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终南捷径的典故

终南捷径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10 23:23:24

1. 终南山有什么典故

查了有关资料,得知。

终南山是陕西境内的一段秦岭山脉,主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版终南山是道教的权发源地,又被称为太乙山,中南山。

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2. 平沙落雁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平沙落雁》又抄名《雁袭落平沙》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平沙落雁,本是著名的自然景色「潇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

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2)终南捷径的典故扩展阅读

中国十大名曲分别为:

1、先秦的琴师伯牙的《高山流水》

2、魏晋时期嵇康的《广陵散琴曲》

3、明朝的《平沙落雁》

4、古曲《梅花三弄》

5、楚汉战争时期的《十面埋伏》

6、古乐曲《夕阳萧鼓》,后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7、历代传谱的《渔樵问答》

8、汉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9、汉代的《汉宫秋月》

10、春秋时期晋国师旷的《阳春白雪》。

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中国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委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

3. “终南捷径”的典故中主人公通过哪种方法做了官

唐代的卢藏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了很大的名声,因而做了大官。
后用这个词来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此典故可见于《新唐书·卢藏用传》。

4. 成语“终南捷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词目:终南捷径

发音:(zhōng nán jié jìng)
解释: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

成语典故
编辑
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1]
示例: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2]
自此以后,许多人都效仿卢藏用,隐居在终南山上,以唐朝为最。大部分是题诗几首,请一位小吏拿去京城上见皇帝,以此求得做官之路。像杜甫,李白等人,在他们的前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成语故事
唐朝进士卢藏用没有官职,他来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扩大影响,后来朝廷终于让他出来做官。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卢藏用深感羞愧。[3]
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哥卢征明隐居终南山。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官场失利;还有一种人,其隐居的原因比较特殊,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任用那些假意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卢藏用就是出于最后这种目的,他通过隐居之举,取得了贤名,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职。时人因为卢藏用曾隐居多年,将其称为“随驾隐士”。
当时,卢藏用和道士司马承祯交好多年,可是他们二人在兴趣志向上相差很多。有一天,司马承祯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长安宫中谈道说法。临别之际,卢藏用以朋友的身份来给他送行。司马承祯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隐天台山的意愿,而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并说:“这座山里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远走他乡呢?”司马承祯立刻就明白了卢藏用的意思,当即正色说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通向官场的一条便捷之道罢了。”卢藏用闻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尴尬,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词语辨析
编辑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快捷的方式。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谜语】最南的捷径
【英文】shortcut to high office; royal road to fame; shortcut to success
【近义词】方便之门

5. 眼高手低的历史典故

眼高手低的故事。
1

给学生讲作文时,我最喜欢给几篇同学们自己的文章,好中差的各选一两篇,让大家模拟老师阅卷过程,快速阅读之后马上给分。

但是有些同学给分总是较低,考场上超过50分的作文,他们给的分不超过45,考场上超过45分的作文,他们大部分只肯给40分。

让打分者简要说明缘由,则总是揪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而对别人的优点则选择性忽略。

我说,你们这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对别人的要求挺高,甚至求全责备,而自己的文章水平却很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他们平时只看课本,差文章看得太少吧。相较于课本上的文章,即使是五十五分以上的学生作文,肯定还是有些不足。

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因为文章读得少,所以他们有时对课本上的文章也感觉不到好,对自己的文章也感觉不到差。

正因为如此,我才给几篇水平差异较大的文章让他们比较阅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

2

其实眼高手低是人的通病。

不只是孩子如此,成年人也一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关注了一位校长的公众号。

这位牛人从基层教师干起,锐意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公立小学校长、教育局长、省督学,然后被南方一所私立学校高薪聘为校长。

他的公众号内容是他每周发在《南方都市报》教育专栏上的文章,绝对干货。

然而点赞率却不多,有时阅读几千,点赞只有几十个,与一些公众号动辄几百上千的点赞相比,简直少得可怜。

我揣测原因,可能是受报纸篇幅限制,文章内容非常精练,以理论为主。虽有故事,但都很简略,缺少生动有趣的描述。

阅读量高,说明大家是想看的。但看了之后,点赞不多,说明大家对内容是不太满意的,或者说认为一般般。

作为一个工龄接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该校长的文章是很有价值的。

他从普通教师做到省教育督学的经历,也证明教育系统对他的肯定和认同。

为什么读者们却吝于点赞呢?

3

有一个朋友,很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苦恼。

作为一个十岁男孩的妈妈,孩子跟她一点也不亲近。周末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多相处一下,母子二人却常常战争不断。

妈妈说,为这个孩子我真是操碎了心。我宁愿自己不买化妆品,不买新衣服,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也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是孩子一点也不领情,甚至跟他爸爸说,希望换个妈妈。

听到这话,我这个当妈的,心里拔凉拔凉的,简直死的心都有了。

你是搞教育的,能不能跟我讲讲有什么妙招,让孩子对我言听计从百般喜爱?

我说,我有个教育专家的公众号,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发给你让你先学习一下怎么样?

不要不要不要,你教给我一句话把事情搞定就行。专家文章太长,我没时间看。

不长,一篇也就一两千字。你一篇一篇学习,花不了多少时间。

还是不行,在我眼里,你就是个专家,请教我一句话解决问题。

好吧,那我教你一句话——你先好好学习一下怎么教育孩子。

4

相较于那位悲摧的妈妈,我觉得能关注校长教育公众号,并打开阅读的家长都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他们眼高手低,但起码知道要读点教育类文章,积极学习一下。

虽然他们暂时难以分辩一篇文章内容多少是干货,多少是水分,但是只要坚持阅读,多读些教育类文章,他们的见识和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有位朋友,在银行工作,每天坚持阅读吴晓波老师公众号,学习财经知识。

但令他疑惑的是,他觉得吴晓波的文章读了不少,但读完之后好像什么都没记住,感觉好像没什么用处。

其实不是。知乎网上有个经典的段子,说的就是读书的作用。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诗词,成人之后绝大部分都已忘记。

但是不是白读白背了呢?不是。

就像从小我们吃过了许多水果、粮食、蔬菜、鸡鸭鱼肉,难道我们还记得当初吃它们时的形态和滋味吗?

但是它们已化为营养,滋养了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我们读过的文章和背过的诗词,也已化为营养,滋养了我们日渐成熟的大脑。

不要那么急躁,多读多记,知识就在脑中潜滋暗长。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也成了半个专家。

5

眼高手低不可怕,甚至完全不懂也不怕。

怕只怕你心情浮躁,只想找个终南捷径,不想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怕只怕你急功近利,只想马上见到奇效,不想积少成多水到渠成慢慢等待。

如果你能踏踏实实,多见识一些,多练习一些,逐步提高,最终一定能够像打羽毛球的林丹,打乒乓球的马龙一样,眼手合一,指哪打哪。

6. 请教:“东山再起”和“终南捷径”两个成语典故的来历。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专官的故事。因属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唐卢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见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后因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②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7. 古代音乐典故(20分哦)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按说崇祯七年的时代,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 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