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洛阳典故

洛阳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2 00:30:51

① 洛阳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

洛阳抄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袭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②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

1、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

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花。

却发觉除腊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尽是一片枯枝,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晨,果然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一一赏花。

然而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却唯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 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2、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董卓之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5、开凿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洛阳的诗人:

1、杜牧

(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神龙政变

网络-董卓之乱

网络-杜牧

网络-刘禹锡

③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内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容,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④ 写出五个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

洛阳纸贵
偃旗息鼓
一片冰心
木人石心
洛水瑞石
定鼎中原
前倨后恭
挑肥拣瘦
程门立雪
乐不思蜀
马革裹尸
鸡口牛后
小时了了
数典忘祖

⑤ 洛阳遭劫是怎样的典故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东汉朝廷害怕农民起义,也派宗室大臣到各地担任州牧,交给他们军政大权。这些人跟当地豪强地主勾结起来,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也就是军阀。豪强地主和大小军阀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京都洛阳,被凉州军阀董卓洗劫一空。

董卓是陇西临洮〔táo〕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羌族〔羌qiāng〕地区游历,和羌族的豪强贵族交朋友,互赠礼物,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在陇西一带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他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步步升官,势力越来越大。

正当董卓极力扩展势力的时候,东汉朝廷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又一次发展到了高潮。外戚何进任大将军,负责守卫洛阳。何进是汉灵帝何皇后的哥哥。他的势力强大,引起了宦官的不满和反对。当时宦官蹇硕〔蹇jiǎn〕担任上军校尉,即皇宫禁卫军的统帅。他想谋杀何进,不料走漏了消息。何进先下手为强,将蹇硕杀了。汉灵帝病死以后,何进就立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少帝,改年号为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担任中军校尉的袁绍,建议何进利用这个时机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杀掉。可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的意见。何进就想依靠凉州军阀董卓的力量,箝制何太后。他于八月间召董卓来洛阳。不想,这消息被宦官知道了,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又带人攻进皇宫,杀了大批宦官。朝廷上下乱成一团。正在这时候,董卓来了。

董卓只带了三千人马进入洛阳。他为了虚张声势,叫军队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再打着旗子,敲着鼓,浩浩荡荡地从四个城门开进来。这样一连搞了四五天。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董卓调来了许多兵马。负责京城及其周围治安工作的长官丁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对董卓的行为深表不满。董卓也知道不除掉丁原就不能专权。他知道丁原的部将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就用金钱财物去收买吕布。吕布接受了董卓的贿赂,果然很卖力气,不几天就把丁原杀掉,替董卓扫除了障碍。这年九月间,董卓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从这时候起,董卓自封为丞相,独揽了朝政大权,在洛阳为所欲为。有一天,董卓带兵去洛阳郊外游玩。正好百姓祭神赶庙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残暴的董卓竟然命令士兵冲进人群,把赶庙会的男人全部杀掉,驾走他们的牛车,抢走妇女和财物,还把那些砍下来的脑袋,绑在车辕车轴上,带回洛阳。在路上,董卓让士兵狂呼乱叫:“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在洛阳的专横残暴,引起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就连那些官僚地主也对董卓没有好感。袁绍因为和董卓意田园风景画鉴赏见不合,逃到渤海郡。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公开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在这时候,有十多个州郡也先后起兵反对董卓。他们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袁绍做盟主,组织联军,讨伐董卓。这支联军,历史上叫做“关东军”。

关东军对洛阳采取了半圆形的包围阵势,但是由于他们各有各的打算,都观望不前,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对董卓的压力。董卓也没有把关东军放在眼里。这时候董卓担心的是黄巾起义军的余部郭太。郭太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县境内)重整旗鼓,多次打败董卓派去的军队。董卓害怕他们乘关东军围攻洛阳的机会,渡过黄河,切断后路,就匆匆忙忙地挟持汉献帝刘协撤出洛阳,逃往长安。

董卓撤出洛阳的时候,百姓不愿意跟他走。他就把洛阳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好几百万人口,编成许多小队,每个小队派一队士兵押送,驱赶着向西迁徙。董卓怕百姓半路逃回洛阳,就派军队把洛阳一带的房屋、庙宇、宫殿,全部烧光;把所有的物资一律毁掉,弄得鸡犬不留。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连同它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就这样被董卓这群残暴无比的军阀毁灭了。

洛阳遭劫,长安也不安宁。董卓到了长安以后,更加专横跋扈,穷奢极欲。董卓自比西周时候辅助武王立了大功的姜尚,也要汉献帝尊称他为“尚父”。董卓外出的时候,盗用天子的仪仗队,气势咄础逼人。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大权在手,就大封自己的子侄做官。他封还在吃奶的儿子为侯,封弟弟董旻〔mín〕为左将军,封侄子黄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掌管禁军。为了大量榨取人民的血汗,搜刮财物,董卓下令把秦始皇在长安所铸的铜人和长安皇宫里的铜钟铜架统统砸碎,把旧有的五铢钱〔铢zhū〕统统收集起来,利用这些铜料,铸成小钱,在市场上使用。这样大钱改小钱,造成了物价飞涨。一石〔dàn〕谷的价钱高到数十万钱。老百姓被害苦了,只希望残暴的董卓赶快死。当时长安市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指的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说:残暴的董卓啊!你怎么还活着,十日之内你死了吧!

古代风景画鉴赏穷凶极恶的董卓,不管人民的死活,征集了二十五万民伕,在离长安城二百六十里一个叫做郿的地方,建筑了一座防卫用的堡垒——郿坞。堡垒四周墙的高度厚度和长安城一样。董卓在里面屯积了供他们食用三十年的粮食,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还有其他无数的珍宝。董卓怕人行刺,外出的时候,在衣服里面穿上厚厚的铠甲。他以为有了这些防卫措施,就可以万无一失,高枕无忧了。他说:夺权成功,可以称霸天下,万一不成功,守着这些东西也足够我过一辈子了。董卓哪里想到,就在他的堡垒里面,那些追随他的官员,如王允、吕布等,也不满他的骄横残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间,王允和吕布合谋,把恶贯满盈的董卓杀了。杀死董卓的消息传开,长安市民欢欢鼓舞。看守董卓尸体的士兵,见尸体肥胖,就在尸体的肚脐中插上灯芯,像点灯一样点着了,足足点了两天。

不久,董卓的余部李傕〔juè〕、郭汜〔sì〕等打进长安,杀了王允等一万多人,对长安城进行了烧杀抢劫。洛阳、长安这两座繁华的大都市,相继遭到了凉州军阀的洗劫,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càn〕,在从长安逃往荆州途中,写了一首《七哀》诗,描写路上见到的悲惨情景,其中有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洛阳、长安遭劫,景象凄惨到了极点。鬣卓虽然被除掉了,但是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还刚刚开始,东汉从此转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⑥ 有关洛阳的典故有哪些

洛阳纸贵

⑦ 牡丹被武则天贬至洛阳,可有详细典故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7)洛阳典故扩展阅读: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⑧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8)洛阳典故扩展阅读: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⑨ 洛阳历史事件典故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 。洛阳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25],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9)洛阳典故扩展阅读

洛阳的文化

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

洛阳,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 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

宗教文化

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阳洛阳的道观寺院主要有:上清宫、白马寺。洛阳上清宫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文化艺术

洛阳文化产品

洛阳澄泥砚:即新安虢州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洛阳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牡丹石产地世界唯一,中国·偃师·寇店·五龙村。

洛阳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阳为主要产地。

⑩ 洛阳纸贵的典故是

出自晋朝人左思写《三都赋》的故事。左思写的《三都赋》发表后大受欢迎,洛阳的人们争相传抄,结果令洛阳纸价上涨。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