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成语典故
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有的宝玉 和氏璧。秦国的昭襄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使臣送去一封信,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璧。
赵王十分苦恼,既不敢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给了得不到15座城池。考量到最后,派了智勇双全的臣子蔺相如担任使臣,去秦国回复这件事。
蔺相如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很得意,不但没用正式的礼节接待他,还轻佻地把壁传给左右侍从和后宫姬妾观看,根本没有要把十五座城池补偿给赵国的意思。蔺相如心生一计,走上前对秦王说: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因此取回了和氏璧。
蔺相如取璧到手,立刻后退到柱子旁,说:赵国对秦国非常尊重,赵王斋戒沐后把这宝玉交由我带来秦国,没想到大王您态度如此轻佻,根本没有拿城池跟赵国交换的意思,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宁愿将我的脑袋和璧,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说到做到,立即让官吏拿来地图,说要把十五座城划给赵国。并同意斋戒五天后,在各国使节面前用最正式的礼节接受和氏璧。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必然不会真的将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因此派他的随从,穿上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把和氏璧藏在怀里,从小路逃走,自己留下来面对秦国。
后来,秦王发现和氏璧已被送回赵国了,面对蔺相如的勇气,与在各国使节面前堂堂正正的言辞,不但没有为难他,反而十分尊重地款待,并让他回国了。
❷ 完璧归赵是什么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
wánbìguīzhào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例句]
①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②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英译]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❸ 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历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❹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的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
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
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
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
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
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
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
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
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
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完璧归赵成语典故扩展阅读:
完璧归赵是一个成语,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璧归赵的故事
白话文翻译:蔺相如对赵王说:如果 十五座城池划入赵国的版图,那么和氏璧就留给秦王;十五座城池没有划归赵国,我会完好地将和氏璧送归赵国。
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完璧归赵。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造句:每次我借爸爸手机发短信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拿着手机完璧归赵,不然可别想再借我老爸手机了!
❺ 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历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现代翻译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邯郸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邯郸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邯郸城。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邯郸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邯郸去了。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深层解读
“完璧归赵”的真正赢家是秦国
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惊无伤。这段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璧归赵”。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赞扬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对于秦昭王为什么要和氏璧这个问题却有所忽略。秦昭王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国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开疆拓土,锐意进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人的城池,从来没有过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这次他为什么一反常态,要用15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显然,这是秦王给赵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题,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为的就是考验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政治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我这道思考题给你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将成为秦国制订未来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那么,秦昭王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赵国对于我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我想要和氏璧,你赵国不是乖乖地送来了吗?并且,蔺相如所谓的一番痛斥,更是给秦王提供了明确的印证。
蔺相如在不经意中泄露了什么秘密呢?
蔺相如曾经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你的使者到了赵国,传达了你想以城池换和氏璧,这个信息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赵国内部如何恐惧,赵王如何低姿态等,都被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来。这些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测试的目的也已达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断定,赵国内心对于秦国充满了恐惧。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特别没有面子,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的反应,已经巧妙地测试出赵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与此相比,蔺相如所谓的怒发冲冠,所谓的慷慨激昂,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第二年,在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虚幻胜利之中时,秦国的军队就过来了。公元前281年,秦攻赵,拿下了石城(今河南林州东南);公元前280年,秦再攻赵,杀两万人,攻陷代郡(今河北张家口蔚县)。这些都是发生在完璧归赵之后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归赵之前,秦赵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更不用说秦国攻取赵国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❻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❼ 成语典故: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历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❽ 完璧归赵有什么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就是说的,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赵国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
❾ 完璧归赵成语典故
完璧归赵
wánbìguīzhào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例句]
①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②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英译]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❿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