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论谚语

论谚语

发布时间: 2021-03-15 19:00:00

❶ 申论名人名言

1) 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

2) 把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摆在首要位呈。

3)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4) 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

5)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6) 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7) 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

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

9)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10)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

11)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12) 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13)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

14)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15) 稳定群众的情绪,听取群众的诉求。

16)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

1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8)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19) 洪秀全:“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0)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倡导科技创新。

21) 管理就是服务。

22) 格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23) 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2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25) 拓宽民意表达的果道,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26)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7)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2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9) 《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30)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1) 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2)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33)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4) 循环经济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

35)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36)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37)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8)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mlzcn)民亦忧其忧。

39) 圣人无常心,以百性心为心。

40)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41)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

42)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4) 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

45)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6)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47) 官气正则民风清。

48) 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格守为民之责。

4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50)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51)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52)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53)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54)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5)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56) “二为”方向: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7)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58) 既要温饱,也要环保。

59)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60)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

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2)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3) 污染减排指标考验政府责任。

❷ 但丁通过作品《论俗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论俗语》(1304~1308)是用拉丁文写的,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❸ 但丁的《论俗语》的主要观点

《论俗语》中但丁论证了意大利人民语言的优越,批判了那种只推崇拉丁文、轻视人民语言的偏见,对解决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但丁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俗语”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用意大利语创作出划时代名著《神曲》,对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山祖师的作用。

也正由于《神曲》的问世,使意大利文学跃居当时欧洲文学的前列。

虽然《论俗语》仍用拉丁文写的,但是它的目的恰恰是但丁用来为伸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艺术创作实践而进行的巧妙的辩护,这点不能不看清。

(3)论谚语扩展阅读:

但丁是欧洲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诗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评价很高,还在著作中引用《神曲》中的诗句和人物形象。《神曲》已经译成许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丁的寓意诗以歌颂“哲学”为主题,首先把“哲学”描写为温柔的女性,她在贝雅特里齐死后抚慰诗人悲哀的心灵;后来又把她描写为冷若冰霜的女性,以象征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难关。道德诗歌颂美德,把美德看作哲学本身之美的外在表现。这些诗开《神曲》哲理部分的先河。

❹ 关于谚语的文章或演讲稿.!!十万火急.!!!

浅论谚语及其语言特点
徐蕾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教育 九七本三 97A11331

【摘要】语言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以精炼的语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从谚语的性质、历史、内容上对其有个整体了解,并进一步分析谚语的语言特点,研究谚语与比喻,谚语与对偶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我们的认识。
【关键词】谚语 特点 谚语比喻 谚语对偶

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谚语性质的界定,历来就有许多说法,诸如:
“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
“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
“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
“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出谚语是一种流传于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至于狭义上的谚语,也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郭绍虞先生在《谚语的研究》里下过这样的定义: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①后来许多论著沿用这个说法。归纳起来给谚语下个定义,我们可以说: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具有通俗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谚语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完善。早在远古时期谚语便已经产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说:“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说明最初的谚语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没有文字可以记录。即使在文字出现以后,被记入典籍的谚语也不多。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影响下,士阶层著书立说大量引用民谚民谣,少部分谚语才得以保存。如《左传•宫子奇谏假道》中记载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谚语。随着不断的发展,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俗话”、“俗谚”更是多姿多彩。这些谚语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然充满着生命力,特别是那些被吸收到书面语言里的,像“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慎到的《慎子》里就已出现,作“不瞽不聋不能公”。后来一直沿用不绝。
与此同时,谚语集子也是层出不穷。自先秦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集结成册的集子。汉有《汉谚》,唐有《唐谚》,更有周守忠的《古今谚》,杨慎的《古今谚谣》以及《通俗谚》、《恒言录》、《古谣谚》。而翻开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谚语到处被点缀在字里行间。这些名家大量采辑谚语入文,既为“我”所用,使语言简捷精练,生动活泼,又在客观上为谚语做了可贵的收集工作。
高尔基说过:“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朴的,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写出整部书来。”谚语的内容纷繁,题旨广泛,涉及到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大致可归为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有关社会斗争的谚语,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几乎都作了概括和总结。如揭露旧制度的不合理现象的,“穷人饿断肠,富人胀破肚”;人民反抗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官场黑暗的“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还有军事谚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习谚语“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以及一些修养谚语。有教人修德养性的“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有教人谦虚谨慎的“天不言自高,低不言自厚”;有教人做事处人的“听话听音,看人看心”。至于生产谚语,也包括天气、时令等实用性很强,简直就是劳动人民的科技课本,是研究农业科学、气象学、林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有句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炼话”。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没有不透风的墙”,“趋热好打铁”,“一个将军一个令”,“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前一类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后一类如“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是如此。其中“宁可……不可……”表选择关系,“虽”表转折。
谚语中还有一些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见兔子不撒鹰”等;或省去某一部分,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省去谓语动词“犹如”;“无毒不丈夫”,省略了主语等等,这样就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和齐整。
(二) 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例如我们常说的“瞎猫碰着死耗子”,“兔子不吃窝边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是苦虫,不打不行”,“死猪不怕开水烫”,“放长线钓大鱼”等等。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例如“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 声律美
谚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声律美。
谚语的节奏,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四言谚语如“入乡随俗”,“情急智生”,节奏一般为“二二”;五言谚语如“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它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七言谚语如“天狗吃不了日头”,“响鼓不用重锤敲”,节奏是“二二三”。八言以上的谚语,节奏多为“二二三,二二三”, 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它们不论长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
谚语在注意节奏的同时,还注意押韵。有的押平声韵,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的“言,前”;有的押仄声韵,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中的“到、报”;有的平仄相间,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还有的押尾韵如“先苦后甜,富足万年”中的“甜、年”,押头韵如“人前一只鼓,人后一面锣”等。
(四)修辞性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谚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像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双关、拟人以及顶真、借代等等。这里我们仅就比喻、对偶展开讨论,来进一步了解谚语修辞。
1、 谚语与比喻
在谚语运用的众多修辞中,比喻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常用谚语词典》(1997年5 月版)中,以“龙”字开头的9 条谚语全是比喻句,以“牛”字开头的12条谚语,以“狗”字开头的12条谚语,以及由“虎”字开头的6条谚语,也都是比喻句。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多数以动物开头的谚语都是比喻句。推广开来,那些以植物,山水开头的谚语也多为比喻句,同时,调查表明,以“一”开头的96条谚语中,有71条是比喻句,以“人”字开头的150 条谚语当中,也有一半是比喻句。可见,谚语大部分是用比喻的方法构成的,比喻是构成谚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应用比喻,不仅能使谚语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表达含蓄,产生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语言效果,我们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谚语,比喻是谚语的生命。
谚语比喻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目前修辞学界对比喻的分类说法不一。一般来说,比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其它有的称为变式或特殊式。从其语法功能入手,我们把前两类归为语句层面(形式上)比喻,而把第三类借喻及其它归入语义层面(内容上)比喻,具体来看:
1)、语句层面的比喻
此类形式上的比喻句,包括明喻、暗喻两大类,明喻式谚语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暗喻式谚语也有本体,喻体,没有喻词或者用“是”、“等于”等词语联结本体和喻体。它们有相同的结构形式:
① 单句式
例如,“兵败如山倒”,“救兵如救火”,“伴君如伴虎”,“军令如山倒”,“人心不似长流水”等,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如”“似”,结构上为一般单句,本体和喻体都是词。 又如“车辙是路引”,“有病方知健是仙”,“失败是成功之母”,“丑妇家中宝”,“人生一盘棋”等,前三句用“是”字联结本体喻体,后两句干脆省略了喻词,是典型的暗喻式谚语。
② 单句延伸式
有的比喻不只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比喻后面还有延伸的部分,这部分和喻体有意义上的联系,实际上是形象地阐明和深化本体的,显示本体的固有特征,并且进一步展示喻体。例如“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众人是杆称,斤两称分明”前句明喻,后句暗喻,都对喻体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③ 双句单比式
即本体和喻体都是句子结构,一个结构表示本体,一个结构表示喻体,合起来是比喻结构的整体。而双句结构的暗喻,多半是不用联结词语。例如,“时间一分,贵如千金”,“时间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流回”,“隔夜茶,恶如蛇”,“人到难处,就如虎落深坑”,“读书不讲,隔靴搔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恶人心,海底针”等,前四句为明喻,后三句是暗喻,都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这里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没有喻词。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喻体引出一个本体,如“劈柴看柴纹,讲话凭道理”,“大浪当前不可抛桨,大敌当前不可抛枪”,我们称之为引喻,往往先说前句后引出所喻之物,类似于比兴。
④ 双句双比式
就是说双句结构的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比喻,或并列或连用,具有对比映衬的作用,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等,这些都是结构完整的比喻句,有本体,喻体,喻词,结构之间相互并列;而另一类“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风,笔是踪”,“勤俭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结构上对称,意义上对比或连用,属于暗喻式谚语。
⑤ 双句延伸式
例如,“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张张薄”,“局局新”为延伸部分,进一步来展示喻体“纸”和“棋”的。再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它的延伸部分就是“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两类不同形式的延伸。
2)、 语义层面的比喻
许多比喻构成的谚语,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有了固定的意义,人们不觉得它们是一种比喻了。这类谚语形式上不是比喻句,没有本体,没有喻词,但有固定的比喻义,修辞学上称之为“借喻”。借喻式谚语就是借助某些客观的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事理,这类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 单句式
一个单句阐述一件事情,是谚语的语表意义,相比之下,人们对它并不重视,重视的是比喻义,即本体。例如:“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办事不需要大人物动手;“枪打出头鸟”,比喻人不可过于显示自己;“浅池难养大鱼”,比喻任何事不能过于勉强,这些以生活经验喻人世规律的谚语,长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意义早已约定俗成,但并不说明喻体本身不重要了,我们必须明确,没有喻体,也就没有本体。
② 双句单比式
即两句话构成一个喻体来说明本体。例如“不如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险境就达不到目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前一句为假设关系,后一句为并列关系,单句不成意,两句话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喻体。
不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谚语》小册子中,并不承认有双句单比式的存在,它把借喻式谚语分为单体结构借喻和双体结构连比借喻两种形式,称:因为本体不出现,所以不会有双体结构的单比借喻。这里的双体结构同于双句,双体结构的单比形式也是两个结构合成比喻结构的整体。他们的区别在于,这里双体结构的单比需要一个结构表示本体,一个结构表示喻体,从而合成整体。本体不出现,喻体不完整。但上面的例子证明,喻体的表述可以是两句话连缀而成,喻体照样是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这是双体结构的单比借喻,即为双句单比式。
③ 双句双比式
两个比喻句说明同一个道理,喻体有两个,而本体只有一个,例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比喻在容易引起误会的场合要避嫌;“泥鳅掀不起大浪,跳蚤顶不起被窝”比喻力量弱小者成不了大事;“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比喻单个人的力量弱小;“莫学灯笼千只眼,只学蜡烛一条心”比喻做事情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④ 多句单比式
谚语句式整齐,两句四句的居多。此类形式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并列,每个喻体单独都可以作比喻的本体,但前几个喻体同时出现,既突出了本体又增强了语势。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丝成缕,积水成河”用来比喻恒心和积累,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还有不少的“四最”谚语也是如此,如“四最红”即“庙上的门,杀猪的盆,关公的脸,火烧云”;“四最热”即“铁匠炉,开水壶,开了锅,入了伏”,都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从形式和内容上将谚语比喻分成几大类,实际上有的还可以再细分,同时,关于延伸式特别是单句延伸式,此类形式并不是很多,多接近口语化,符合口头流传的特点。
2、谚语与对偶
除比喻外,对偶也在谚语中被大量采用。一般而言,对偶分为宽式和严式两大类。宽式对偶是宽松的、不严格的对偶,只需要同类词相对,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不讲究平仄,不避免同字,甚至可以半对半不对,此类在谚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渔人观水势,猎人望鸟飞。
莫生懒惰意,休起怠荒心。
其中,“观”、“望”分别是同义词,它们把前后两个部分的意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鲜明地表达意义,而“莫、休”,“生、起”,“懒惰、怠荒”,“意、心”也分别是同义词,构成同义反复。
但严式对偶是相当严格,相当工整的对偶。要求同类词的小类相对,如平仄相对,避免同字,结构一样,意义紧密相关等,即所谓的工对。谚语对偶从内容上细分下来,可分出正对、反对、串对等几类,分别来看:
① 正对,即相类似的事物之间的对偶,语义上相同相近。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海阔”和“天高”,“凭”和“任”,“鱼跃”和“鸟飞”,词义相应,词性相同,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等也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连的工对格式。它们前后两部分互补互衬,都是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再加上有些近义词的选用,如上几例中的“凭”和“任”,“遥”和“久”,“知”和“识”等,既避免了了用词上的重复,又使词语显得参差错综,富有变化。
② 反对,即相反事物之间的对偶,语义上相反相成,多是通过映衬和对比来突出语义。例如: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这种对偶形式,通过真假、善恶、难易、贫富、得失、祸福等矛盾对立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它们形式上整齐匀称,声韵和谐,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③ 串对,又叫“流水对”即语义上相连相承,存在着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农民不种田,城里断炊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
此类格式的谚语前后相承,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同时,谚语中的对偶流传几千年,也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就语法而言,谚语对偶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省略现象,有的没有主语,有的省略谓语,有的省略介词,有的干脆只留下主干词等等。这种对偶,严格来说是宽式的种,形式灵活,句式简单,不受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具体来看:
① 无主句
不显山,不露水。
治久必乱,合久必分。
前者省去了主语“人”,后者用于社会现象,无法补出主语。
② 省略谓语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
上句省略“燃”,下句省略“锁”,把谓语补出即“进门燃一把火,出门锁一把锁”,指单身汉独自一人过日子。
③ 省略介词
东耳朵进,西耳朵出。
看起来象主谓结构,实为句首省去了介词,补全起来即是“从东耳朵进,从西耳朵出”指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④ 以词语代句子
篮中鱼,阱中虎。
绵中针,肉中刺。
此类对偶省略得只剩下词语了,使得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常常不一致。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深刻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前句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后句比喻外貌温和甜美,内心却阴险毒辣。
谚语对偶作为汉语所特有的辞格,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只有慎加分析,才能使语义表达得更加透彻,文笔更加简炼。
此外,谚语中还广泛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拟人等多种辞格,它们各具特色,为谚语增添了无穷魅力。夸张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指人宽宏大量,能容人容事;对比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双关如“给个棒槌作针”,“针”谐“真”,比喻把别人的敷衍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拟人如“太阳早发笑,大雨淋破庙”,借代如“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门楼”代门第高的人家等等,显示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谚语领域博大精深,我们仅能从某些方面来管窥一二。自然,谚语也存在着一些缺限,例如有些谚语过于简练从而使得语句晦涩难懂,难于推广。但这只是小部分,瑕不掩瑜,从主流来说,谚语仍以它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口语特点,独特的艺术色彩树立于语言艺术的画廊之中。有句话说得好,“明亮的星星装点天空,正确的谚语指导行动”,我们只有学好谚语,掌握谚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深入生活。

注释:
①见《语文通论续编》 开明书店民国37年版 第158页
参考文献:
【1】《汉语谚语小词典》 温端政/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2】《谚语》 汉语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3】《汉语熟语学》 孙维张/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4】《论谚语》 朱千波/《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第35—38页
【5】《谚语概论》 朱安群/《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第57—59页
【6】《谚语简论》 杜峻晓 王锡义/《山西师范学报》1981年第2期 第13—17页
【7】《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和晓花/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33—37页
【8】《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 潘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97年第3 期 第14—17页
A Probe Into the Proverb and Its Linguistic Feature
【Abstract】Language is a mirror in real life, it reflects the society and images the life. Proverbs as a kind of distinct language forms ,with refined statement and popular language, reflect many aspect in society and life. This artistic masters the proverbs by understanding its attribute, history and content, and furth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language. It is the emphases to study the proverbs metaphor and proverbs counterpoint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knowledge.
【key Words】proverbs character proverbs metaphor proverbs counterpoint

❺ 军事论文歇后语

军事论文-- 纸上谈兵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❻ 《论俗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诗歌

《论俗语》,作于1304年,是但丁的未竟之作,今天我们所见,只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一部分。它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专著,亦是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由。

❼ 议论文名人名言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❽ 论歇后语的幽默性及其成因

245.

论×地的民间小调

246.

论×地的劳动歌

247.

论×地的妇女苦歌

248.

论×地的讽刺歌谣

249.

论×地的情歌

250.

论×地的仪式歌

251.

论×地的儿歌、童谣

252.

论×地的政治谚语

253.

论×地的劳动谚语

254.

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255.

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256.

xx
族远古神话与民族精神

257.

xx
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

258.

xx
族民间情歌与民族审美意识

259.

xx
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

260.

xx
族远古风习歌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261.

xx
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

262.

xx
族动物故事的哲理性

263.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五、
语文教育教学方向

1.

论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2.

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与课程改革关系的辩证思考

3.

浅谈目标教学在小学(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4.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5.

中学语文美育的途径与方法浅探

6.

论语文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7.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

8.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浅析

9.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10.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

11.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

12.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

——以
xx
学校为例

13.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

15.

论语文自主学习

16.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

17.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

18.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

19.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2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1.

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

22.

欠发达地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
XX
地区为例

23.

试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
XX
地区为例

24.

浅谈小学语文错别字教学——以
XX
地区为例

25.

浅析初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现象”

2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
XX
地区为例

27.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以
XXX
为例

28.

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的思考

29.

关于中学(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30.

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思考

31.

中学(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浅谈

32.

中学(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途径探析

33.

浅议中学(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统一

34.

略论中学(小学)的课外学习指导

35.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36.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心理分析

37.

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接受心理分析

38.

论古文课教学的趣味性

39.

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

40.

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问题

41.

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问题

42.

语文读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初探

43.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问题——以
xx
学校为例

44.

试论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或者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
问题(
提示:
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
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
展开具体论述。就某一个方面探讨即可)

45.

谈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46.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47.

审美感情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8.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49.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50.

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矛盾

51.

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整合

52.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以
xx
地区为例

53.

农村教育之现状及对策——以
xx
学校为例

54.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之研究

55.

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6.

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

57.

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

58.

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

六、语言文字方向

1.

浅谈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

2.

汉字字形与词义的辨析浅探

3.

浅探象形字分析与小学(中学)语文教学

4.

中学语文中的汉字教学

5.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思考——以
XX
地区为例

6.

隐喻在初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7.

浅论现代汉语“准语言”及其社会意义

8.

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

9.

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

10.

试论“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11.

现代汉语方言词与普通话关系浅谈

12.

试论上古汉语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13.

从《说文》“酉”部字看中国古代的酒文化

14.

从《说文》“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15.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16.

“以形索义”之训诂方法浅谈

17.

现代汉语谐音词与汉文化关系浅谈

18.

网络谐音词研究——以
XX
(词类,如称谓词、名词等)为例

19.

浅谈现代汉语中忌讳语词

20.

现代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简析

21.

XX
地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地主要差异——以
XX
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例

22.

现代汉语外来词规范化问题浅谈

23.

“同义词”与“同源词”浅谈

24.

论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5.

当代广告语语言艺术简析

26.

试论地名的文化内涵——以
xx
地区为例

27.

试论成语的构成

28.

试论成语的意义

29.

试论成语的文化特征

30.

试论惯用语的构成

31.

试论惯用语的意义

32.

试论惯用语的文化特征

33.

试论歇后语的幽默性及其成因

34.

试论歇后语的地方性特征(以本地歇后语为例)

35.

试论积极谚语的功能

36.




字句的篇章功能

37.




字句的篇章功能

38.

双宾句的篇章功能

39.

存现句的篇章功能

40.

连动句的篇章功能

41.

兼语句的篇章功能

42.

试论比喻的文化性

43.

文学作品
xx
的语言艺术(例如:文学作品《日出》的语言艺术)

44.

xx
商品命名研究(例如:化妆品命名研究)

45.

xx
牌号命名研究(例如:店铺命名研究)

46.

手机短信语言研究

47.

流行段子语言研究

48.

xx
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提示
: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
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49.

校园新词语言及文化分析

50.

房地产广告语的语言学分析

51.

化妆品广告语的语言学分析

52.

名的语言学分析

53.

当代大学生的名字调查

54.

网络流行称谓语

亲们





)分析

55.

对新出现的后缀的研究(如



“族”)分析


、文学理论方向

1.
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关系浅析——以
XX
作品为例

2.
浅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3.
司空图审美观初探

4.
中国
XX
导演的创作评析

5.
外国
XX
导演的创作评析

6.
“意境美”与电影的画面构成——以
XX
电影为例

7.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

8.
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特质浅析

9.
论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以
XX
地区为例

10.
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1.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浅析

12.
浅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3.
当代中国新诗衰落原因探析

14.
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5.
浅谈文学经典在中国当下的处境

16.
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戏剧性阐释

17.
论八零后文学创作的意义——以
XX
作家为例

18.
试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价值——以
XX
作家为例

八、影视文学方向

1
.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
.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如老舍作品

3
.当下某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如:都市情感剧《蜗居》、《我的青春我做
主》等)

4
.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
(
如:《蜗居》中海藻人物形象
分析
)
5
.王海鸰电视剧作研究(代表作《新结婚时代》)

6
.清宫历史题材剧研究(如:穿越剧研究)

7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如:《武林外传》)

8
.从《长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


9
.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韩国
(
或日本
)
电视剧的民族特色

10
.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美国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

11
.以某部知名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当代动漫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热

13
.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新论

14
.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平民叙事

15
.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

16
.从文学到电影:张爱玲电影编剧研究

17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

18
.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

19
.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

20
.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

21
.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

22
.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

23
.宫崎骏动画研究

24
.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5
.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

26
.琼瑶电视剧研究

27
.当下台湾娱乐节目研究

❾ 关于谚语的日积月累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51、买卖不成仁义在。

52、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53、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54、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

5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56、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57、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58、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59、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60、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61、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62、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63、旦角要嫩,花脸要笨。

64、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65、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66、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67、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68、汤淡易馊,人急易瘦。

69、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70、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❿ 同桌之间辩论谚语的作文

五岁的时候,你说我不能再叫你妈,要叫你婶,管大妈叫妈。五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你把我送给了大妈做儿子。五岁的时候,我常常趴在低矮破旧的院墙上,看着我曾经的兄弟姐妹围在你身边,等着一锅粗面镘头出锅。一双双肮脏的小手迫不及待的伸出来……你驱逐着他们,愤愤地说他们是一个个小饿死鬼。他们不走,依旧围在你身边,眼睛盯着黑乎乎的锅盖。你抬头看见我,刚刚还充满愤怒的眼神忽然变的充满愧疚,你一定有些慌乱,不停地在衣服上擦手,然后朝我招招手,小心翼翼地喊我的小名、石头。他们也飞快的仰起头来,看到我,一起笑,我不能分辨那样的笑是善意的还是嘲弄的,便飞快地从墙头上溜下来,撒腿朝不远的新家跑去。冲进门,大妈正在煮鸡蛋,说:“石头你又跑哪去了,快,来吃鸡蛋。我不说话,闷声接过不烫手的鸡蛋,蹲在地上找了个石头磕几下,蛋壳碎了,露出透人的蛋白,我赌气一样的一口吞下。大妈在旁边爱怜地看着我。过了大半年,我才肯叫她妈。她很疼我,是真的很疼我,她是温和的妇人,也许因为她读过书,大伯又在外面做事的缘故。而你总是在焦虑的时候骂我们这些孩子,好像是我们让你的生活变得困苦。或许你终于厌倦了,终于不肯再负担,所以那天大妈一开口,你就迫不及待地将我推到她面前,你说:石头是这几个孩子里最听话的,你就要了他吧。大妈把我拉到身边,抚摩我乱糟糟的头发,似乎犹豫了片刻,点了点头。你好像终于松了口气,眼神轻松起来,是那样的眼神,才让我小小的心里忽然充满了怨恨,你把我抛弃了,你不要我了,你为此感到轻松。家里真的很穷,哥哥和姐姐常常为争一块馒头打得不可开交,寒冷的冬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挤在一床被子底下取暖,记忆中的夏天我们总是光着脚度过……这是你把我送出去的理由吗?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