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清风常在典故

清风常在典故

发布时间: 2020-12-21 16:27:44

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这个成语源自明代于谦。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㈡ 两袖清风的典故

【典 故】 两袖清风(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一、
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二、
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从此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三、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㈢ 清风自来出自哪个典故

最早出自三毛的随笔,后来用于形容一些美好的意境,与此类似的话还有:

陌上花已开,君可缓缓归。

你若笑靥如花,我便心中安好。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于是当这些话连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你若盛开,笑靥如花,清风自来,如沐春风,我心安好,便是晴天。唯你而安! 有所感悟了吗?

其实有时候,人的心情就跟风中飞舞的铃铛一样:一头是天空,代表希望与梦想,另一头是心底,代表情愫和旋律。你越是安静,越能听清它的声音,你若越是喧嚣,反倒越听越恼。风起,音来,缘生,相守;淡然,如风,清脆,如铃,仅此而已。

㈣ 两袖清风来自什么典故

两袖清风 未时将尽,冬日的斜阳冷森森的,忙活了一天的巡抚衙门渐渐安静下来。 巡抚于谦把一切政务都交代给了副史与主事,明天就应召进京述职去了。自总领河南、山西两省政事以来,勤于政务,日理万机,似乎繁忙已成习惯,这一闲暇起来,心里空落落的,倒不自在了。 于谦慢慢踱进书房,坐在书案前,右手轻轻按抚前胸让自己安静下来,他要再认真思考一下入朝后的形势与应对方法。 先帝宣宗晏驾之后,年仅九岁的太子即位,大宦官王振趁机攫取了朝廷实权,他笼络亲信,排斥异己,接纳党羽,壮大实力,朝野官吏,莫不仰视,统称他为“翁父”。各地官员进京办事,都要送上厚礼,打通他这个关节,唯有于谦不买账。王振几次暗示于谦愿与结好,于谦都没理睬。王振十分恼火,但于谦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一时奈何他不得,只能心中记恨,以后再寻机整治他。对此,于谦心知肚明。这次进京肯定会受到王振的刁难甚至于陷害,他横下一条心,无论如何都要维护国家利益保持个人名节,绝不能与之同流合污。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早年写的一首明志诗,于是展纸研墨,饱蘸狼毫,一挥而就: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面对书案正在沉吟,副史带着三个小吏进来了,那三人放下各自抱着的朱漆木箱,转身退出。副史看着巡抚一脸的诧异,赶忙解释:“当今的朝政大人十分清楚,哪有前去面圣不给大宦官送上重礼的。况且王振对大人您早已挟嫌,最好趁此缓和一下。当然我知道大人一向清廉自守,所得饷银多半周济贫苦,补贴官用,住房只求能避风雨,服饰只讲保暖整洁,三餐只用粗茶淡饭,没有金银珠宝可送。我与主事商量,从大人官饷里预支一些,采买了一点土特产,不过是普通的绢帕、蘑菇与线香。也算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在吧,总比两手空空好。” 于谦脸色愈来愈凝重,深深地叹口气说:“谢谢您的好意,可是这些都是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拿来送官,恐有不妥。况且现在朝野送礼成风,一些贪官收纳重金珍玩之外,也接受土特产品。不过属下心里明白,所谓土特产,上边是只求”特“不求“土”啊。于是绢帕必是苏杭双面绣顶级珍品,蘑菇必是大兴安岭深山猴头,线香必是云贵百年檀木材心所制,每求一物,万民涂炭。我岂能随波逐流,助长这种歪风。” 副史忧心忡忡地说:“水至清则无鱼,官至清则无友,属下真为大人的前程,不,命运,担忧啊!” 于谦欣然一笑说:“无鱼则不吃,无友则不交,我忧心如焚的是国家命运而不是身家安危啊。”他摆动着两管宽大的衣袖,朗声大笑道:“我进京,纤尘不带,带去的只有这两袖清风啊。” 说完,略一沉思,又伏案题诗一首: 入京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㈤ 清风和煦成语典故

春风和抄煦是由两个汉语词汇:“袭春风”及“和煦”连起来而创造的一个词语。春风:春天的风。和煦:温暖。春风和煦:形容温暖的春风。
中文名
春风和煦
拼音
chūn fēng hé xù
释义
形容温暖的春风
出处
不详
春风和煦
拼音写法:chūn fēng hé xù
释义:形容温暖的春风。春风:春天的风。和煦:温暖。
春风:春天的风。
煦 : 煦 xù ,温暖。
春风和煦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1]及《辞海(第六版)》[2]中均查无此词。目前无法确定其具体出处。不过形容春风时经常使用“和煦”一词,如“和煦的春风”。因此,春风和煦一词应该是将“春风”与“和煦”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词汇。形容温暖的春风。用于环境描写。

㈥ 上有清风下有明月出自谁的典故

这句出自《南抄史·谢惠传袭》:“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典故出之《西游记》,书中有个道观叫五庄观,以出产“人参果”而名扬天下,观主镇元大仙乃地仙之祖,他有两个看家的小徒弟,一个叫“清风”,一个叫“明月”,二人看似奶声奶气,实际上却已有三千年之高龄,五庄观之灵秀超凡,仅此四字便已活脱脱跃然纸上。
但是,这“清风明月”四字也未必就意味着宁静安详。清代就有过一个充满血腥味的真实故事:一对故友重逢,对月畅饮之后即将分别,其时恰逢月朗风清,被送者感激万分,便对送行者吟了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不料当局者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即:公然怀念明朝的月,诋毁大清的风,其罪当诛,可怜一介书生有口难辩,眼睁睁地掉了脑袋。
如此看来,清风明月虽属自然美,但若没有欣赏这种自然美的社会条件,而是充满白色恐怖,清风明月再美再妙,也照样会让人见之色变闻之丧胆的。供参考。

㈦ 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明朝于谦的一首诗,成语两袖清风就从这里流传下来了!望楼主采纳!

㈧ 明月清风典故,故事

明月清风
解释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出处
《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清风明月随想

张玉庭

清风明月,自然是指清凉的风,明朗的月,其诗情画意,的确令人神往。清风明月,又可比喻高雅,如南朝时的谢惠,从不乱交朋友,常独酌自乐,他曾说:“入吾室者,但有清风,伴吾饮者,唯有明月。”(《南史·谢惠传》)

让我们再看《西游记》,书中有个道观叫五庄观,以出产“人参果”而名扬天下,观主镇元大仙乃地仙之祖,他有两个看家的小徒弟,一个叫“清风”,一个叫“明月”,二人看似奶声奶气,实际上却已有三千年之高龄,五庄观之灵秀超凡,仅此四字便已活脱脱跃然纸上。

但,这“清风明月”四字也未必就意味着宁静安详。清代就有过一个充满血腥味的真实故事:一对故友重逢,对月畅饮之后即将分别,其时恰逢月朗风清,被送者感激万分,便对送行者吟了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不料当局者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即:公然怀念明朝的月,诋毁大清的风,其罪当诛,可怜一介书生有口难辩,眼睁睁地掉了脑袋。

如此看来,清风明月虽属自然美,但若没有欣赏这种自然美的社会条件,而是充满白色恐怖,清风明月再美再妙,也照样会让人见之色变闻之丧胆的。

好在如今是新社会,文字狱早已荡然无存,不仅自然界月朗风清,社会环境也是万紫千红。因此,月朗风清之际,情人们尽可以在月下相拥,孩子们尽可以在月下嬉戏,文人雅士也尽可以灵感大发,弄月吟诗。正如陈毅元帅在《莫干山记游》中所说:“莫干好,好在山河改,林泉从此属人民,清风明月不用买。”

㈨ 为什么用两袖清风形容官员清廉,有什么典故

之所以用两袖清风来形容官员清廉,就是由于袖子里面如果没有银两的话就可以扇动清风,典故一般都来自于古代一些名人的诗词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如果要夸一个人做官公正的话,一般都会用到就清风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而且其中还蕴含着很多典故的意思。可是小伙伴们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两袖清风可以代表一个人坐观怜悯,毕竟袖子跟做官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更何况清风也搞不懂他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接下来就在家好好的讲解一下。
对于这些事情你要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嘛。

㈩ “清风不识字,无故乱翻书”后两句是什么有何典故

是雍正朝庶吉士徐骏做的
公元1727年,就在本周的6月22日,即清世宗雍正五年戊午,一个文臣查嗣庭因为文字触怒了朝廷,被系于牢狱而死,其尸体被戮。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钅龙,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钅龙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钅龙开棺戮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前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朝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