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北宋政治典故

北宋政治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9 00:46:44

Ⅰ 北宋政治家章惇的故事 章惇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年少轻狂
章惇与苏轼关系非常好。一天,章惇露出腹部躺在床上,刚好苏轼从外面回来,章惇摸着肚子问苏轼,说:"您说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苏轼说:"都是谋反的家族内部事务。"章惇大笑。
京城遇险
章惇要到东京汴梁去参加进士考试。章惇长得很英俊,风度翩翩。到达京城的当天晚上,闲来无事,章惇便一个人在街上闲游,忽然看见好几顶富丽堂皇的轿子,随从和侍卫穿的也很漂亮,最后一顶轿子里有个妇人,长得很漂亮,轿子里的女人总是盯着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觉地一直跟着轿子。
妇女向章惇招手,让章惇坐进轿子,两人在轿子里一起坐着,被抬到了一座豪门里,那个妇女让章惇扮作随从,混了进去。大院很豪华气派,但似乎没有人居住。
当晚,章惇就和妇人睡在一起了。这位妇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还介绍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美貌女子和章惇纵情淫乐。这些妇女都长得很漂亮,章惇问他们的情况,妇女都不告诉他。
妇女们折腾完后,于是用锁把章惇锁在屋子里,不让他出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把章惇折腾的精疲力竭,这时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后来,一位岁数较大的姬妾问章惇,你怎么来这里了呢?我们主人虽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许她们勾搭年轻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们同房,指望能怀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则会毙命,已经死了好几个人。
章惇很害怕,问这个岁数较大的姬妾,怎么才能逃脱。这位妇女说,看你的长相,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一定能够解脱,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后,不用锁门,到五更的时候,我给换套男仆的衣服,你混在仆人中间出去,就不会有危险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你就大祸临头。章惇按照她的计策,逃了出去。
后来章惇显贵,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虽然查到了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说出来让别人知道。
临险书壁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为商州令,一起担任考官,主持考试的刘原父认为他们都是国家中才能最优秀的人才,十分尊敬他们。章惇与苏轼相处融洽,非常快乐,一起游玩南山诸寺,寺有怪物害人,人们不敢住宿。章惇住下后,怪物不敢出来。
到达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很狭窄,横木架桥。章惇推苏轼过潭书壁,苏轼不敢过去。章惇平步而过,用索挂着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用漆墨濡笔大书石壁说:"章惇、苏轼来游。"苏轼抚摸章惇的背说:"您一定能杀人。"章惇说:"为什么啊?"苏轼说:"能够自己拼命的人,能杀人啊。"章惇大笑。
击石震虎
章惇为商州推官,苏轼为凤翔幕佥,在山寺里喝酒。听闻报告有老虎,二人酒狂,勒马同往观看。离老虎还有数十步,马受惊不敢往前。苏轼说:"马都这个样子了,来干什么?"于是转头。章惇独自鞭马向前去,说:"我自然有道理。"已经接近,取铜沙罗,在石头上攧响,老虎随即受惊逃跑。回去对苏轼说:你一定不如我。
反驳王珪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下狱,宰相王珪说:"苏轼对于陛下有不臣之意。"宋神宗改容说:"苏轼的确有罪,但对我还不敢这样吧?你怎么知道的。" 王珪说:"有苏轼的诗为证。他曾作《桧》诗:根至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本在天上飞,苏轼却要求地下的蛰龙,还要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诅咒陛下,要造反吗?"
章惇说:龙并非专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称为龙。"宋神宗说:"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东汉颍川有'荀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对于诗人的作品,怎么能这样议论?他自己咏叹桧树,与我有什么相关呢?"因为章惇的搭救宋神宗遂薄苏轼之罪。
退朝之后,章惇对王珪说:"相公为什么要这样?想灭掉苏轼家族吗?" 王珪说:"这是舒亶说的。"章惇说:"他的唾液也可以吃吗。"
士不可辱
宋神宗在陕西用兵失利,下令处死一个漕官。第二日,宰相蔡确奏事,宋神宗说:"昨天下令处死某人,现在已经完成了吗?"蔡确说:"正想上奏。"宋神宗说:"对这个人有什么疑问吗?"蔡确说:"自从祖宗以来,从来没有杀过文官,我们不愿意从陛下开始。"宋神宗沉默很久之后说:"可以将他刺面发配到偏远险恶的地方。"
门下侍郎章惇说:"与其这么做,不如杀了他。"宋神宗说:"为什么?"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语气和脸色严肃说:"一件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事情都不能做吗?"章惇说:"这样的心情舒畅,不做也好。"
明察秋毫
章惇作宰相时,齐州奏孙耿镇的监官,私自蓄养官奴,其实是镇里富民所养的。一天晚上,遇到了那个惹事的官奴,富民马上结客,殴打他,官奴伤重逃走,富民暗地遣人,去诉于州领导。
州奏监罪,请置监镇于法。章惇明察秋毫,将富民斩杀于镇市中,监官无罪释放。
不拘礼法
学士白事于中书,全部公服靸鞋坐玉堂,使院吏入白,丞相出迎。然此礼不行久矣。章惇为制诰,直学士院,力欲行之。会一日,两制俱白事,学士全部鞟足秉笏,而章惇单独散手系鞋。翰林故事,十废七八,忽行此礼,大喧众人的议论。中丞邓绾,尤肆诋毁,既而罢章惇直院。系鞋之礼,以后没有行之者。

Ⅱ 北宋被贬宰相丁谓的故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内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容(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祥符⑴中,禁⑵火。时丁晋公⑶主营⑷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⑸取土,不日⑹皆成巨堑⑺。乃决汴水⑻入堑中,引诸道⑼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⑽瓦砾灰尘壤实⑾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⑿济⒀,计省费以亿万计。

Ⅲ 北宋政治家文彦博的故事 文彦博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

。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

。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

,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洛阳耆英会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文彦博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因妃拜相
据梅尧臣所作《碧云騢》记载:宋仁宗妻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主动结交文彦博,对他以伯父相称,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当时,文彦博是枢密直学士、成都知州。有一次,临近上元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灯笼锦。蜀锦天下闻名,尤以成都灯笼锦为最,此锦纹样以灯笼为主体,配饰流苏和蜜蜂,喻意“五谷丰登”。文彦博马上安排人把灯笼锦制成,并送达京师。
到了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宋仁宗惊呼:“何处有此锦?”张贵妃回答说:“这是要成都文彦博织来的,他曾与我父亲有旧,所以以伯父相称。不过,我怎能指派朝廷大臣呢?是文彦博主动织来献给陛下您的。”宋仁宗颇高兴,从此开始留意文彦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彦博调回,任枢密副使,随后重任为参知政事。后来此事为唐介所上奏,文彦博外调许州。第二年的上元节,内臣有人作诗说:“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仁宗听到这诗后也笑了。

Ⅳ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的故事 赵普的轶闻典故有哪些

1)妙对太祖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2)半部论语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Ⅳ 研究开封北宋时期成语典故的意义

围魏救赵复wéiwèijiùzhà制o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

Ⅵ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什么和他相关的典故有什么诚信卖马的司马光为人正直死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一生诚信,这与他从小受到父亲的诚实教育分不开。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桃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
司马光的日子过得拮据。有一次,家里没有钱用,他就叫管家把家里的一匹马牵去卖掉。管家把这一匹棕黄毛色的马牵到洛阳的集市上,他从东穿到西,从西穿至东,来回地走着。“卖马!卖马!”管家嘶哑地喊,那匹马也很驯顺地跟在管家背后,踏着沉重的步子。“这匹马不错,就是老了些。”一个老头迎过来说。管家见有主顾,就拉开马的上下颌给那老头看,说:“不老。它的牙齿还蛮全的嘛!”老头问:“那要多少缗钱?”“五十缗。”管家说。“五十缗?贵了些吧?”老头说。“不贵,比起市价要便宜很多了。”管家絮絮地说,“你不知道,这可是我家司马相公的坐骑,近年因为每天忙着在房里编写史书,用不着了,就叫我贱价卖了。”“哦,原来是司马相公的坐骑啊!”老头带有信任感地说。老头搜了搜身上的衣袋,发现钱不够,就说:“真是遗憾,我今天钱没有带够。请你先拉回去,明天我带钱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说可好?”管家满口答应:“好的。”管家于是得意地把马牵回了家。此时,司马光正在书房里把一张又一张写有两寸见长文字的纸条放在四面墙上,这是他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拣选编写史书材料的一种方法,以便从中分类、挑编。听到马蹄声,司马光从书房迎出来。管家兴奋地对主人说,马匹已经有主顾了,而且价格五十缗钱。管家接着高兴地说:“今夜还要加倍给马喂好上等草料,以便明天顺利成交。”
司马光爱怜地抚摸着马鬃,这匹马已经追随他多年了,那还是他在龙图阁直学士任上时,为了替代脚力而购置的。“哦!我好健忘,差点误事!”司马光忽然露出不安的神态,“此马是有病的。”“这点我知道。”管家讨好主人说,“所以我明天清早,再把它洗刷干净,这样买主就会更高兴了。”
“不,不能这样。”司马光谆谆嘱咐说,“你要对买主说,此马看似驯顺、温良,那是现在秋高气爽季节;要是在大热天,就易野性勃发,因为它有肺病啊!”“相公说的是。不过如果老老实实地说,这匹马是卖不出去的。”管家很不高兴地说,“市场买卖,哪有说真话的?而且和人家都谈好价钱了。”
“话可不能那么说,”司马光说,“让他人用买一匹强壮马的钱来买病马,这不是骗人吗?这事可不能做。明天你把话说清楚,如果他愿意成交,价钱还得压低些!”管家点点头,把马牵走了。
第二天,管家把马领到市场,老头已经携带了一袋的钱在等候了。管家如实把马所患的疾病说了,并说这是司马相公特地交代清楚的,不能让他吃亏上当。老头听了也很感动。周围的人听说闲居本地的司马相公卖马,而且指明这是一匹外表膘壮而实际有肺病的病马,都围了过来,他们纷纷赞扬司马光为人诚实、光明磊落。

Ⅶ 北宋梁适生平简介 北宋梁适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梁适生平简介
梁适,字仲贤。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东平。其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以父荫为官。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当时兖州有铁冶莱芜监,役民开矿冶炼,由于赋役沉重,从事此行业者多破产。梁适到任后,改官营为民营,变劳役制为招募制,官给雇值,官府收税采取“二八抽分”,减轻矿冶工负担,刺激了矿冶工的积极性,冶户发展到千余户,铁产量大增,年产铁120多万斤。铁产量的提高促进了铁器业的发展,涌现出远近闻名的铁器制造作坊,莱芜大冶铁家吕氏“募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为精密”,“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农爨户御,其器皆吕氏所做”。由于梁适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使莱芜的钢铁冶炼业达到空前发达时期。后梁适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在太子太保任辞官归居,晋升太傅,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去世,赠司空兼侍中,谥“庄肃”。

梁适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梁适在梧州为官时,经亲自查访,奏请皇帝批准,停止南汉时民间折税。考中进士后,主管淮阳军,又上奏皇帝减少硬派给京东百姓的丝绸一百三十万。仁宗时召为京师任审刑详议官。梓州妖人白彦欢因祈祷鬼神致死人命而入狱,审理结果是没有伤,难以定罪。梁适不同意,反驳道:“用刀杀人,被杀者可以自卫,而以鬼神杀人,你能预防吗?这比用刀杀人还厉害。”结果,白彦欢被判处死刑。有一只似鹤的大鸟,先是停在端门上,稍后又落在庭院中。有的大臣说,这是吉祥的征兆。梁适则说:“这是一只野鸟。野鸟飞入宫廷,有什么吉祥!”有一次,与同院燕肃申奏何次公一案,皇帝环顾左右说:“次公好象是汉代一个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说道:“大概宽饶,黄霸都是字次公。”皇帝听了很高兴,问起家世,对梁适更加器重。后来,宰相打算让梁适任提点刑狱,皇帝说:“暂时把他留一留,等谏官一职空缺时,让他补上去。”于是,拜右正言。后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一起向皇帝提出十几条边防要事。回京后,改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一年后,出任兖州知府。莱芜冶铁业成为当地百姓的灾难,去服役的人都被搞得倾家荡产,百姓怨声载道。梁适改变轮流服役的办法,招募人冶铁。从此不仅免去了百姓一大灾难而且铁的产量也年年增多,冶铁业得到了发展。梁适又调任枢密直学士,延州知府,后主管审刑院,再提升为枢密副使。张尧佐日封四使,朝中议论纷纷,皇帝非常生气。梁适对皇帝说:“这些职务都是专职,尧佐一人任四使,要想都做得好,也很难。”于是皇帝免去了尧佐两个职务。侬智高族骚扰边境,用傲慢的口气给皇帝写了一封书信,要求做邕桂节度使。皇帝打算表示同意。梁适说:“如果同意了,岭外大片土地就不属于我们所有了。”于是派狄青前去讨伐。狄青凯旋,皇帝感慨地说:“假使梁适不说那句话,南方安危就很难预料了。”因梁适通晓法令,临事有胆力谋略,渐升至参加政事。契丹族想与宋朝并称南北朝,梁适坚决反对,理由是宋朝的天下受之于天,不可改变;契丹就是契丹,并称是另有野心。契丹的阴谋因此没有得逞。梁适被提升为中书门下平章、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边疆羌人为患,梁适备牛、酒说服羌人头领;夏人连年强占屈野,河西田地,朝廷派梁适为定国军节度使、并州知府。梁适上任,收复被夏人占领的土地六百里,划定与夏人边界。回京后,又为观文殿大学士,由太子太保晋升为太傅。

Ⅷ 北宋大臣范纯仁的故事范纯仁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1、勿因人废言
范纯仁为人正派,政治见解与司马光同属保守派。熙宁二年(1069年)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王安石“掊克财利”,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逐。但司马光复相后,坚持要废除“青苗法”。对此,范纯仁却不为然。范纯仁对司马光说:“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必因人废言。”他希望司马光虚心“以延众论”,有可取之处的主张,尽量采纳。可惜司马光并不以此为意,只把范纯仁的看法当作耳边风。司马光尽废新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的个人情绪的影响。苏轼、范纯仁等人相当惆怅地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
2、乐助穷人
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有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那时候,范纯仁年纪还很轻。麦船返回时,暂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纯仁问他为什么停留在此,石曼卿回答逢亲之丧,无力运灵柩回家。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作回乡的费用。范纯仁只身回到家中,因为送掉了一船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旁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你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范纯仁回答说:“我看到石曼卿因为亲人的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灵柩回乡。这时又没有哪个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所以真是求告无门。”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听父亲说出这话,心里一阵轻松,回答范仲淹道:“我已经送给他了。”仅凭这件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
3、言传身教
范纯仁常常教育子弟说:“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贤!”他又常常告诫说:“六经所记载的,都是圣人之事,你们知道了一个字的含义,就要去按这个字的涵义去实行。即使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际,也能时时处处按六经所说的去做,那就真可以称做有为者了!”范纯仁处处以俭朴和忠恕教育子弟,同时也这样劝导自己的其他亲属。有这样一件事,有个亲属来请教范纯仁如何处世,范纯仁告诫这位亲友说:“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自《宋史·范纯仁列传》)亲属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便将这两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有一则轶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范纯仁的俭朴家风。范纯仁在朝廷做官时,有一次,留自己的同僚、秘书监晁端在家中吃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 “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败坏了啊!”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这话,忙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咸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咸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家的家风败坏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俭朴到了何等程度。

Ⅸ 为什么北宋中后期词人都大量运用典故

a 大量用典故。用典大多在讽喻,托古喻今,借助一连串的典故的类比暗回示和启发作答用,可扩大词意的深广度,增加次的含蓄性。如《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具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许多散乱平淡的语言材料,经他组织到词中后,一变而为极生动、极带感情的文句,可任意驱使,并不觉其机械平直,而是“深雄雅健”。这与他喜用、善用典故有关。词至辛弃疾,始大量用典,有辛词好“掉书袋”之说。但辛词中堆砌典故而造成艰涩的作品并不太多,他用典大多还是用在讽喻,托古喻今,此与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借助一连串典故的类比暗示和启发,可扩大词意的深广程度,增加词的含蓄性。

Ⅹ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的故事 王曾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版年孤苦,善为文辞权。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郓州,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王曾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王曾中状元后,回到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 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