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寺的历史典故

寺的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7 13:11:23

Ⅰ 甘露寺的典故

1.镇江北固山甘露寺甘露寺地处龙山主峰东,层岩秀石,峰豁万千,风景秀美。相传元朝初内年,有一僧,云容游至龙山。因爱山水之秀美,寓居此山。欲在此建庙奉佛。为了找水源,遍游龙山。饥餐渴饮,随遇而眠,备尝艰辛。正为找不到水源而烦恼发愁时,忽一夜有山灵指点:“你卧下就是甘泉。”晨起,僧以锡杖凿之数尺,果见甘泉涌出。捧之饮,甘洌沁心脾。僧欣喜若狂,遂云游四方化缘募捐,决心在龙山建庙奉佛。并宣传泉之灵应,饮可治病,祈祷可求雨。一时间,信奉者甚多。县令闻之亲往视察,见所言甚灵,对待僧人十分尊敬,以师礼相待。县令赐僧法号曰:“灵岩禅师。”赐其泉名曰:“甘露泉。”并协助灵岩禅师化缘募捐。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水天开阔,风景壮美,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上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
广东潮安甘露寺民间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

Ⅱ 天心永乐禅寺的历史典故

根据《瑞岩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曾三次访武夷,在天心寺挂单,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把茶当酒,说禅论时务。“闲云野鹤”的贯休,在茶单宁的作用下才思泉涌,口若悬河,参公案、把话头、斗禅机。藻光频领要旨,大开眼界。天心禅茶不但承担了社交中以茶为媒的功能,而且成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明代冰县知县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茶过七巡而意犹未尽,诗心大发,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以洋洋洒洒的《天心禅茶疏》盛赞天心扣冰古佛和禅月大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茶禅之缘。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
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们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秉承造福十方茶农,利乐有情众生的理念,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萃辰天心禅茶会所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会友,广结善缘,注册了“扣冰”、“无我”商标,更慧眼选中大红袍茶枕、茶垫系列产品,力推尊贵天成的乌金石茶盘、经营附属水晶系列吉祥饰物等。为推广武夷岩茶、传播禅文化不懈地努力。

Ⅲ 云台寺的历史典故

说到云台寺,更有传奇故事可追溯到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前6—57年),字文叔,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长沙王刘发的直系后代,父亲曾任南顿令。公元25~57年在位。后汉王朝(也俗称东汉)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的主力。公元24年,刘秀来到此处,为了观星拜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奠基了这座云台,古人称之云台庵。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郝村)登基称帝,建立了后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建世和陇、蜀等诸多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当时刘秀为了统一天下,在此地筑台,做法事,观星宿,并有云台二十八宿,又名云台二十八将,其中数将为今河北邯郸,巨鹿一带人氏。“ 在城北十里,广二亩,高数尺。每经水溢不没。相传为光武行营。”——引自河北省《饶阳县志》第682页。
最早的云台是汉光武帝刘秀奠基的,到如今近两千年的历史。公元二三年十月,更始帝给了刘秀少数兵马,到河北招抚河北郡县.他在洛阳时,经常到洛南宫的云台上观测日、月、星、辰,观测风、云、雨、雪。通过在台上拜天神、日神,使将士们树立刀枪不入的信念,鼓励将士们的打仗勇气,早日达到他统一天下称帝的目的,因此修建云台是他在河北实施军事政治的重大举措。刘秀又精通风水学问,他看到在“安上村”的西边奠一云台如山,前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河,东边是一片湖泊,真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公元二四年春,他在“安上村”驻营扎寨,发动了数万军民在“安上村”村西对云台开始了奠基。
一层台的高度是一丈一尺,即一百一十寸(当时人的一乍为一尺),一百一十是个极限概念,表示最高,总的高度为三丈三尺(相当如今的八米左右),真的通了天,耸入云,因此所奠基的土台叫云台。云台建好后,广大将士求得了天神的赐福和保护,刘秀很快平息了各大豪强和农民起义军的武装势力,公元二五年六月,刘秀在鄗,(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鄗、云台,东西只隔二十多里,东西走向有一大河相通,并且又有一大道相连,在云台前的这条大道上,又是汉军练兵习武场所,刘家道由此而得名,一至延用于今。
公元二七年一月,刘秀统一了中原,河北的大片土地,建都于洛阳,后又迁于长安。因此,把这个云台又废弃了。刘秀从河北又回到洛阳建都,刘秀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干,达到他统一大业的目的。人们认为:这是云台给他的报应,是天神、日神赐给他的福。在天人感应的誉论中,云台的名气很快传开,到云台上求神烧香的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云台安由此而得名,意为云台上的神仙保佑你一生平安。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明帝年间(公元六七年),南北朝时,佛教在全国形成很大势力,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隋文帝倡导佛教,政府设僧官,佛教势力靠统治者的扶植,在隋朝三十多年间讯速增长。在建元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云台安上建立了寺庙,住上了僧人,到武则天统治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大佛、铸九鼎,云台安上的僧人逐渐增多,此间对云台安进行了重修和扩建。云台庵的声誉进而取代了云台安,“安上村”也随被“庵上村”所取代,唐朝开元年间,宁晋县志对云台庵已有记载。
随着历史的进展,云台庵成了周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求神拜佛的重要活动基地。从求天神、日神的云台安到云台庵的正式建立,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在此其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到云台庵上拜佛、避难;唐玄奘到云台庵采访、修炼。云台庵至今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后来,云台师圆寂后,云台庵也叫云台寺。

Ⅳ 重庆上清寺的历史典故

根据知友anjumeida 回答如下:

上清寺是重庆渝中区不可缺少的交通枢纽之一,每日从此经过的客流量是难以用万来计算的,如今的繁华和喧闹渐渐掩埋了曾经的历史,已经有很少人再对它的由来加以叙述了。
早在明嘉靖以前,上清寺附近多是田土、坟冢和大小丘陵,人烟稀少。直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该地区一位乡绅在今天的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的位置建起一座“三清庙”,占地400多平方丈。庙内建筑雄伟,内有三清大殿、祖师殿、玉皇殿、灵官殿、雷祖殿、财神殿等多座殿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庙香火旺盛,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也因为地处嘉陵江边,得舟楫之便,许多商人开始在此销售石灰、柴草、家畜等生活物资,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场所,日益繁盛起来。后来,“三清庙”改名为“上清寺”,人们开始用“上清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一地区,于是“上清寺”便逐渐成为这一带的总称,并沿用至今。
1924年,四川督军熊克武率部退出四川,四川境内形成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同年,川军刘湘赶走了贵州军袁祖铭,占据了上清寺地区。第二年,袁祖铭所率的部队卷土重来,想重新占领该地,于是不可避免地与刘湘一部在这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上清寺内的神像在这场混战中被销毁了大半,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从此开始了它的没落之路。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警察局上清寺分驻所还曾将庙堂重新装修作为公用,甚至解放后,邮政局又把这里当作二食堂。但随着十年浩劫的到来,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打倒牛鬼蛇神”运动开始疯狂地拆毁一切古建筑,而这座寺庙也终难逃厄运。直到如今,上清寺就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了。

Ⅳ 慈善寺的历史典故

1912年,冯玉祥在天泰山下屯军,徒步上山,参观了慈善寺,十分喜欢,就在寺中内居住了下来容。并指挥部队在山上种植了大量树木,帮助周围村子里的百姓垦荒种田,做了不少实事。第二次隐居是1917年,冯玉祥因看不惯北洋政府中吴佩孚和曹锟等人的所作所为,就来到慈善寺“养病”。1924年,冯玉祥将军也是在此下山发动的“首都革命”,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的历史。隐居期间,他在慈善寺主要是读书、会友。在此期间,他接待过李大钊、张学良、孔祥熙、邓宝珊等各界人士。

Ⅵ 金仙镇的历史典故

一、金仙的由来
在武王兴周灭纣时期,燃灯助姜子牙大破“十绝阵”以前,燃灯道人曾在剑阁南端一百六十里,海拔七百五十七米的山峦修道。时有儒童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被燃灯授记揭语:“经九十一劫后的贤劫能识佛法真谛,即可成佛”。即今世之如来佛。燃灯议破十绝阵后脱道入佛,成就大罗金仙之体。《瑞应经》译曰锭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七万七千佛与菩萨,皆为燃灯座下弟子。燃灯圣诞为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大智度论》述:“燃灯降世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成佛后更是金光灿烂之仙,地位比阐教十二金仙还高。修炼之地为金仙山。乡民祈祷金仙赐福而修建寺庙,故名金仙寺。清雍正州牧李梅宾编《剑州志》卷之五……山川……第九页.地名、寺名皆有记载。从燃灯助吕尚兴周灭纣迄今已三千余年,三千年来,这里山因仙名,地因山显,人文、地域,皆以“金仙”为名:金仙镇、金仙场、金仙人、金仙口音。后因燃灯成佛登上仙界之意,更名“登仙寺”,简称“寺包”。
二、道教之祖师
剑州城“鹤鸣山”道教发源地的道教弟子,由金仙寺仙鹤池栖息之白鹤,飞往塔子山鸣叫数声而发出信息,通知弟子们经龙源,下白龙,上碑垭,过大垭,穿越吼狮垭,凿开巴岩店,打通双柏树岩等栈道,顺栈道梁上登仙寺听燃灯授教。因仙鹤在塔子山鸣叫故名“鹤鸣山”。传说张道陵为鹤鸣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乃东汉时期人,公元34年—156年,系张良八世孙。而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李耳,属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鹿邑人,乃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著名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早于张道陵600余年。而燃灯道人早于张道陵1100多年,早于李耳500多年。燃灯口传心教,没有文字记录,只有事迹留传。后人只好将他神话,尊燃灯为道教祖师。李耳受燃灯道人传说之影响,深研道家真谛,著有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应是受前哲影响,接引道脉之天师。燃灯究竟是古佛还是道人:宗教是相通的,佛本是道,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互溶共生的文化现象,导人向善,解人疑惑与恐惧,是燃灯涅槃之精神。
三、金仙古镇的变迁
相传远在秦汉之时,寺包北面山脚下至栈道梁,有一热闹集市。因当北风被大火化为灰烬。今遗址有许多瓦砾与痕迹可考。时寺包南面有石包处的院落便成了火灾后临时集市交易场所。金仙石院场便由此得名,金仙人的祖先最珍惜土地,火灾后的集镇建设依贫瘠的石头山梁而重建。古镇金仙场自石院场起,至文庙街止,全长近500米,门面280余间,全为立木结构青瓦房,其中9处大院,11处小院,加场边缘共有院20余处,街道全为石板镶就,造型美观大方,铺面通为木板提门,呈现出一古香古色之景观。从1984年集镇建设以来,今新增政府街、交通街、大寨地街、食品站街、农贸市场等,比老街扩大近十倍。
四、古驿道使金仙繁荣
古镇位于阆中至成都要冲,阆中经思依,上金仙,过官渡河(西河、今升钟水库),上梁家垭,过截山,出宫店,往梓潼,达绵阳、成都,十五里一堂,三十里一铺,是横亘东西的古驿道,是官道,也是商家必经之捷径。成都至阆中、西充、合川物产之输出输入,必然途径金仙。是历史上重要的邮路,解放后仍然通邮。也是历史上军事战略要道。三国时张飞自成都驻守巴西郡就往返于此道,官渡河可能由此得名。再有南部县经金仙上剑阁的古驿道。在金仙场形成自南而北,自东往西的十字交叉要冲,商家漫步在这两条古道,使金仙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周边三四十里地的乡民,以金仙为首场。街道挤塞不通,生意通宵达旦,成为我县四大名镇之一。
五、金仙的历史沿革与大事考记
可佐证的是:1988年冬,金仙集镇扩建中,有居民(政府街的居民)建房挑挖地基,掘出一墓穴,其中有一石碑,墓志铭记载:咸通十五年,唐故右神武军大将军颜之次女卢江何府君夫人,路过金仙而殁,此地为阆州西水县金迁乡(迁—迁‘仙’,古音韵相通),由此碑引发今人对金仙历史的探索。咸通十五年为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查《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南充历史沿革》等史料,揭开了金仙历史的神秘面纱。
清雍政期剑州志仅载金仙山、金仙寺。根据金仙文庙残碑中可考金仙清代时期部分人文历史,加之多方资料,可排列如下: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重建文庙未成,因时年“全州背逆”即金仙人造反而被镇压,碑文中之“苦?境曾捐资培修乎,呜呼,始基之矣。”仅创下重建基础。嘉庆初年:1796年——1800年,教匪侵扰我川北地区,被官兵荡平。嘉庆八年:1804年,金仙奉旨,文昌宫,春秋祀典与大成殿并重,时金仙人着手大抓“二月十四”梓潼大庙至金仙文昌行香盛会,“八月二十七” 祭祀孔圣等工作。道光十年:1830年,金仙文庙重建成功,组织者,岁贡、罗映川。道光年:西河大石桥修建成功(待查剑阳桥碑后落实)道光十五年:1835年,金仙已形成二月十四文昌会,八月二十七日祭孔圣“群祀弗可及也”之高潮“大成会”“崇儒会”“乡小学会”,遍布老金仙地区,文风大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南部有教匪300余,占金仙,抢周边各场,后金仙驻官兵进行清剿(善后碑记)同年(1906年),金仙士绅袁觐光在金仙文庙办起当地第一所初级小学。民国七年,1918年,溃兵化贼,八月,山贼冯滥鼻子据金仙场,金仙文庙曾被土匪烧毁,片瓦无存,激起全境之恨。民国八年,1919年,金仙老区全民总动员,从寨岩至文庙,排起长龙,手传青瓦十万余匹,文庙重新修建成功。民国九年,1920年,生员袁济湘任剑安团督练长,因军队过金仙场,两团长索要地方供巨款,济湘抗辨触怒被杀。民国十年,1921年,金仙众乡绅筹办,经县府批准为“剑阁县金仙场第二高级小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剑阁县金仙女子小学成立,校址在金仙文庙,入学30余人,金仙场街上入学女生较多。民国二十年:1931年,金仙女子小学合并入金仙小学,开创了剑阁男女共校的先例。同年学校立校碑,纪念田颂尧捐资建校,书法家何寅生书写。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金仙文庙被关押的袁家沟、苍子角、梁家岩、高家沟的升钟起义农民,于十二月六日押赴金仙武庙坝,杀死二十余人,血染金仙,震惊全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过金仙,设苏维埃金仙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袁镇南再次任校长,整顿校容:将“名教有乐地,大将无弃材”对联挂礼堂二侧,将“八德”挂礼堂正中,狠抓教学质量,每逢县上统考,金仙常列第一,名噪一时。
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938——1944年,学校校长,教员高标准,高要求,学生成绩全县之冠,学生两百以上(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学生派系相争,学校遭殃,学生成绩有减当年,人数不满两百。(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巨匪杨树武率众百余自升钟,过金仙。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袁罗两派对峙,学校成了争夺阵地,教员惶惶不安,学生不满百人。(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50年,1月3日,国军川东师管区,刘正中在金仙率部起义,接受整编。1950年,县文教科派杨树良在金仙恢复组织中心小学,筑土台作讲台,用神匾改为黑板,招收两个初小班。1951年,3月,成立金仙第五区公署,调全区地主、富农、服役拆皇山观音庙。3——7月,撤文庙内魁星楼。1952年,改为第六区公署,春、杨作舟任金仙小学校长。1953年,改区公署为区公所。1956年,因金仙缺水吃,金仙区迁至公兴场。1958年,成立金仙人民公社,仍属金仙区。金仙角办第一所民办中学。1959年,金仙小学成为全县重点小学。1960年,金仙角民办中学迁双河大队白家窝。1962年,金仙小学获县教育教学流动红旗,获劳模锦旗。1963年,金仙小学成为绵阳专区红旗学校。1964年,西昌专区组织重点学校校长来金仙取经学习。1964年,金仙通车。1965年,《四川日报》报道了金仙小学办学先进事迹。1965年,春,金仙场三圣宫(火神庙)开办农业中学。1966——67年,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文庙、武庙、火神庙、登仙寺部分文物遭损毁。1968年,学校复课。1969年,秋,招收附设初中班。1970年,金仙中小学合设。1973年,金仙中小学合办。1974年,在金仙大队五组办民中一所。1977年,金仙毕业7个初中班,其间,小桥梁氏祠、大顺二队办过几届民办初中班。1984年,撤人民公社,成立金仙乡政府,仍属金仙区。1986年,金仙粮站撤登仙寺。1992年,成立金仙镇,省金仙区。2001年,金仙地区干旱,大春颗粒无收。

Ⅶ 昙华寺的历史典故

很多老昆明人都不知道,昙华寺蕴含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筑知识。
明代土墼墙、明清时期罕见木结构厢房、现代所建云南第一塔……日前,昙华寺公园获评为“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为这份殊荣加分的,除了昙华寺“寺古花胜”的美景外,其包罗万象的古今建筑也是鲜为人知的科普精品。
精美建筑“养在深闺”
昙华寺公园周围都是居民小区,作为昆明唯一以江南风格建造的公园,昙华寺公园建筑风格综合了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和云南民族文化气息,一进寺院,入眼皆是花团锦绣,绿意盎然,精致玲珑的园林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产生“大隐隐于市”之感。
昙华寺建寺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历来以花木繁艳闻名遐迩,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各色名花曾名噪一时。
“但相对于昙华寺养花、赏花的盛名,其建筑却养在深闺,了解的人知之甚少。”瞿党生是名工作了近40年的老园林工人,专门研究古建筑领域的他,参与过昆明不少公园的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建设工作,但瞿党生对昙华寺公园的古建筑情有独钟。
“昙华寺公园原是一所苗圃,上世纪80年代初改扩建为一座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三部分。当时修复了寺里面的大殿,建造了仿古建筑,最大限度保留了当时的古建筑风貌。”瞿党生介绍。
土墼墙见证历史遗迹
沿着公园的正大门,昙华寺古建筑区以一条轴线分布两旁,是公园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分为前殿、中殿和大殿。
进入前殿,两旁至今保留着两堵土墼墙,成为昙华寺建筑历史的见证。土墼墙旁有一段文字印证着土墼墙的历史:明嘉靖进士,光禄寺少卿施昱,字子员,号石桥,在家乡昆明瑞应山麓建读书草堂。明崇祯7年,施石桥曾孙施泰捐草堂建寺,草堂后院有优昙花树,就优昙佛卉冠名,成为昙华寺。草堂创寺,保留外墙,至今400多年的寺墙,多次修葺,保存至今。
“这两堵土墼墙均是明代建寺时期,唯一保留下来的两堵墙。土墼墙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公园对此十分呵护。”瞿党生介绍,昙华寺外墙系土墼墙,又称土胚墙,是用土墼筑墙,泥麻、稻草、石灰混合抹保护层,泥浆、石灰粉刷平整美观,是昙华寺历经沧桑的建筑遗迹。
为了科普土墼墙的建造原貌,昙华寺公园还在墙的边上专门开辟了一块科普区域,用不同的分块向游客展示土墼墙的“前世今生”。“这是墙面粉刷层,便是明代时的样子;土墼砖堆砌工艺层和粉刷层,则展示了现代工艺对土墼墙的修缮和保护。”
房屋木架很“偏心”
为保护好昙华寺公园内古色古香的建筑,翻新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翻新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尽量模拟古代建筑,以此达到维持古建筑原貌的目的。但就在去冬今春公园对大殿旁左右厢房屋顶的一次翻新修缮,却令人有惊喜发现。
昙华寺大殿旁左右厢房的屋顶,从改建为公园后,一直以平顶的吊顶形式遮着建筑上部的构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房瓦屋面破旧、油漆斑驳。
“我们进行修缮时,揭开平顶,才发现原来顶上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木结构房梁,在昆明十分罕见。建造根据地势的高矮,左厢房为六架梁,右厢房则为七架梁。”跟随的瞿党生的介绍,记者走进右厢房。令人惊奇的是,除了屋顶建筑风格极其考究外,右厢房中间的木柱并没有对称地竖在正中央,而是偏向一边,呈不规则建筑形状。“这叫偏心屋架木结构,可见当时建筑技艺的精妙。”瞿党生介绍,而在另一边,因为地势所致,左厢房的屋顶架构则是对称结构。
为了展示这一明清时期的建筑瑰宝,自发现后,公园取消了原本的遮盖平顶,采取不吊顶的方式,只是对其进行了重新油漆修复,把该建筑的精妙之处通透出来,展示在游客面前。
“除了厢房外,曾经的住持映空和尚的居所,如今的公园会议室,也是明清建筑的瑰宝。公园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仅更换了房屋的窗户,连门都还保留着当初的。”瞿党生说。房屋旁,还保留着反映朱德早期进步思想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此外公园还留存着1922年朱德与友人同游昙华寺在房屋门前留念的珍贵合影。
瑞应塔成滇现代建塔的模板
昙华寺后院的瑞应山上,一座高48.8米、七层八角的“瑞应塔”,成为昆明东大门标志性的景观。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楼远眺的螺旋式观览塔,于1996年建成使用。在此之前,云南并无现代建塔的经验,被誉为“云南第一塔”。
“瑞应塔的建设参考了一些省外的经验,最终凝聚了省内许多园林建筑师们的智慧,成为云南现代建塔的典范。楚雄州后来建福塔还专程前来昙华寺取经。”瞿党生表示,昙华寺公园可以说是一座古今园林建筑观摩的精品博物馆。
登临塔楼,昆明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昙华寺公园去年开始对瑞应塔四周进行景观提升改造,相继种上了黄冠菊、薰衣草、迎春柳、长春藤等植物,并在瑞应塔前方建造一个台地式精品花园。
“昙华寺公园务求给游客提供精致游园的乐趣,并从中得到科普的知识,公园还邀请能工巧匠在回廊、建筑的房檐等处创作了‘昆明老八景’以及‘回廊涵春、别有洞天’等以昙华寺历史典故和景观特色为题材的画作,增加了文化景观氛围。”昙华寺公园管理处主任李峻红介绍,“今后公园将继续按照‘名花、名人、名园’的定位,打造精致园林和科普精品,让昙华寺公园成为昆明东片区的览胜之所。”

Ⅷ 药王寺有哪些历史典故

药王寺原址位于唐山市丰南区西南部(现东田庄乡),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专数百年香火鼎盛,神奇传说众多,每属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此庙庙会,方圆数百里的人们云集于此,求医、问药、烧香还愿、捐款捐物,来此庙敬香者据签布记载涵着7省18县。
明末清初,翰林学院院士李尚廉考取探花,执掌密云县知士,由于官场腐败,被他人顶替。李尚廉看破红尘,为避战乱,几经辗转,流落到丰南西的药王庙削发为僧。顺治初年修成正果,康熙三十九年在庙中圆寂,人称涵宏法师或老仙师,后因日久风干俗称干瘪和尚.

Ⅸ 北京上方寺和下方寺有什么典故

距北京西山农场场部四五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山沟叫鳄鱼沟,鳄鱼沟的山上有一座石塔,还有古庙的残址。据说,这山上原来有一座住着和尚的上方寺;山下还有一座住着尼姑的下方寺。

在教规森严的佛门里,男女相通是有悖佛道的。为了隔绝僧、尼的往来,两个庙的长老让人在两寺之间修筑了一道高墙,这样,这两座佛门之内的和尚与尼姑就只能闻其声,却不能有任何交往。

但是两座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上方寺位于山顶,用水不便,僧衣僧帽根本无法洗刷,下方寺都是尼姑,砍柴伐树又没力气。

两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互相扶持才行。为了既能相互帮助,又不让小和尚、小尼姑彼此谋面,两寺长者在半山腰设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名为"搁衣庵"。

和尚将砍好的柴禾放在这里,尼姑也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这里。和尚送柴、取衣和尼姑取柴、送衣的时间都相互隔开,他们谁也见不着对方。

然而,高墙和巨石以及清规戒律是挡不住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的。一天,送衣服的小尼姑妙贞可巧碰上了送柴来的小和尚宏安。他们两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小和尚宏安从小失去双亲,跟着叔父过日子,前两年叔父得了病,无法供养他,宏安无奈只好出家。

小尼姑妙贞,是宏安家的邻居,是家中独女,父母为了让他长命百岁,才让她当尼姑的。

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想不到几年后两人在深山古寺相遇了,真是悲喜交集。

此时,妙贞出落得更加漂亮了,朴素的青衣青帽也掩盖不住青春的美丽,宏安则更加英俊了帅气了。

两人看着对方,彼此都心生爱慕之情,但他们怕耽误太多时间,引起别人怀疑,只好约到第二天送衣搁柴再见面。

自那以后,他们两人故意记错送衣送柴的时间,以便在搁衣庵相会。宏安每天来时都要给妙贞带来几个山上的大苹果,装上两袋山里红;而妙贞也给宏安带来灯下缝制的布袜、汗巾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宏安和妙贞相爱的事,被一个砍柴的樵哥看见了,而且没几天就被山上山下的人都知道了。

这下两寺的长者可着急了,因为这两个寺的开销全靠附近乡绅富户施舍金银,一旦传出有损佛门法规的丑事,就等于砸了饭碗。

为了挽回影响,两寺长老请来四十八村的乡绅、老财企图洗清污名。在会上,老和尚和老尼姑都向众财东表白说,在他们两寺,决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他们还双双发誓说,假如真有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上方寺宁愿让水淹了,下方寺愿意让火烧了。

他们发这个毒誓一方面是想消除众乡绅的怀疑,另一方面是想到上方寺位于山顶不可能遭水淹,下方寺位于山下临近水源,不可能被火烧。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年六月的一天,上午,碧空如洗,不料正午刚过,突然乌云滚滚,一声闷雷带来了倾盆大雨,一会儿工夫,山洪就把上方寺冲走了。

下方寺旁边有一棵古松,巧的是这一天古松被劈雷击中起火,这火蔓延到了整个庙宇,火势太旺,来不及灭火,庙宇就化为灰烬。

从此,上方寺和下方寺就只剩下一堆断壁残垣。据说,相爱着的宏安和妙贞大难后离开了佛门,回到故乡结了婚。每当人们提上方寺和下方寺的故事,他们俩部含笑不语。想必他们一定是在感谢洪水和霹雷吧!

Ⅹ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担任宣州团练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访牛僧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江南春》这一诗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考虑历史背景,杜牧的这首诗应该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诗,如果联系到杜牧的身份和所处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就不是单纯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创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间,安史之乱后,自唐代宗开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享有特权,寺庙的土地可以免税,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将土地“送给”寺院,缴纳一定的税额差给寺庙,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劳役,寺庙经济蓬勃发展。几十年下来之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员依附到寺庙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庙鳞次栉比,寺庙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已经触及到唐王朝的底线。(烟雨蒙蒙中寺庙景色)

作为官员的杜牧也清楚了解这一事实,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发出隐喻的感慨罢了。安史之乱后到唐武宗时期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学家韩愈上奏了《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往地方,差点身死,谁还敢多说话。

安史之乱后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么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中的讲到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不过最终都消亡了的历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没有解救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国南方先后建立的四个王朝。其中刘宋王朝时宋文帝崇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助于统治,教化民众,就开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时期,甚至有僧人参与朝政,僧人慧琳被当时的刘宋人称之为“黑衣宰相”。南齐的齐武帝深通佛教理论,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经四次将自己舍身寺庙,让大臣将自己赎回来,其中有一次花费了一亿钱。南陈的诸位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终被饿死)

根据统计,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全境寺庙和僧侣如下:

一、刘宋时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侣36000余人;

二、南齐时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侣32500余人;

三、南梁时期。佛教寺庙2846座,僧侣82700余人;

四、南陈时期。佛教寺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