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让子弹飞寓意

让子弹飞寓意

发布时间: 2020-12-23 23:04:51

❶ 让子弹飞的含义

片名暗合剧情 姜文新片自2009年初传出开拍后,不断有“葛优加盟”、“力邀发哥”等重磅消息传出,不过影片的片名却迟迟没有曝光,也成为影片演员阵容之外另一大引人关注的悬案。戛纳电影节期间,一张在戛纳卖片市场意外曝光的英文海报透露出片名的部分信息,影片英文名《Let the bullets fly》和海报上羽毛加子弹的组合令人惊艳,而众多媒体则根据自己猜测给出《让子弹再飞一回》、《让子弹飞吧》等多个译名。据悉,片方经过反复考虑,最终确定影片中文名为《让子弹飞》。超强阵容加巨额投资,姜文新片打出“西部传奇”等惹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集锦(13张)眼招牌,不过剧情却一直云遮雾罩,影片的片名酷劲十足却没有透出更多实际信息。对于影片片名的由来,制片人马珂首次正式回应,影片英文名《Let the bullets fly》其实是根据中文名翻译,之所以是“让子弹飞”是因为这句话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姜文、葛优等人的角色在不同场合都会说到这句话,而且效果各有不同,“让子弹飞”这句暗含暴力黑色幽默,又有诗意画面感的台词,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将是统领全片点睛之笔。片名由来 对于影片片名的由来,制片人马珂昨天回应说,之所以叫“让子弹飞”是因为这句话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姜文、葛优等人的角色在不同场合都会说到这句话,而且效果各有不同。“让子弹飞”这个片名也透露出了姜文新片中的暴力元素和黑色幽默。《让子弹飞》是姜文作为导演第一次尝试年代剧和西部题材,也是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正面战斗场景,这次姜文将在他作品中展现暴力美学。据了解,影片中有大量的枪战、马战、巷战的镜头,几位主要演员都已经进组开始学习骑马和射击。 据称,姜文这部片本来想叫《火烧云》,这个片名颇具大场面的画面感,而且和片中火烧遍野的战争场景相吻合,但因为这个名字“太琼瑶”而被最终弃用。而另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一部仍在拍摄的电视剧与此片名重名,一贯独树一帜的姜文自然不愿与别人分享片名。片名PK 《火烧云》太文艺出局。《让子弹飞》将正式开机,影片筹备已近一年,之前却迟迟没有对外公布片名。片名难产其中另有隐情,姜文对于筹备两年推出的这部新作非常看重,影片片名曾有多个备选,除了选用的《让子弹飞》,另一片名《火烧云》也曾非常接近正式用名。与《让子弹飞》不同,《火烧云》的片名颇具大场面的画面感,而且和片中火烧遍野的战争场景相吻合,因此一度被广泛看好。《火烧云》最终被弃用的原因是片名虽然很有场面感但稍嫌文艺,部分人认为这个名字甚至有些琼瑶色彩。《让子弹飞》的新片名保持了姜文作品一贯诗意特点,但子弹元素也让观众对姜氏暴力美学的诠释充满期待。影片制片人马珂则透露,之所以定名《让子弹飞》,是因为这句话是影片的重要台词,将统领全片成为“题眼”。 子弹取代太阳 新片名阐释“暴力美学”。仅从片名而言,《让子弹飞》依旧保持了姜文强烈的个人色彩,艺术感强并且充满想象力,这次片名的核心元素是“子弹”,充满艺术气息同时,也增加了铁血风格。此前曝光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集锦(15张)的英文版海报已经突出了西部、喜剧、传奇等要素,而影片片名则为影片加入了带有浪漫色彩的暴力元素。《让子弹飞》是姜文作为导演第一次尝试年代剧和西部题材,也是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正面战斗场景,据了解,影片中有大量的枪战、马战、巷战的镜头,几位主要演员都已经进组开始学习骑马和射击,姜文本身阳刚硬朗的个人气质,将如何在他作品中展现暴力美学将值得期待。有关新片的剧情,姜文及片方一直没有对外曝光,只是片方曾对外证实这将是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骗子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此前网上曾经流传了一份所谓的剧本段落,马珂昨天也正式回应说“那个剧本写得有点儿意思,但和真实剧本完全没有关系,里面的演员阵容也是作者自己的臆断”,他称《让子弹飞》不仅有大量幽默色彩,也不乏马战、巷战等大场面镜头,极具商业价值,而敲定这个片名,也意味着影片将拍出不一样的战争感觉。

❷ 《让子弹飞》结局的寓意是什么

先看一下当时的上海和浦东。上海是远东最大金融中心,工业中心,资本家的天堂版。浦东还是川沙县,权属于农村地区。
那么“去上海还是浦东?”去城市还是农村?不再革命还是继续革命?
“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革命者迟早也会成为不革命者,二者是相互转化合二为一的。
还有火车后面那个貌似周润发的白色的身影。他已经混入了革命者的队伍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待机而起吧~~~~~
真正的革命者(姜文),仍然孑然一身,独立前行。他改变了什么???似乎有又似乎没有。
但是他(革命者)仍然在继续前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❸ 《让子弹飞》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剧情简介 打出西部、喜剧、传奇三大要素的姜文新片于2009年月初开机,一直悬回而未决的影片答片名最终确定为《让子弹飞》。影片中还将出现大量暴力元素,姜文将首次带来大规模的正面战斗场景。《让子弹飞》片方用中文版片花全中国首播的形式揭晓上映日期为2010年12月16日,成为和观众见面最早的贺岁片。 有关新片的剧情,片方证实这将是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骗子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此前网上曾经流传了一份所谓的剧本段落,马珂昨天也正式回应说“那个剧本写得有点儿意思,但和真实剧本完全没有关系,里面的演员阵容也是作者自己的臆断”,他称《让子弹飞》不仅有大量幽默色彩,也不乏马战、巷战等大场面镜头,而敲定这个片名,也意味着影片将着重表现战争的感觉。

❹ 让子弹飞最后什么意思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❺ 让子弹飞有啥特殊含义么 我有点没看懂。

额。。貌似没有吧,不就是贺岁么
下面是另一个知道问题的回答,你可以看看,有点多

一、一些有趣的细节
才华横溢的导演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有相当多很个人的喜好和知识领域,并会把它用在自己的电影里。本次姜文一如从前一样,在电影里融入了很多的个人志趣。

马拉火车
很多人看到片头马拉的火车可能觉得很奇怪。其实最早的铁路跑的都是这种车。铁轨最早是给马车设计的,特别是矿区有很多马拉的煤车在轨道上跑。后来才有了蒸汽机车。
当然在1920年的中国用马拉的火车还是比较奇怪的,这里一来是配合情节,二来营造一种奇异感,三来马在视觉上自由、奔放、有冲击力,也是姜文想给予本片的风格。
说点题外话,中国无论拍古装片还是现代片,用的马种基本都是国外的体育用马。中国马个头都比较矮小,皮毛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候看起来觉得很穿越。不过拍电影么,也是合理的。

铁血十八星旗
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本片中大量出现。其中红色与黑色代表血与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九个角指禹贡九州,内外十八个圆点指当时汉族居住的内地十八省(当时东北和内蒙汉人还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义的旗帜。
后来袁世凯加入以后方针从“驱除鞑虏”变成“五族共和”,加之领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国的计划,这个旗就只作为陆军旗。
1920年这面旗除了陆军以外应该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爱这面很有民族主义风格的旗帜。

蔡锷和小凤仙
这个故事估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贴两句二人的对话
小凤仙说:“现在举国萎靡,无可救药,天下滔滔,国将不国,贵在哪里?美在哪里?才在哪里?我所以独独看重你,是因为你有英雄气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小凤仙道:“我仔细看你的样子,外似欢娱,内怀郁结。我虽女流之辈,倘蒙你不弃,或可为你解忧,休把我看成青楼贱物!”
姜文是很喜欢英雄人物,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电影里人物说“追随松坡将军”,“变成小凤仙”,应该是在表达自己。

开平碉楼
片中的鹅城在广东江门开平取景。江门是著名侨乡,早年美国加州的铁路基本都是江门人修的。后来这帮人赚了钱回到家乡就修了这个中西合璧,防涝防匪的碉楼。

介错
日本切腹都会有介错人,自裁的人切腹后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剑道高手在身后将其斩首,以缩短其痛苦,这就叫介错。

艳阳楼
戏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浒好汉子弟杀于其居所艳阳楼。

二、姜文一贯的几个主题的第三次表现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电影,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就比较荒诞派。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雄性冲动
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比如打架和性冲动。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前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少,后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直到强暴。可是到了《让子弹飞》,张麻子对花姐(周韵饰)的迷恋,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含蓄得甚至让很多人到了结尾张麻子给花姐送枪时,会觉得突兀。镜头的焦点也相应地变成了脸,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处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除了最后的分别,一处是在进城初见时,花姐在领头擂鼓,张麻子的眼神和望远镜的镜头的移动说明了问题(姜文是真的喜欢用望远镜来表现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现,这次尤其多);另一处是花姐双枪一枪指自己一枪指张麻子要当土匪,同样是姜文的眼神,还有虽然低缓却充满了感情的配乐。
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面,周韵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为用心的处理。姜文镜头下的周韵,不像人间应有的女子。她出现的时候,带着笑容,和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的声音,就像你原本以为只存在于内心理想深处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现在你面前。她是那么的远,远到不可及,却又是那么的近,近到就在你心里。
一个男人得有多爱他的妻子,才会这样的去拍她。

浪漫主义
这里的浪漫主义指的是艺术流派。尽管几部片子叙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来了》以外,影像的表现都有很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体现在镜头上,就是在静态场景的构图(经常镜头上方恰恰少一块头皮)和动态场景的运镜上都非常随性。这造成一种非常浓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电影里,理想有时是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远不知道如何去追寻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三、让子弹飞里的姜文

克制
张麻子开始是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
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所以剿匪之后,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

政治隐喻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这里说说我读到的故事。
钱铺在街道上,却没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黄四郎开马车出来收,又全部交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街道上,同样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黄四郎开马车来收被张麻子把马打死。可是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转眼间变成了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评姜文还在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价值观,其实就算姜文跟张麻子一样,信奉结果公平,鼓动群众闹革命,他也把这个事件中各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姜文谈政治的高明之处。
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首尾的呼应和对比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一代豪杰,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
本片表面来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姜文的日本情结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
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会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四、说说电影技法

关于表演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葛优至关重要,如果最终的票房能如我所料拿到4亿甚至更多的票房,起码有一半得归功于葛优。葛优一脸严肃地到位地完成了大部分的搞笑任务。而且没有葛优,周润发和姜文斗争的戏出不来。这次的念白和脸部表情造型实在是太绝了,很多腔调的拿捏令人拍案。
发哥现在一般都说是票房毒药,不过这个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属。发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还是太差,没听出来是本人的还是别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在本色基础上略有针对性的倾向。
陈坤此次用力够大,略有点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为还在姜文之上,戏路很宽。武举人虽然只是个配角,但是角色对于前面提到的政治隐喻却至关重要。
刘嘉玲戏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画全出来了。
廖凡这次承担了表现雄性气质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语气很不惹眼的用了点北京腔调,效果很好。
周韵比太阳照常升起里水准更高,没那么出格,但是平凡处更见功力,特别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说戏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劲儿刻画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后再在大银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摄影
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
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为影史经典。

音乐
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因为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剪辑
从头到尾一路都很快,让观众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让一部分人来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细节,指责片子疯癫而肤浅。

五,暗喻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❻ 《让子弹飞》是什么意思

姜文从前的工作方法,往往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故事,然后加入大量自己的表达。比内如令人震动的《鬼子来容了》,对于姜文来说,他把35年来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全部放进《鬼子来了》里面。时至《让子弹飞》,虽然姜文和制片人马珂均表示观众的联想可以很丰富,但他们的表态,却杜绝了“影片背后有深意”的主观可能。制片人马珂代姜文回答称,该片“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玩的北洋故事,别无他指:“《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夜谭十记》,影片里三个主角的人物关系、年代背景和中心思想,甚至起承转合都来源于马识途在小说原著里所表达的东西。”
所以只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并无什么深意 如果有 也只是黑色幽默而已

❼ 让子弹飞有什么寓意

《让子弹飞》,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姜文说了一句“让子弹飞一会儿”,然后就倒头去睡。发射后不管,令子弹 自动寻的。让观众的思绪像子弹一样飞去,攻破各自思想深处的清晰或依稀之堡垒,而不同的人,都射中了不同的 目标,或者是奔跑的白马,或者是倒毙的黑马。这是电影之所以成功的地方。
以姜文的才气,以他一惯青睐和擅长的黑色幽默,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只是表面热烈那么简单。不过倘若过于复杂和 深刻,就可能重蹈《鬼子来了》的老路,于是他狡黠地多次打了空枪,而把枪甩给了观众。但凌厉的杀招兀自于关 键之时关键之处时隐时现,却又点到为止,如同高手出刀,只划破衣衫而不伤及皮肤,令人不得不感染其匪气,而 又赞叹其高明。
粗粗来看,《让子弹飞》留给观众的思考题很简单,无非是“革命与人性”。细细品味,又似乎不止于此。故事的 政治寓意,当是在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但对于一个原本荒诞传奇的故事,倘若一定要对号入座,那就是庸人自扰 了。其实影片之中所要表现的革命与人性,应该是一个跨度很大内涵很深的话题,应该有不同人群不同时代不同意 义的理解。
几个主角的名字,张牧之,一指当牛做马被统治阶级“牧之”的老百姓,二谐音“墓”之,掘墓人的意思,这是寓 指革命者。黄四爷,黄谐“皇”,顽固派,实力派,用现在的话说叫“既得利益集团”,也暗指辛亥革命只从龙椅 上赶跑了皇帝,却还留下数不清不坐龙椅的皇帝。鹅城,一座鹅的城,鹅们群居食草呆头呆脑,虽然易激怒却只会 大声叫着看护自家的院落,这是国民性的真实写照;鹅又谐“俄”,意即俄式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斗争成果不过只 是在城的名字上有所变化,其外部仍然四面环水,其内部仍是一座由土皇帝统治的封建王城。麻匪,马邦德县长, 腔调不同,发音一样,其实都是一路货色。麻匪脸上挂着画了筒子的面具,而“筒子”,不就是说的“同志”吗? 张牧之早年追随蔡锷,手下一干人都是革命党的同志,后来时运不济,没饭吃做了匪,同志变成“筒子”了,由革 命转向弄钱花了。这就是革命的意义和革命的成果?因而极具反讽意义。
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说:我这是珍藏版地雷,世上只有两颗,Made in USA。其中一颗,辛亥革命炸了,那剩下的一颗给了假张麻子,把马邦德的屁股炸上了树枝。不过到了影片最后 ,又出现这样一个场景,黄四郎从楼顶扔给张牧之一顶礼帽,然后就随着半座碉楼轰然升了天。问题来了,这颗炸 了碉楼的地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一直说只有双胞的两个吗?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辛亥革命那个没炸响。只是 存在于黄四郎的嘴上,它并没有真的炸响。再联想到张牧之最后砍了“假四郎”的头,然后哄骗怂恿了不明真相的 群众去对付真的黄四郎,这都是在说:辛亥革命不是一场真正意义和完全彻底的革命。地雷没有真响,后来的执政 还是封建皇帝那一套;撵下台的皇帝也不过是皇权的替身,真正的土皇帝和“皇帝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影片最 后的“麻匪”兄弟,坐着与马邦德来时同样的火车,伴着《阳光照样升起》的歌曲,走上同样的轨道,这也是暗指 革命成功之后的换汤不换药。
黄,马,张三人,如果非要对号入座,应该是暗指反动派,投机派,革命派。黄四郎何许人也?应该是由革命派蜕 变而生的反对派。其手中有绝无仅有的地雷,留学过东洋知道“介错”,曾经与前为松坡将军卫队长的张牧之有一 面之缘,这说明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曾经的革命党,后来借着革命党的影响傍上了当权的统领,才靠贩毒和买卖 人口发了大财。黄四郎是不折不扣的“既得利益集团”,是由“打天下”的人发展起来的坐天下吃天下的“皇帝” ,于是革命就成了其个人发横财捞取私利的“牌坊”和手段,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就一目了然。乃至于鱼肉乡里无 恶不作无奸不为,由革命的发起者堕落为革命的对象了,这不正是对于“革命”的讽刺和拷问?
马邦德又是何许人?买官的投机者,政治骗子。大家也许知道马德,黑龙江原绥化市委书记,这个人以卖官出名, 于是,马邦德其实是暗指“马德”邦,马德的邦,指向就很清楚了。他们不是打天下的“革命者”,但希望通过种 种手段从“革命者”手中攫取权力和金钱,对于他们,做官就是为了发财,所以马邦德才不惜血本一气买下五个县 长的委任,所以马邦德的前任才“把税收到了2010年”,所以马邦德最后才炸成了两截死在了钱堆里,何其直 接,何其赤裸,也何其针对。《让子弹飞》中的马邦德这个人,应该还算是一个尚未良心泯灭的人,对“夫人”和 “前夫人”的感情可证。有时也算一个识时务的人,对于“革命”有保留地支持,并且善意提醒“步子一下迈得太 大,容易扯着蛋”,这是属于同情革命的所谓“开明派”了,但主张直入主题“挣钱”,其“精英派”的实用主义 利己主义倾向一览无余。马邦德这种人,表现在立场的竞争上,其实是首鼠两端的。表面上跟张牧之合作,其实与 黄四郎暗中相通,哪边有利就倒向谁,谁最后取胜都不吃亏,这是政治投机者的活素描。说他们私通的证据何在? 一个是张牧之亲口在电影中对兄弟们说师爷有问题,另一个是影片中剿匪遇袭那场戏,不会吹哨语的马邦德居然可 以吹出“张麻子死了”,有两个可能,要么他从前也当过麻匪;要么张牧之的老二之死跟他有关系,很可能是他走 漏消息给黄四郎,从老二那拷打出来的哨语。再结合临死之前他想坦白骗张的两档子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马县 长临死前要抖落的两件骗事是什么?为什么第一件没说下去又换了第二件?很大的可能,第一件是说你睡的那个夫 人其实是婊子不是马某的正牌夫人,后来觉得这事不上台面才忍住了换了想说的第二件事,这第二件事,应该就是 承认与黄四郎串通了,可惜没说完就咽气了。不过,也许不用他说出来了,答案让观众自己去猜,更 有味道。
张牧之张麻子其实代表了一种散漫和浪漫的革命英雄主义,或者也是姜文的理想写照和个性定位。一个曾经为革命 赴汤蹈火的战士如今却落草为寇的盗匪头子,处在最无话语权的底层,逼得要二次起来革命,这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和宣泄。他一根筋地认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美人可以不要,钱可以不要,县长可以不作,兄弟情义和尊严正义是 不能丢的。“革命”的最后,兄弟们纷纷离去,寻找他们各自的美好,而只留下他孤身一人,连屁股下的椅子也被 搬走了,他单枪匹马站在代表历史转折的火车轨上,这是一种英雄的悲壮和落寞,却又是一种英雄的无私与伟大, 最简单的行动,已经最深邃地诠释了革命的目的与宗旨。从华盛顿到孙中山,都可以看到到这种真正英雄的高大身 影。张牧之与黄四郎的交锋,是一个盗匪头子带领一群愚民战胜一种固有体制的征战,又不仅仅只是两个人,还应 该是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级的对立,是体制对体制的开战。马识途先生的原著中,张麻子在杀了黄老爷后自己也被 黄老爷叫来的骑兵援军给擒获了,并且被公开审判斩首,城中数万民众挥泪送别,体现了侠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 无奈与回天乏术。但姜文留了一个还算喜剧的结局,也许是表明一种信心、寄托一种希望。
几个妓女、几个搓麻的老人、拿着枪却不敢跟行的成群赤膊的男子、一座中西掺和的开平碉楼,这就是民众及其所 处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与鹅城恶霸黄四郎的斗争中,张牧之担当了革命者的重任,他需要鹅城居民的集体出手,因 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意图激起他们的怒火。而被欺压惯了的鹅城居民,显然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勇气,无视张牧之用枪 扫烂黄家城堡的大铁门,仍不敢加入战斗的队伍。张牧之在大街上带领兄弟高喊了数次“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 ,打碉楼”,仍然无人响应,直到张牧之杀掉黄四郎替身,民众误以为黄四郎已死,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直到最 后,参与到革命狂欢里的群众,都依然是不明真相的,是被欺骗和蛊惑的,他们始终害怕,始终习惯于下跪,始终 把希望寄托在凌空出现的青天大老爷身上,即使有钱有枪也不敢怎么样,依然和永远的,是被压榨被蛊惑被裹挟的 “呆头鹅”。从辛亥革命一路走来的华老栓们,一直走到更近的距离,都始终没有找到代替“人血馒头”的良药。 正如肖申克里已经诠释过的,当你已经习惯了一切,就算给你申诉从牢房出来的机会你也不会再构成什么威胁了。 人的革命才是最根本的革命,这应该是一切不彻底的不完全的革命留给后来人的最大教益。
原本,马邦德想去上任的,应该是一个叫作“康城”的理想国。这是姜文留给人们的念想,他一定不是无意做的。 虽然他一再说自己只是为了证明“站着,也能把钱挣了”,但恐怕更多是证明“站着”多过挣钱,并且希望把这种 “站着”、“没人值得跪”的理念传达给观众。康城里会有黄四郎吗?会有公平公正和白花花的银子吗?会有子弹 横飞的争斗吗?鹅城的革命是胜利了,康城还需要革命吗?如何革命?怎样革命?影片中张牧之与黄四郎的对白“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仅仅是一句剧情需要的台词吗?也许,在那最后一刻,这部影片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的 叹号,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黑色的铁门后面,有光亮射过来。

❽ 让子弹飞的隐喻

该片借古讽今,从细节和对白中能解读出许多象征和隐喻。看着三个坏人对垒,有如在阅读一套计谋典籍。尤其是台词 “让子弹多飞一会”,跟“放长线钓大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该片梦幻般的开头——白色骏马拉着蒸汽火车穿行在山林之间,佐以久石让抒情优美的配乐,这美丽的画面仿佛就像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电影意象中幻化而来。

而接下来巨大的火锅,带着麻将牌面具的土匪,飞舞在天空中的火车车厢,乃至于击打着日本鬼太鼓迎宾的白面妇女,悄悄观察着新上任县长的鹅城一霸。

无论形象、情节、人物的特性,还是画面的想像力,莫不带着强烈夸张的卡通片风格。那种主题不离正邪相争的奇幻冒险故事,仿佛与日本“热血”系动画片出自一脉。

(8)让子弹飞寓意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县长夫人:演员刘嘉玲

原是老汤在青楼中结识的相好,在摄人心魄的妩媚容颜下,却有着一颗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并跟着张牧之、老汤一行浪迹天涯。

胡万:演员陈坤

黄四郎的贴身心腹,暗中主管鹅城大小事务,不但能作为助手献计献策,还常常亲自披挂上阵,欺压百姓颠倒是非,心狠手辣气焰嚣张。

花姐:演员周韵

黄四郎所开艳阳楼中的奇女子,身怀一手打鼓绝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不仅吸引了张牧之,也让他手下的小兄弟为之着迷。

❾ 让子弹飞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就就是;
这个片的主题意思就是做事不要太心急《子弹也需要时间》整个片主角用各种手段慢慢赢了黄老四
让子弹飞一会
个人理解的意思

❿ 姜文的《让子弹飞》是要表达什么

表达对恶霸的憎恨以及除恶霸的决心。

《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悍匪张牧之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县长,并与镇守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一场激烈争斗的故事。

(10)让子弹飞寓意扩展阅读

角色简介:

1、张牧之绰号“张麻子”。曾是蔡锷军中猛将,北洋战乱后落草为寇,成为纵横山野的绿林悍匪。他带领一帮弟兄劫了老汤的火车,却因此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原本只想捞些实利的他,上任鹅城之后却雄心百倍,鹅城一霸黄四郎及其乡党欺男霸女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他从未泯灭的救国救民热情。

2、黄四郎

南国鹅城一霸,靠贩卖烟土发家致富,坐拥整片碉楼群落,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号令爪牙不可一世,让鹅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对胆敢买官上任的“马邦德”充满兴趣,他以为此人不过又是一个只来掠夺钱财的草包,全然不知其真实身份竟是悍匪张牧之。

3、县长夫人

原是老汤在青楼中结识的相好,在摄人心魄的妩媚容颜下,却有着一颗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并跟着张牧之、老汤一行浪迹天涯。

4、胡万

黄四郎的贴身心腹,暗中主管鹅城大小事务,不但能作为助手献计献策,还常常亲自披挂上阵,欺压百姓颠倒是非,心狠手辣气焰嚣张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