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冯妇虎典故

冯妇虎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7 11:22:48

① 冯妇虎叶公龙的典故来自于哪本书

1、冯妇虎

出处:《孟子·尽心下》

原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释义:冯妇原来善于搏虎,后从事儒业,成为读书人的师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着山角反抗,冯妇又捋袖下车,再次与虎相战。

2、叶公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好:喜好。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1)冯妇虎典故扩展阅读

冯妇搏虎这则故事通过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对冯妇打虎的不同态度,鲜明地体现出了不同的立场:一种是冯妇被提拔为士人后,还保持原来乐于为百姓除害的品质,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一种是车上那些士人认为冯妇既已为士人,就应有角色意识,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

叶公好龙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虚伪的叶公对外宣传喜欢龙,在家里的装饰上、壁画、用具上都雕刻或镶嵌上龙的纹饰,人们也认为其痴迷于龙,这件事感动了天上的真龙,真龙现了真身去见叶公。

叶公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于是叶公喜欢龙的谎言,不击而破。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

② 冯妇打虎的故事

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内很多人容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身为士人却去干这种“不成体统”的事。

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2)冯妇虎典故扩展阅读:

后来用“再作冯妇、一作冯妇、又做冯妇”等比喻重操旧业;用“冯妇”称勇猛或凶狠的人;用“搏虎”指敢与凶猛的敌人拼搏;用“负隅顽抗”表示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这则故事通过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对冯妇打虎的不同态度,鲜明地体现出了不同的立场:一种是冯妇被提拔为士人后,还保持原来乐于为百姓除害的品质,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一种是车上那些士人认为冯妇既已为士人,就应有角色意识,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如此对立的两种态度、两种立场,不能不给人以警示。

③ 冯妇虎,叶公龙。分别是什么

“冯妇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冯妇,他曾发誓不再打虎,但是一日路过一地,见到老虎伤人,还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只虎,人们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却认为他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为。

“叶公龙”指的是著名的叶老儿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嘘自己有多么喜欢龙,家中的字画,吃饭的饭碗,甚至睡觉的被子,无不有龙的形状。但是有一天他真的见到了龙,却吓得魂不附体。

④ 冯妇的出处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翻译: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简析: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相关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⑤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整体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啊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解释为:树立品行要以冯妇、叶公为鉴,要做到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读书要专一。这句话里有两个典故:冯妇搏虎、叶公好龙。

1、冯妇搏虎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

寓意寓言是说冯妇这个人只是表面的改变,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改掉自己的行为。

释义:冯妇原来善于搏虎,后从事儒业,成为读书人的师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着山角反抗,冯妇又捋袖下车,再次与虎相战。

后遂用“再作冯妇、一作冯妇、又做冯妇”等比喻重操旧业;用“冯妇”称勇猛或凶狠的人;用“搏虎”指敢与凶猛的敌人拼搏;用“负隅顽抗”表示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原文: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

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译文: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百姓都认为先生您会再次劝齐王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您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先前齐国曾经闹饥荒,孟子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贫穷的灾民。到这次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这样询问孟子说,齐国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劝齐王发放棠粮。但是陈臻自己也说恐怕不行了。

孟子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抵抗,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这种行为却被有见识的士人们讥笑了。”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

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

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2、叶公好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寓意:辛辣讽刺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好:喜好。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字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5)冯妇虎典故扩展阅读:

冯妇,男,战国晋国人,冯妇是人名,不是说此人是姓冯的妇女 。文章一句卒为善士可得出冯妇的性别。士,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如:士民、士子、军士等等,但是除通假“仕女”外却无一不是男子。而古汉语中的“士女”当作“男女”之意,非一端也。

一般说来,“士”的称呼多用于成年男子。如《诗· 郑风·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可意译为:老婆说公鸡叫了快起床 !老公说太阳还没晒屁股。

又如《泰伯》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显然是指男子。故至此“冯妇”当可定名定性——冯妇,名也。性别,男 。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⑥ 成语故事 冯妇打虎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1]

⑦ 冯妇的典故

再作冯妇

释义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
词义:比喻再干旧行业。
出处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示例 曾经有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的。(鲁迅《而已集·反“漫谈”》)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博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冯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立志成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众人怂恿,又重操故技而为士者所耻笑。后常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如“又作冯妇”、“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里的一则《再作冯妇》的小故事,说的是:从前,晋国有位叫冯妇的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民除害。后来被提拔做了士人。一次,他与一班人经过一个山上,看到许多人正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山崖,面对着人,没有一个人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看见冯妇,大家迎上去请他打虎。冯妇二话没说,卷起袖子,跳下了车,立即朝老虎扑去。老百姓看了,一起叫好,而车上的那些士人则嘲笑他不该混杂于百姓之间干这有失身份的事。

⑧ 再作冯妇的成语故事

拼音
zài
zuò
féng
fù,
释义
意思是比喻再干旧行业。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原文翻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作品赏析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相关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1]

⑨ 冯妇搏虎 古文翻译

《冯妇搏虎》白话释义;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百姓都认为先生您会再次劝齐王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您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先前齐国曾经闹饥荒,孟子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贫穷的灾民。到这次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这样询问孟子说,齐国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劝齐王发放棠粮。

但是陈臻自己也说恐怕不行了。孟子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人。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抵抗,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这种行为却被有见识的士人们讥笑了。”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

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

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

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

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

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此文出自战国·孟子所写的《孟子》。

(9)冯妇虎典故扩展阅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⑩ 重作冯妇的典故

见于《孟子・尽心下》。
齐国闹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人都以为老师回会再度劝请齐王打答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百姓,恐怕不可以再这样做吧。孟子说:如果再这样做那就变成冯妇了。 晋国有一个猎人叫冯妇,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洗手不干了,变成一个有修养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见许多人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负隅顽抗,没有人敢碰它。众人远远看见冯妇来了,便快步向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车来,参加了打虎的行列。猛虎终于被制服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纷纷称赞冯妇,可是有身份、教养的士人都在嗤笑他。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