王爷拿毛笔——鬼画
16、王羲之的书法——超凡脱俗
17、耗子啃书——咬文嚼字
18、二郎爷迎亲——神曲(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