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金盆洗手典故

金盆洗手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9 11:17:26

⑴ 我打烂你的洗脸盆是什么意思

洗脸盆的典故,就是金盆洗手,表示退出弃世,义无反顾的田园风格,就像封笔一样,就是再出山门的意思。

⑵ 改邪归正的对偶成语

改邪归正 的对偶成语——弃暗投明 最为贴切!
对偶的还可以有:
1、愚公移山-(精卫版填海 )权
2、心里有鬼-(目中无人 )
3、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
4、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
5、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6、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

⑶ 再作冯妇的成语故事

  • 拼音

    zài zuò féng fù,

  • 释义

    意思是比喻再干旧行业。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 原文翻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 作品赏析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相关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1]

⑷ 金盆洗手有典故吗

今天也许你常能听到有人说:"我可要\'金盆洗手\'了"这个俗语吧?它表达的是"洗手不干"的意思,可是你是否知道"金盆洗手"源出于圣经故事?据《圣经》记载,犹太人当局判定耶稣犯了死罪,但他们无权执行这种判决,就把他送交罗马巡抚彼拉多,要求判他死刑。彼拉多认为耶稣没有做什么坏事,打算释放他,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让犹太人在耶稣和一个杀人罪犯巴拉巴之间选择一个释放给他们。众犹太人在大祭司该亚法的指使下狂呼乱叫,坚决要求钉耶稣于十字架,释放巴拉巴,并且威胁说:"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就是背叛恺撒。你若释放他,就是对恺撒不忠。"彼拉多只好让步,说: "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并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

自从《圣经》问世之后,《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吸引着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圣经故事的时候,往往搀杂进大量的自我想象以及那个时代人们许多生活的场景和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艺术家,虽然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而他们真实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或人物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态。通过这些美丽的作品,人们又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部分历史,而且是视觉化的历史。

意大利画家马提亚·普拉提(1613~1699)创作的《彼拉多洗手》,形象的表现了当耶稣被带走时,彼拉多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就在众人面前洗手,以表示自己清白的那一刻。画面天空采用深红色的背景是为烘托悲伤的气氛,但这双沾满鲜血的手并不是用水能洗干净的。而彼拉多的凝视则吸引观众扪心自问:我们能容忍自己做这样的事吗?。

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有此证据证明“金盆洗手”这大俗语源自圣经,只是一个说法

⑸ 都说“金盆洗手”,典故出自哪儿啊

你是否知道"金盆洗手"源出于圣经故事?据《圣经》记载,犹太人当局判定耶稣犯了死罪,但他们无权执行这种判决,就把他送交罗马巡抚彼拉多,要求判他死刑。彼拉多认为耶稣没有做什么坏事,打算释放他,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让犹太人在耶稣和一个杀人罪犯巴拉巴之间选择一个释放给他们。众犹太人在大祭司该亚法的指使下狂呼乱叫,坚决要求钉耶稣于十字架,释放巴拉巴,并且威胁说:"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就是背叛恺撒。你若释放他,就是对恺撒不忠。"彼拉多只好让步,说: "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并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 自从《圣经》问世之后,《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吸引着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圣经故事的时候,往往搀杂进大量的自我想象以及那个时代人们许多生活的场景和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艺术家,虽然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而他们真实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或人物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态。通过这些美丽的作品,人们又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部分历史,而且是视觉化的历史。 意大利画家马提亚·普拉提(1613~1699)创作的《彼拉多洗手》,形象的表现了当耶稣被带走时,彼拉多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就在众人面前洗手,以表示自己清白的那一刻。画面天空采用深红色的背景是为烘托悲伤的气氛,但这双沾满鲜血的手并不是用水能洗干净的。而彼拉多的凝视则吸引观众扪心自问:我们能容忍自己做这样的事吗?
采纳哦

⑹ 关于 陆机有华亭叹 的典故

西晋的陆机,一位“大彻大悟”的读书人,值得大书特书。他在临死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表示后悔不迭的典故——“华亭鹤”。据说,在被砍头前,他曾说过一句“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因为他曾经担任平原内史,所以被世人称为“陆平原”。他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的名将,他们家是江东数一数二的大贵族。

华亭,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上海市郊区的吴淞口。西晋时,这里有大片的滩涂,许多迁徙的候鸟都在这一带停留。

据史书记载,陆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风流才子,想必仕途是一帆风顺吧?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他跟随成都王司颖之后没几年,陆机却接到了一纸军前处决的“斩首令”。当时,陆机告诉部下:“当初,成都王司马颖托给我重任,我想推辞,却没有成功;今日,竟然要遭受诛杀,难道不是命运的捉弄吗?”直到临死前,他还镇定自若地给下令处死他的司马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信,然后“面不改色”地受刑。

其实,陆机被杀原本并非必然,完全是他自己找上门的。倘若他一直呆在华亭,完全可以继续听他的鹤唳声,可以吟诗作赋,根本没必要来首都洛阳谋求发展。如果说李斯把上蔡这个小县当成“厕”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陆机竟然把人才济济的江东看成是“厕”,那他也未免太“狂妄自大”了吧!

想当初,陆机刚到洛阳时,也曾大大地风光了一番:京师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这时,陆机真是如登仙境,只要他一开口,想做官,不是宰相,也是公卿。退一步说,凭他的才华和声望,由他来领衔文坛,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他来说,高位、盛名、权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

可是,一个好文学家,不一定会做官;同理,一个官做得好的人,也不一定能成为好文学家。陆机的名作《文赋》,是用赋的形式写出来的文学评论,具有独创精神。他的那篇《辨亡论》,探讨了东吴的兴衰存亡,如果他坚持写下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一定“非同小可”。但是,一个人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就得做官,我们这位“陆先生”有了这点本钱,便骄傲起来,以为可以伸手要官,可就令人不敢恭维了。到最后,失败、杀头,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刚来到洛阳,陆机就利欲熏心,喜欢结交权贵。可惜,他所交非人,竟然与臭名昭著的贾南风的外甥贾谧“亲善”,结果被大家看不起。不久,他千不该,万不该,竟然卷入了“走马灯”似的“八王之乱”,惹来杀身大祸。

起初,他是在吴王司马晏手下做一个郎中令;后来,他投靠赵王司马伦,当上了相国参军。不久,赵王司马伦登上大宝,陆机投机成功,被破格提拔为中书郎。哪知道,没多久,赵王司马伦又被齐王司马冏推翻,陆机也被抓了起来,等着杀头。幸亏,成都王司马颖和吴王司马晏出面为他说情,才发配3000里,没有丢掉脑袋。

过了几年,朝廷颁布大赦令,陆机也被放了回来。按说,“吃一堑长一智”,这回他该“金盆洗手”了吧!不,这位“陆先生”竟然“负其才望”,要“志匡世难”,救万民于水火。其实,他对洛阳恋恋不舍,恐怕是另有所图,也许是贪慕官位,还想再赌一把。权力好比“醇酒”,不饮自醉,何况他已经投身“权力场”,饮出一点味道了呢!

可惜的是,他把“宝”押在了成都王司马颖的身上,“谓颖必能康荣晋室,遂委身焉”。不过,司马颖偏偏是一个“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的大笨蛋,陆机焉有不败之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陆机最后竟然遭到小人的陷害,被自己心目中的“中兴之主”——司马颖下令处死于军前。本来,他身为一军之长,还可以起兵“清君侧”的,或者是交出军权,逃到天涯海角,司马颖恐怕也拿他无可奈何。但是,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害了他,加上他素来喜欢感情用事,最后竟然乖乖地交出脑袋,作“华亭鹤”之叹!

几千年来,在皇权社会里,不知道还有多少文人经不住权力的诱惑,在“权力场”上随波逐流,甚至拜倒在专制皇权的脚下,依附于权贵,沽名钓誉,为当权者(主要是皇帝)卖命,最终迷失了自我,甚至于被当权者所杀悔之晚年!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