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名词解释
Ⅰ 八仙过海名词解释
【成语】: 八仙过海
【拼音】: bā xiān guò hǎi
【解释】: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故事】: 传说中道家有八大仙人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他们来到东海边,吕洞宾建议各自渡海,铁拐李站在龙头杖上,韩湘子坐在花蓝里,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曹国舅乘各自的箫、纸驴、拍板、鼓、竹罩、玉板渡海。
Ⅱ 谚语早芽发,种棉花的意思
枣树发芽的时候就是种棉花的最佳时段
Ⅲ 名词解释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Ⅳ 玉林地区俗语
玉林话四级试题
一、情景对话:
1. “ne粉几银纸碗?”
问:上述问话最有可能发生在哪里?
a. 粮店
b. 烟店
c. 粉店
2. “哟,好久冇见,你只契弟又肥了火!”
问:这个人讲话的意思是?
a. 对方的儿子胖了
b. 对方的宠物胖了
c. 好久不见,对方发福了
3. “你屋企门口有信冇?”
问:这个人问对方什么?
a. 你家房子多大
b. 你家附近有破吗?
c. 你家附近临街吗?
4.“哎呀,你去路堵?”
问:说话人是哪里的?
a. 北流人
b. 陆川人
c. 兴业人
5.“攞碗清补凉!”
问:这是求人家帮自己做什么?
a. 买药
b. 修车
c. 买凉茶
6.“你车大炮吧。”
问:是什么意思?
a. 你真搞笑
b. 你在吹牛吧
c. 你去做大炮
7.“你只纸耀飞得几威咯火!”
问:是什么意思?
a. 你的玩具好看
b. 你在炫耀你的玩具呀!
c. 你的风筝飞得真好!
8.甲:“你去色吕?”
乙:“我去宁屋角卖嘢”
问:玉林宁屋角在哪里?
a. 教育中路
b. 大北路
c. 西街口
d. 东门窿
9.甲:“今晚夜去先荡?”
乙:“千嗨梭,在屋几来PIE。”
问:乙回答的话什么意思?
a. 乙很忙,在家梳头
b. 乙说在家打牌
c. 乙百无聊赖只好呆在家里
10.玉林的牛巴最出名的是什么牌子的?
a.文十六
b.吴常林
c.吴常昌
11.咸将!
问:这句话是什么含义?
a. 赞美
b. 恶骂
二、词汇语法:
12.下列哪些词语不属于动物?
a. 生鸡
b. 马龙穷
c. 猪倪
13.“堂步岭”在哪里?
a. 城东
b. 城北
c. 城西
14.下面哪个词语是与“舌底”对应最好的反义词?
a. 抵席
b. 便宜
c. 实际
15."弟地,听讲你好硬呛火!”
问:这人是在干什么?
a叫个朋友过来
b称赞朋友
c吵架
16. 容县话“婆子”,是指?
a老婆
b老女人
c外婆
17.“屙屎母出赖地实”是什么意思?
a便秘
b没地方方便
c找借口
18. “正工冇做补捞lǜ”这句话是?
a有活干了!
b不务正业
c活干得怎么样了!
三、名词解释:
19 事律——
20 麻事——
21 懵嗨——
22 白散——
23 屎忽——
24 鬼倪——
25 顶颈——
26 博懵——
27 文玲——
28 三轮——
29 竹鸡——
30 咸湿佬儿——
四、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普通话(不许含脏话)
表兄哥,问你几时土老婆?
汤只鸡,汤只鹅,
ne条竹棍GOOD老婆 !
倾大圣
坏骨
三马
湿车
三枪
蛋球
nian罩
狗炮
阿子素
定局
冲大局
炸牛
放马
天嘿
好绝
劲抽
木傀戏
马屎馅
极络
废渣
电杆
拖贴
lui
吊着你
猪湿
线挂
咸卜
偶骨(不是傲骨的意思)
供向
拜哟
嫁纸
炒米
火吹筒
焰煤炉
津手触
拢阿子
眼嘿盲
灰佬
精绝引
牛红
虽上
Ⅳ 什么叫行政谚语
它是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西方行政学界在20世纪2、30年代普遍认为行政学是一门科学,传统行政学家们曾提出一些至今仍为许多行政学者所提到的行政原则。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他们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他们只能被称之为“行政谚语”(Proverbs),够不上原则着个头衔。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谚语,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寻求新的途径,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这便是西蒙将传统的行政原则称之为行政谚语的真实含义所在。
西蒙专门以人们常常谈到的“专业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和“根据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等四项原则作了具体阐释。
分工原则:分工只是群体工作的本质,组织不论效率如何均需分工,因为两个人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项工作,分工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工作而已,所以分工并不是有效行政的条件;与此同时,专业分工原则与统一指挥原则也是相冲突的。根据前一条原则,学校的会计部门便应该听从其专业上级的指挥,而按照后一条原则,它则应该听从校长的指挥。在他看来,真正的统一指挥在任何行政组织中事实上都从不存在。
控制幅度原则:该原则显然与另一条人们常提到的组织层次应该力求减少的原则相冲突,缩小控制幅度势必会增加组织层次,同时提出控制幅度数为5、6或任何数字都是缺乏一定理由的。
部门划分:按照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原则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根据目标划分组织就必须牺牲按照过程、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好处。
例如,某市政府的主要机构如民政局、教育局、建设局等是按照工作目标所划分的组织,各局都需要各种相同的总务、会计、统计、普通行政人员等,服务对象都是该市区的全体市民,当然也就失去了根据程序(即按照专业技术)、服务对象或地点划分组织的优点。再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该市的这种依据工作目标而划分的组织同时也都可以被视为是按照程序划分的组织,因为建设、教育等也可以说是达到市政府为市民服务这一总目标的各种方法,因此,一个组织到底属于上述四种组织中的哪一种,这取决于从哪一种观点来看,仅就组织本身则很难说它们绝对属于其中的哪一种组织。
Ⅵ 关于天气热的谚语
谚语如下:
1.夏天到,鱼难钓。
2.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3.酷暑三伏钓早晚。
4.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5.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6.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7.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8.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名词解释: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关于天气的谚语: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Ⅶ 扬一益二名词解释
扬一益二是一个术语。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所以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
中文名
扬一益二
外文名
yang yi yi er
朝 代
唐
地 区
扬州
性 质
商业城市
Ⅷ 两个名词解释(你肯定用过)
张飞吃豆芽
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因为张飞高大威猛,豆芽菜又细又短版,跟张飞对比起来,不就是小菜权一碟吗?
得着便宜卖乖
就是明明赚了便宜,还说三道四的。
一般是自认为吃亏了的人,对他认为得便宜,却还在抱怨的人说的。其实人心不足,是正常的。
Ⅸ 请问:四六源头(名词解释)
台湾学者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及《骈文学》二书,讲得较详,一翻便知。
四六的实质是对偶,对偶源于韵语、谚语,这两样在人类发明语言的时候就有,其起源可谓不晚矣。又汉字本身的整齐性及对称性对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齐性是明摆着的,别管笔画多少,写出来的都一般大。对称也是明摆着的,雨、本、大、青、两、书……都有一条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中轴线。
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中国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样)思维方式本来就是对称的,阴阳、上下、南北、日月……(中国的建筑……)
外国文字,如英语,也有对偶句。只是他们的文字长短不一,即使单词一对一对得很整齐,但句子却不一样长,直观效果较之汉语差多了,所以始终成不了气候,只能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滞拘在修辞的领域,而不能蔚为大国,自成一体。这是英语的宿命,汉字的禀赋,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