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留一尺典故

留一尺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1-01 14:28:23

㈠ 一封家书只为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他三尺又何仿。这首诗是一典故。请问这典故出自何地

安徽省桐城市西南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内家人驰书于都,容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㈡ 古代诗词中刀尺一词有何典故

《玉台新咏》一《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 执绫罗。”刀尺指剪刀内和尺,后被诗人沿用入诗容中,常代指栽剪。唐•杜 甫《秋兴八首》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宋•文同《织 妇怨》织处畏风日,剪时谨刀尺。”宋•苏轼《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 赠“封题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

㈢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让他一来尺又何妨自”出自清朝张英,故事名字为“六尺巷”,而这个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自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故事背景是在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后来因为占地问题而发生这段故事。

(3)留一尺典故扩展阅读:

六尺巷建筑布局如下: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和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等。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㈣ 古代诗词中尺素一词有何典故

尺素:书信的别称,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专有:呼儿烹鲤鱼,中属有尺素书。
诗文运用有: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吕向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于绢。"
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亦泛指小幅纸张。宋韩驹《题画太乙真人》诗:"龙眠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魏了翁《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晁文元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政和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于朱弦,彰玄黄于尺素。"
(2)指书信。
《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赤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张九龄《当涂界寄裴宣州》:"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㈤ 你让我一尺 我让你一丈的典故

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张英老家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回家发生了争执,张英答家人飞书京城,希望张英“摆平”邻居。
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甚愧,便按张英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张英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安徽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典故

出自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典故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本是一句俗谚。汉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的《状留篇》中,曾有相似的说法。它说: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斯须”,是一会儿的意思。河水结成冰,不是一天骤然寒冷的结果;用泥土堆积成高山,也不是短时间所能办到的。这两句话的原意,都是比喻:天下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要经过酝酿、发展的过程,决不会突然而来。
不过,古人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谚语,在它字面原意之外,却还有另外的含意,那就是把“寒”字借用为同音的“嗛”字。“嗛”[xián],是怀恨的意思。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非一日之寒”,意思却是说:怀恨已久,“非一日之嗛”。为了不愿明说“嗛”,便用“寒”字借代;为了使“非一日之寒”这句话说得生动、形象,便以“冰冻三尺”作比喻。这类谐音双关语,常见于古代的一些民歌中。例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衔悲不得语)”;“桑蚕不作茧,昼夜悬长丝(昼夜悬长思)”;“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悠然未有期)”等等。一般都是前后两句,而其用意多着重在后句,字面原意是次要的,暗借的谐音字及其含义才是主要的用意所在。
但是,现在我们引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的时候,却并不象古人那样地把它用作双关语,而是而是用它来比喻事情的发生早有前因,并非偶然。

㈧ 有出字有入字下面横一条尺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量入计出[ liàng rù jì chū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 liàng rù jì chū ]

  •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同“量入为出”。

㈨ “你让我一尺,我让你一丈”的典故是什么

清朝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老家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专人飞书京城属,希望张英“摆平”邻居。
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甚愧,便按张英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张英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㈩ 求历史文学达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历史典故。。。能介绍一下吗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也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由来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