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埋伏的典故

埋伏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7 08:31:11

Ⅰ 求《十面埋伏》的历史典故

“十面埋伏”是四复面八方广布伏制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这场战争。

汉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使者命韩信、彭越与自己在固陵会师,联合追击项羽。此后的作战形势,基本上构成了对项羽军“十面埋伏”的战略包围。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五、六十万汉军重重包围,项羽十万楚军节节败退,退至距彭城东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时,就寸步难行了。

通过三年多的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终于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Ⅱ 十面埋伏成语典故

【成语】: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释】: 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内周围布置了重容重埋伏。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属于楚军的行列,曾经多次参加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楚军由项羽指挥,可是项羽却不肯重用韩信,因此他决定到刘邦领导的汉军中找出路。韩信本来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汉军中间他还是没有机会,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还是没有任何音讯,最后又无奈又生气的韩信只好不告而别。汉军大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马加鞭把韩信给追了回来,然后又禀告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韩信做了大将后,取得了关中的三秦之地,当韩信打败齐国的同时,汉王正被楚霸王项羽逼得走投无路,这时韩信要求做齐王,汉王无奈只好答应,韩信率军三十万攻占了苏北,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

Ⅲ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两个典故是什么呢

项羽同意楚汉和约,一是因为彭越不断攻击他的后方,断绝他的粮道,一是因为英布与刘邦勾结背叛了他。英布原是他属下大将,后来立为九江王。活埋20万秦军,是英布下手干的;杀死义帝,也是英布派人干的。他们的关系一向很亲密。然而,英布做了九江王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大听从项羽指挥了。项羽与齐王田荣作战,向九江征兵。英布称病不出,只派出几千军队去敷衍;刘邦攻打彭城,英布又称病,见死不救,致使彭城陷落。从此,他们之间就产生了隔膜。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受困于荥阳一带,亟需有人在项羽后方牵制他的兵力,就派使者随何去劝说英布叛楚联汉。随何到达淮南三天,英布都不接见他。随何对接待的官员说:“九江王不见我,不就是因为楚军强大,汉军弱小吗?我出使这里,就是来讲这个的。我讲的管保九江王爱听。如果哪句话不入耳,就把我拉到淮南街上杀头,也可以向天下表明他敌视汉王而忠于楚王呀。”于是,英布接见了他。

随何巧舌如簧,分析了楚汉强弱之势:“项羽全靠作战凶悍,显示他的强大。现在怎么样?他在荥阳一带与汉王对垒,想打没人跟他打,想攻又攻不下。靠些老弱士卒从千里以外把粮草运来,他的这种‘强大’又能保持多久?退一步说,即使这回他战胜了汉王,天下诸侯必将人人自危,难道他不会与您算旧帐吗?必然的趋势只能是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对付他。项羽再强大,大概也不能抵挡天下的军队吧?所以我认为,项羽不过貌似强大,其实很脆弱,真正强大的是汉王。如果您与汉王联合,日后汉王一定分出大片土地给您,您又何必依附项羽看他的脸色行事呢?”

这番话说动了英布的心,他答应与刘邦秘密来往。这时正好有楚军使者到达淮南,严辞责备英布,催促他赶快发兵攻打汉军。随何闯进楚军使者住的馆舍,大模大样坐了下来,说道:“九江王已经归附了汉王,还发什么兵?”英布愕然。楚军使者慌忙站起,拔腿就跑。随何说:“事情已经泄露了,还留着他干什么?”英布只好杀掉了楚军使者,公开背叛了项羽。

项羽答应了楚汉合约后,急忙收兵东归,安定自己的后方。这时,韩信在魏、齐、鲁占领了大片土地,并且自立为齐王。

张良和陈平向刘邦建议撕毁和约,追击项羽。他们说:“现在一大半天下在我军掌握之下,诸侯也都归附我们。项羽却是兵疲粮尽,正是歼灭他的最佳时机。如果放虎归山,必将后患无穷。”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领兵追击,并派人告知韩信、彭越、英布,约定在固陵围歼项羽军队。谁知到了预定日期,韩信等人都不派军队来会合。项羽回师一击,就把汉军打得大败。刘邦只得又龟缩在高垒之中。他对张良说:“他们不守约,这可怎么办?”张良说:“只要您答应战胜项羽之后,把土地分给他们,他们就会遵守约定了。”

刘邦又派出使者与韩信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各自为战,攻击项羽军队。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西),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张良想出一条妙计,把楚军降卒分发在汉军各营之中,教唱楚国民歌。入夜,汉军各营都唱起了楚国民歌。项羽军队疲惫不堪,粮食已尽,情绪沮丧,听见家乡民歌,勾起思乡之念,纷纷逃亡。

项羽听见歌声,心里惊疑不定:莫非楚国已经失陷,怎么有这么多楚人在唱歌?时值岁末,天寒地冻。他的战马乌骓在帐外发出阵阵嘶鸣。项羽吩咐侍卫把乌骓马牵走。乌骓马连踢带咬,怎么也不动地方,只是一阵阵悲愤地嘶鸣。

项羽挥挥手,要侍卫离开,坐下来喝闷酒,他的爱妃虞姬在一旁温柔劝解,接着舞起剑来,为他助兴。帐外北风呼啸,乌骓嘶鸣,项羽不禁悲从中来,滴出一行眼泪,引吭高歌起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济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气足以拔山啊,气概盖世无双,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动都不想动弹,乌骓不动啊怎么办啊!虞姬,虞姬啊,你可怎么办啊?”)

虞姬停止舞剑,说道:“大王,你突围吧。”项羽心头一震,凝视着她。虞姬知道他的心意,轻声说:“你快走吧,不用管我。”说着,一剑挥向颈项,顿时香消玉殒,倒地身亡了。项羽大吼一声,冲出帐外,跨上乌骓马,带领800亲兵,如同滚滚怒涛,冲向敌营。他们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到了天明,终于冲出重围,身边的精兵只剩下100余人了。

大批汉军追来,他们且战且逃,到达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河畔,只剩下26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百姓数十万,您可重振旗鼓。请快上船,从我渡江,汉军是追不上的。”项羽说:“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我从江东带领8000子弟渡江西征,现在不剩一个人了。纵然江东父老同情我,我还有什么面目见江东父老?”

这时汉军赶到江边,项羽豪气干云,命令士兵下马,与汉军最后决一死战。26名士兵怀着必死的决心,扑向敌军,全部牺牲。项羽纵横冲杀,杀死上百敌军,身上受了十多处创伤,最后引剑自杀。

项羽死的那一年,只有31岁。

Ⅳ 有谁知道"十面埋伏"的典故

发生在楚汉战争来中的一个自典故。

公元前202年,汉军将楚军主力困于垓下,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采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全歼楚军主力。项羽退至乌江,自刎身死。

与垓下之战有关的成语和俗语还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卷土重来等等。

Ⅳ “十面埋伏”的典故出自楚汉之争的哪场战役

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顾名思义,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Ⅵ 成语十面埋伏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亡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Ⅶ 十面埋伏 成语典故

注音】shí miàn mái fú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版魏王豹、赵王歇、燕权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解释】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

Ⅷ "十面埋伏"的典故发生在我国哪个历史时期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版王刘邦权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Ⅸ 十面埋伏的典故出自楚汉之争的哪一战

垓下之战 大军追至夏复南时,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2]

Ⅹ 十面埋伏和口蜜腹剑的典故

《十面埋伏来》流传甚广,是传自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韩信 自暗度陈仓后,包围项羽,之前刘邦拜将时,韩信所说的怎么打败项羽的计划,向刘邦介绍说是十面埋伏

口蜜腹剑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