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本与未的典故

本与未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1 17:16:42

① 本末倒置的典故

② 谁告诉我本末倒置的 故事

◣释义◥

事物的先后次序颠倒。语本《礼记.大学》。后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倒置」

◣典源◥

《礼记.大学》
大学1>之道,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学:博学。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赋於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亲民:亲近民众,使民日新其德。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还有资料可供参考~

◣典故说明◥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於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本末倒置」这句成语当就从〈大学〉文义演变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③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由来的典故是什么

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故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
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

拓展资料: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

⑤ 本末倒置的成语故事

【成语】: 本末倒置
【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
【解释】: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内、轻重的位置容弄颠倒了。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的国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国。使臣到了赵国,把齐王的信交给了赵威王,赵威王连看都没看,就亲切地问使臣:齐国怎么样?今年收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赵威王说:齐王派我来访问赵国,可您连信都不看,而是先问收成、百姓,最后才问国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赵威王笑着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还有,如果没有百姓,哪有什么国王啊!所以我这样问,根本没有本末倒置。本末:树根和树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细枝末节;置:放置。这个成语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关系搞颠倒了。

⑥ 成语“本末倒置”和“喧宾夺主”的意思、典故、区别是什么

1、本末倒置 [
běn

dào
zhì
]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内。
成语故事容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的国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国。使臣到了赵国,把齐王的信交给了赵威王,赵威王连看都没看,就亲切地问使臣:齐国怎么样?今年收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赵威王说:齐王派我来访问赵国,可您连信都不看,而是先问收成、百姓,最后才问国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赵威王笑着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还有,如果没有百姓,哪有什么国王啊!所以我这样问,根本没有本末倒置。
2、喧宾夺主 [
xuān
bīn
ó
zhǔ
]
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还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出处;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区别;含义不同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⑦ 菩提本无树的典故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如若满意,采纳可好?谢谢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回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答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

解答结束,谢谢你的合作,再见!

⑧ 成语“本末倒置”和“喧宾夺主”的意思、典故、区别是什么

本末倒置: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本末回倒置」的「本」就答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

⑨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⑩ 本末倒置典故是什么

南宋·朱熹《答吕伯恭》:“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