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兰的典故

兰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2 17:34:41

① 和兰花有关的字和典故有什么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屈原佩兰

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培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化身。

② 死人蓝的典故是什么

以前有人掘墓的时候 会看到蓝色的鬼火 所以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死人兰

③ 兰花的传统文化与典故

(一)兰花的美与最初的意象
最初的兰花,本身并不具备今天所认为各种意象。人们喜爱兰花,源自兰花的自然美。所以,更多的是对兰花这种质地美的赏析。这时的兰花,并未在形成系统的兰花文化,只是结合与时代结合,成为一种生活的象征,或者叫陪衬。
据史料记载,国人植兰,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诸如《越绝书》所载“勾践种兰渚山”、屈原《离骚》自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号,又树蕙之百亩”,都是证明。这说明,那时的人们,更侧重与兰花带来的外在美,侧重于兰花造就的外部环境及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立足于兰花的质地美,认为大片兰花所创造的环境是美好安定生活得象征。这时的人们愿意植兰于寓所附近,以营造一种美好的环境。这时的兰花,也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但终究不是兰花意象和文化的主流。
(二)、兰花意象的发展与其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种文化的产生或者形成都是与时代结合的产物,都有历史的缩影。而谈到兰花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儒家文化,谈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谈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可以说,这些都是兰文化的过度与飞跃时期。兰花的意象因之丰富,得以更好传承与发展,并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了健全的体系。
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子,有“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等语。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在先秦儒学著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如:《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这些都为此后兰花意象的丰富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兰花意象和文化着重体现于其诗词歌赋。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诗词歌赋背后的深层文化实质。文化界已有公认,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兰意象的意义意象无疑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诗论中,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

④ 兰花典故

汗血宝马的故事
据说鹤庆一家人在兰花正热的时节,跟风也养了几盆豆瓣兰、朵朵香、兔耳兰、水绿兰……就丢在水井旁边。因为后来兰花不值钱了,也没有再意它们的生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自生自长,那些兰草也就成了无娘儿。家里人谁突然心血来潮,或者想起的时候,便顺手浇点井水,多数时候都很没有人愿意照顾它们,为什么?因为它们不值钱。
那么,就让它们自已决定生死,自己奋斗吧!就看它们的造化如何了!!
这样过不了几天,有几盆兰草就坚持不住了,命归黄泉。只有五苗弱不经风的小草,看起来像豆瓣兰又不像,反正它们是在不断经受打击中,勇敢地活下来的兰苗。在一年春节前,那五苗花居然长了两个血红色的花蕾,带着春节的喜气,和人间一道迎接春的来临。
更为神奇的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那花蕾绽放开了。这一绽放,家里稍有点兰花知识的老父亲,突然狂叫起来:“咱们家发了。”
大家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一株兰花上。仔细一看,那朵绽放的兰花真的与众不同哎!三个肉质肥大翠绿的豆瓣花瓣,像美女献宝似地捧着三片蝶化程度很深的两个捧瓣和舌瓣,像捧着珍世稀宝似地向前延伸。那蝶化了的舌瓣和捧瓣,斑点艳丽夺目,真像一颗稀世玛瑙。
大家再一细看,那抽芯嫩叶上,还有鲜血似的斑纹,不知谁惊呼了一句:“真像汗血宝马!”后来又不知什么原因,这株花真的就叫汗血宝马了。

⑤ 古代诗词中兰梦一词有何典故

「兰梦」应该是得子的征兆。 
《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生穆公,名之曰兰。」

⑥ 与兰花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采兰赠药

解释: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兰:兰花,花内味清香;药:芍药。

吹气胜兰

解释:气容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春兰秋菊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摧兰折玉

解释: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摧:摧残,毁掉。

芳兰竟体

解释: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

桂馥兰香

解释:形容气味芳香。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

蕙心兰质

解释: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蕙、兰:都是香草名。

金兰之契

解释:指交情投合的朋友。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

空谷幽兰

解释: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兰艾同焚

解释: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兰心蕙性

解释: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⑦ 求兰花与佛教的联系,典故

古人常以花为友,谓之:梅为清友,菊为静友,兰为禅友。佛门将寺庙称为兰若,而佛家又将兰花称为禅花。兰花为佛教的六供奉之一,代表着佛教中因果的因,在大乘佛教中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六度之花。修行者见花当思修今世好的因,来世才有好的果。兰文化与佛文化的结合始于唐朝,从唐朝起,兰花开始盆栽。唐朝画僧贯休和尚在兰溪种兰写兰,由此寺庙多辟有兰园,直到如今各大丛林中大都种有兰花。历来艺兰家中也不乏僧侣。至今仍传世的蕙兰名种‘金赡梅’,就是清乾隆时由文思院翠峰和尚选育出的品种。创于唐元贞年间的广东汕头灵山寺,其镇寺之宝就是灵山寺壁兰,一直传世至今。现代佛教活动中有兰花参与或兰花活动中也有佛教参与,其中第十五届中国(乐山)兰花博览会上举办方就办了一场以佛教音乐为主题的音乐晚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而舟山的兰花的兰博会曾取名为“怫兰·慧馨” 普陀山兰文化博览会。将兰花和佛教较好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兰花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儒释道都有很大的渊源,是由于兰花的品质中的几大特点与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与佛教则是其清静、禅定和出世。兰花生于空谷幽林,环境清静,无街市的喧闹,所以赏兰要静心明性,不为外物所染,保持禅定。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是一种淡泊,其特点在于“定”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定”是同一含义。兰花的传统铭品的欣赏要点在于瓣型的正,花色的素,戒花瓣的无型和花色的杂乱,与佛教之中的戒也有很大相似之处。僧人修得身心空灵之时品兰花的清远幽香,飘逸的兰影对于修禅必有很大益处,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从养兰赏之中也能养成兰花的遗世独立,安于淡泊,乐于恬静的品格,脱离世俗烦恼,获得清静无为的快乐。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见兰悟禅”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说兰花和佛教的关系:“兰是禅花,非有禅缘,不结兰缘。兰是灵物,能卜凶吉。室浊则兰萎,屋凶则兰枯。兰有佛性,不论贵贱,平和同仁”。九华山亦是佛教名山和兰花产地,保护兰花或开发兰花应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出发,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大量采挖,那么不久将来兰花这一物种将从九华山区消失。

⑧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苍翠欲滴的宇龙山中,生长着珍稀奇异的兰花姐妹,她们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姐妹俩一样妩媚,一样艳丽,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长在高高的悬崖上,妹妹却生长在弯弯的山道旁,姐妹见面的时间也不多。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圆月为沉睡的兰花姐妹盖上一层银亮的清辉。朝霞在东方升起的时候,晨露为睡眼惺忪的兰花姐妹点缀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宽厚仁爱的怀抱里,姐妹俩孕育了一个个娇小玲珑并美丽可人的蓓蕾,溢出缕缕醉人的清香。

拓展资料:

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

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⑨ 兰花的典故有哪些

燕梦兰
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内,是你的祖容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日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因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⑩ 请提供一些“中国四季名花”:“兰、荷、菊、梅”的典故与传说

兰之典故
明武宗正德浏览江南,沿途搜掳民间美女和各种珍宝,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怨声载道,恨之入骨。那时候,兰溪两岸的兰荫山上出产名贵兰花。正德皇帝慕名来到兰溪,心想选几株绝品,带回皇宫里去。正德皇帝要上兰荫山选兰花的消息,被兰荫寺里的主持知道了。他心中很着急。为啥呢?只因兰荫山上有一株罕见的梅兰。花如腊梅,异香四溢。这株梅兰,很可能被皇帝选走。真是急中生智,兰荫寺的主持老和尚很快地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将那株梅兰从土中挖出,把它移栽在一只小香炉里,又用一条很长的绳子缚住那只小香炉,然后端到山上一口很深的古井旁,手提绳子,缓缓地将小香炉垂放到井底。主持和尚刚刚将梅兰隐藏好,正德皇帝已经在一班侍臣的前呼后拥之下进了山门。他们在兰荫寺里歇了一会儿之后,正德皇帝便命众侍臣上山去选兰花。可是,山上的兰花繁多,幽香扑鼻,弄得那些选花的侍臣眼忙手乱,谁都辨不清那一株是好是次。他们挑来选去,不得不单凭各人的眼光选定几株,以便回兰荫寺去向皇上交差。正德皇帝把众侍臣选来的各种兰花一一过目,都觉不太中意。正在这时,突然有一股浓郁的香味从山上飘进兰荫寺来。正德皇帝翘起鼻子深深地吸了吸香气,立即令众侍臣快快跟随这股香味,去把兰花寻来。于是众侍臣又离开兰荫寺,赶紧去追香寻花。那么,这股奇异的花香究竟是何处传来的呢?原来,隐藏在井底的那株梅兰,异香喷薄,溢出井口,向四面飘散。那班侍臣便顺着这股异香,一个个伸颈吸鼻,如同猫儿寻腥一般,一齐走向古井。有个侍臣往井里一看,见井中有截绳子露在外面,便毛手毛脚地将它往上一拽。只听井中“哗啦”一声,紧接着,一只缚在绳端的小香炉,被拽出井口,里面连泥巴也没有,似乎香气都是从小香炉发出来似的。于是他们带着那只小香炉,一齐回到兰荫寺,把一切经过向皇上奏明。皇上端起那只小香炉,翻过来,覆过去,细细地端详了一番,也没发现什么奇特之处。他想了一想,便宣召主持老和尚,盘问这只小香炉的底细。主持灵机一动,答道:“用这小香炉取井中泉水一喝,便可使人的双目明亮。”正德皇帝信以为真,立即命内侍去那井中提回一香炉的井水,他自己先喝,再叫从侍臣轮流喝。由于泉水格外清凉,初喝一口,果然使人有明目的感觉。众人喝完泉水,叫好不绝。但是,正德皇帝对于兰荫山上那口古井能喷溢异香,心中大为惊疑,便命内侍取来文房四宝,准备题写“兰荫深处有奇香”七字。谁知当他写下“兰荫深处”四个字时,突然感到头昏目眩,腹中疼痛。你道为何?原来刚才喝了井水,冷热相冲,感染风寒。众侍臣也一个个捧腹弯腰,叫苦不迭。正德见此情景,心中大为不悦。一气之下,将手中那支毛笔一甩,只写了半句就不再往下写了,草草落了款。故而兰荫山石壁上刻有:“御题,兰荫深处,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这题字至今一直还留存着。正德皇帝十分扫兴,闷闷不乐地带领众侍臣走了。这里兰荫寺的主持满笑容,念起了“阿弥陀佛”。他庆幸那株珍贵的梅兰未被皇帝搜去。于是,他召集兰荫寺所有的大`小和尚,共同商议打捞梅兰之事。可是,事与愿违。他们也不知花了几天几夜的工夫,把一切打捞的办法都用尽了,那株珍贵的梅兰却不见了踪影。

据光绪十三年修的《兰溪县志》上记载:“兰荫山多兰蕙。今兰荫山不见兰蕙,而春时登蹑,往往有香气惹人,咸以为异。”这大概就是指失传的“梅兰”了。
荷花之典故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更使玉姬流连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菊花之典故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民间故事:菊花仙子
2007-07-24 22:12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 了。

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 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 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 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 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 好她的眼睛。 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 药, 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 九月初九 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抢],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 九月初九 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梅花之典故
梅花妆:《金陵志》记载:“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可说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而寿阳公主正是主掌梅花的花神。

梅花三弄:《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均有记载: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而“三弄”指的是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段落重复三次出现。正因为两位名人在南京的不期而遇,才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笛声,为当时一佳景,于是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景观。

青梅竹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此长干里即在南京秦淮河附近。
故事传说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梅,名苔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丝飘飘可玩。”
《武林旧事》载,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特别多;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
古人喜爱梅花, 盛赞梅花。感情与花魂凝诚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典故,为千古传诵。

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的画檐之下,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春风吹拂,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与粉黛混杂成五彩之花,拂之不去。皇后见之,甚为喜爱,要女儿索性将梅花 留在额上。此后,妇人化妆,额上就有了人见人爱的“梅花妆”。

福建莆田出过一位美女,名叫江采萍。唐朝开元初年,选入后宫侍候玄宗,很受宠爱。她特别喜爱梅花,居所周围全都种上梅花。玄宗干脆赐她姓梅,戏称梅妃。后来杨贵妃入侍,梅妃失宠,被逼迁居上阳宫,写下“信飘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的怨叹之句。

隋朝初年,有位才子名叫赵师雄,因厌恶黑暗世道,隐居于广东罗浮山。一日黄昏,才子信步行至松林酒肆饮酒,见一淡妆素服的美女笑脸相迎。交谈间,只觉芳香袭人。于是取酒共饮,才子醉寝。醒来时知道是睡在一棵大梅树下面。树上有绿色羽毛的小鸟啁啾着顾视着自己。星横月落的夜色令才子思绪怅然,只觉得满树含情的梅花如同那位美女一样漂亮楚人。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