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的典故
A. 瞒天过海的故事
1、齐姜氏乘醉遣夫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重耳(在齐国六年)对这种生活很满足。
(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使齐国陷入内乱之中。及齐孝公嗣位,诸侯多与齐不睦。)跟随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
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底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
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贪恋享受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
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2、贺若弼换防造势
开皇九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
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
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要求沿长江布防的军队每次换防交接的时候,必须集中在历阳。
于是每次交接,历阳都会有许多旗帜树立起来,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便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
后来多次这样,陈朝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隋朝大军袭击并占领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
3、望梅止渴提士气
曹操统率大军攻打张绣的时候,正赶上盛夏时节。曹兵走进一片荒原,火辣辣的太阳悬在半空,酷热的空气令人感到窒息。
将士们多么希望面前突然出现一股流动的清泉啊!可是,眼前除了干裂的荒地和飞扬的灰土,什么都看不见。
部队的行进速度越来越慢。曹操心里很着急,他已经问过向导,附近根本没有水源,他自己的喉咙也干燥得难受。
忽然,他灵机一动,骑马来到一块高地上,马鞭朝前一指,对没精打采的将士们高呼道:“前边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着又酸又甜的梅子,咱们快些赶路到那里吃梅子吧!”
将士们听曹操说前方有梅子,不由舌头底下生出津液来,止住了难耐的口渴,终于很快地走出这片荒原。
4、派克公司的故事
解放前中国钢笔市场曾被“派克笔”占领。由于该公司生产钢笔当时最负盛名,又有新品种“自来水笔”推出,所以,该公司发展到四五十年代正是高峰期。
匈牙利贝罗兄弟发明了圆珠笔,打破了派克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由于圆珠笔实用、方便、廉价,一问世就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使得派克公司生产大受打击。
身价也一落千丈,濒临破产。该公司欧洲高级主管马科利认为,派克公司在圆珠笔的市场争夺战中犯了致命的错误,不是以己之长,攻人所短;反而以己之短,攻人所长。
他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买下了派克公司。跟着立即着手重新塑造派克钢笔的形象,突出其高雅、精美和耐用的特点,使它从一般大众化的实用品成为一种显示高贵社会地位的象征。
从这样的战略思想出发,采取了战术措施。首先是,削减了派克钢笔的产量,同时将原来的销售价提高了30%。其次增加广告预算,加强宣传以提高派克钢笔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物品的知名度。
英国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其所用物品无不显示其地位的高贵。因而,其用品的商标及生产厂家也就打上了高贵的烙印。
马科利深知这一点,他煞费心机,再三努力,让派克钢笔获得了伊丽莎白二世所用笔的资格。方向对头,措施得力,马科利的战略目标实现了。
1989年,派克钢笔又一次提高了售价。老的以实用为标志的派克钢笔没落了,老派克公司也因此不复存在;新的派克钢笔却以炫耀、装饰为标志的形式还魂了,派克公司随之也新生了。
5、诱敌深入得胜利
1947年初,胡宗南向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在西北野战军的掩护下,党中央机关于3月19日主动撤离延安。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以为大功告成,陶醉在暂时的胜利中。殊不知,胡宗南正中了毛泽东“诱敌深入”之计。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我军以一个营的兵力与敌人保持接触。
佯作掩护主力后撤的态势,向西北的安塞且战且走,以便调开敌人主力,集中兵力打击分散之弱敌。但是,胡宗南开始时非常谨慎,并不是以其主力追击我诈佯部队。
而是用一个旅的兵力在后面紧跟。为进一步迷惑敌人,诱敌生疑,我军把六个旅的电台全部配属给该营,电台网络全天开通,频繁联系。
果然,敌人接收到频繁的电台信号,误认为该营是我军主力。胡宗南集中五个旅的兵力追击我诈佯部队,并令第31旅进驻青化砭,以保证其左翼的安全。
敌人这一行动正符合我军将强大集中之敌化作孤立分散之敌的目的。我军主力在青化砭布下天罗地网。胡宗南第31旅孤军冒进。
于3月25日进入我伏击圈。我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发起进攻,歼灭敌军2900余人,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的胜利。
B. “瞒天过海”这一典故出自谁与谁的故事
公元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当然,用这种办法促销是不符合经商道德的.但是作为一种计谋,我们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C. 成语故事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
mántiānguòhǎi
[释义]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版到目权的的欺骗行为。
[语出] 明·阮大铖《燕子笺》:“我作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
[辨形] 瞒;不可写作“满”。
[近义] 掩人耳目 瞒天昧地 瞒上欺下
[反义] 实事求是 以诚相待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用法] 作宾语时多在表心理活动、意志愿望的动词后面;或在“是”“叫”等动词之后。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数语竟然~。
D.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的故事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讨伐高丽,在辽东大破盖苏文,盖苏文从海路狼狈逃回朝鲜半岛后,太宗准备渡海进攻高丽。可是来到海边,太宗驻马前望,只见海天相接,无边无际的大海令太宗不由头晕目眩,险些栽下马来。
因此缘故,在大军将要渡海的时候,太宗无论如何也不肯上船了。众将苦苦相劝,全都无效。行军总管张士贵回到大帐,一筹莫展之时,副将薛仁贵走进大帐,对张士贵说:“大人是不是在为皇上不肯渡海而忧愁?”薛仁贵在张士贵耳边耳语一番后,张士贵不住点头,连称“妙计”。
几天后,太宗被众人引入一所豪华的大厅,太宗与众将尽情畅饮,直到醉卧席前。第二天,太宗醒来,酒意未退,他看着屋子,才发现屋子修饰得美轮美奂,连窗户上挂的都是锦绣绸缎。
直到第三天太宗彻底从醉酒中清醒过来。他走出屋子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原来,自己此刻正站在一艘楼船上,船下,是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水。就这样,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渡过了大海。
(4)瞒天过海的典故扩展阅读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
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E. 瞒天过海的故事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抄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重耳(在齐国六年)对这种生活很满足。(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使齐国陷入内乱之中。及齐孝公嗣位,诸侯多与齐不睦。)跟随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底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贪恋享受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F. 瞒天过海的故事简介
“瞒天过海”的抄计策,袭古时人们早有使用。
如:
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
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不晚于明末阮大铖的《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我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
“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的计名,始自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
G. 成语“瞒天过海讲的是哪个皇帝的故事
“瞒天过海抄” 说的是唐太宗。
【古兵袭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出处今译】
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H. 关于”瞒天过海”的典故.
发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释义: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处: 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原文:阴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白话文:如果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解释: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
出其可制胜
典故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帅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奇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当然,用这种办法促销是不符合经商道德的.但是作为一种计谋,我们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I. “瞒天过海这一典故出自谁与谁的故事
“瞒天过海”这一典故出自薛仁贵巧渡唐太宗的故事。瞒天过海 ,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