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韩信典故

韩信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9 06:16:17

① 韩信相关典故

韩信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武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帮助了刘邦一统天下。在韩信没有归降于刘邦的时候,刘邦和别人王侯打仗打十次可以说是输掉五次,尤其是和项羽,那简直是十大上输,但是正是刘邦在后期和韩信结盟之后那是摇身一变,直接变成常胜将军。
后来韩信更是帮助刘邦围困死项羽的部队,最后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身亡,但是正是因为韩信的才能和功劳,韩信才会被刘邦所防备,再加上最后想要造反,但是终究是无力回天被杀身亡。
韩信作战非常有思路,精于计算,再加上本人冲锋勇猛无比更是十分的强劲,两者相加那是百战百胜。他是古代比较出名的“谋战”派系的著名的人物,被萧何称赞说是“国士无双”。

而且刘邦本人也承认了在打仗一方面那是自己远远比不过韩信的,他是只要打仗就能胜利,让他攻城,城池手到擒来,绝对是打仗的高手。韩信因此也是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的,几乎王侯将相的称号他都获得过,人生巅峰,莫过于此了。
韩信其实在早期的时候,真的算是那种默默无名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性格使然。韩信年轻的时候真的大大咧咧的,丝毫没有拘束。不会种地,更不会做生意去换得生存的资本,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在别人家吃闲饭。
而且真的是吃闲饭啊,吃饭完了之后擦擦嘴巴就走了,什么活也都不敢,因此别人非常讨厌他,在加上他身材高大却如此的不堪,人们对他更是烟雾。韩信的母亲死之后,韩信都是没有钱财去帮助他的母亲置办丧事。

当时因为韩信的身材比较高达,所以南昌亭长就觉得这个人将来一定有前途所以就经常的允许韩信在自己家吃闲饭。韩信对于这样的事情也是乐的开心,于是经常前去。但是好景不长,亭长的老婆缺不乐意了,谁都不愿家里面有和吃闲饭的,能够帮的上忙还好说,可惜韩信真的只会吃闲饭,这可把她气坏了。刚把饭做好,一会就吃完了。
终于有一天亭长的老婆不惯着韩信了,没有把饭给他准备好,因此韩信非常的生气,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之后在城下的河流中钓鱼,同时和他在一块的还有很多的洗衣服的大妈,其中有一位大妈看见韩信饿的实在是不行了,于是就拿出饭食给韩信吃。
这一过就是几十天啊,这位大妈天天就是这样,韩信也是非常的高兴,自己吃了大妈几十天的饭大妈都没有不高兴,这简直是好人啊,自己也得有所表示才好。

于是告诉了大妈,说他一定会报答这位好心的大妈的。但是大妈一听就生气了,她是因为可怜韩信这么大的一个人都能够养活自己,所以才会给韩信带吃食,可不是图求回报。
之后韩信开始了四处的漂泊,在淮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也是后来的胯下之辱的典故。说韩信在淮阴飘荡的时候有个习惯,那就是腰中始终别着一把武器,看起来十分的放浪不羁。
而淮阴的一屠户的儿子不干了,他开始嘲讽起来韩信,因为韩信时常喜欢佩戴武器,但是没见过他杀人。他就开始嘲讽起来韩信了:“看你虽然身材确实挺高大的,身上也是经常佩戴武器,但是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

接着看到韩信依旧是是没有什么作为的时候,更是肆无忌惮:“你要是不是个胆小鬼的话你就拿起剑来刺向我,要是你是个胆小鬼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来吧。”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韩信站在那里真的打量了他一会,然后伏下身子趴在了地上,然后从他的跨下面钻了过去。这可把当时看热闹的人给惊呆了,他们真的没见过这样的人,就更加确认为他非常怕死,是个胆小鬼了。
之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也是跟随了项梁,但是却是默默无闻,之后又是跟随项羽,但是也是默默无闻,一直到他遇见了萧何被推荐给了刘邦,之后才是一带大将崛起的路程。

②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什么典故

典故: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专仗.刘邦属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汉五年(前201)五月,刘邦歼灭群雄,卒定天下,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南宫大摆酒宴犒劳开国功臣.庆功宴上,汉王大加赞扬韩信的功劳:“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也公认,自己带兵不如韩信.后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被人们简化为“多多益善”.现在,这句约定成俗的词组是指越多越好。

③ 韩信的典故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汉元年(前),韩信背楚投汉,随汉王刘邦来到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这位曾经“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伟男并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将才。被刘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职的韩信常在丞相萧何面前谈及自己的报负,萧何发现韩信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便苦苦向汉王举荐。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在汉中设坛拜将,把统帅三军的大权授予韩信。雄才大略的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夺三秦,后又遂鹿中原,消灭项羽,为刘邦夺得天下,成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其实韩信点兵是很科学的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刘邦出的这道题,可用现代语言这样表述:

“一个正整数,被3除时余2,被5除时余3,被7除时余2,如果这数不超过100,求这个数。”

《孙子算经》中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

所求数被3除余2,则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

所求数被5除余3,则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

所求数被7除余2,则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而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故233加减105的整数倍后被3、5、7除的余数不会变,从而所得的数都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于所求仅是一小队士兵的人数,这意味着人数不超过100,所以用233减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这个算法在我国有许多名称,如“韩信点兵”,“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神奇妙算”等等,题目与解法都载于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一般认为这是三国或晋时的著作,比刘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算法口诀诗则载于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诗中数字隐含的口诀前面已经解释了。宋朝的数学家秦九韶把这个问题推广,并把解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个解法传到西方后,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而韩信,则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诛杀于未央宫。

请你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这题:

一个数在200与400之间,它被3除余2,被7除余3,被8除余5,求该数。

(解:112×2+120×3+105×5+168k,取k=-5得该数为269。)

什么叫做“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猜数游戏。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最后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记下来。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道你原来拿了多少粒蚕豆了。不信的话,你还可以实地试验一下。例如,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我国有时候却流传着一种算法,综的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最初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这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的问题,外国人一般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而且后来还流传着这么一道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根据这个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个题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来这一堆蚕豆有37粒。

1900年,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归纳了当时世界上尚未解决的最困难的23个难题。后来,其中的第十问题在70年代被解决了,这是近代数学的五个重大成就。据证明人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是受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启发的。

④ 三十多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国士无双:秦朝末年,韩信投奔项羽,项羽没有重用他,于是选择跳槽改投刘版邦权,刘邦刚开始也没有重用他,看不到发展前途的韩信选择不告而别,萧何认可韩信的能力,于是就上演了月下追韩信,并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任韩信为将军,这才有了后来韩信百战百胜的丰功伟绩。
十面埋伏:楚汉相争,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被刘邦封为齐王。后来率领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为汉室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⑤ 韩信的经典典故,死亡原因!

根据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

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 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萧何那么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⑥ 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成语典故

1、背水一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2、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3、多多益善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

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4、胯下之辱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5、韩信木罂渡黄河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项羽封王时所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为都城,管辖河东郡。刘邦还定三秦之后,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南)渡黄河向东扩展,魏王豹顺应大势,不战而降,归顺汉王,并带兵随汉王东进讨伐项羽。

后来,汉王东征受挫,魏王豹托词亲属有病要回去探视,便离开汉王。回魏之后,他立刻关闭黄河东岸渡口,断绝与汉的来往,重新投向楚霸王。

刘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区十分重要,从魏国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夹击之势。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刘邦先派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汉王,并许诺封以万户之邑,却遭到魏王豹的断然拒绝。刘邦见劝说无效,准备向魏王豹发兵,便向郦食其了解魏将领的情况。

刘邦问:“魏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是柏直。”刘邦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抵挡韩信!”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回答:“冯敬。”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之子,虽然贤能,也不能抵挡灌婴。”

又问:“步兵将领是谁?”回答:“项它。”刘邦说:“不能抵挡曹参。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于是,任用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伐魏。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将领情况。他听说魏王豹不用有战斗经验的周叔为大将,却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策。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

所以,他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岸边。

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在陕西韩城南)地方魏兵不多。

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 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古时候叫罂)。

灌婴和曹参为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

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几天功夫,一一准备齐全。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仰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

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

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闻讯大惊,急忙回师救援,但军心已经大乱,难敌汉军的冲击,全军遭重创后被迫向东退却,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

九月,汉军在东垣(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俘虏了魏王豹,韩信兵不血刃进入魏都平阳。随后,韩信又分兵平定了河东52县,在黄河以东置河东郡。

韩信木罂渡军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对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的威胁,取得了汉军开辟北方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对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胯下之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背水一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多多益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韩信木罂渡黄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拔帜易帜

⑦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萧何于韩信的著名典故是什么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⑧ “韩信点兵”是什么典故

韩信点抄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袭”,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韩信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拓展资料:

中国剩余定理是公元5-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算术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个“物不知数”的解法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⑨ 关于韩信的故事

刘邦建立了四百年的汉朝,为什么建国后他要杀掉韩信?各位,这话还得从刘邦没有当上皇帝,恢复汉室,与项羽在一起争夺这个天下的时候说起。当时的刘邦为了得到韩信、彭越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他是吃了不少苦头的,而且他也说了不少的好话和下了不少的血本。那么,既然这些人都是刘邦辛辛苦苦争取来的,为什么会在统一天下过后就杀了他们呢?

所以刘邦最后才不得不那样做的。所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哪一个坐在高位上的人会容许下面的人掌握极大的实权,而自己只是一个空壳子。刘邦他也是这样的,他害怕韩信因为取得了这么多的军功而当上了一个异姓王如此高的位置上会威胁到他的皇权。所以刘邦不得不把韩信杀死。但是,从这一个事情中也表现出来,刘邦他不信任人的这一方面。而韩信也不懂的位置太高会威胁到皇上。

⑩ 萧何与韩信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