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国一典故

国一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9 04:06:53

❶ 五代十国具体是指哪些国家,各个国家的著名君王有哪些有什么历史典故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 、闽、楚 、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
吴 (902——937)
(1)吴武忠王杨行密 ───┬─── (2)吴烈祖杨渥
902-905 │ 905-908

├─── (3)吴高祖杨隆演
│ 909-920

└─── (4)吴睿帝杨溥
921-937 ─── 南唐灭吴 吴亡

前蜀 (903——925)
(1)前蜀高祖王建 ─────── (2)前蜀后主王衍
903-918 918-925 ─── 后蜀灭前蜀 前蜀亡

楚 (907——951)
(1)楚武穆王马殷 ───┬─── (2)楚衡阳王马希声
907-930 │ 930-932

├─── (3)楚文昭王马希范
│ 932-947

├─── (4)楚废王马希广
│ 947-950

├─── (5)楚恭孝王马希萼
│ 950-951

└─── (6)楚王马希崇
951 ─── 南唐灭楚 楚亡

吴越 (907——978)
(1)吴越武肃王钱镠 ─────── (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
907-932 932-941 │ 941-947

├───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
│ 947

└─── (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947-978 ─── 北宋灭吴越 吴越亡

闽 (909——945)
(1)闽昭武王王审之 ───┬─── (2)闽嗣王王延翰
909─925 │ 925─926

├─── (3)闽惠宗王延钧 ─────── (4)闽康宗王昶
│ 926─935 936─939

├─── (5)闽景宗王延曦
│ 939─943

└─── (6)闽殷德帝王延政
943─945 南唐灭闽 闽亡

南汉 (917——971)
(1)南汉高祖刘龚 ──┬── (2)南汉殇帝刘玢
917─942 │ 942─943 │
└── (3)南汉中宗刘晟 ───── (4)南汉后主刘怅
943─958 958─971 ─── 北宋灭南汉 南汉亡

荆南 (924——963)
(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 ───── (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 ──┬── (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 ───── (5)荆南高继冲
924─927 928─947 │ 948─959 962─963

└── (4)荆南王高保勖
960─962 北宋灭荆南 荆南亡

后蜀 (925——965)
(1)后蜀高祖孟知祥 ───── (2)后蜀后主孟昶
925─934 935─965 ─── 北宋灭后蜀 后蜀亡

南唐 (937——975)
(1)南唐烈祖李昪 ───── (2)南唐元宗李璟 ───── (3)南唐后主李煜
937─943 943─960 961─975 ─── 北宋灭南唐 南唐亡

北汉 (951——979)
(1)北汉世祖刘崇 ───── (2)北汉睿宗刘钧 ──┬── (3)北汉少主刘继恩
951─955 955─968 │ 968 │
└── (4)北汉英武帝刘继元
968─979 ─── 北宋灭北汉 北汉亡

❷ 求典故。中国的。一则就够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❸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用计灭国的

这个应该是故事
说管仲的
——————————
管仲的经济战
一天,齐桓公召集群臣集会,说:“邻近齐国的鲁国和梁国,其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重要,它们可以成为向齐国供应千担谷物的粮食基地,也可以像马蜂蜇人那样骚扰齐国,当然还可以像嘴唇保护牙齿那样成为齐国的屏障。因此我想占领鲁、梁两国,可又怕师出无名,遭到其他大国的反对,不知各位爱卿可有什么妙计?”话音刚落,齐国的宰相管仲就向前献策说:“大王想占有鲁国和梁国不难,我听说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擅长织绨,请大王带头穿着绨面料缝制的衣服,并下令宫中的后妃,朝廷中文武大臣,以及您的侍从、卫士都必须穿着绨制服装,这样的话,老百姓自然会效仿,全国就会流行绨面料的服装。然后您再下令:‘国内所需的绨织品供应,只准由鲁国和梁国进口,严禁齐国人织绨’,用以刺激鲁、梁两国的农民,促使他们放弃种植粮食,改为种桑、养蚕和纺纱织绨。这样,我们就会有办法控制鲁国和梁国了。”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当时就给主管官府手工业的官吏下令:“在靠近鲁国和梁国的泰山南麓选址建筑服装加工场,批量生产绨面料的服装。”同时要求,十天之后齐国君臣上下都要换上绨面料制作的衣装。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鲁、梁两国。管仲犹不放心,就命人去四处张贴告示,内容大意是:“鲁国和梁国的商人们,你们如果一次能替齐国贩来一千匹绨织品,赏赐黄金三百斤,贩运十次,赏赐三千斤。”并且说:“贩卖绨织品不但对你们个人有利,也可为你们的国家带来好处,国为光靠收取出口绨织品的税入,就可以满足官府的财政开支,鲁、梁两国可以从此不再向人民征收其他捐税了。”信息传回鲁国和梁国后,鲁国和梁国的国君都非常高兴。他们想,向齐国输出绨织品的确是项不错的买卖,就下令国民停止种植粮食,改为生产绨织品向齐国出口。
一年零一个月之后,管仲派人去鲁、梁两国了解自己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果然脱离上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其情景是:城内到处都是人,由于尘土飞扬,以致十步之外就看不清人影。行人过街必须像牵缰绳那样,彼此拉曳着套裤上的带子,并且要脚尖紧接脚跟的向前挪动。车辆也特别多,车轮经常碰咬在一起,而骑马的人要一个挨一个的排成单行才能行进。得知这个消息后,管仲很是高兴,连忙向齐桓公报告说:“您希望占有鲁、梁两国的愿望很快就可以实现了!”齐桓公说:“咱们用什么办法去拿下这两个国家?”管仲回答道:“请大王改穿帛面料制作的服装。并下令全国,禁止穿绨面料缝制的服装,同时命令封闭关口,严格禁止齐国人和鲁、梁两国通商和交往。”齐桓公说:“好吧。”立即下令全国照管仲的意见行事。
光阴如箭,很快又过去了十个月。管仲再一次派人到鲁国和粱国去调查自己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由于鲁、梁两国农民大多数脱离了农业生产,改为替齐国生产绨织品,而齐国却突然禁止绨织品进口,同时又禁止如往常那样向鲁国和梁国出口粮食,鲁、梁两国都发生了饥荒。城市中破产的手工业者一个紧挨一个,使得鲁国和梁国连急需的捐税都无法征收。鲁、梁两国的国君虽曾先后紧急下令:放弃织绨,重新返乡振兴农业。但农业生产要受时间和节气的限制,不可能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收到成效。鲁国和梁国由于粮食奇缺,买一斗谷子需要支付一千文的高价,而齐国因为粮食充足,一斗谷子只卖十文钱,但禁止出口,不准运往鲁、梁。向鲁国和梁国出口粮食,鲁、梁两国都发生了饥荒。城市中破产的手工业者一个紧挨一个,使得鲁国和梁国连急需的捐税都无法征收。鲁、梁两国的国君虽曾先后紧急下令:放弃织绨,重新返乡振兴农业。但农业生产要受时间和节气的限制,不可能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收到成效。鲁国和梁国由于粮食奇缺,买一斗谷子需要支付一千文的高价,而齐国因为粮食充足,一斗谷子只卖十文钱,但禁止出口,不准运往鲁、梁。

❹ 一个中国历史典故,一个国准备发兵另一个国,然后出使一个才人,用几个道理说服了侵略国,求!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❺ 秦朝有一个将一位国君走过的土地让给他国的典故是什么

这个典故不是秦朝,而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时期,燕国的北面有一个叫做山戎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分为四部(令支、孤竹、屠何、无终),盘踞在现在的冀北辽西一带。令支与孤竹从现在的陕甘一带迁移而来,属于商时就存在的部落,曾助周伐商,因功获得冀东北封地,而屠何和无终是逃离中原的东夷人。山戎极有可能就是后来匈奴的祖先。春秋时期山戎日渐强大。到公元前664年,山戎四部人口多达十几万,军力强盛,有意参与中原的乱世,发兵打败燕国。战争呈一边倒的局势,燕国军队被消灭两万,只剩不到三千人死守蓟城。山戎盟主密卢帅四部之兵,围困了燕国的都城蓟城。燕国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调集全国三分之一兵力,记一万人,前去救援燕国,并在蓟城下,凭借先进的装备和勇敢的士气,逼退数万山戎。齐桓公及其幕僚认为,山戎只是回避了精锐的齐军,根本没有损失,若就此班师回国,山戎会再次包围蓟城,燕国若被其攻灭,齐国必深受威胁。于是,齐军连蓟城都没进,立刻兵分两路,追击山戎。山戎人多势众,且有熟悉地形之利,齐军在付出数千人巨大代价后,击杀和俘虏数万山戎男子,接连攻灭令支、孤竹,重创屠何,接受无终全国投降。这场战争山戎几乎损失了全部十几万人口,各部共三千余人,在受伤的令支王密卢带领下,逃亡大漠,燕国威胁解除。
燕庄公感谢齐桓公大恩,一路相送,连日行进,不知觉中进入齐国领土。桓公说按照周朝礼制,诸侯不能擅离封地,到其他诸侯那里。于是将燕庄公走过的土地,全部送给燕国,地理位置是今天的沧州南部。燕庄公感恩戴德,诚惶诚恐,而其他诸侯觉得桓公救援燕国,还赠与其土地,是大仁之举。桓公的诸侯霸主地位愈加巩固。

❻ 关于一国三公的成语典故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有一年,晋献公在战争中夺得美女骊姬,带回去立为夫人。不久,骊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奚齐。
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既年轻美貌,又善于献媚,晋献公对她宠爱无比,竟然想废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这本是骊姬的心愿,但她顾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态,劝献公不要再行废立。这样,献公更宠爱她了。
骊姬还有一个顾忌。那就是太子申生与他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夷吾关系亲密。于是,她暗中和献公的宠臣梁王、东关王等密谋,离间这三位公子,最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经过多次商议,他们决定先设法使三公子离开献公身边,疏远他们父子间的感情。梁王和东关王向献公进言说,让太子去坐镇先君宗庙所在地的曲沃,而让重耳、夷吾两位公子分别去坐镇边疆要地蒲和屈。这样,国君居中指挥,三公子分守重镇,国上万无一失。
经不起两人如簧之舌的巧辩,献公终于同意这样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他命士蒍负责营造蒲、屈两城。士蒍揣测到,这必定是骊姬为了使奚齐被立为太子而施出的一条计谋,所以故意胡乱营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对此不理解,向献公告了一状,说他办事不力。献公派夷吾责问士蒍,问他为什么修得马马虎虎,士蒍回答说:“我听说没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会到来;没有战争而筑城,城必定会被敌人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两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坚固,要承担对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坚固,则为敌人提供了阵地,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还怎么能为大王作事呢?”说到这里,士蒍又引了《诗经》中的一首诗:”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子孙后代才会像城那样坚固。最后他说:“我以为三年之后,那里将打仗呢。” 回到家里,士蒍又作了一首诗。诗的意思是这样的:“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多得像龙的茸毛一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应该听从谁的呢?”士蒍的预言没有错。后来,献公听信骊姬的坏话,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诬为太子的同党,献公发兵攻打蒲地和屈地。两位公子被迫逃亡国外。骊姬阴谋得逞,奚齐做了晋国的太子。不过,骊姬的好日子也不长。献公死后,继位的奚齐被大臣里克杀掉,骊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杀,从此晋国大乱。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终于回国继位。这就是春秋时著名的晋文公。

❼ 春秋战国一个典故

《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内灭亡“弊在赂秦”容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8。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6取之外,小10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1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1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13,暴霜露14,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15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17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8,奉之弥繁19,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0矣。至于21颠覆22,理固宜然2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4此言得之25。

❽ 古时一个强国灭了一个小国得了一个金夜壶的典故,可能其中含有一个成语吧

北宋灭掉后蜀,宋太祖得到一个镶满珠宝的金壶,还以为是饮水的,没想到是后蜀国主的夜壶,骂道,这么奢侈,怪不得亡国

❾ 六国封相一词有何典故

头悬梁,锥刺股.
六国封相是讲战国时候苏秦的故事。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❿ 春秋战国时的一典故,大概是说,某国的太子去别国,一人对太子说,到那里,会有很多人说他的不是,请太子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4.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5.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6.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7. 果:果真. 18.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9.反:通“返”,返回 20.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1.过:超过 22.果:果然 23.得:能够(得到)
译 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会怀疑,但一般不会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道 理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