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典故造句

典故造句

发布时间: 2020-12-23 13:17:08

典故是什么意思造句

【典故解释】:①典章和掌故:熟于朝廷典故。 ②诗文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语句:稼轩作词回多用典故。近答义词:典范 榜样 模范 楷模 反义词:普通 平凡 相似词:典礼 典雅 典藏 出典 古典 典质 大典 恩典
1、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2、这首诗里堆砌了大量典故,显得太过矫揉造作。
3、孟母择邻这一典故,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4、古人有以撒盐和柳絮喻大雪纷飞的典故。
5、写文章用典故过多就有堆垛死尸之嫌。
6、毛泽东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目的是以古喻今。
7、他讲起历史典故来总是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被大家视为“立地书厨”。
8、这篇文章滥用典故,有些句子读起来有晦涩之感。

⑵ 求5个成语的解释,典故,造句,2个句子的理解

不堪回首http://ke..com/view/42898.html?wtp=tt
程门立雪http://ke..com/view/44662.html?wtp=tt
三令五申http://ke..com/view/32271.htm
高屋建瓴http://ke..com/view/66760.htm
名落孙山http://ke..com/view/32317.ht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http://ke..com/view/179987.htm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http://ke..com/view/320172.htm

⑶ 以人为师 意思出处典故 造句

从今以后,以书为伴,以人为师,以生活为实践场!

⑷ 关于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⑸ 用36计造句 用五个典故造句

顺手牵羊:小王整日不务正业,去别人家常常顺手牵羊偷点东西.
打草惊蛇:版这次行动大权家都很小心,生怕打草惊蛇.
借刀杀人:老李这个人总是借刀杀人,从不自己动手,十分阴险.
无中生有:小马说我拿了他的课本,这件事是无中生有.
反间计:越是危急关头越要清醒,千万不能中了敌人反间计.
以上-.-

⑹ 庄周梦蝶的典故以及在造句方面如何运用

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版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权。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名词释义 意思:比喻扑朔迷离的情景,或对往事的追忆。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⑺ 班门弄斧的典故,造句,急啊!!!

典故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 班门弄斧
[1]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写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圣”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 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造句

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望采纳

⑻ 融会贯通成语造句和典故求解答

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专 。

句子:在学习属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语出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於此。”
清·冯桂芬《重刻段氏序》:“先生之注,以形为经,以声为纬,又以说解为经,以羣经传注为纬,融会贯通,虚空粉碎,发一凡,起一例,无一部一文不如网之在纲,珠之贯串,实他人所不能及。”【“融会贯通”常误写为“融汇贯通”,应注意。】

⑼ 摘抄5个有典故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1.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同。

造句: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后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解释: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造句:你等着看好了,我们会后来居上的。

3.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造句: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解释: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造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⑽ 欲盖弥彰是什么意思 欲盖弥彰的典故和造句

欲盖弥彰 发音:yù gài mí zhāng;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典 故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示 例

  • 孙中山《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称大总统如故,可证其~已。”

  •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张铭清指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近就两岸关系提出的所谓“新无不”政策,不足以表现诚意和善意,实际上是欲盖弥彰。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