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交典故
“鸡黍之交抄”的成语典故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范式,字巨卿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和汝南郡人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请母亲准备宴席,但是母亲认为没准人家是随口说的,而且都过了两年,你还这么当真。元伯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到了约定的日子,巨卿果然来了,两个好朋友吃鸡喝酒,非常开心。
B. 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八拜之交”中的“鸡黍之交”即源于上述故事。实际上此故事强调的乃是“守信之交”。那么为何此故事不称“守信之交”而从故事中又见不到“鸡黍之交”的字样呢?这是因为《后汉书》的这段故事被元朝的宫天挺改变为剧本《死生交范张鸡黍》了。因为这个剧本比《后汉书》深入人心;这样“鸡黍之交”就代替了“守信之交”。那么“鸡黍之交”在宫天挺的剧本中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是作者在范式与张劭约定拜访日期时,让张劭说了这样一句话:“来我家我要以鸡黍相待。”分析这句话,似有以下几层意思:(1)用典相约。此典是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用此典以寄托“相邀”之意,(2)有表明自己的家是田家之意。(3)自谦;来我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祗有“鸡黍”而已。
在《后汉书》有关范式张劭的这个故事中,还有一部份是记叙范张二人的另一件事的。这“另一件事”中有一种“生友死友”的提法很特别;宫天挺在改编此故事时又特别渲染了这一提法。所以下面把这“另一件事”也介绍一下:范式与张劭分别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张劭就有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张劭弥留之际,有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看护他。这时张劭对郅殷二人叹息说:“恨不见吾死友!”子征听了很奇怪,问:“我和君章尽心地伺候你,这不就是死友吗?你还要找谁?”张劭说:“你们俩是我的生友,山阳范式,他才是我的死友。”不久,张劭就死了。张劭死后,范式梦见张劭叫他说:“巨卿,我已于某日死,某日下葬。”范式感觉此梦是真,于是请假疾奔张家而来。在范式还没赶到时,张家已把棺椁送往墓穴,将要下葬,但棺椁不往墓穴中进。张劭母抚摸着棺椁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盼望吗?”这样就把棺椁停放在墓穴边等候。就在这时,看到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母望着这素车白马说:“这一定是范式来了。”范式来到以后吊丧说:“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此时参加葬礼的上千人,均挥泪。接着由范式执绋引柩完成了下葬。下葬后,范式又为张劭修坟植树,全心全意地尽了“死友”之责才离去。
C. 鸡黍之交的故事简介200字
“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金乡(今山东专金乡县属)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D. “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什么典故
哪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可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然是中国的古典文化,很多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传于后世。像是诗词、古文、小说、成语。尤其是成语,更是聊天必备,既可以直抒胸臆,又可以显得"富有学识"。
如果形容两人关系亲密,好似家人一般。会用哪个成语呢?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八拜之交",但你可曾想过,为何是"八拜"而不是"五拜七拜"呢?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人生苦短,能够结识两三位知己,倒也是幸事。你会发现古代友情佳话,很多都是有关生死。或许友情最大的考验便是生死和名利。能够经得起这些考验的,自然会是生死之交。你可否找到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