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鱼儿不会投票典故

鱼儿不会投票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6 11:58:29

Ⅰ 熊掌和鱼不能兼得有什么典故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Ⅱ 关于鱼的典故

1、沉鱼落雁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漏网之鱼

晋襄公打败了秦国。秦国的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都被俘了。后来晋襄公听母亲说,秦国和晋国是亲戚, 冤仇宜解不宜结, 他就放了这三个俘虏。这时, 晋将先轸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俘虏放走了, 当下三步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 说服他收回成命。

大将阳处父立刻提了刀, 驾车去追。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这三人也怕晋襄公后悔, 派人来追, 就拼命地跑, 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 回头一瞧, 果然尘土大起, 有大队人马追来,三个人只是叫苦。

正在吃紧时, 却见河边有一只打鱼小船, 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 都跳进船里, 原来打鱼船是秦国派来接应的。阳处父追到河岸, 眼睁睁地瞧着他们远去了。于是他们成了“网漏于吞舟之鱼”。即: 鱼网疏漏, 可以吞下船的大鱼都被漏掉了。后来, 这句话就演变为“漏网之鱼”。

3、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4、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5、鱼跃龙门

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到了龙门山上,因为无水路被挡在了一边。

一条大红鲤鱼自告奋勇,去尝试跳跃龙门,它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其它鲤鱼也做了同样的尝试,但是只有少数的几个成功,而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Ⅲ 求个典故 一条鱼要渴死了 这时候有条鱼喂她氧气,!

相濡以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辨惑》载:“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

Ⅳ 鱼和熊掌不能j兼得典故由来.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1.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所以熊掌和鱼不能兼得.
2.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孟子的原话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求熊掌。” 他是用鱼与熊掌来比喻“生”与“义”的取舍关系:“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求义。”
所以,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鱼和熊掌应该说还是可以兼得的。

Ⅳ 红烧鱼的典故或者由来谁可以帮助我

红烧鱼选用1公斤左右鲢鱼,大小适中,也不选用其他鱼,图的是年年(鲢)有余(鱼)的谐音,烧鱼时讲究全头全尾,年夜饭端上桌时,这条鱼只是做做样子,并不动筷,来年再吃,也是寓意年年有余

Ⅵ “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段话是出自道家,但至于出自谁手,学术界仍在考证当中。故事如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那篓鱼,另一个要了那根鱼竿。这位长者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不动立即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坐吃“鱼”空,很快就将鱼吃光了,连鱼汤都没有剩。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忍着饥饿、提着鱼竿,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那片蓝色的大海时,他身上最后的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海,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硕大鲜活的鱼。这位长者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万万不要分开。

于是,他们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俩每次饿了,只煮一条鱼充饥。他们经过艰苦的跋涉,到达了海边,开始了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新房,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6)鱼儿不会投票典故扩展阅读

长者,好比是施教者。两个饥饿的人,好比是求学的人。鱼,好比是现有的食物,好比是现有的知识,好比是现有的财富,好比是现已认识的真理。鱼竿好比是获得新食物的方法,好比是求得新知识的方法,好比是创造新财富的方法,好比是探索尚未认识的真理的方法。施教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就不能不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

授之以渔,如果完全脱离了授之以鱼,就会失去根基。在这个意义上讲授之以渔必须以授之以鱼为基础。授之以鱼,只能保证一时不挨饿;授之以渔才能保证一生不挨饿。在这个意义上讲,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授之以鱼解决当前的问题,授之以渔解决长远的问题。施教者只有把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和解决长远结合起来,才可能成功。

Ⅶ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典故出于哪,为何这么说

此句含义的确如此。但是各位老兄好像没有读懂提问者的意思。依我看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能同时得到鱼和熊掌?它们有什么关系?”。
因为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如上一句的含义。但知道为什么这么写的人好像不多。如下是我的答案:
熊好吃鱼。它捕鱼的方法就是用手掌拍击河里的鱼,使他被击到岸边。设想一下,一只熊刚好抓到一只鱼的时候,有个猎人出现。这时他有两个选择:1.把熊赶走得到鱼。2.趁熊吃鱼时,袭击并捕猎它。
熊凶残成性,捕猎它并不是件容易事。要得到熊掌必须以鱼为诱饵。要得到鱼,就得赶走熊(失去熊掌)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语出《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

Ⅷ 关于鱼的典故

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Ⅸ “鱼”的典故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