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弹长剑典故

弹长剑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4 21:03:02

① 关于赵云的典故

1、正言间,百姓发喊,又撞出一枝军来。赵云拔枪上马看时,面前马上绑着一人,乃糜竺
也。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献功。赵
云大喝一声,挺枪纵马,直取淳于导。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向前救了糜竺,夺
得马二匹。云请甘夫人上马,杀开条大路,直送至长坂城。
2、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
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
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倚天剑自佩之,青缸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
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
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缸”二字,方知是宝剑也。云插剑提
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
3、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
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
马。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
云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正走间,前面又一枝军马拦路。当先一员大将,旗号
分明,大书河间张*。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
赶来,云加鞭而行,不想趷*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张*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
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后人有诗曰:“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
开长坂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张*见了,大惊而退。赵云纵马正走,背
后忽有二将大叫:“赵云休走!”前面又有二将,使两般军器,截住去路:后面赶的是马
延、张□,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都是袁绍手下降将。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
乃拔青*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却说曹操在景山
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
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
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得脱此
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
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
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当下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血满征袍。正行间,山坡下又撞出两枝军,乃夏侯□部
将钟缙、钟绅兄弟二人,一个使大斧,一个使画戟,大喝:“赵云快下马受缚!”正是:
“才离虎窟愈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
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
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
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宝剑砍
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

② 不然遂弹铗,稍续冯君歌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

《和林子长韵》(宋 袁说友)

横塘老居士,官意云蹉跎。归田百顷溪,一目真恒河。春来几栉沐,昧者时工呵。
惟公独未然,计拙乐且多。秧针破水面,照景成婆娑。黄梅雨朝昏,已压前溪荷。
连旬听盆倾,颓空竞嵯峨。城头望弥漫,湖海环丘坡。横堤荡如洗,灭没相陂陀。
却闻城南围,千丈一水过。坚壁了不动,坐胜洪涛波。佛力与愿力,精意驯蛟鼍。
独此夏日雨,慰公春时蓑。我方岁事忧,一饱今无何。乞我黄淤秋,同此天地和。
不然遂弹铗,稍续冯君歌。

从诗的第一句“横塘老居士,官意云蹉跎”我们就知道诗人已经垂垂老矣,并且官场失意。那么这首诗肯定就是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诗啦~

最后一句“不然遂弹铗,稍续冯君歌”其实是引用了一个典故:冯谖弹铗([féng xuān dàn jiá])。

这个典故意思是:

冯自信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弹剑把而歌,要鱼,要车,要养家。后遂用“冯弹铗、弹铗、弹剑、冯谖剑、歌鱼、弹铗歌鱼、剑歌、歌长铗、长铗弹、无车弹铗、叹无鱼、食无鱼、叹车鱼、贫铗、长铗归来”等谓有才华人暂处困境,有求于人;或谓怀才而受冷遇,心中不平;亦借指才能高超。

所以我们明白了:诗人是引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望采纳嗯~

③ 手指轻扣长剑便散出袅袅回音出自什么典故

【冯驩弹铗】
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专作“冯驩”)为孟尝君属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其要求,使冯食有鱼,出有车,冯母供养无乏。于是冯全心为孟尝君谋划,营就三窟。后因以“冯驩弹铗”为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之典。

④ 唐朝二十四功臣是哪二十四位

凌烟阁上放浪吟,
最喜铿锵剑风紧。
男儿有志列阁中,
空弹长剑闲听琴。

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看着当年老部下的图像,怀念起那段铮荣岁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如虎,何等雄壮;常常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像,是李世民对当年往事的怀念,同时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自左至右依次为:蒋国公屈突通、梁国公房玄龄、勋节公殷开山、莱国公杜如晦、夔国公刘弘基、赵国公长孙无忌、邳国公长孙顺德、申国公高士廉、卢国公程知节、褒国公段志玄、郑国公魏征、郯国公张公谨、谯国公柴绍、卫国公李靖、陈国公侯君集、莒国公唐俭、郧国公张亮、英国公李绩、河间王李孝恭、渝襄公刘政会、鄂国公尉迟敬德、永兴公虞世南、胡国公秦叔宝、宋国公萧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生卒年表及简介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约599-659)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591-640)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585-630)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580-643)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不以其呈辞激烈而从善如流,君臣典故垂范后世。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579-648)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575-647)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585-658)原为刘武周部将,刘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此后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一度与秦叔宝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

8.特进、卫国公李靖(571-649) 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深谙治兵制胜之要,李世民曾数度请教兵略,被辑录为《李卫公问对》,为后世名将必读兵学,该书驰名古今中外。

9.特进、宋国公萧瑀(574-648)隋炀帝萧后之弟。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579-642)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参加历次重要战役。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582-650)游侠,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557-628)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勋节公殷开山(57x-622)李渊旧部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59x-638)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58x-63x)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59x-646)原李密部下,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59x-643)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李承乾,事泻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594-632)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59x-665)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638)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58x-635)随李渊起兵,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579-656)唐俭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594-669)即徐懋功,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从好友魏征降唐后,运筹帷幄,战功赫赫,唐高祖赐姓李,因此叫李世绩。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被李渊称为“纯臣”。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59x-638)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一度与尉迟恭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

⑤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什么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难道(这个)王公大人的门前,(就)不能够弹长剑(弹剑而回歌)了答吗?
这里是有个典故的,建议你了解一下有关孟尝君的历史资料,以及他门下一个叫冯谖的食客的历史资料。典故里冯谖除了“焚券取义”意外,似乎冯谖再没有什么别的特殊贡献,依此来看,冯谖当初的“弹剑而歌”似乎提出的都是些无理要求,不过考虑到冯谖的“弹剑而歌”之所以被记载,应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焚券取义”,所以最后怎么理解,很大程度上要看说此话者,以及说此话的环境等等。

⑥ 关于一个典故

初,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

⑦ 周瑜的轶事典故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图册:洪宇宙版周瑜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 孙策:①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谐也。
孙权:①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②(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吕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诸葛瑾、步骘: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陈寿: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陆机: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袁宏:①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②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严从: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孙策,子敬辍粟於周郎:咸有异於人者也。
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孙元宴: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九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梁肃: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欧阳澈:使富国强兵,内无动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种之能;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长虑逺,收功于必成,有如赵充国之守。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奔项羽之营,有如樊哙者;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有如房玄龄者;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林光朝:当时称之为长才无或异辞者,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蜀有诸葛孔明,是皆一方隽才也。
陈渊:当时人物如周瑜辈,盖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纷出,莫可悉数。
陈亮:①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②昔吴起与田文论功,至主少国疑,大臣未亲,百姓未附之际,吴起屈焉。桓王属大皇于张昭,更以周瑜遗之,后瑜驰驱于颠危之际,昭遂废不用。何哉?江东虽定而国轻矣。余论次其行事,使善观国者有考焉。
洪迈: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
范成大: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谢采伯:孙策、周瑜拔皖城,纳二乔,皆国色,是以师婚也。英锐豪俊之气,固足办事。毕竟有所溺,则智昏,智昏则防虑疏。策为许贡客箭伤颊,创甚,年二十六卒。瑜为流矢中右协,年三十六卒。
萧常:①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 ②瑜、肃建拒操之议,孙权违众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于远图,不能乘胜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荆取蜀,而(吕)蒙又复袭关羽以取荆州,使曹氏为不讨之贼,可与言知哉?
钱时:江左之势定于赤壁之一战。操破荆州乗胜东下号八十万,向微公瑾决此大计,六郡之众宁足恃乎?论者遂谓此为公瑾功第一。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
胡三省: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孙承恩:矫矫公瑾,实吴良臣,雄姿英发,筹策迈伦,老瞒长驱,志无江表,一战蹙之,功莫与绍。
晏璧:当曹操伐吴,威震寰宇,群臣争议迎降,瑜独定大计,度操部水军百万,远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愿得精兵三万破之,以片言决兴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师,卒走强敌,开拓荆土,非明断能然乎?至其议纵刘备不资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并张鲁,北据襄阳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虽天啬其寿,中路陨殁,其一举而鼎分三国功名之奇,垂于无穷。
张凤翼:周公瑾江左伟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纪载,而传必及其顾曲,固知审声知音非尠事也。
黄中坚:周公瑾英姿伟略,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于吴,盛宫室美女玩好以娱乐之,分关张各置一处,使如瑜者挟与俱战,则其计亦左矣。昭烈以枭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业耳,故髀里肉生至于堕泪。今方破曹操,势可有为,岂甘为吴所豢养?关张与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岂肯为吴宣力?果若所言,势必将有内变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吴蜀事业俱未可知也。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公瑾知昭烈君臣不为人下而顾建此策,殆所谓多思则乱者耶?仲谋于公瑾言无不从而此独不听其见,不岀公瑾上哉!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郑板桥: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
李安溪:①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②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
张佩纶:①若公瑾则赤壁之后旋没巴邱,世之称公瑾者第曰胆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实一世奇才,而驾乎三国群贤之表。②吴虽多才,鲁肃失之疏,吕蒙失之谲,陆逊失之柔,孙权以公瑾为王佐,公瑾诚王佐。惜乎!权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吕思勉:周瑜、鲁肃,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
毛泽东: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⑧ 玉龙雪山 故事 典故

玉龙雪山历史传说:

传说纳西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对孪生兄弟,与魔头大战,弟弟哈巴头被魔头砍了变成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了黑水、白水。

另一则传说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命玉龙、哈巴去追赶。

玉龙带十三柄剑,哈巴挎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下法章;谁放过三姐妹,要被砍头。哈巴弟弟放过了妹妹而被砍头,哥哥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而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两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到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牦牛可以长年站在冰凉的雪水里的原因:牦牛能适应高寒气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外)哺乳动物。

(8)弹长剑典故扩展阅读:

牦牛(学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称:wild yak),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动物,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能适应高寒气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外)哺乳动物,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 3000米以上地区。

⑨ 李白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面临着怎样的矛盾

一、李白的飘逸洒脱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尊

1. 天下才士,舍我其谁

李白天性中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他对自己的才能始终坚信不移,这种自信一直贯穿在李白的政治旅途中,不管形势多么不尽人意,他也从未对自己的才能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这种自信自心底迸发出来,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便是一股舍我其谁的干云豪气,那种气势如同黄河巨浪滔天而来,奔流到海势不可挡。

他弱冠之年曾谒见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今存《上李邕》一首,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是庄子笔下的庞然大物,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又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理想的象征,李白深受道家黄老哲学的影响,又心怀大志,是故多以大鹏自诩,并在后来的多篇诗作中引用。此诗之意是说:你看那大鹏,一旦乘风而起,它就会直上云霄,就算是风停了,它也能把大海里的水溅得到处都是。我就像是一只大鹏鸟,尚未得志的时候,很多人都讥笑我,说我不自量力,但就连孔老夫子都知道后生可畏的道理,更何况你李邕也不是一般人了,怎么能和一般人一样来取笑于我呢?当时的李白只不过是初出茅庐的一介布衣,而李邕却是渝州刺史,并且还是当时的名士,素以能文养士著称,就算是不以官职高下论处,作为晚辈,李白也应当执后学之礼,更何况李白此时还是有求于李邕,希望他能够提拔自己,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诗则不然,李白并没有走别人干谒诗中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旧套路,他先声夺人地说自己是如何志向不凡,你不能看不起我,骨子里透出的是一股气,“我就是一只尚未飞起的大鹏鸟,等待我的是沧溟大海,日月星辰!”颇有种“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的味道,这就是李白的性格,他傲气冲天,挥斥方遒,就是因为他够自信,够狂傲——“天下才士,舍我其谁!”

2.干谒失败却信念不失

李白的自信不仅表现在他初出茅庐,未尝世事艰辛的时候,甚至在他投靠张说父子失

败后还是那么坚信不疑。他在梁宋之地游历时曾赋诗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也就是说他把一入长安不得重用的责任归咎在未进入统治阶级内部,未曾面见

君王上,他还保持着乐观和信心,认为自己只是时机未至,而不是能力不足,等到时机到

来,他就会“东山再起”,继续他兼济苍生的梦想。此间李白还有另外一首诗: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在这首诗里有好几个典故,此中取一,是说当年姜子牙“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姜太公年且八十,并在渭滨垂钓十年,尚且始得文王举用,而自己年纪正值壮年,李白认为自己时运不济,但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以大展身手。他的自信里充满了与上古先贤相提并论的豪情,似乎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样。

可事实是此后李白却将要经历他政治旅途中的另一次失败。当他被唐玄宗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他万万没想到他会在经历了两年的“诗文待诏”生活后又体面地被“赐金放还”,再接着“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他是要从此不问世事了吗?不是!永王李璘举兵后,李白便受邀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的自信仍是尚未消失,他认为这次选择是正确无误的,他的政治生涯就快要正式辉煌地开始了,他的政治人生就快要实现了,他定可载誉归来,此刻诗人的自信心无疑是高涨到了极点,这种自信体现在诗中便是“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李白的自信是源于对自我才华的极度认可,他这只“大鹏”又怎会被时运不济的困难所击呢?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

1.踌躇满志的梦想

“一个人年轻时所培育的思想,往往一辈子都会留下烙印。”[5]李白生于西域碎叶,五岁时随父亲入蜀地定居,一直到二十四岁才离开蜀地东下游历,因而蜀地文化的烙印伴随着诗人终身。蜀地文化一直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思想的影响,早年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等名士都曾驻居蜀地,他们的思想一直为蜀地文士所崇仰,这种思想从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自述中可窥一斑。李白从年轻时就走上了纵横游侠与献赋求仕的道路,他不愿与当代文士那样卑躬屈膝,走科举的道路,他所想的是要如同姜尚,管仲,诸葛武侯那样,得到他人的赏识举荐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他希望得到展现自己在文学和政治上天赋的机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再功成身退。

深受文人“兼济天下”思想影响的李白,骨子里充满了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憧憬,这从他的诗词里满布着的渴望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基调中便可看出。弱冠年华的李白初出蜀地就写了不少的干谒诗以及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正如上文的《上李邕》,此外尚有几篇诗作,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曰:“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在此诗中李白把自己比作躬耕陇亩,等待赏识的诸葛亮,希望崔氏兄弟可以像崔州平和崔瑗一样能够提拔自己。在另一诗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中,李白亦有“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的言论,当是时李白一入长安,托身于宰相张说父子门下,寄身玉真公主别馆,等待着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玉真公主,可谓无奈至极。面对连绵秋雨,渴望为国效力的诗人只感自己的才华不为人所知,就如同初入孟尝君门下的冯谖一样,有力无处使,只好举杯缅怀管仲,乐毅那样的历史英豪,心情苦闷,难以诉说。试问,若非积极用世之人,这样衣食不愁,消闲自得的生活,谁人还发如此牢骚?也就只是李白而已。

2.深陷政治漩涡时的不屈挣扎

李白有多篇怀古诗传世,诗中也大多抒发诗人渴望积极用世,报国救民的愿望。如《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诗人漫游江南的途中,目睹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历史遗迹,遥想当年强大如吴、越,也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流逝,一代霸主尽皆成为尘烟,这一切的场景使诗人不仅想到了自己的国家:权臣当道,外戚拥兵,天子圣听闭塞,整日钟情声色,这种生活和破灭前的吴越又有何异?再如《登金陵凤凰台》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怀古伤今,蕴藏着一股对长安的无比眷恋,暗藏着诗人对时政的担忧,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可以说,诗人即使在二入长安,政治理想遭到再一次沉重打击后也没有放弃自己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态度,他一刻也没有放下对唐王朝国政的关心,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而当现实不能给诗人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时,当他眼睁睁看着社稷百姓的苦难时,诗人不禁爆发出了发自心底的呐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可就算是如此的绝望,诗人心底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是让他留存着最后一丝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除却怀古诗和干谒诗,诗人还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在这些边塞诗中也是无一例外地凝结着诗人积极的态度。诗作中诗人每每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如在《塞下曲》六首诗歌中,诗人向天呐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或以诗文描写军中将士的艰苦生活,如《五月天山雪》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从军行》中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或反映思妇忧念从军千里之外的丈夫的苦闷心情,如《北风行》中“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诗文中也不乏对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那些权臣奸宦的嘲讽:“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视王侯

1.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李白蔑视权贵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其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力士脱靴”[6]:相传李白名播四海,蒙玄宗召见,玄宗见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不觉命李白纳履,白遂展足与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为其脱之。而在《警世通言》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并且在“力士脱靴”的基础上还添加了“李白醉草吓蛮书”和“贵妃捧砚”的细节。当然据《康震品李白》一书所言,这个故事多半是民间为烘托李白傲视权贵的不屈性格而杜撰出来的,但即使是假故事,却依然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千百年来不心生怀疑,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李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性格的喜爱和推崇。如此故事,若是放于他人身上,岂会流传许久?更何况故事能够流传也必然有它可信的地方,这里暂且不做太多讨论。《合璧事类》中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李白游华阴,县令开门方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宰怒,引至庭下:‘汝何人,辄敢无礼!’白乞供状,曰:‘无姓名。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显而易见,李白的傲岸性情可不是旁人能够东施效颦的,这个故事里折射出的是世人对李白的喜爱程度。

2.傲骨天生,不向权贵折腰

事实上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诗歌里便是一种傲岸不屈,正直高洁的风骨,这在李白的多首诗歌中就可管窥一斑,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性格率真豪放,不愿阿谀逢迎,献媚取宠的正直士人形象;在《古风四十二》中曰:“松柏有本心,难为桃李颜”;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用“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把自己和那些奸佞小人划清了界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则公开宣称:“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宁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此外,李白在其诗歌中经常用大鹏、天马、凤凰、青松、碧荷等高洁之物自比,使“自我”和那些高洁、美好的形象融为一体。俗语云“人不可有傲心,但不可无傲骨”,李白的血管内流淌着的是文人清高、自由的血液,不甘平淡是他的天性,他敢于藐视那些不学无术却身居高位的贵族,这也难怪李白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如此大胆妄为的举动,除却李太白,又有何人敢如此!

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体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平交王侯”的气质,一如前文所引李白《上李邕》一诗便是丝毫不把堂堂渝州刺史放在眼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又如《上安州裴长吏书》中的:“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李白他可从来没有把儒家治世原则的“上下之序,夷夏之防”放在眼里,他所憧憬的是古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正如他在《古诗十五》中所言道的:“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只可惜的是“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李白从先秦士人的事迹中受到鼓舞,那种自信,自尊,自负的性格,也就成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傲视王侯,平交王侯的精神动力。


(四)“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仗义豪迈

1.深植心中的游侠思想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相信读过金庸名著《侠客行》的读者,一定也会记得这首同名的诗作,此诗便是出自李白笔下,除此篇诗作,李白尚有《白马篇》、《幽州胡马客歌》、《行行且游猎篇》、《结袜子》等诸多歌颂游侠的名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以战国至汉代的著名侠士,如专诸、朱亥、侯嬴、高渐离、剧孟等人为主角,歌颂了他们豪放不羁的胸怀和仗义赴难的情操,以及慷慨激烈,非常人所能为的行为。诗人受蜀地及西域蛮夷文化的影响,出于对古史上那些侠士的敬仰,他自身也是极具侠士情怀。他自幼喜好剑术,好行侠仗义,平时的装扮也是“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李白有诗《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曰:“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记叙了他在京城时期的一段任侠生活,大意是说当初李白和朋友在京城两都之地游玩,因故和当地的豪族少年产生了冲突,被人围困不得突出,面对几倍于己的对手却也丝毫不惧,后来在当地官员的协调下安然脱离。事实上盛唐时期游侠文化亦曾盛行一时,大约是因为盛唐时代的经济环境较好,给游侠文化提供了一块寄生的土壤吧?此处暂且不深究。但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游侠文化的喜爱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是的确亲身经历过的。向往游侠生活,任侠仗义的李白,在他的笔下,灌注给那些豪侠烈士的便是一种“虽千万人逝,吾亦往也”的慷慨激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大丈夫胸怀,也是因此,“谪仙人”李白的诗歌才会有着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气势,那种如同滚滚黄河扑面而来的大气!

2.任侠仗义,存交重义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注重实践诺言,注重义气,注重社会正义感。受此影响的李白也极为看重义气,他曾在《上安州裴长吏书》中说自己“存交重义”,说是自己和朋友一起漫游洞庭,朋友患病猝死,他伏尸痛哭,直至啼血,后将朋友安葬湖边,几年后又专程赶回将朋友剔骨迁葬至家乡。

此外,李白也是极为乐善好施:“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任侠仗义的性格使得李白特别注重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事实上在唐代的诗人群体中,李白的朋友可谓是遍及全国各地,著名的诗人,如贺知章、岑参、杜甫等都是他的好友。每逢朋友离别之时,折柳相送,长亭饮别,伴随着各自心中的忧心事务,不觉间心神不稳,这种欲言又止,离别话语似尽未尽,却已不知该说什么的感觉,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便是化情语于景语的手法,如《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与滔滔江水相比,与之一较长短;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已然远去,自己仍然孤立江头,眼望孤帆远影,惆怅万分的心情;或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月寄情,表达对朋友的深深记挂之情;又或如《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朋友分别时,天地草木,落日浮云皆为之悲的深情。


二、李白的狂放不羁

(一)“何处弹剑无不可”的自负狂傲

1.自信的极致是自负

不可否认,李白的确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作为一个“天生我材”的诗人,他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作为文人,他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极深,每以管仲,诸葛孔明等开国安邦

之材自诩,“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怀抱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人不可有傲心,但必须有傲骨,可以说李白的才华和志向使得他在人生的路途上始终信心十足,这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有的时候自信和自负就像是一张白纸的两面,往正面说是自信,可要是当这种自信发展到极为强烈的地步,那么就转化成为了自负,如同一柄寒光淋漓的宝剑,在杀敌的同时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并且当事人或许还不会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饮鸩止渴的区别。因而可以说极度自信的李白也是极度自负及狂傲,据《唐语林》记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之丈夫为饵。’宰相竦然”。初一看来,李白的言辞当真是气吞山河,雄阔宇内,直把虹霓做线,明月成钩,天地乾坤当以李白为有情有义之大丈夫之首,这样言辞甚至连当朝宰相也为之悚然。但,李白是谁?一介布衣而已!前文曾引过李白《上李邕》诗作一首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作可以说是李白极度自信和狂傲自负的代表作,在世间一边要奢求权贵引荐自己,一边又不把权贵放在眼下的,似乎在唐代除了自觉才高八斗,唯相如子建之流可与之比肩的李白,何人安敢如此?这种狂傲,这种自负是李白诗歌风格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狂傲不羁的干谒者

在唐代士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若非走科举取士道路,便只有依附权贵,以求得到举荐,免试为官,这种路途后人称之为“干谒”,和诸多文士写干谒诗的风格不同,李白从不在诗中贬低自己,奉承官员,他的诗作在结尾的部分甚至透出自信、自负、乃至狂傲的语气。除却上文所举之例,尚有其他文章可体现出李白的狂傲,如《上安州裴长史书》结尾处曰:“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瑞乎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在文章中李白以冯谖自诩,他说如果裴长史你能给我足够的尊重,给我好的待遇,就像冯谖和孟尝君那样的话,我可以为你万死不辞,即便是让我像荆轲那样去刺杀秦王也绝不二话。但,要是你对我不予接纳,还耀武扬威,嘲讽于我的话,我就会像志存高远的黄鹄那样一去不复返。按照《康震品李白》中的话来说:这厮有点太狂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何处弹剑无不可”的自负可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有的,这也就是李白绝顶诗才,绝顶自信,绝顶自负,绝顶狂傲的气质性格在他诗歌风格中的体现,如若让后人来品评李白这种自信中无处不锋芒毕露,傲气十足的性格,怕也只能

长叹一声“好一个李太白,好一个青莲狂士!”


(二)“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自我放逐

1.梦想破碎后的颓废

“李白是以满腔的热情拥抱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然而,当他步入社会,踏入仕途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平坦如砥的九衢长安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崎岖坎坷;不是光明灿烂的艳阳春天,而是阴霾遍地的隆冬寒月。他悲愤,他惆怅,他嗟叹,他呼喊。拔剑击柱,是他情不自禁的表达;终夜坐吟,是他心绪不平的常态。”

诗人怀抱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但是,想象往往和现实差距很大,曾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政治路途上却走的相当艰难,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翰林待诏,或许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但他绝对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两年的供奉待诏生活,他充分认识到了玄宗的昏庸无能和荒淫无耻;盘桓长安的岁月,他彻底领教了朝廷内部的黑暗腐败,看到了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卑鄙自私,使得他对玄宗朝廷失去了信心,不仅自己报国救世理想无法实现,甚至连雄心壮志也在酒楼歌肆的风花雪月中被逐渐消磨,“诗圣”杜甫曾赋诗形容此时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

李白把无限的幽愤浓缩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结构跳跃,起落跌宕,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幽愤,有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惜与追悔.也有忧国忧民之情难以抑制的宣泄,还有报国无路之愤不可平息的喷涌。割不断的愁绪抽刀无可奈何,浇不灭的愁焰杯酒无能为力。残酷现实的打击一次又一次使得这位立志“兼济天下“的诗人苦闷难当,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李白也是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不可能在现实的残酷前永远高昂着头,他也会产生出失望,以甚至产生“但愿长醉不愿醒”“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心态。

2.自暴自弃的自我放逐

李白的自我放逐心态让他沉溺于美酒之中,人生仕途如此不如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醉了可以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醉了可以不去挂念功未成,名未就。“天生我材无人用”的悲哀使得诗人始终无法释怀,他所有的狂呼欢饮也只是为了麻醉自己而采取的措施,只有这样诗人的心灵才会获得暂时的安宁,因此他整天长醉酒乡,不思归去,甚至最后的死因也是饮酒过度而造成的“腐肋疾”,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醉了总会有醒的一天,而诗人一次次醒来后又是一次次地陷入了现实无情的苦闷中。

他的自我放逐还体现在他在对游仙求道的追求中,当然这和蜀地文化的熏陶也不无联系。诗人年少时曾在寺庙中苦学,有诗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在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便直奔齐州临淄郡接受道箓,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想到在道教中寻找一丝安慰,寻求政治以外的精神支点,了却了自己求道的梦想。不能不说这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的一次飞跃:因为求道他的游仙诗中多了更多浪漫的情调,绮丽的的幻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多了更多的傲岸不屈、放荡不羁,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嘲讽自己当初的治国理想;也多了些对生活的明悟“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