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废寝忘食的典故

废寝忘食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4 03:36:19

Ⅰ 王羲之废寝忘食的故事

王羲之废寝忘食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

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

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

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

(1)废寝忘食的典故扩展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Ⅱ 废寝忘食的典故讲的是谁

“废寝忘食”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Ⅲ 成语废寝忘食的典故中写的是谁的故事

孔子
废寝忘食
fèiqǐnwàngshí
[释义]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语出] 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正音] 寝;不能读作“qìn”;食;不能读作“sí”。
[辨形] 废;不能写作“费”;寝;不能写作“寐”。
[近义] 旰食宵衣 兢兢业业 焚膏继晷 夜以继日 发愤忘食
[反义] 心不在焉
[用法] 多含褒义。用来形容人非常专心努力。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成语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Ⅳ 名人废寝忘食的故事

1,牛顿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2,高尔基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3,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

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4,孙敬

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5,匡衡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Ⅳ 形容加班加点工作的相关词语谢谢

1、起早贪黑

[成语解来释]源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典故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九:“‘头年给你干一整年活,冲风冒雨,起早贪黑的。’郭全海说,气急眼了。”

2、夜以继日

[成语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典故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脩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馀年矣。

译文:修治兵器甲胄,积聚粮食,夜以继日的努力,有三十多年了。

3、通宵达旦

[成语解释]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典故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乙校昨夜通宵达旦,将赤化书籍完全焚烧矣。”

4、披星戴月

[成语解释]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5、废寝忘食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典故出处]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

Ⅵ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的意思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⑵,身亡所寄⑶,废寝食者。”出自《列子·天瑞篇》,这句话的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6)废寝忘食的典故扩展阅读:

《杞人忧天》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Ⅶ 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勤奋好学的故事

中国古代勤奋好学故事:闻鸡起舞、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成语典故:

  1. 闻鸡起舞: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3.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4. 囊萤映雪: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 凿壁偷光: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Ⅷ 70字左右的名人读书故事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抄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Ⅸ 废寝忘食的成语典故

【成语】: 废寝忘食
【拼音】: fèi qǐ wàng shí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故事】: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