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典故
㈠ 头发的故事的原文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⑵。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
“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⑶。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⑹。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⑺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⑻,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⑼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⑽,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⑾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〇年十月。
㈡ 古代关于头发的习俗和典故
满清时期留辫子复主要是满洲制人的习俗,来源有很多说法:
1,古代东方民族中有留辫子的,满洲人继承了这个习俗。
2,古代东方民族中,士兵留辫子,满洲人全民皆兵,所以留辫子。
3,满洲人早期是牧猪民族,对猪尾巴有向往之情,于是留辫子,以象征猪尾巴。
满洲人的这种习俗,被汉族等文明民族所歧视,认为是野蛮的象征。后来满清出于统治需要,占领辽东后,强迫当地人民(主要是汉族人)留辫子,占领全中国后,又强迫全中国人留辫子,这极大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认为这是对文明的侮辱,因此全国人民不分地域,不分阶级,全都起来反抗这种野蛮的制度。满清趁机大肆屠杀中国人,用屠刀来推行这种野蛮的习俗。所以后来的中国人也都留变子了,但中国人心里都讨厌这个辫子。辛亥革命胜利后,很多人把辫子剪下来,在祖宗坟前烧掉,以告慰祖先。
㈢ 关于头发,有什么典故没有。
接舆髡首兮抄,桑扈裸行。袭〔接舆,楚狂接舆也。髡,剔也。首,头也。自刑体,避世不仕也。桑扈,隐士也。去衣臝袒,效夷也。言屈原不容於世,引比隐者以自慰。〕接舆剃光了头,桑扈裸身前行。
诗人叙述了古代贤者如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等坚持真理,正道直行的品德以反抗所处的溷浊社会及其黑暗统治。诗人分别用古代贤者的正直性格和不幸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品行和处境。
㈣ 鲁迅作品头发的故事简介
《头发的故事》简介: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回节为线索答,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小说通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生动有感染力。
(4)头发的典故扩展阅读:
在鲁迅先生的《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这个人物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人头发历史的讲述与评论。
在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头发故事背后,却暗藏了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一声长叹:中国的革命,不彻底。
这并非是后人对先生思想的无端臆测。事实证明,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彻底。否则,人们为什么还像清人一样思考问题。
小说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们的旧思想。《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
㈤ 名人与头发的故事
西施,传说小时候头上无发,常因丑陋而默默流泪。一天做梦,一神仙启发她说:“你只要每天到村头的河边洗头,坚持三年,就会长出满头黑发。”西施不怕苦累,从此日日洗头,不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论艳阳高照,还是大雨倾盆,始终没有间断,满三年后的那天,果然长出了满头的青丝。
再看曹操,行军打仗时曾号令三军:践踏青苗者斩。不料麦田中偏偏飞出一鸟惊吓了他的战马,致使战马冲进了麦田,曹操“言而有信”,立即拔剑自刎,幸亏左右以死相拼才得以幸免,但曹公铁面,仍自觉地割下了一绺头发代替头颅,并以此发再度号令三军———注意,头发居然可以代替头颅,足见头发之珍贵。
那么,如果满头的青丝一律剃去,必是又舍不得,那可怎么办?请看电影明星陈冲。报载,为了演好电影《诱僧》中的尼姑青绶,她忍痛割爱,毅然剃去了满头的青丝,这种献身艺术的牺牲精神,的确值得称颂。
这种忍痛割爱的事体育界也有。前苏联运动员埃·奥琳佐娜在夺得第十七届奥运会标枪冠军后曾声称:“我发誓在第十八届继续夺冠,如不成功,就剃去满头金发!”不料事与愿违,在第十八届奥运会上她只得了个第五,她说到做到,立刻剃掉了头发,并从此卧薪尝胆,刻苦训练,果然在十年后再度刷新了女子标枪的世界纪录。
关于头发的故事中,最具幽默色彩的,当数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那故事中是这么说的:施特劳斯是个满头金发的美男子,成名前曾因贫困而屡遭贵妇人的冷眼,后来,当功成名就的他再度回到那座曾使他备受难堪的城市时,他曾狠狠地报复过这些贵妇人。这就是,当贵妇人纷纷来信,情意绵绵地向他索要一绺头发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还真的一一寄去了一绺“头发”。不久,他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贵妇人们也就浓妆艳抹,纷纷前来送行,并纷纷炫耀自己已经得到这位英俊音乐家的头发。但也就在这时,施特劳斯出现了,他依然满头金发,只是身边的金毛狗却已“金发”全无,被剪成了一只秃毛狗,贵妇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羞愧之极。
那么,文学家们是怎样描写头发的呢?我以为最妙者当数雨果,雨果描绘《悲惨世界》中的芳汀时曾这样写道:“黄金在她的头上,珍珠在她的口中。”不说满头金发,却说“黄金在她的头上”,不说满嘴洁白的牙齿,却说“珍珠在她的口中”,雨果出手不凡,果然是一代大师。
㈥ 鲁迅 《头发的故事》概括
《头发的故事》记述了小说主人公N先生由头发的故事引发的体验和感想。清初,扬州和嘉定人因不愿意拖起辫子,就有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和“嘉定屠城”。
到了清末,没有辫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头发就考不进学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人们才有了劈辫子的自由。于是,由头发的故事说到了辛亥革命。N先生辛辣讽刺了辛亥革命后的九年北京“双十节”的情形。
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小说通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生动有感染力。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6)头发的典故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1925年10月30日,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记载:“清初因剪辫子杀了许多人。民国成立后,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于是我对于自己的头发,也就淡然若忘,而况女子应否剪发的问题呢,因为我并不预备制造桂花油或贩卖烫剪:事不干己,是无所容心于其间的。
到民国九年,寄住在我的寓里的一位小姐考进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去了,而她是剪了头发的,再没有法可梳盘龙髻或s髻。到这时,我才知道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校长M先生虽被天夺其魄,自己的头顶秃到近乎精光了,却偏以为女子的头发可系千钧,示意要她留起。
设法去疏通了几回,没有效,连我也听得麻烦起来,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了一篇《头发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头发的故事
㈦ 中国古历史关于头发的故事
割发代首
㈧ 与头发有关的故事和文化
故事1
中国人的头发跟中国人一样,五千年来,多灾多难。第一场灾难发生于十一世纪,金政府下“剃发令”。这个剃发令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强烈的痕迹,在民间也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应,但它却是政治力量第一次的干预发型。金政府是女真人的政权,而塞北一些民族,包括蒙古人、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女真人,他们对头发的处理,可谓独出心裁,不像汉民族那么大而化之。汉民族处理的方法曰“束发”,把全体发同志提而束之。塞北民族却把头顶边缘剃了个净光,只留下顶瓜皮上的一小撮,然后梳成狸尾巴似的辫子,悬到背后。这种世界上最丑陋的发型,女真人却当作传家之宝。幸好金政府剃发令特征是,凡是全身为高官的汉人,才恩准剃出猪尾巴。小官小民,想剃也不能剃,以保持猪尾巴的尊严。
第二次灾难发生于十七世纪,也是女真人组成的清政府,卷土重来,再下一次“剃发令”,这次灾难的规模,可就大啦。后生晚辈的女真人思想一变,认为那种世界上最丑陋的发型,是汉人向女真人屈膝的象征,也是女真人政治力量威不可挡的象征。汉民族的反抗惊天动地,女真民族采取血腥镇压,最后陷于歇斯底里状态,把猪尾巴跟他们的王朝扯在一起,喊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呜呼,中国人永不了解欧洲同胞,为了稀松平常,不足挂牙的宗教信仰,竟会杀人如麻。在中国人印象中,你信你的观音菩萨,我信我的太上老君,井水不犯河水,实在用不着动刀子。同样,洋大人也永不了解中国同胞,为了稀松平常,不足挂牙的头发发型,竟也会杀人如麻。在洋大人印象中,你梳你的五龙戏凤,我梳我的开花炸弹,同样井水不犯河水,更用不着堂堂政府,跳进去搅和。
到了十九世纪,汉人对女真人的猪尾巴,再掀起反抗。太平天国辖下的臣民,一律恢复大汉衣冠。清政府不自我检讨猪尾巴的丑态,反而破口大骂“发匪”——发匪者,拒绝沿边剃光的大汉衣冠也——事情黑白颠倒到如此地步,也算浩劫。幸亏小民并不跟着叫,而只叫“长毛”,长毛就是长头发,以区别女真人的猪尾巴。可惜这场护发运动,只有十二年寿命,即归惨败。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叶,孙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才把清政府和猪尾巴发型,同时连根拔起,扔到博物馆里,一些遗老遗少,一个个气得发昏第十一。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是中国人头发的黄金时代,谁想留啥发型就留啥发型,谁想梳啥花样就梳啥花样。——嗟夫,那短短的十数年间,不仅仅是头发自由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于是,万物育焉,天地化焉。然而好景不常,就在二十世纪三○年代,第三次灾难来临,政府又把巨手插到头发里,不过这一次受害者只限于正在学堂念书的学生,依照规定,学生老爷一律向阿兵哥看齐,剃得光光如也——当时年轻人称之为“和尚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头发是父母生命的部分。十七世纪第二次发劫之时,汉人为了保护头发,血流成河,伏尸千里。想不到三百年后,有权管头发的朋友,一面猛喊维护传统文化,一面却向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自动自发地猛下毒手。当时盛况惨烈,青年们一个个光秃秃兼秃秃光。抗战爆发后,忙着跟大日本皇军打仗,对头发才略微放松。想不到来台湾之后,故态复萌,可能认为大陆所以失守,都是因为青年头发太长之故,于是,男学生的头发就首先遭了殃,女学生的头发接着跟进,好像只要能对学生老爷老奶的头发加以控制,就能正心诚意,齐家国平天下。
不过,追根溯源,学生们的发型到今天这种惨不忍睹的局面,大日本帝国实在是它的能源。三○年代那段日子,就是日本光头文化西侵的结果。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都是留头发的,只有大日本帝国的武装部队,上自大将军,下到二等列兵,全部寸草不生。光头文化不过稍稍西侵,就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束发文化,败下阵来。而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五十年之久,自然更根深蒂固。回忆一九五○年前后,台湾的学生老爷千篇一律的青萝卜,学生老奶也千篇一律的西瓜皮——女学生的西瓜皮,在大陆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嗟夫,猪尾巴是天下第一等丑陋的发型,青萝卜和西瓜皮则是天下第二等丑陋的发型。不知道东洋朋友啥时候得罪了上帝,上帝衔怨在心,才用这种绝招,降下惩罚也。
在日本本土发展的丑发文化,一支侵入台湾,一支侵入中国大陆之后,再迂回到台湾,如鱼遇水,毫不困难地一拍即合,汇成三十年之久的丑发洪流,蔚为奇观。不过,有一点跟从前不一样的是,从前光秃秃兼秃秃光,而且以发出闪亮,为顶尖上品。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官恩浩荡,学生老爷准许因“平头”,顶瓜上那块小小的地盘,可以略微长出半公分左右。但学生老奶,从小学堂到高中学堂,西瓜皮如旧。
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国境内从来没有光头平头的,只有三种人有这种现象:一种是野蛮民族,所谓“断发纹身”;一种是囚犯,古时候就有“髡形”,把头发干掉;一种是和尚,表示他远离尘世,活着跟死啦一样。儒家学派的古圣先贤包括孔丘先生以及朱熹先生在内,他们如果知道中国的学生老爷老奶,已被当作化外之民、囚犯,甚至活死人看待,教官大人或训导大人,一个个手执钢剪,虎视眈眈,把他们捉住,“断”之“髡”之“秃”之,恐怕会到处找眼泪瓶,大哭一场。
日本发明光头的原因,我们弄不清楚,但有一点却是弄清楚的,光头显然违反大自然生物的生存要求。上帝何等聪明(据说,他的聪明至少不比柏杨先生差),既然教头发生到人的头上,就是要它阁下保护人的顶瓜皮下的大脑小脑。遇到雨打日晒,总算隔了一层。万一流氓喽罗朋友,斜刺里一跃而起,当头一棒,或者忽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飞来一片残瓦,当然也可能立刻脑浆崩裂,但比较之下,垫一层软绵绵的万缕乌丝,总比直接承受,活下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所以,光头政策,不但丑陋,而且还是一个隐性的谋杀和消极的谋杀。谁要说柏杨先生危言耸听,谁就应该身体力行,为青年表率,以头试髡,站到太阳底下两个小时,表演给大家
㈨ 头发在古代为什么叫做青丝有什么典故吗在古代头发还有什么称谓
在古文中,青有黑的意思,所以青丝有黑发的意思。
另外还有乌丝回,与青线意同,乌也指黑的答意思。
除此还有青黛。青与黛都是黑的意思,可兼用表示黑发的意思。但多用于女性。云鬓、鬓云。见“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其它带有引喻意的还有“三千烦恼丝”。
另外,指小孩的头发也可用“总角”“垂髫”来形容,但多含有指代年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