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百中典故
释义: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就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
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养由基(湖北襄阳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Ⅱ 百发百中,是历史的故事,还是别的故事
百发百中是历史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正在加载百发百中典故漫画
成语故事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Ⅲ 百发百中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成语出处与详解
编辑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专做事有充分把握。
1、《战国策属·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原来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
3、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回见子牙,叩头在地:“丞相妙计,百发百中。”
4、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谁知养繇基的箭,百发百中。”
5、姚雪垠《李自成》:“高夫人亲眼看见她的弹弓~,心中十分喜欢和同情她。”
Ⅳ 百发百中是什么时期典故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 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Ⅳ 百发百中射箭的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解释: 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闪。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的一些故事。例如: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鄢陵,今属河南省)。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三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王琚的《射经》说:“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解释: 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闪。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的一些故事。例如: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鄢陵,今属河南省)。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王琚的《射经》说:“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Ⅵ 百发百中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回射之,百发百中。”
【成语故答事】:春秋时期,楚国名将养由基跟随楚共王出兵援助郑国,楚共王要养由基用两枝箭射死晋国国君魏武,养由基一箭就结束.同行潘党不服,养由基三箭分别射中他们约定百步之外的三片杨树叶,让人不得不佩服
Ⅶ 百发百中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成语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版百中。”
【成语故事】权:春秋时期,楚国名将养由基跟随楚共王出兵援助郑国,楚共王要养由基用两枝箭射死晋国国君魏武,养由基一箭就结束.同行潘党不服,养由基三箭分别射中他们约定百步之外的三片杨树叶,让人不得不佩服
Ⅷ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
春秋:退避三舍(晋文公时期的典故)、老马识途(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专首)、唇属亡齿寒(假道灭虢中的典故)、卧薪尝胆、三令五申(孙武的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8)百发百中典故扩展阅读:
1、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翻译: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2、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翻译: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3、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