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的典故
『壹』 雁阵惊寒为何声断衡阳之浦出自什么诗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回雁峰之名,在唐时以前已为世人所知。回雁峰名称是如何来的?一说相传北雁南来,从秋到春,不再向南飞过这座山峰,在这暖和适宜的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季,待春汛到衡阳,仍然往北飞回。
所以叫回雁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从此,名声远播,愈为人晓。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山峰的形状得名,说它整个地貌,就象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将要腾空飞翔的气势。这两种说法相辅相成,遂使它步入天下名山盛景之列。峰之名实质,始自何年?也是众说纷纭,无可考证。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回雁峰之名,在唐时以前已为世人所知。明代诗人陈宗契(衡阳人)《咏南岳诗》: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是回雁峰作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已早为地方史册记载。清人题衡阳八景,首句即为雁峰烟雨实堪夸,雁峰烟雨被列为衡阳八景之一,也是潇湘八景之一,即雁落平沙所在地方。
在回雁峰北眺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马喧哗,华灯初上,满缀明珠,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东望湘水、船山浮翠,桃浪泛红、白帆点点,碧波粼粼,长桥卧空,彩虹飞跨;西瞰岳屏,楼台亭榭,掩映于绿树丛荫之间,嘉木葱茏。丰草绿荫,别有一番景色。烟雨池,在峰下西北。依山傍水,一泓清泉,池广约十丈,水清可见底,周以石栏,相传春暖花开,池水蒸腾,早晚雾气冉冉上升,弥漫空际,呈现出阳春烟雨,蔚为壮观。游人至此,洗尽闹市嚣尘,雅趣横生,可惜因战乱,昔日的烟雨池被毁。今日的烟雨池,筑于峰之西麓,上有名人题字,下有金鱼戏水,乐处犹胜当年。回雁峰景色,四季宜人,奇花异草,茂林修竹,亭阁楼台,碑廊画壁,蔚为奇观。春则花香袭人,夏则林荫蔽日,秋则澄江似练,冬则蜡象装银,游人对此锦绣江山,爱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了。
『贰』 浦松龄的《狼》中的典故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内很远。
屠户很害容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叁』 “渔歌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释义是什么
解释如下:
渔船唱抄着歌傍袭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出自《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肆』 “雁阵惊寒为何声断衡阳之浦”是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伍』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赏析、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句话重在景、在意同时对偶工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复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渔舟唱晚”说的是渔船上传来歌唱声,到了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下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告诉我们现在是秋季,雁群被寒意惊扰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5)浦的典故扩展阅读: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
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滕王阁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
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参考资料:网络_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