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寓言
『壹』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在哪本著作中提出的是什么寓意
《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版与没受过权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 众人认为:太阳隐喻真理,洞穴和影子隐喻黑暗和事物的假象,囚徒隐喻无知的人.柏拉图把自己比做站起来的囚徒,因为知道并宣扬真理而被世人遗弃。我们忽略了那些拿着假人做出幻象的人,他们属于什么集团。我不清楚柏拉图的时代他们代表什么。但是我主观上认为也可以把他们认为是愚民首的那一部分人。 这是我的观点,可能不正确。
『贰』 马克思问题的名词解释,世界本原学说,人是目的,洞穴寓言,哪位哲学大神能帮帮忙,谢谢了,,,急,加急
你所提的这些都不是马克思问题,“世界本原学说”是古希腊哲学,“人是目的”是康德哲学,“洞穴寓言”是柏拉图的学说
『叁』 洞穴寓言的基本概述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内
有一批人容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柏拉图还告诉我们,回到此岸、回到洞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洞悉了洞外、认清了彼岸的虚无现实再回到洞内,回到此岸。洞外虚无;洞内负重,洞外是不辨方向的一片真空,洞内是不可自明的负重前行;……事实上,洞外、洞内尽管轻重各异,但都不可承受。吴艾的“深呼吸”系列形象地隐喻了这个深刻的寓言,他试图在诘问世人:我们到底应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呢?
『肆』 洞穴寓言的相关电影
黑客帝国 The Matrix
第十三层 The Thirteenth Floor
逃出克隆岛 Island
阿瓦隆 Avalon
『伍』 黑客帝国涉及到哪些哲学和科学问题
“一千个人看,就有一千个黑客帝国。”
每天早上醒来,
镜子里那睡眼惺松的人真的是你吗?
你是否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
你所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吗?
一切的一切都将慢慢揭晓......
A 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1860年,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下,好奇的爱丽丝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悠然掉入一个曼妙神奇的梦幻世界。1999年,在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中,怀疑世界出了问题的Neo则追随一个有小白兔文身的性感女郎来到地下Rave Party,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走入真实的荒漠。
B 鲍德里亚(Baudrillard)
在第一集中,一个计算机朋克带着他的小白兔女友来尼奥家做交易,尼奥从一本掏空的书中拿出一碟非法软件——注意,那本掏空的书就是鲍德里亚的名著《仿像与模拟》。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据可查地看到鲍德里亚对《黑客帝国》的影响。而莫菲斯的那句著名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则直接出自书中第一章第一页的第二段。
让•鲍德里亚,法国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超级”理论家。80年代以来,其作品被广泛翻译到英语世界,旋迅速确立其“后现在理论精神导师”之地位。与福柯和德勒兹相比,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当代艺术,社会形态及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无疑更加深入和富于启发性,类象社会就是他提出来的。他的理论对图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摄影更不无启发。请看这些名言:“打倒所有坚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这种假定”“在一个完全本末倒置的世界上,正确只是错误的一次行动”“超过了某一确定的时刻,历史就不再是真实的了,不知不觉之间,全人类已将真实抛在身后。从那个时刻起,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再是真实的了......”“今天,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现实。目的性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
C 赛伯朋克(Cyberpunk,电脑朋客)
赛伯朋克/赛伯空间一词源于科幻小说家William Gibson一篇关于神经计算机网络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在下文N中详述),在这篇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中,Gibson首先发明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术语:“赛伯空间,一个被数亿操作员每天经验着的交感性想像......一个来自于人文体系中每一台电脑的数据吸引力的图式化表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复杂构成。”赛伯圈内的代表作家除Gibson外,还有Bruce Sterling等一批80年代的硬科幻小说作家。
Cyberpunk的信条是:信息自由,实践,分散和领先。信息需要并且应该对所有人开放,为所有人利用/控制。Cyberpunk还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他们沉溺于高科技工具并鄙视人们以传统方式使用它们。Cyberpuck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是永远的反权威者,是埋植在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炸弹。
纵观Cyberpunk的历史,普罗米修斯是守旧的西方世界的Cyberpuck模范。其后是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信封的羽蛇神Quetzalcoatl,之后是自由职业者、疯子......直到《黑客帝国》里的黑客们。
D 笛卡儿(Descartes)
欧洲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笛卡儿曾试图为科学建立起一套坚固的方法论基础,他的巨著《沉思录》其实就是“对第一哲学的冥思”。笛卡儿着重思维的精密性,不信赖感性经验,认为只有理性思维才可靠。他从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发,扫除自己的成见,要寻求一个最可靠的命题作为起点,然后进行推论。笛卡儿进一步深入到数学领域,但他发现甚至连数学也不能相信,万一那后面有一个“恶毒的魔鬼”在操纵,在扰乱他的头脑呢?他发现,最可靠的事实就是:他自己在怀疑;因此,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则须推论出来。于是有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汤勺并不存在)”
他认为观念的起源有两种,一是来自感性经验,一是天赋的观念。他对天赋观念更重视,他认为自我、上帝、时间、空间、完善、无限、几何公理之类的观念都只有是天赋的(显然,关于存在/真理的不懈探求也是黑客们的天赋观念)。
笛卡儿还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交感论,即物质的身和非物质的心能够互相影响。
记得《黑客》中Neo的疑虑吗?“如果我死在那里怎么办?”“灵魂死去,身体也将不复存在。”
E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现在,假设拿到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的不是Neo,而是让•保罗•萨特、阿尔伯特•加缪、马丁•海德格尔,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呢?很显然,这三位存在主义大师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matrix,进入真实的荒漠。也许那里令人痛苦,但毕竟还原了存在的真实。
按萨特的观点,唤醒前的Neo只是en-soi(一种自足的存在,比如桌子),唤醒之后,才成为pour-soi(特指自我意识的存在,即人),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和存在负责的“人”。
存在主义追求绝对自由,终极解放,自由选择。呈现疏离与荒谬,控诉/反叛一切传统习惯,只有对一切尘世存在的悲惨、无意义彻底确信,才有可能透视出一种从废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国的远景。而幻灭、荒谬、无望、虚无的“废墟”感,就是一种赎罪的过程,恰如“弥赛亚”来临之前的阵痛。上帝存在与否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人所需要的是去重新发现自己。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着,在这个世界上遭受各种波折,而后才能界定他自己——这简直就是Neo的觉醒经历。
F 恋物癖(Fetishism)
在《黑客帝国》衍生的众多“主义”中,恋物癖这一传统的性偏移病症也进一步演变为消费性的数码恋物——尤其是当超媒体取代超文本,虚拟现实取代传统空间之际,在影片中也足以发掘出很多乐趣。尤其是那令人无限着迷的子弹时间:在某样物体,某个部位,或某种动作上,长时间/多角度的滞留和留恋。这正应了弗洛伊德的恋物癖概念:恋物的对象其实不是商品,而是主体的不愿移动。
G 诺斯替教(Gnoticism)
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种灵的直觉,含有西亚,东亚哲学,曾被视为邪教。诺斯底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宇宙有两个神,一善一恶。至高的神创造了一连串的灵体,都是神性的放射。宇宙是由一位较低级的“造物主”造的。物质是邪恶的;灵魂得从肉体中解脱,须有使者从众光国度差到世间来(基督)。基督可能是天使,是幻影的灵体;也可能是凡人,暂时获得更高的力量。人要得救必须领受秘密仪式,而得到更高的“知识”。伦理方面有人主张苦修,但也有人认为肉体上的行为不影响救恩,所以不禁止情欲,过着放荡的生活。
H 享乐主义(Hedonism)
《黑客》第一集中的Cypher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为求感官满足而背叛了黑客组织(与特工Smith在虚拟餐厅的对话)。
早在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的时代,人生的“唯乐原则”即得到了哲学上的确立;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即使某人,某一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对这一原则有主动或被动的背离,那目的仍是追求终极的快乐。故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两大规定动作,不用教,不证自明。少有人会在学理上主张的“享乐主义”,如今却随着消费主义攻占了我们生活的大片领域。结合着新科技成果出现的科技享乐即使当前消费文化的流行趋势。
其实,我们每日浸淫其中的网络,又何尝不是Cypher梦寐以求的牛排?
I 完美形象(Ideal Forms/洞穴寓言)
在柏拉图看来,完美形象Ideal Forms才是现实的最高层次。经验现实最不可靠。
关于完美形象(理想形态),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则寓言中,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则寓言中,柏拉图假设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内部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住也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沿着这条路建有一道矮墙,就像演木偶戏的面前横着的那条幕布”。外面沿墙走过的人们“带着各种各样高过墙头的工具,用木头,石头及各类材料制成的动物或人的雕像,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而有的沉默着。”“由于他们(洞穴人)终生不能行动或回头,因此外部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子,便成为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真实。当路过的人们谈话时,洞穴里的人们会误以为声音正是从他们面前移动的阴影发出的。”被囚禁的人完全被剥夺了任何自由的可能,他们只能面对空荡的石壁,壁上的影子是他们可能拥有的惟一的世界,而这个幻想的功能就使他们不再有能力指认真实。
而生活在matrix中的人类电池,其实就是洞穴寓言的未来翻版。进一步说,观看《黑客帝国》的观众本身,何尝不是又一群洞穴里的囚徒?
J 基督(Jesus)
这个寓意再明显不过了。首先,尼奥的名字Neo,是英文One(救世主)的倒拼,同时意味着“新”,他在matrix的“机器豆荚”中苏醒,在Nebuchadnezzar(来自圣经,尼布加尼撒二世,古巴比伦国王,曾攻占耶路撒冷,建空中花园)船上受洗。在第一集中,Neo先是死去,而后被崔尼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吻唤醒。弥赛亚式的复国救主象征充斥全片。
K 康德(Kant)
其实这个字头更应该先给"Kung Fu"——中国功夫
如果同样做一次红蓝药丸的选择,康德的出发点将于存在主义巨擎不同——不是进入真实的荒漠,而是进行一次道德选择,追求“至善”(the Highest Good)。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是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并不可逆转地确定了欧洲思想发展道路:它首先是唯心主义思想家,比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得以建立的动力。在他的批判系统中,贯穿着一个恢宏的主体性原则,那就是主体能动性是构成科学知识论的根本条件。他提倡分析批判的哲学方法,明辨知识与信念,崇尚自由自律的道德良心,促进大同世界的理想。其著作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纯粹理论批判》,书中,康德将上帝存在的需求安设于道德领域,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这个“至高至善”是一切道德伦理之基础。这种侧面迂回的自我确证有些像墨菲斯Morpheus的执意信仰——Neo必须成为救世主,否则一切将没有意义。
名言:“每一个个别经验不过是经验领域内的全部范围的一部;而全部可能经验的绝对的整体本身并不是一个经验。”
L 拉康(Lacan)
雅克•拉康是自笛卡儿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在考察主体形式的时候,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拉康认为,六至十八个月的儿童利用反映于镜子之中的身份确认自己的形象。这使他逐渐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而获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统一性。镜像阶段之前,儿童仅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堆破碎的物体,他甚至对于这个不完整的身体怀有恐惧。这时的儿童无法通过自我感知——例如时间感,空间感,运动等等——认识身体的完整性,只有外在于自身的镜像才能为主体提供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当然,许多时候,拉康所说的镜像仅仅是一种象征物——一种外在于主体同时又给予主体定位的象征物。
“镜像阶段”的意义就在于清晰的界定自我。请同学们参考黑客第一集中Neo伸手触摸镜子粘起金属液体的段落(他在镜子中看到扭曲变形的自我),第二集中特工Smith终于摆脱matrix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也是“镜像阶段”的作用。
M 马克思(Marx)
也许,《黑客2》中墨菲斯Morpheus(英文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掌管梦境,利用喝下不同的水来区分梦境与现实,与电影中红,蓝药丸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参考一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而在现代,则有了Matrix和人类电池。我们这个时代,Matrix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Matrix和人类斗士。锡安城Zion的人类叛军,他们是地球的自由卫士,革命的主力军,也是颠覆matrix等级秩序的幽灵。
N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从1984年开始,一位名不见传的美国作家Willian Gibson连续发表了三部内容相当诡异、场景和情节相互连贯的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漫游者》1984、《计零》1986和《蒙娜•丽萨超速档》1988。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久已无声的科幻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Gibson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矩阵三部曲”,有时又被称为“漫生三部曲”。这是一套从构思到风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故事讲述一群“电脑牛仔”如何使自己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并放弃躯体进入赛伯空间(Cyberspace)去进行奇妙的探险。小说中的世界阴冷昏暗,经济和政治生活都由日本式的大型垄断财团控制,公司的概念取代了国家的概念,只有服从公司,发誓效忠,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而不服从某个公司,希望离开它,就意味着你已背叛。《神经漫游者》一书不但创造了Cyberspace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两个字,也引发了cyberpunk(赛伯朋克)大潮,大肆冲击主流文化。
另外还要提一提美国数学家Nobert Wiener,在他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的第五章,他详细论证了有机体是消息的观点。虽然Wiener自己也认为这一章有点像“科幻小说”,但他还是认为,实物传送和消息传送之间的界限并非是永远不可逾越的。他认为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是消息,可以被传送的消息。
O 先知(Oracle)
在希腊中部靠近帕拿苏斯山的特尔斐城,坐落着著名的阿波罗先知所在地——阿波罗神殿。其年代至少可追溯到公元17世纪,神殿入口处写着“认识你自己”。在《黑客帝国》中,同样有一位先知登场,而且家门口也刻着同样的标记(只不过是拉丁文)。
在影片中,祖母般慈祥的先知给Neo烘制了可口的小饼(cookies),而在电脑应用中,cookies是从网站传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硬盘中具有识别功能的少量资料,其实是一种跟踪机制,它意味着自动记忆功能,可以让再次访问某网址的计算机用户读取上次留下的数据。这和Neo拜访先知实在是有着玄而又玄的联系。
P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
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讨人的定义和真假二元对立的问题,被无数次地搬上银幕。尽管他一生惨淡,备受恐怖症与抑郁症的折磨,吸毒,婚姻破裂,英年早逝,但他创造出了一个科幻界的奇迹。迪克的作品将科幻与神秘主义,自身体验,纯科学和低俗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狂野诡秘的独特氛围。在简约的风格和标准的科幻手法之下,呈现的是一个更深层的世界——那里有极度的情感经验、纯哲学式的思考和不时涌现的惊人观点。如同卡夫卡一样,迪克的名字成为描述某种流传深远的文学观的专有名词。他的作品将科幻与“技术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结合在一起,被看成“美国的博尔赫斯”。
可以说整个“赛伯朋克运动”及其诸多衍生的分支均受到迪克的影响。迪克式的主题如政治狂想、星际阴谋以及因为吸食毒品和意志被控所产生的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主题之一。1982年的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就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另外还有如《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好莱坞30年十大经典科幻片cherrystar原创),据说未来更有三部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片将要投入拍摄,让我们拭目以待。
Q 奎因(Quine)
Willard van Orman Quine,美国哲学家、逻辑家,“逻辑实用主义”或“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在他看来,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存在什么”的问题。而对“存在什么”的表述问题又可分为两种:一个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另一个是语言使用中何物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在Quine看来,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存在什么”的一种表述。
Quine还在他的《真之追求》中对排中律做了详尽的质疑分析。排中律的通行解释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不能对同一对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这就是说,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须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也许用此可以排除我们对《黑客》无限套层的虚无世界观的困扰。
R 真实(Real)
可以说,《黑客帝国》的核心问题就是Quine的本质论质问:“What is there”(存在是什么)。真实,到底是存在主义声称的客观体验,还是仅仅是我们与外界互动产生的感官反应?如Morpheus所说:“什么才是真?你怎么定义真?如果你说的是气味,视觉,那么所谓的真不过是一连串大脑翻译的电脉冲。”
S 苏格拉底(Socrates)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造者。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知道自己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推翻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知识,并不聪明,又进而发现他自己的聪明之所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遂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Neo也接受了这样的测试)。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苏格拉底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导致真理。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接生术”,其实是一种归纳法。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和传道热情颇像孔子,《黑客》中的Morpheus也扮演了这样一位精神导师的角色,他孜孜不倦、坚定不移地说服Neo相信自己是救世主。
T 三位一体(Trinitarianism)
崔尼蒂的名字Trinity,即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合一。
以“三”记录的最神圣的思想,莫过于三位一体。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说,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说法是: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体三位。天主的本性是爱,天主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天主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与答复:圣灵则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佛教有所谓三宝:佛、法、僧。道教有所谓玄、元、始三气,和由原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此外许多原始的宗教如伊朗鲁亚宗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中,都有所谓的“三联神”,即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三位高级神灵。儒家不是真正意义的宗教,但它在谈到宇宙原始的时候,也认为“太极元气”,是“函三为一”的。
U 乌托邦(Utopia)
在1975年的著作《Ignorance》中,哲学家彼得•安格把笛卡儿操纵经验的“恶毒魔鬼”概念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邪恶科学家”的形象。这位邪恶科学家利用电磁脉冲刺激人脑,让试验者失去自由意识,随他所想。
1981年,在一本叫做《理性,真理和历史》的书中,Hilary Putnam更进一步引述了哲学家们关于“缸中之脑”的设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接连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接连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设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而在物转化成为物的形象/影像,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大规模进入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不得不将这个噩梦般的故事视为启示和预言。人不是“缸中之脑”,但是他最终将成为“缸中之脑”:“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完成,人类的栅格化生存将彻底实现。”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Robert Nozick,此君可称得上是哈佛大学的“镇校之宝”。一生出了七本书,但最广人知、影响最大、极可能令其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留名的,无疑是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Nozick在书中提出,只有一个政府极少干预的、功能上最弱的国家,才是一个最公正及值得追求的政治组织。这样的国家,其功能及权利只限于防止暴力、盗窃、欺诈以及确保契约的执行。除此之外,政府应绝对尊重人们的选择自由及私有产权,不应因平等或福利等其他价值,进行任何的财富再分配。基本上,Matrix就在为人类电池担负着这样的乌托邦功能。书中他还描绘 了这样一幅景象:人体漂浮在巨大容器的营养液中,由一台“体验机”为我们提供刺激。就像《黑客帝国》提出的问题一样:如果机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切快感,那么,你愿意想Cypher一样选择梦境吗?Nozick的回到是“不”,因为那样就会抹杀一切可能的赋予存在以意义的行动。在“体验机”中,我们只是“不确定的斑点”。
V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整个电脑发展的历史,就是电脑从具有人的单一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机器发展到具有人的多种机能(如语言能力),继而几乎具有人的所有机能的“类人机器”(可以想一想“类人猿”的概念),在这个时候,人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与电脑这种机器打交道,而是在于“现实”打交道。这是一部“创世纪”——人不仅创造了类似于他的“人”(就像上帝当初仿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一个类似于他所在现实的“第二现实”。
一方面,人生存、体验于现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无疑是一个被比特大大改变了的世界(即比特化了的)原子世界(现实)之中。另一方面,人可以进入一个纯粹由比特构成的第二现实之中,获得一种人类以前从未有过的生存体验。每一个人都可以如同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两重现实之中。这个第二现实,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有时也被称为“人工现实”、“人工世界”、“虚拟世界”、“虚拟状态”、“赛伯空间的视觉形式”。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克服现实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没有“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飞升到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望,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对某个未知、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想象性地占有。这种欲望和想象在个人身上表现为梦(睡梦和白日梦),在集体(民族)身上表现为神话、宗教。而虚拟现实使人最终能以技术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和想象(引自孤独的狂欢)。整个《黑客帝国》的世界,可以说就是一场超大型的virtual game。
『陆』 有关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希望各位大神帮忙解答几个问题。
走出洞穴到见到太阳的全部过程是人们从愚昧到获得真知的过程。内
文章主要有三个比喻:洞穴比容喻、线段比喻、太阳比喻,都出现在6-7卷中;你所谓的延伸隐喻可能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比喻,通俗来说就是“政体的特点与生活在这个政体下公民的灵魂是相通的。”所以这本书看似是寻找一个理想的政体,其实通过这个隐喻来看,苏格拉底和两个年轻人想找到的是生活在理想政体中正义的人。
走出洞穴是一个巨大的灵魂转向,正如苏格拉底早年研究自然而后来转向了人的研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中一个全盘的质疑,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而是一个困苦的转向。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所以囚徒不会轻易地走出洞穴,
『柒』 求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解释
柏拉图的洞穴哲学所讨论的是人如何成就为人,成就自由和真理。从火到太阳,从洞中的阴影到走到太阳底下,表明著人取得自由,掌握真理( 知识 ),成就人,获得自由,跟自然同一的过程。火是洞中的光线。火因为是洞中的光线,因而能够把人的身影映照在洞中的墙壁上,让人通过感官看出了事实。而阴影之所以为阴影,是因为洞中的火的关系,阴影才成为阴影。如果没有火,阴影自不成其为阴影。可反过来,火要是没有阴影,那麼火就永远显现不出事物的形态出来。所以阴影并不是把什麼遮蔽住,让人看不见什麼。阴影反而是让事实得以呈现出来的重要一个部份。因而阴影是事实的一部份,是让事实得以实现出来的重要组成成份。火,在洞穴中的光线,因此不是真正的光明。它仍有看不见的、被隐藏起来的部份。所以这种光线仍就不是事实,因而也就不是真理。那麼,没有被火这种光线照出来的、说明出来的事实是什麼呢?当然就是没有被照耀出来的鉄链。那麼鉄链又是什麼呢?鉄链就是没有被说明出来、被揭示出来的部份;它也就是阴影。这部份被隐藏起来了。那又隐藏了什麼东西了呢?那就是囚犯不自由的这个事实。火显现不出不自由的这种状态,因而它隐藏了这个状态。那麼只能够说︰没有被隐藏起来的部份才是事实,也才是真理了。那麼有什麼东西才能够把事实显现出来呢?当然就只有真理了。而真理因而是那个投射阴影的物件︰阴影本身无法这种做,火也不可能成这个任务。那麼真理又是什麼呢?这就是柏拉图刻意提出来说明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知识才能做到这一点,做到火和阴影不能完成的任务。知识的能耐在囚徒走出洞穴获得光明後特别表现出它的真理状态。为什麼能够这麼说呢?很简单。在囚犯走出洞穴後,他们马上感受到光明的照耀。可是,他们仍然受到压抑,仍然感到不自由。为什麼呢?因为牢铐仍在他们身上,他们不知道如何挣脱这种束缚。因而在太阳光明照耀下的囚徒仍然是不自由的。怎麼获得自由呢?单单是太阳还是不够的,因为太阳就像洞穴中的火一样,它仍然是无法把囚犯的不自由显现出来。能把不自由的状态显现出来,只有不被隐藏的状态。也就是只有真理,才有可能显现不自由的状态。那麼真理是要怎麼获得呢?要通过灵魂。灵魂在柏拉图的哲学里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它是能把自然界的大自然完全结合在人身上,成为人的一部份,因而让人实现为人的东西。而人在这时候才获得真理、知识,因而也才获得自由。那是什麼样的人才得有灵魂呢?柏拉图把这种独有的特权放在哲学家身上。而哲学家正是可以带领其他囚徒脱困取得自由,成就为人,获得真理的这种人。
『捌』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使用洞穴寓言首次详细解释唯心主义。洞穴寓言说的是,在一个地下洞穴中有一群囚徒,他们身后有一堆火把,在囚徒与火把之间是被操纵的木偶。因为囚徒们的身体被捆绑着(不能转身),所以他们只能看见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前面墙上的影子。因此,洞穴中的囚徒们确信这些影子就是一切,此外什么也没有。当把囚徒们解放出来,并让他们看清背后的火把和木偶,他们中大多数反而不知所措而宁愿继续待在原来的状态,有些甚至会将自己的迷惑迁怒于那些向他们揭露真相的人。不过还是有少数人能够接受真相,这些人认识到先前所见的一切不过是木偶的影子,毅然走出洞穴,奔向自由。刚走出洞穴的这些人不禁头晕眼花,开始,他们不敢直接正眼看光明的世界,渐渐地,他们可以直接看、仔细看清阳光下的一些,最后,他们甚至可以直接看清阳光的源头——太阳。
另请参考:http://..com/question/6738787.html
『玖』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引入洞穴的隐喻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会,改造人心,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话,但令人愤慨的是当局不要听,平民也不要听,就自说自划吧,写了几本书,想不到后人看到了,居然认为是真理.这不,就传下来了.所以,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走自己的路,让后人去说吧!或许,这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真正意蕴.柏拉图的洞窟 摘自《理想国》第七卷:知识与幻想 苏格拉底:现在,让我描绘一幅图画来说明我们人类受教育与没受教育相比的情况吧.一些人从他们的童年便开始居住在一个洞穴里,光线可以直射入这个洞穴底部.人们的脚和脖子都被铁练所束缚,他们双眼只能直视前方,看到洞底.在他们后上方洞口不远处燃着一堆火.火与洞口之间有一条稍微隆起的路.在该路上又有一堵相似的矮墙.格劳孔:是这样的!苏:许多人扛着各种各样的家具,木制或石制的动物雕像以及其他由不同质地的东西做成的画像沿着那道矮墙起动.这些被扛着的东西的影子都能由火光投射到洞底的墙壁上.那些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有的则保持沉默.格: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奇特的图像,你所说的这些囚徒也很有意思.苏:我们其实在本质上和他们也差不多.在这个洞穴中,他们只能看到由火光投射到洞底墙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中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和同伴们的影子.格:对!如果他们不能转动他们的头颅的话,他怎么能够看到除了这些影子以外的东西呢!苏:他们只能看到那些被扛过洞口的东西的投影.格:对.苏:如果这些囚徒能够交谈的话,他们也会给他看到的这些影子取名,是不是?格:肯定会的.苏: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如果这个监狱般的洞穴里有回声的话,而且这些回声又是洞口那些经过洞口的人的声音造成的话,这些洞里的囚徒们会不会认为这些实际上是路过者发出的声音,而认为是他们眼前的影子说的话呢?格:毫无疑问,他们是会这么想的.苏:这样,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影子也就是他们所知的“现实真理”了.格:对. 苏:那么,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囚徒们都给释放了出来,他们的错误也被别人纠正了过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首先,当他们中的一个人获释了,而且突然被强迫站了起来,转过头颅,并且向着光亮处走去.那么,他会感到痛苦异常.耀眼的光芒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眼睛.而且他再也不能用以前看影子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崭新的现实了.再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他:他以前所见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而己;现在他正在一步一步的接近现实;他的眼睛正在转向更加真实的事物;他的视野变得更加清晰.那么,面对这一切,他将如何回答呢?如果告诉他真相的人指着一些正在他们面前经过的事物要求他叫出它们的名字来,他会不会迷惑呢?他是否仍会认为他以前所见的那些影子比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东西更加真实呢?格:他会仍然坚持说以前的影子是更真实的.苏:如果他被迫去直视光线,但光线却使他的眼睛剧烈疼痛,他会不会转回身来去看那些他能毫不费劲就看清楚的东西呢?他会认为这些在别人正在指给他看的东西更为真实一些呢?格:他会的.苏:再来设想一下,他被极不情愿地拖拽着上了一个陡峭而崎岖的斜坡,直到他被强迫进入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阳光所立即淹没.他会不会感到极倍痛苦而又恼怒万分呢?当他接近光线的时候,他那被眩花了的双眼不能看清那些被称为现实存在的事物了,对吗?格:暂时他是看不清的.苏:他会逐渐习惯地面世界上的景致的,首先,他会看清一些东西的影子;其次他能看清人们和其他一些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他能看清物体的本身,进而他会凝视月亮、星辰和灿灿的星空;他看晚上的天空和满天的星辰仍然比看太阳或太阳的光线.感觉更加清楚一些.格:对.苏:最后,他能够看太阳,不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而是在天空中高悬的,真实的太阳:他会仔细观察太阳的真实情况.格:对.苏:然后,他就会想,是太阳创造了季节,年度;是太阳充当着我们可见世界所有事物的卫士.而且从某个程度上说,太阳也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所观察得到的一切事物的起源.格:对,当他看到太阳时,他是会这么想的.苏:当他想起他从前的住处,那个洞穴里的“知识”和他的伙伴们的时候,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高兴并为他的没有获得自由的同伴们惋惜吗?格:他当然会的. 苏:亲爱的格劳孔,你现在可以把我这一个比喻附在我以前的辩论的后面了.囚徒们的洞穴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那堆火的光芒便是太阳光.如果你按照我的看法,其实是我说的不如说是你逼我总结出来的看法,而且正确与否也只有诸神清楚,去吧,向上走出洞穴,进入光明世界的过程理解为灵魂上繁荣昌盛到智慧世界的过程的话,你才算抓住了我的本意.但是,不管正确与否,我的观点是:在知识的世界里,善的观念是最后才出现的.而且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看到.在善的观念被观察到的时候,通常是会被认为世界一切真、善、美的缔造者;是光明的父母,是视觉世界中主管光线的神明,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来源;是那些在公共或者私下的场合都要依理性行事的人们所必须注意的力量. 苏:任何具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眼睛的不适有两种不同的情形,要么是从光亮处走到黑暗之中;要么就是从黑暗处走到光亮处.其实,在这一点上.精神和肉体的眼睛是一样的.一个知道这些情形的人看到有人视力迷弱,他是不会嘲笑那个人的,首先,他会走过去,去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刚刚走出光明的生活,还不习惯黑暗;还是刚从黑暗走向光明,被白昼的强光所眩晕.他会认为其中有一种状态是可喜可贺的,而另一种是可悲可怜的.如果他打算去嘲笑这两种情形的话.那么去嘲笑那个从地底钻出来站到光明之中的人比嘲笑离开光明世界回到洞穴里的那个人将有更充分的理由.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分别举例 急急急
其实模仿说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真实的。
用柏拉图自己的例子就是洞穴寓言:所有人都被手铐手链拷在一个山洞里,他们面向墙壁,身后一团火,他们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墙上晃动便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直到一个人松开了自己的镣铐,转身看见洞口,走向外部世界,看到太阳、植物等等,他很惊诧,高兴地回去洞穴告诉所有人世界的真实,可这些人都笑他。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洞穴就是现实世界。再者,以烤小人饼干为例,所有的小人饼干都不一样,有的胖,有的扁,有的黑,有的发白,单所有的小人饼干都是由同一个模子烤出来的。
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类概念,在柏拉图这里,有多少个事物就有多少个理念,而且他的理念世界与现实是分开的,无关的,人需要回忆来获得理念。
亚里士多德其实也延续了理念论,但是却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他首先将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联系起来了,他认为世界是质料的形式化,也就是说,理念(类概念)不是在另一个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自我实现,是现实中质料的形式化。比如一个存在的红色的,好吃的苹果它的形式化(自我实现)就是苹果这个类概念。同时,一个类概念既可以是既可以是形式,也可以是质料,他在众多理念中进行了排序。比如红苹果、苹果、水果,红苹果是质料,苹果是红苹果的形式;苹果又是水果的质料。总之亚里士多德就是把质料和形式,现实和理念都拉回到一个世界中,理念(类概念)要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