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典故
❶ 求一些名人讽刺别人的话或典故~
拥抱
著名法国幽默作家特里斯坦·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馆吃饭,对那里的服务态度很不满意。结账时,他对饭馆的经理说:“请拥抱我一下。”
“什么?”经理感到纳闷。
“请拥抱我。”贝尔纳很认真。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先生。”
“永别了,以后您再也别想见我了。”
尚书是狗
纪晓岚与和珅同朝,纪晓岚为侍郎,和珅是尚书。
一次,二人同饮,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侍郎)是狗?”
晓岚还击:“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以牙还牙
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文人,他取笑美国历史很短说:美国人在无事闲暇时往往爱想念他们的祖先,可是一想到他们祖父一代就不能不停止。
马克土温立刻以充满诙谐的语句开始反击,说:当法国人无事时,总是尽力想找出他的父亲是谁。▲
太阳有福气
1932年,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幽默大师林语堂上船去接他。林语堂说:“这里许多天来大风大雪,今天才放晴,你真是好福气,一至上海就看见了太阳。”
萧伯纳笑道:“还是太阳有福气,能在上海见到我。”
都会后悔
有个学生问苏格拉底:“结婚与不结婚,哪一样为好?”
“提这种问题的人,无论取哪一种答案,都会后悔的。”苏格拉底回答。
女人的年龄
有位女记者问画家毕加索,“为什么成年男子一般比成年女子年轻?”
毕加索回答:“因为自称30岁的女子,通常已经40岁了。”
大错与小错
有人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错与大错之间有什么不同?”
他们风趣地回答说:“假如你从酒馆里出来,匆忙中把自己的布伞留在酒馆,而错拿了别人的绸伞,那么这是小错;但是你出来时错拿了别人的布伞,而把自己的绸伞丢下,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❷ 关于讽刺一些自大的人的成语及典故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专王与汉使者属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黔驴技穷 ,]唐朝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载,黔地无驴,有人带了一头驴去,放牧在山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就躲在林间观察。驴一叫,老虎非常惊怕,以为要吃自己。但往来管看,觉得驴并无特别本领。就靠近它,并戏弄它,驴大怒,用蹄子踢虎。虎因而大喜,估计驴的技能不过如此,于是就跳上去一口把驴咬死了。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使用完了。
盛气凌人
❸ 如何讽刺不懂装懂的人成语 典故
【滥竽充数的典故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滥竽充数的典故释义】滥:混杂,引申为蒙混之意;竽:古代一种乐器,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善于吹竽的乐师便有三百个。齐宣王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都会让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我愿意成为大王众多乐师中的一员。”齐宣王听了很高兴,毫不怀疑地收下了他,将他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众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他跟齐宣王说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弥天大谎。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就跟着摇晃,人家摆头,他也跟着摆,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觉得独奏更悠扬、更逍遥。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个吹竽的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一个个轮流吹竽给他欣赏。其他乐师们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❹ 求几个古人以诗相互讽刺的典故
典故没有,故事倒有几个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❺ 讽刺的典故
解释一:以婉言来隐语相讥刺源。
【例】①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②唐·高骈 《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违讽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
③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 梁建 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
解释二: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例】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解释三:用新潮语言讽刺
❻ 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
《皇帝的新装》、讲的是一个国王请工匠给他做衣裳,结果皇帝什么也没穿,而很版多人因权为害怕国王,都说这衣服好看,到是一个小男孩勇敢的说了实话【他说国王什么也没穿】,极具讽刺意义··
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❼ 有什么典故去讽刺那些随意下评论的人
人云亦云!
❽ 关于一些讽刺意味的典故
有个三国的故事,曹操和蒋干攻打诸葛亮,诸葛亮摆“空城计”。故事是这样的:曹操蒋干十万版大军兵临城下,诸葛权亮无兵抵抗,于是曹操先礼后兵。但是诸葛亮泰然自若,于城上先问蒋干曰:干,你娘好么?!蒋干曰:好。操兵顿感无颜,于是士气大挫,兵士丢盔卸甲近半!曹操大怒:瞧你妈给你起的破名字,并怒斥诸葛亮:诸葛老儿不要玩文字游戏!这时诸葛亮对曹操说:操,你全家好么?!曹操无奈曰:好!操兵闻听,无地自容,只见操兵尽数卸甲奔逃!
讽刺可以杜撰,但是写小说并不简单,不如先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